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資訊時代的深溝來客,感受時代的巨大變遷

在一萬一千米的深海海底, 你呼吸如常, 四周黑漆如墨, 沒有光。

1996年盛夏, 葛優把想體驗生活的尤老闆送到荒野山村。

他叮囑村裡的二舅給尤老闆吃粗糧野菜,

並提醒看好村裡的雞。

葛優開著大奔揚長而去, 在山野間留下一道扭曲的煙柱。

尤老闆呆立在小村之中, 開始深陷資訊囚籠。

他的大哥大被收走, 村裡也沒電視電話, 站在村口遠望, 荒野無邊無際。

時間變得緩慢粘稠, 生活變得漫長模糊, 偶爾有幾句話, 能搭著自行車、驢車或拖拉機出行, 堅持不了幾裡地就會消散。

葛優把尤老闆忘了。 忘了整整兩個月。

尤老闆吃光村裡所有的雞, 卻仍填不滿資訊饑渴。 他躺在村口的石窯上, 癡望前路, 眼淚一滴滴落在1996年的塵埃之中。

電影《甲方乙方》劇照

那一年, 資訊開始浸泡中國人的生活。

《華西都市報》、《燕趙都市報》、《楚天都市報》相繼創立, 人們開始習慣以天為單位追蹤新聞。

裝在黑色皮包裡的大哥大, 正在努力進化成和絃手機;數位BP機上的數位密碼, 和現在的表情包一樣風靡;初中課堂裡, 老師開始教從大洋彼端傳來的新詞:資訊公路。

1996年, UT斯達康找到科普作家葉永烈, 得到授權後, 將最新通訊產品, 定名為小靈通。

小靈通是葉永烈筆下人物, 承載著一代70後和80後對未來資訊世界的想像。

握著小靈通, 便意味著握住未來。

通訊巨潮如山般拍打都市, 巔峰時, 小靈通用戶達9341萬, 無數洪流交匯在城市上空。

一同興起的還有互聯網。 那時的家長, 盯著第一批網癮少年, 深陷迷惑。 為什麼有人會對資訊上癮, 一上網可以幾個小時枯坐不動?

資訊依賴愈演愈烈, 2006年, 小靈通達到用戶最高峰後, 開始急速隕落, 兩年後煙消雲散。

它退場那一年, 3G時代正式到來。

人們開始以分鐘為單位追蹤新聞, 用碎片時間流覽資訊, 大段的傾訴被切割成文字對白, 無數彈送刺激著你的神經網路。

每日只有閉眼入睡, 你才能和資訊世界暫時隔絕。 醒來抓起手機,

你又被拽回資訊洪流之中。

資訊是多巴胺, 資訊也是尼古丁, 哪怕資訊轟炸讓你神色萎靡, 一旦與資訊隔絕, 你又會焦躁到生不如死。

細心觀察, 每一個忘帶手機又無處上網的人, 你都能看到尤老闆的眼淚。

資料學家稱, 倘若把最近二十年, 人類創造的信息量, 轉化為海水覆蓋地球, 那麼深度將超過一萬米, 所有的城市都深陷海底。

地球最深的海溝, 馬里亞納海溝, 深度一萬一千米。

按照這個理論, 我們都是深海溝底的住民。

50多年前, 瑞士探險家第一次潛到馬里亞納海溝底部時, 發現了一些古怪的生物。

比如30釐米長像海參的歐鰈魚, 還有扁平如紙的怪魚。 所有的扁平和細長, 都是深海重壓所致, 可這些魚兒渾然無覺。

當一切都已習以為常, 那麼就會充滿隱蔽性。

然而, 簡約背後, 資訊正在悄無聲息地爆炸, 一如自130億年前起持續膨脹的黑暗宇宙。

所有新增的資訊, 正按智慧演算法的推薦, 填滿你生命中每一道縫隙。

今日頭條的朋友告訴我, 他們曾計畫開發“資訊反沉迷”措施, 因為他們發現,人類窺探資訊的欲望,極難自控。

小時候,第一次讀金庸,是一本盜版的《神雕俠侶》,盜版書重複裝訂了幾十頁,恰好遮去楊過跳崖後那一段。

很長時間內,楊過和小龍女如何相逢,成了一個謎。

直到初中,才在租書店讀到“兩人呆立半晌,啊的一聲輕呼,摟抱在一起。燕燕輕盈,鶯鶯嬌軟,是耶非耶?是真是幻?”

那一刻,心頭大快,資訊流終於穿過漫長的時光,沖刷掉心結。

倘若這個疑問放在今日,用百度分秒就可以解決問題。倘若用知乎,你還能讀到小龍女已毒死,活在穀底是其女兒的神奇腦洞。

如果用今日頭條,你會被推薦古天樂,繼而跳轉重溫《尋秦記》,然後為黃易離世黯然神傷,再從拓展閱讀追憶武俠舊聞。

隨後,你的首頁會被推薦趙麗穎、古力娜紮的娛樂八卦。她們或多或少和《神雕俠侶》影視版有關。

當你從資訊流中恍然驚覺,時間已流逝大半,再清淡如水的資訊,飲多了總有酒醉的眩暈。

每一次,初始的問題總會在流覽中模糊,更多新疑問接踵而來,引誘著二次探尋。

在反病毒領域,有個詞叫做“蜜罐”。不打補丁不裝殺毒的電腦,裸身在網路中,吸引病毒感染,成為養毒的蠱盅。

整個海溝就是一個巨大的資訊蜜罐,我們已習慣了資訊餵養。你關心的,就是頭條,你感興趣的,無窮無盡。

每一條資訊都解決了資訊饑渴,但同時也圍成藩籬,讓你短視,讓你的思維框架越來越老化。

你跳不出推薦給你的資訊,就如尤老闆,走不出那片荒野。

過去,美國學者提出概念“知識鴻溝”,按資訊獲取多寡,人們分列溝兩端,差距越拉越大。

而今,在這個資訊極度富裕的年代,我們不在溝兩端,而是深在溝中。

區別在於,有人沉淪,有人正奮力遊出。

在今日,網癮只是笑談,誰人不是癮君子?

寒風刺骨也要掏出手機,觥籌交錯也要偷瞄螢幕;車開半路,想發朋友圈,先停車修圖;睡前,蜷縮一個舒服姿勢,迎接最後一個內涵段子,以及最後一篇心靈雞湯。

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已寄生在資訊之上,深藏在海溝之中。

只是海溝中的世界,也有著鮮明層級。

最底層的渾濁世界中,重複資訊掩壓口鼻,粗鄙娛樂蠶食生命,思維火花已消失,官能欲望主導一切,資訊是令人麻木的毒品。

更可悲的是,劣質資訊構築了厚重的屏障,讓住民們誤以為這就是資訊世界的穹頂。

更上一層的海溝世界,水流清澈許多。

人們欣賞智慧的幽默,追求優雅的藝術,通過一代代傳承,將知識轉化為底蘊,形成迴圈,從而和下層世界隔絕。

再上一層的世界,則是資訊驕子的世界。他們可以預判資訊的走向,借用資訊的力量。他們是海溝的主人,壓力對他們而言,就是浮力。

不同資訊維度,決定著不同的人生。

過去,人生分野,取決於你有沒有資格接觸資訊。

在資訊海溝時代,人生分野,則取決於你對資訊的選擇。

那些從海溝底部,上游到更高維度的人,其實只做對了兩件事:打破迴圈和喚醒思考。

當你長久沉迷于單一領域,就會產生求知惰性,資訊濁流將包裹著你,拉你下沉。

此時你需要的就是持續跨界。

張小龍在讀《女人的起源》,王興在讀寫一戰的《八月炮火》,張一鳴去年在看《中國哲學簡史》,雷軍沉迷《三體》,說讀出了經營之道。

更天才的約伯斯,在電晶體和二進位的世界之外,還研究了詩歌、音樂、電影、機械改造和佛學。

唯有跨界,才能打破資訊迴圈,讓你的知識邊界不斷擴張。

和打破迴圈同樣重要的,還有喚醒思考。

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停止思考,期冀借用別人的智慧。

從知乎問答,到知識課程,我們越來越想直接揭曉答案,踏上捷徑。

幹嘛要學藝十年,夜半三更後門相會,你直接告訴我長生口訣就是了。

然而,真正寶貴的並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過程。

倘若你能在閱讀中保持思考,在資訊洪流中保持獨立,那麼你就能成為資訊的主人。

4年前,微信的歡迎畫面,並不是孤獨的人望著碩大的星球。

在遙遠的微信4.5版本中,歡迎畫面是一片01構成的數位洪流。

最底下一行藏著一串3000000000,代表著微信當時的3億用戶。

張小龍還在首屏放了一首崔健的老歌,聽起來像海溝時代的隱喻。

我們無所不能,我們一無所有。

因為他們發現,人類窺探資訊的欲望,極難自控。

小時候,第一次讀金庸,是一本盜版的《神雕俠侶》,盜版書重複裝訂了幾十頁,恰好遮去楊過跳崖後那一段。

很長時間內,楊過和小龍女如何相逢,成了一個謎。

直到初中,才在租書店讀到“兩人呆立半晌,啊的一聲輕呼,摟抱在一起。燕燕輕盈,鶯鶯嬌軟,是耶非耶?是真是幻?”

那一刻,心頭大快,資訊流終於穿過漫長的時光,沖刷掉心結。

倘若這個疑問放在今日,用百度分秒就可以解決問題。倘若用知乎,你還能讀到小龍女已毒死,活在穀底是其女兒的神奇腦洞。

如果用今日頭條,你會被推薦古天樂,繼而跳轉重溫《尋秦記》,然後為黃易離世黯然神傷,再從拓展閱讀追憶武俠舊聞。

隨後,你的首頁會被推薦趙麗穎、古力娜紮的娛樂八卦。她們或多或少和《神雕俠侶》影視版有關。

當你從資訊流中恍然驚覺,時間已流逝大半,再清淡如水的資訊,飲多了總有酒醉的眩暈。

每一次,初始的問題總會在流覽中模糊,更多新疑問接踵而來,引誘著二次探尋。

在反病毒領域,有個詞叫做“蜜罐”。不打補丁不裝殺毒的電腦,裸身在網路中,吸引病毒感染,成為養毒的蠱盅。

整個海溝就是一個巨大的資訊蜜罐,我們已習慣了資訊餵養。你關心的,就是頭條,你感興趣的,無窮無盡。

每一條資訊都解決了資訊饑渴,但同時也圍成藩籬,讓你短視,讓你的思維框架越來越老化。

你跳不出推薦給你的資訊,就如尤老闆,走不出那片荒野。

過去,美國學者提出概念“知識鴻溝”,按資訊獲取多寡,人們分列溝兩端,差距越拉越大。

而今,在這個資訊極度富裕的年代,我們不在溝兩端,而是深在溝中。

區別在於,有人沉淪,有人正奮力遊出。

在今日,網癮只是笑談,誰人不是癮君子?

寒風刺骨也要掏出手機,觥籌交錯也要偷瞄螢幕;車開半路,想發朋友圈,先停車修圖;睡前,蜷縮一個舒服姿勢,迎接最後一個內涵段子,以及最後一篇心靈雞湯。

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已寄生在資訊之上,深藏在海溝之中。

只是海溝中的世界,也有著鮮明層級。

最底層的渾濁世界中,重複資訊掩壓口鼻,粗鄙娛樂蠶食生命,思維火花已消失,官能欲望主導一切,資訊是令人麻木的毒品。

更可悲的是,劣質資訊構築了厚重的屏障,讓住民們誤以為這就是資訊世界的穹頂。

更上一層的海溝世界,水流清澈許多。

人們欣賞智慧的幽默,追求優雅的藝術,通過一代代傳承,將知識轉化為底蘊,形成迴圈,從而和下層世界隔絕。

再上一層的世界,則是資訊驕子的世界。他們可以預判資訊的走向,借用資訊的力量。他們是海溝的主人,壓力對他們而言,就是浮力。

不同資訊維度,決定著不同的人生。

過去,人生分野,取決於你有沒有資格接觸資訊。

在資訊海溝時代,人生分野,則取決於你對資訊的選擇。

那些從海溝底部,上游到更高維度的人,其實只做對了兩件事:打破迴圈和喚醒思考。

當你長久沉迷于單一領域,就會產生求知惰性,資訊濁流將包裹著你,拉你下沉。

此時你需要的就是持續跨界。

張小龍在讀《女人的起源》,王興在讀寫一戰的《八月炮火》,張一鳴去年在看《中國哲學簡史》,雷軍沉迷《三體》,說讀出了經營之道。

更天才的約伯斯,在電晶體和二進位的世界之外,還研究了詩歌、音樂、電影、機械改造和佛學。

唯有跨界,才能打破資訊迴圈,讓你的知識邊界不斷擴張。

和打破迴圈同樣重要的,還有喚醒思考。

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停止思考,期冀借用別人的智慧。

從知乎問答,到知識課程,我們越來越想直接揭曉答案,踏上捷徑。

幹嘛要學藝十年,夜半三更後門相會,你直接告訴我長生口訣就是了。

然而,真正寶貴的並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過程。

倘若你能在閱讀中保持思考,在資訊洪流中保持獨立,那麼你就能成為資訊的主人。

4年前,微信的歡迎畫面,並不是孤獨的人望著碩大的星球。

在遙遠的微信4.5版本中,歡迎畫面是一片01構成的數位洪流。

最底下一行藏著一串3000000000,代表著微信當時的3億用戶。

張小龍還在首屏放了一首崔健的老歌,聽起來像海溝時代的隱喻。

我們無所不能,我們一無所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