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節氣」立冬養生保健知識知多D

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中醫經典科主任 顏芳

【立冬節氣淺釋】

立冬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第19個節氣,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 建始也”, 又說:“冬, 終也, 萬物收藏也。 ”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 收藏入庫, 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 也表示冬季開始, 萬物收藏, 歸避寒冷的意思。

四季當中,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是各自季節的頂峰,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四季的開始。 “立”和“至”共八節, 凡是“節”都不容易通過, 氣機變化明顯, 很多人容易在這個節骨眼兒上發病或病情加重。

【立冬氣候特點】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

蜃為大蛤, 立冬後, 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 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 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時節, 太陽已到達黃經225°, 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 由於此時地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

所以一般還不太冷。 晴朗無風之時, 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 不僅十分宜人, 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 但是, 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 常頻頻南侵, 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

【立冬各地習俗】

1、迎冬, 亦稱“拜冬”

古時此日, 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 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樣, 立冬日天子也要舉行迎冬的儀式。 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訴天子立冬的日期, 天子便開始沐浴齋戒。 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裡處迎冬。 回來後天子要賞死事以安社稷, 並且要撫恤孤寡。

在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 賀謁君師耆老,

一如正日。 ”宋代每逢此日, 人們更換新衣, 慶賀往來, 一如年節。 清代“至日為冬至朝, 士大夫家拜賀尊長, 又交相出謁。 細民男女, 亦必更鮮衣以相揖, 謂之“拜冬。 ”(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

2、吃餃子

立冬節氣, 有秋收冬藏的含義, 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 勞動了一年的人們, 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 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有句諺語“立冬補冬, 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 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 在臺灣立冬這一天, 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 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我國北方, 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 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 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 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 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 立冬之日, 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3、南京立冬吃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 “一日半根蔥, 入冬腿帶風”。 一立冬, 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 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鬱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後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學著北方人吃起了生蔥。

4、福建潮汕立冬吃甘蔗、炒香飯

在福建、潮汕,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以前在鄉下還有劈蔗的遊戲活動。

經典中醫認為一年中的大氣,秋降冬沉,春升夏浮,這是自然之道。升浮降沉的,其實是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視運動變化,在立冬時收降而下的陽熱開始沉潛於地下深層的水中。自立冬開始,天氣之間陽氣由收變斂,由降變藏。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中醫順應自然的養生保健原則,人感天地氣機變化,機體陽氣亦漸斂藏于腎水之中。故冬日養生當重視陽氣的斂藏,無擾乎陽,無耗其精。

1、起居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所以立冬的養生總要順應冬藏的特點,要早臥晚起,去寒就溫,如果立冬後,不重視藏精,比如熬夜、縱欲、焦慮等,就容易出現如汗多、面紅如妝、發熱等不適,這在中醫叫做“陽氣不收”和“相火外浮”,俗稱“上火”。如冬天陽氣不能潛藏,則到了來年春天,奉生者少,或出現“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進入立冬節氣後,天氣漸冷,寒氣漸盛,這一點要特別針對家中老人,因為寒邪不僅可以誘發感冒、咳嗽,進一步侵入,還可以造成瘀血血栓,形成肺栓塞、心梗、腦梗等危及老年人生命。所以,特別對於老年人的養生,冬季還要照顧到心臟及心腦血管的養護。最好的養護辦法就是防寒保暖。

2、飲食養生

《遵生八箋·冬季攝生消息論》中指出,“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養心。冬月陽氣在內,陰氣在外,老人多有上熱下冷之患。”早晨可服生薑紅糖水禦寒,晚上吃些清淡的粥菜,以平和心氣,不可多食炙煿之肉、面,防止熱氣上湧,干擾睡眠。

人們有在立冬節氣進補的習慣,但不可盲目進補,最好根據個人體質的寒熱虛實而定如何進補,但有一個原則很關鍵,就是健益脾胃,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為了防止冬季進補的“虛不受補”,應多吃健脾養胃的食物作為“引補”,如淮山芡實瘦肉湯等,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

立冬後,天氣日漸寒冷,對於手足冰涼、怕冷、腰酸、畏寒等陽氣虛損體質的人群,應多吃溫陽補益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海參、鱔魚、韭菜、枸杞、核桃仁等。傳統的當歸生薑羊肉湯就是一個很好的溫補之品,但也要注意適度,不可過補,否則過猶不及!

3、情志養生

《黃帝內經》雲:“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故立冬節氣後在情緒上,要保持安靜的情緒,防止冬季日照短導致的抑鬱或煩躁易怒。情緒緊張和過度興奮,均不利於陽氣的潛藏。

4、運動養生

立冬後的運動,需要遵循《黃帝內經》所言“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所以冬季,除了保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我們還要注意防寒保暖、勞逸結合。室內不適宜開暖氣太高溫度,室內外的溫度不宜相差過大,對身體一些對寒冷特別敏感的部位,如膝關節、頭頸部、肩背部等八虛之室應當注意保暖。

立冬,“冬,終也,萬物收藏也”,《黃帝內經》雲:“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故人體需順天地之勢潛藏陽氣而養生

【顏芳】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廣東省中醫院中醫經典科主任,醫院首批“青年名中醫”,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師承山西省名中醫李可(已故)。全國扶陽流派委員會秘書長,廣東省養生康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3年率先開設了科室“經典中醫守護健康”微信公眾號,每天推送中醫養生科普資訊,目前關注量高達近30000人;2015年開設“經典有愛”系列微信群,受到患者的熱捧,僅一年時間已發展到“經典有愛—快樂學中醫”9個子群,所有群瞬間滿員,目前共有經粉4500人。微信群交流活躍,分享積極,正能量滿溢,培養了大批熱愛中醫的“經粉”;在此基礎上開設的“經典有愛守護健康”養生健康大講堂,每月進行一次健康講座,也受到患者的熱捧,參與人數每次都近200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查冠琳

責編:宋莉萍

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鬱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後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學著北方人吃起了生蔥。

4、福建潮汕立冬吃甘蔗、炒香飯

在福建、潮汕,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以前在鄉下還有劈蔗的遊戲活動。

經典中醫認為一年中的大氣,秋降冬沉,春升夏浮,這是自然之道。升浮降沉的,其實是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視運動變化,在立冬時收降而下的陽熱開始沉潛於地下深層的水中。自立冬開始,天氣之間陽氣由收變斂,由降變藏。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中醫順應自然的養生保健原則,人感天地氣機變化,機體陽氣亦漸斂藏于腎水之中。故冬日養生當重視陽氣的斂藏,無擾乎陽,無耗其精。

1、起居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所以立冬的養生總要順應冬藏的特點,要早臥晚起,去寒就溫,如果立冬後,不重視藏精,比如熬夜、縱欲、焦慮等,就容易出現如汗多、面紅如妝、發熱等不適,這在中醫叫做“陽氣不收”和“相火外浮”,俗稱“上火”。如冬天陽氣不能潛藏,則到了來年春天,奉生者少,或出現“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進入立冬節氣後,天氣漸冷,寒氣漸盛,這一點要特別針對家中老人,因為寒邪不僅可以誘發感冒、咳嗽,進一步侵入,還可以造成瘀血血栓,形成肺栓塞、心梗、腦梗等危及老年人生命。所以,特別對於老年人的養生,冬季還要照顧到心臟及心腦血管的養護。最好的養護辦法就是防寒保暖。

2、飲食養生

《遵生八箋·冬季攝生消息論》中指出,“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養心。冬月陽氣在內,陰氣在外,老人多有上熱下冷之患。”早晨可服生薑紅糖水禦寒,晚上吃些清淡的粥菜,以平和心氣,不可多食炙煿之肉、面,防止熱氣上湧,干擾睡眠。

人們有在立冬節氣進補的習慣,但不可盲目進補,最好根據個人體質的寒熱虛實而定如何進補,但有一個原則很關鍵,就是健益脾胃,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為了防止冬季進補的“虛不受補”,應多吃健脾養胃的食物作為“引補”,如淮山芡實瘦肉湯等,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

立冬後,天氣日漸寒冷,對於手足冰涼、怕冷、腰酸、畏寒等陽氣虛損體質的人群,應多吃溫陽補益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海參、鱔魚、韭菜、枸杞、核桃仁等。傳統的當歸生薑羊肉湯就是一個很好的溫補之品,但也要注意適度,不可過補,否則過猶不及!

3、情志養生

《黃帝內經》雲:“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故立冬節氣後在情緒上,要保持安靜的情緒,防止冬季日照短導致的抑鬱或煩躁易怒。情緒緊張和過度興奮,均不利於陽氣的潛藏。

4、運動養生

立冬後的運動,需要遵循《黃帝內經》所言“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所以冬季,除了保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我們還要注意防寒保暖、勞逸結合。室內不適宜開暖氣太高溫度,室內外的溫度不宜相差過大,對身體一些對寒冷特別敏感的部位,如膝關節、頭頸部、肩背部等八虛之室應當注意保暖。

立冬,“冬,終也,萬物收藏也”,《黃帝內經》雲:“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故人體需順天地之勢潛藏陽氣而養生

【顏芳】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廣東省中醫院中醫經典科主任,醫院首批“青年名中醫”,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師承山西省名中醫李可(已故)。全國扶陽流派委員會秘書長,廣東省養生康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3年率先開設了科室“經典中醫守護健康”微信公眾號,每天推送中醫養生科普資訊,目前關注量高達近30000人;2015年開設“經典有愛”系列微信群,受到患者的熱捧,僅一年時間已發展到“經典有愛—快樂學中醫”9個子群,所有群瞬間滿員,目前共有經粉4500人。微信群交流活躍,分享積極,正能量滿溢,培養了大批熱愛中醫的“經粉”;在此基礎上開設的“經典有愛守護健康”養生健康大講堂,每月進行一次健康講座,也受到患者的熱捧,參與人數每次都近200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查冠琳

責編:宋莉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