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植物王國的遺孤:普陀鵝耳櫪

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佛頂山慧濟寺西側, 有一株在自然生長條件下世界僅存的珍稀植物, 名叫普陀鵝耳櫪。

寺廟因普陀山而知名, 山因樹而顯赫。 這株樹, 說的就是普陀鵝耳櫪。 參觀過普陀寺廟的人不會忘記廟宇院內的那一株大樹。

它之所以遠近聞名, 乃是因為那是自然界中僅存的一株, 是“地球獨子”, 被定為國家1級保護植物。

普陀是著名佛教聖地, 在1930年前後, 植物學家鐘觀光在考察浙江東南沿海島嶼時, 在普陀山發現了一棵他從來沒有見過的樹, 這棵樹每年春季開花, 淺紅色的雌花與淡黃色的雄花不是同時成熟,

授粉率極低。 1932年, 經林業專家鄭萬鈞鑒定定名為“普陀鵝耳櫪”。

20世紀50年代在浙江普陀山尚有數十棵, 後因開荒墾殖等原因遭到破壞。 僅存的這一棵樹還是因為處在寺廟一直得到保護的緣故。 假如這一棵樹也是生長在荒郊野外,

恐怕早就不復存在了。

這個樹種之所以在自然界自然生長下僅存一株, 既有人為原因, 也因樹種自然繁殖能力非常弱, 以及氣候的影響。 人為大規模毀林開墾, 導致這個樹種種群規模驟減和野外生境劇變, 是變為瀕危物種的直接原因。

由於往往是一棵大樹難得一顆種子, 種核落地後容易腐爛, 導致出苗率極低。

此外, 舟山群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普陀鵝耳櫪在花期時常常遭遇降雨和大風以及隨之帶來的鹼性浮塵, 嚴重影響雄花散粉和雌花授粉, 造成種子產量少、品質差。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 浙江省林業科研人員不懈努力, 在致瀕機理、種苗繁育、子代種群營建、遷地保護等方面持續攻關, 成功的把普陀耳櫪的種群數量從1株發展到1萬株, 普陀鵝耳櫪終於不再孤單。

普陀鵝耳櫪的成功繁育對保護珍稀瀕危植物和生物多樣性具有重大意義。 需要社會每個人思考我們的經濟發展對自然產生哪些損害, 如何正確處理與身邊環境的關係?

從曾經的植株眾多、枝繁葉茂到僅存的“地球獨子”,

現在重新成為萬株物種, 這對普陀鵝耳櫪而言是一個偉大的轉變。

文/山居客 審/卡秋 責編/Angel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