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古籍中的秘密:論血瘀與神志異常的關係

圖*醫聖張仲景

導讀

神志異常, 包括昏迷、譫妄、癲狂、不寐、善忘等, 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病症。 引起神志異常的原因很多, 也很複雜,

其中與血瘀的關係十分密切。 臨床應用活血化瘀的方藥治療上述病症, 常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本文試圖從古今文獻中, 對血瘀而引起神志異常的主要證型和治法, 略作探討。

一、下焦蓄血

《傷寒論》載:“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當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少腹急結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氣湯。 ”

又載:“太陽病, 六七日, 表證仍在, 脈微而沉, 反不結胸 , 其人發狂者, 以熱在下焦, 少腹當腹滿, 小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 以太陽隨經, 瘀熱在裡故也, 抵擋湯主之。 ”

還說:“太陽病, 身黃, 脈沉結, 少腹硬, 小便不利者, 為無血也;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血證諦也, 抵擋湯主之。 ”

從這三條記述可以看出, 太陽表邪隨經入腑,

瘀熱互結膀胱的蓄血證, 可出現發狂、如狂等神識反常的症候,

乃瘀熱上擾於心, 神明紊亂所致, 誠如喻嘉言所說:

“蓄血至於發狂, 則熱勢攻心……”仲景遵《內經》“血實宜決之”之旨, 根據蓄血之久暫淺深, 症情之輕重緩急,

分別以桃核承氣湯、抵擋湯(或丸)活血祛瘀, 通裡攻下, 促使瘀熱下奪, 使邪有去路, 其病自愈。

溫病學大師葉天士說:“夏月熱久入血, 最多蓄血一證, 譫語神昏, 看法以小便清長, 大便必黑為是。 ”

可見蓄血證傷寒有之, 溫病亦有之, 溫病亦有之, 有關蓄血引起的神志異常的治驗, 古今文獻不乏記述。

如《本事方》載:“有人病傷寒七八日, 脈微而沉, 身黃, 發狂, 小腹脹滿, 臍下冷, 小便利, 予投以抵擋丸, 下黑血數升, 狂止, 得汗解。 ”

此案與傷寒蓄血證甚合,

故投劑立效。 今人還擴充其治, 對雜病之癲狂, 若證屬瘀血而致者, 師仲景之法, 亦多取效。

如李氏認為, 現代醫學所說的精神分裂症, 類似中醫躁狂症, 多由七情致病。

在發病機理上, 氣鬱不僅化火, 也能使營血瘀滯, 瘀血又使氣郁加重而火熾, 二者互為因果。

用活血祛瘀藥, 一方面減少因血瘀造成的氣鬱;另一方面瘀血得化, 熱無所附, 則血行熱散。

採用桃仁承氣東加減治療精神分裂症30例, 基本治癒。

葉橘泉老醫師也曾介紹3例精神分裂症的治驗, 其中2例屬蓄血發狂, 均用桃核承氣東加減而治癒。 如:

患者施某, 女18歲。 初診時被禁閉在小房內, 蓬頭垢面怒目炯炯, 鞏膜滿布紅絲。 其勢洶洶欲打人, 由其家屬圍護。

診得脈沉細而弦, 不肯張口伸舌, 鼻下有血, 唇色紫暗, 腹部拒按, 患者蹙眉示痛處, 不食不眠, 大便多日不下,

詢之其母, 已知兩個多月不見經信來潮。

本例與下焦蓄血發狂相符, 遂用桃仁承氣湯與抵擋湯治之。

處方:

桃仁、鮮生地、芒硝各12克, 生大黃、朱茯神各9克, 桂枝、水蛭、虻蟲、赤芍、丹皮各6克, 甘草4.5克。

服2劑大便得下, 夜寐稍安, 狂勢漸減複診于硝黃之量減半,

去生地加紅花、丹參以活血通經, 連服3劑, 月經來潮, 患者如夢方醒, 僅感疲倦無力, 乃以逍遙散味調理數日而愈。

近年有用桃核承氣湯、抵擋東加減治療肝昏迷者,

如姜春華老醫師指出, 重症肝炎若診為“下焦蓄血, 漱水迷忘, 小腹急痛, 內外有熱”,

可與桃核承氣湯合犀角地黃湯治之。

他還認為陳自明《婦人良方》用桃仁承氣湯

“治瘀血, 少腹急痛, 或譫語口幹, 水不咽, 遍身黃色, 小便自利, 或血結胸中, 手不敢近腹, 或寒熱昏迷, 其人如狂”,

此證描述近似重症肝炎肝昏迷, 提示血結瘀阻, 擾亂心神, 活血逐瘀為對證之治。

二、熱入血室

《傷寒論》載:“婦人中風, 發熱惡寒, 經水適來, 得之七八日, 熱除而脈遲身涼, 胸脅下滿, 如結胸狀, 譫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也。 ”

又說:“婦人傷寒, 發熱, 經水適來, 晝日明瞭。 暮則譫語, 如見鬼狀者, 此為熱入血室。 ”

“熱入血室”何以會出現譫語, 如見鬼狀等神識紊亂症候?

要回答這個問題, 先得搞清血室是什麼。 所謂“血室”, 諸家看法不盡一致,

有認為是指沖脈(成無己、方有執等), 有認為是指肝臟(柯韻伯等),

也有認為是指子宮(張景岳、山田氏等)。

筆者以為第二種看法為是。

理由是:肝為藏血之髒,其經脈抵少腹,繞陰器,與沖、任、子宮都有密切聯繫;

又肝藏魂,調節人的神志活動。

肝有病變,自能影響正常的神志活動而出現神識反常的徵象;

再從“熱入血室”的其它症候如寒熱如瘧、胸脅下滿等來看,也與肝的病理變化密切相關。

由是觀之,婦人經期適遇外感,瀉熱乘機與血互結於肝,肝失藏魂之職;

瘀熱又上擾於心,神明不寧,是導致譫語如見鬼狀的病理癥結所在。

所以仲景治“熱入血室”尤有闡發,葉天士指出:“熱陷血室之證,多有譫語如狂之象”,

治法注重清熱涼血散瘀,認為“當從陶氏小柴胡湯去參、棗,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

薛生白說:“濕熱證經水適來,壯熱口渴,譫語神昏,胸腹痛,或舌無苔,脈滑數,邪陷營分,宜大劑犀角、紫草、茜根、貫眾、連翹、鮮菖蒲、銀花路等味。”

亦體現了清熱涼血散瘀之法;

吳鞠通謂:“熱病經水適至,十數日不解,舌萎飲冷,心煩熱,神氣忽清忽亂,脈右長左沉,鬱熱在里加減桃仁承氣湯主之。”

旨在逐瘀瀉熱。

方後注雲:“得下黑血,下後神清渴減,止後服。”顯然兼受《傷寒論》蓄血證的影響,故立法如斯。

路子賢在論治春溫“熱入血室”時提出:“宜用小柴胡去半夏,加歸尾、桃仁、山楂、丹皮、赤芍、廣郁金、鮮菖蒲,破瘀透邪也。”

諸家結合溫病的特點,在清熱涼血散瘀上著力,是“熱入血室”的證治得到了很大發展。

現舉周鳳梧老師治驗一則,以資啟發:

濟南劉某,女,32歲。病傷寒已五日矣。1945年1月11日邀餘診治。

六脈弦大而數,舌苔厚而燥,乍冷乍熱,口渴而苦,大便秘結,夜煩難以入寐。

據其夫述及病因:系于五日前攜小兒赴大明潮作溜冰之戲,突感寒氣逼人,此時正值經至,閱一日經閉而白帶下注,惡寒發熱頭痛,自服犀羚解毒丸數日不效,致病情發展至此,臥床不起。

根據上述脈弦、苔厚、便秘等症,頗似陽明腑實承氣證,

但據《金匱要略》“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之旨,

遂擬小柴胡東加涼血活血潤下之品:

北柴胡、生地、火麻仁各12克,黃芩、姜半夏、黨參、丹參、瓜蔞仁各9克,生甘草3克,大棗3枚,生薑2片。

1劑寒熱退而大便通,胃思納穀,夜能入寐。

次日複診脈和苔退,惟感低熱口幹,頭目眩暈,心煩,小便短黃,乃餘熱未盡,熱邪傷津,

又擬益陰清熱疏利之劑:生地、花粉各12克,玄參、麥冬、青蒿、生山梔、淡竹葉各9克,生甘草3克。

兩進旋愈。

三、營熱血瘀

溫病邪入營血,熱毒煎熬營陰,因而成瘀,瘀熱交滯血分。

蓋心主血屬營,瘀熱上擾心神,故可出現神昏譫語等症。

此時清熱涼血、清新開竅。勢所必用,然則瘀血與熱為伍,徒清熱而不祛瘀,則熱有所附,瘀阻靈竅,其病難解,故須配合活血祛瘀之品,方能奏效。

試觀治療溫病血分證的主方犀角地黃湯,即是涼血散血並用,組方頗具巧思。

俞根初化裁本方而成犀地清絡飲,治邪入營血,瘀熱互阻心竅而致的神昏譫妄等證,頗為合轍,

何秀山評述說:“熱陷包絡神昏,非痰迷心竅,即瘀阻心孔,必用輕清靈通之品,始能開竅而透絡,

故以《千金》犀角地黃湯涼血通瘀為君,臣以帶心連翹,透包絡以清心,桃仁行心血而化瘀……此為清清透絡,通瘀泄熱之良方”。

又如治療營分證的主方清營湯,方中丹參一藥,功擅活血散瘀,寓清營瀉熱之中,以防血與熱結,亦大有深意。

近年有用清瘟敗毒飲合血府逐瘀湯治療熱病神昏,

也有介紹用下瘀血湯合犀角地黃湯治重症肝炎神志遲鈍而獲效者,

提示清熱解毒,涼血祛瘀合用,對營熱血瘀而致的神識紊亂,可望提高療效。

四、瘀阻腦絡

腦為元神之府,瘀血阻於腦絡,可使神志發生異常的變化,多見於腦血管意外、顱腦外傷、顱內腫瘤等病證,活血化瘀對此類病症亦有一定療效。

如徐氏報導治療“腦外傷綜合征”(腦外傷3個月後,仍有頭痛、頭昏、失眠等症狀,但無神經系統器質性損傷體征,

可診斷為本病)84例,其中對竅絡瘀阻型52例,

採用通竅活血東加減(當歸、紅花、遠志、白芷、槁本、川芎、赤芍、桃仁、陳皮、大棗為基本方),取得了顯著療效。

李氏介紹治療1例“乙腦”後遺症神志失常,症見恐懼、煩躁、不語、寐差等,服通竅活血湯30餘劑,恢復正常。

按通竅活血湯擅治上部血瘀,藥力可達巔頂腦竅,故瘀阻腦絡孔竅者,尤為適宜。

又癲狂病證,昔賢論治多重痰火,惟王清任獨具慧眼,

明確提出“癲狂一症,……乃氣血凝滯腦氣,與臟腑不接,如同做夢一樣。”

闡明了氣滯血瘀為本病發病的關係,並創制癲狂夢醒湯活血通絡理氣化痰為治。

實踐證明,本方對痰瘀互阻包絡心竅的癲狂,確有療效。

如中國中醫研究院已故名醫王文鼎對癲狂之實證,每多先投本方以行氣化瘀,繼則以十味溫膽湯等方調治,常獲效驗。

沈氏臨床體會到本方對精神分裂症屬狂躁型初發者效果較好,

對外傷,特別是顱腦外傷所致的中樞神經功能紊亂的興奮型,療效確切。

五、血府瘀結

“血府”是指隔膜以上的部位,以心臟為主。蓋心主神明,瘀阻心竅,最易引起神志失常的症候。

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主治血府瘀結而致的瞀悶、急躁、不眠、夜晚多夢等症。後世踵其法,獲效甚多。

如顏氏治療1例頑固性失眠,居則徹夜不寐,病已十餘年,服安眠藥罔效。

參合患者面部瘀斑累累,兩目紅絲,脈澀,舌紫等症候,辨證為瘀滯竅絡,遂用血府逐瘀湯,

服3劑漸能入睡,服至30劑,病乃告愈。筆者對冠心病、神經衰弱等病所出現的心悸心慌、失眠多夢、情緒急躁,

證屬血府瘀結者,多用本方加減治之,效果亦較滿意。

六、邪陷絡閉

薛生白《濕熱病篇》載:“濕熱證七八日,口不渴,聲不出,與飲食亦不卻,默默不語,神識昏迷,

進辛香涼泄,芳香逐穢,俱不效,此邪入厥陰,主客混受,宜仿吳又可三甲散。

醉地鱉蟲,醋炒鱉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蠶、柴胡、桃仁泥等味。”

薛氏自注雲:“暑濕先傷陽分,然病久不解,必及于陰,陰陽兩困,氣鈍血滯,而暑濕不得外泄,

遂深入厥陰,絡脈凝瘀,……心主阻遏,靈氣不通,所以神不清而昏迷默默也。破滯通瘀,斯絡脈通而邪得解矣。”

吳氏三甲散(鱉甲、龜甲、穿山甲、蟬蛻、僵蠶。牡蠣、䗪蟲、白芍、當歸、甘草),功在入陰搜邪,活血通絡。

薛氏師其意而用於邪陷絡閉,靈機不通之神識異常,為熱病神昏的救治,別開生面,很值得借鑒。

今人有用此法治療“乙腦”後遺症神呆失語等,取得了一定療效。

此外,婦女產後血暈神志異常,亦可由敗血攻心所致,

誠如《血證論·產後》所說:“下血少而暈者,乃惡露上搶於心,心下滿急,神昏口噤,絕不知人,法當破血”宜用失笑散,延胡索散等。

本文摘自:(勵志齋醫論選)

本文搜集古今中醫經典文獻,論述了神志異常的活血化瘀治療之法,收穫了知識的你,為傳承中醫動一動手指,轉給更多需要它的中醫人吧!

筆者以為第二種看法為是。

理由是:肝為藏血之髒,其經脈抵少腹,繞陰器,與沖、任、子宮都有密切聯繫;

又肝藏魂,調節人的神志活動。

肝有病變,自能影響正常的神志活動而出現神識反常的徵象;

再從“熱入血室”的其它症候如寒熱如瘧、胸脅下滿等來看,也與肝的病理變化密切相關。

由是觀之,婦人經期適遇外感,瀉熱乘機與血互結於肝,肝失藏魂之職;

瘀熱又上擾於心,神明不寧,是導致譫語如見鬼狀的病理癥結所在。

所以仲景治“熱入血室”尤有闡發,葉天士指出:“熱陷血室之證,多有譫語如狂之象”,

治法注重清熱涼血散瘀,認為“當從陶氏小柴胡湯去參、棗,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

薛生白說:“濕熱證經水適來,壯熱口渴,譫語神昏,胸腹痛,或舌無苔,脈滑數,邪陷營分,宜大劑犀角、紫草、茜根、貫眾、連翹、鮮菖蒲、銀花路等味。”

亦體現了清熱涼血散瘀之法;

吳鞠通謂:“熱病經水適至,十數日不解,舌萎飲冷,心煩熱,神氣忽清忽亂,脈右長左沉,鬱熱在里加減桃仁承氣湯主之。”

旨在逐瘀瀉熱。

方後注雲:“得下黑血,下後神清渴減,止後服。”顯然兼受《傷寒論》蓄血證的影響,故立法如斯。

路子賢在論治春溫“熱入血室”時提出:“宜用小柴胡去半夏,加歸尾、桃仁、山楂、丹皮、赤芍、廣郁金、鮮菖蒲,破瘀透邪也。”

諸家結合溫病的特點,在清熱涼血散瘀上著力,是“熱入血室”的證治得到了很大發展。

現舉周鳳梧老師治驗一則,以資啟發:

濟南劉某,女,32歲。病傷寒已五日矣。1945年1月11日邀餘診治。

六脈弦大而數,舌苔厚而燥,乍冷乍熱,口渴而苦,大便秘結,夜煩難以入寐。

據其夫述及病因:系于五日前攜小兒赴大明潮作溜冰之戲,突感寒氣逼人,此時正值經至,閱一日經閉而白帶下注,惡寒發熱頭痛,自服犀羚解毒丸數日不效,致病情發展至此,臥床不起。

根據上述脈弦、苔厚、便秘等症,頗似陽明腑實承氣證,

但據《金匱要略》“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之旨,

遂擬小柴胡東加涼血活血潤下之品:

北柴胡、生地、火麻仁各12克,黃芩、姜半夏、黨參、丹參、瓜蔞仁各9克,生甘草3克,大棗3枚,生薑2片。

1劑寒熱退而大便通,胃思納穀,夜能入寐。

次日複診脈和苔退,惟感低熱口幹,頭目眩暈,心煩,小便短黃,乃餘熱未盡,熱邪傷津,

又擬益陰清熱疏利之劑:生地、花粉各12克,玄參、麥冬、青蒿、生山梔、淡竹葉各9克,生甘草3克。

兩進旋愈。

三、營熱血瘀

溫病邪入營血,熱毒煎熬營陰,因而成瘀,瘀熱交滯血分。

蓋心主血屬營,瘀熱上擾心神,故可出現神昏譫語等症。

此時清熱涼血、清新開竅。勢所必用,然則瘀血與熱為伍,徒清熱而不祛瘀,則熱有所附,瘀阻靈竅,其病難解,故須配合活血祛瘀之品,方能奏效。

試觀治療溫病血分證的主方犀角地黃湯,即是涼血散血並用,組方頗具巧思。

俞根初化裁本方而成犀地清絡飲,治邪入營血,瘀熱互阻心竅而致的神昏譫妄等證,頗為合轍,

何秀山評述說:“熱陷包絡神昏,非痰迷心竅,即瘀阻心孔,必用輕清靈通之品,始能開竅而透絡,

故以《千金》犀角地黃湯涼血通瘀為君,臣以帶心連翹,透包絡以清心,桃仁行心血而化瘀……此為清清透絡,通瘀泄熱之良方”。

又如治療營分證的主方清營湯,方中丹參一藥,功擅活血散瘀,寓清營瀉熱之中,以防血與熱結,亦大有深意。

近年有用清瘟敗毒飲合血府逐瘀湯治療熱病神昏,

也有介紹用下瘀血湯合犀角地黃湯治重症肝炎神志遲鈍而獲效者,

提示清熱解毒,涼血祛瘀合用,對營熱血瘀而致的神識紊亂,可望提高療效。

四、瘀阻腦絡

腦為元神之府,瘀血阻於腦絡,可使神志發生異常的變化,多見於腦血管意外、顱腦外傷、顱內腫瘤等病證,活血化瘀對此類病症亦有一定療效。

如徐氏報導治療“腦外傷綜合征”(腦外傷3個月後,仍有頭痛、頭昏、失眠等症狀,但無神經系統器質性損傷體征,

可診斷為本病)84例,其中對竅絡瘀阻型52例,

採用通竅活血東加減(當歸、紅花、遠志、白芷、槁本、川芎、赤芍、桃仁、陳皮、大棗為基本方),取得了顯著療效。

李氏介紹治療1例“乙腦”後遺症神志失常,症見恐懼、煩躁、不語、寐差等,服通竅活血湯30餘劑,恢復正常。

按通竅活血湯擅治上部血瘀,藥力可達巔頂腦竅,故瘀阻腦絡孔竅者,尤為適宜。

又癲狂病證,昔賢論治多重痰火,惟王清任獨具慧眼,

明確提出“癲狂一症,……乃氣血凝滯腦氣,與臟腑不接,如同做夢一樣。”

闡明了氣滯血瘀為本病發病的關係,並創制癲狂夢醒湯活血通絡理氣化痰為治。

實踐證明,本方對痰瘀互阻包絡心竅的癲狂,確有療效。

如中國中醫研究院已故名醫王文鼎對癲狂之實證,每多先投本方以行氣化瘀,繼則以十味溫膽湯等方調治,常獲效驗。

沈氏臨床體會到本方對精神分裂症屬狂躁型初發者效果較好,

對外傷,特別是顱腦外傷所致的中樞神經功能紊亂的興奮型,療效確切。

五、血府瘀結

“血府”是指隔膜以上的部位,以心臟為主。蓋心主神明,瘀阻心竅,最易引起神志失常的症候。

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主治血府瘀結而致的瞀悶、急躁、不眠、夜晚多夢等症。後世踵其法,獲效甚多。

如顏氏治療1例頑固性失眠,居則徹夜不寐,病已十餘年,服安眠藥罔效。

參合患者面部瘀斑累累,兩目紅絲,脈澀,舌紫等症候,辨證為瘀滯竅絡,遂用血府逐瘀湯,

服3劑漸能入睡,服至30劑,病乃告愈。筆者對冠心病、神經衰弱等病所出現的心悸心慌、失眠多夢、情緒急躁,

證屬血府瘀結者,多用本方加減治之,效果亦較滿意。

六、邪陷絡閉

薛生白《濕熱病篇》載:“濕熱證七八日,口不渴,聲不出,與飲食亦不卻,默默不語,神識昏迷,

進辛香涼泄,芳香逐穢,俱不效,此邪入厥陰,主客混受,宜仿吳又可三甲散。

醉地鱉蟲,醋炒鱉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蠶、柴胡、桃仁泥等味。”

薛氏自注雲:“暑濕先傷陽分,然病久不解,必及于陰,陰陽兩困,氣鈍血滯,而暑濕不得外泄,

遂深入厥陰,絡脈凝瘀,……心主阻遏,靈氣不通,所以神不清而昏迷默默也。破滯通瘀,斯絡脈通而邪得解矣。”

吳氏三甲散(鱉甲、龜甲、穿山甲、蟬蛻、僵蠶。牡蠣、䗪蟲、白芍、當歸、甘草),功在入陰搜邪,活血通絡。

薛氏師其意而用於邪陷絡閉,靈機不通之神識異常,為熱病神昏的救治,別開生面,很值得借鑒。

今人有用此法治療“乙腦”後遺症神呆失語等,取得了一定療效。

此外,婦女產後血暈神志異常,亦可由敗血攻心所致,

誠如《血證論·產後》所說:“下血少而暈者,乃惡露上搶於心,心下滿急,神昏口噤,絕不知人,法當破血”宜用失笑散,延胡索散等。

本文摘自:(勵志齋醫論選)

本文搜集古今中醫經典文獻,論述了神志異常的活血化瘀治療之法,收穫了知識的你,為傳承中醫動一動手指,轉給更多需要它的中醫人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