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今日淩晨,成都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未來20年將發生這些變化!

今日淩晨, 成都規劃公眾平臺公佈了《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初步方案(以下簡稱《總規》)公眾意見徵集!

“一心”“兩翼”“一區”“三軸”“多中心”……

這些和成都未來20年相關的新詞

都在《總規》中出現, 那麼未來20年的成都,

到底將有哪些發展和改變?

將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

本次《總規》提出哪些重要規劃?

現在開始劃重點了,

趕緊拿小本本記下來。

本次規劃期限為2016年至2035年

近期到2022年,

遠景展望到2050年。

規劃範圍為成都市市域。

確立了“三步走”戰略目標

2020年: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

2022年發展目標——在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 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 建強區域中心城市。

“五中心一樞紐”功能顯著增強, 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顯著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創新驅動體制機制基本形成, 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覆蓋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大城市病”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成渝城市群極核地位明顯提升, 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2035年:高標準全面建成國家中心城市

2035年發展目標——高標準全面建成國家中心城市。 城市能級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城市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基本公共服務優質均衡基本實現, 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西部大開發新格局中的引領作用持續發揮, 成為“一帶一路”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成渝世界級城市群基本形成。

2050年:邁入可持續的世界城市行列

2050年發展目標——邁入可持續的世界城市行列。

建成國際運籌中心、國際創新中心、國際文化中心;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城鄉居民享受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面實現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建成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城市群。

明確四大戰略定位

成都城市戰略定位是四川省省會、國家中心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城市人口規模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 確定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以內, 中心城區城市人口規模控制在1360萬。

提出差異化發展五大主體功能區

市域五大功能分區示意圖

《總規》提出, 要按照“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十字方針, 構建東南西北中差異化發展的五大主體功能區。

高起點規劃東部區域

東部區域是成都“一心兩翼”的功能新區、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成渝城市群協調發展新興增長極。

範圍包含龍泉驛區車城大道以東部分, 青白江區和天府新區龍泉山部分,簡陽市、金堂縣全域。

規劃定位為“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國際門戶、成渝相向發展的新興極核、引領新經濟發展的產業新城、彰顯天府文化的東部家園”,重點培育實體經濟,形成新動能。

高水準發展南部區域

南部新區是都市功能拓展區、國家級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域。

範圍包含天府新區直管區(五環路—成自瀘高速—車城大道連接線以外部分且不含龍泉山)、雙流區(五環路以外部分)、新津全域、邛崍市(羊安、牟禮、回龍三鎮)。

規劃定位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示範區、創新驅動先導區、新經濟發展典範區、國際化現代新區、區域協同示範區”,重點強化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好全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戰略支撐作用。

高標準提升西部區域

西部區域是都市現代農業和生態功能區,全市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都江堰精華灌區農耕文明和水文化展示區。

範圍包含彭州市成綿高速複綫以西部分,都江堰市,郫都區、溫江區五環路以外部分,崇州市,大邑縣,邛崍市除羊安、牟禮、回龍以外部分,蒲江縣。

規劃定位為“成都市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西部綠色低碳科技產業示範區、國家生態宜居的現代田園城市典範區、世界旅遊目的地核心區和天府文化重要展示區”,重點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建設生態安全屏障,提高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

高品質改造北部區域

北部區域是都市功能優化區、全市優化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區域。

範圍包含青白江區(除五環以南、成青快速以西的局部區域和龍泉山部分)、新都區(五環路以北部分)、彭州市(成綿高速複綫以東部分)。

規劃定位為“‘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樞紐、成德綿區域協同發展的先導區、成都市北部生態屏障、產業轉型發展示範區、城市有機更新示範區和彰顯天府文化的和諧宜居家園”,重點強化北部地方生態屏障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同時優化產業形態,構建適應開放型經濟要求的產業體系。

高品質優化中部區域

中部區域是都市功能優化區、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主要承載區。

範圍主要為五環路以內區域。

規劃定位為“高端服務業的集聚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區、創新驅動引領區、國際交往核心區、天府文化集中展示區,成為城市極核和最能代表國家中心城市能級水準的高品質高能級生活城區”,重點是通過“三降兩提”推動整體優化提升。

城市空間結構優化

《總規》提出,要構建“一心兩翼一區三軸多中心”的市域總體空間結構。

“一心”為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兩翼”為中心城區和東部城市新區。

“一區”為龍門山生態涵養區。

“三軸”為南北城市中軸、東西城市軸線、龍泉山東側新城發展軸。

“多中心”為8個區域中心城。

《總規》提出,要優化中心城區空間佈局,強化扇葉狀格局,構築“雙心、雙軸、多點” 的空間結構,引導中心城區發展重心向東、向南轉移。

“雙心”是指老城中心和天府新中心。

“雙軸”是指南北城市中軸、東西城市軸線,

“多點”是指集中承載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主中心、副中心和片區中心。

生態格局明朗

《總規》明確在市域內構建“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生態格局。

“兩山”為龍門山和龍泉山;

“兩環”為環城生態區和環二繞生態環;

“兩網”為岷江水系網和沱江水系網;

“六片”為都彭生態區、崇溫生態區、邛蒲生態區、天府生態區、龍青生態區和金簡生態區等生態綠隔區。

《總規》提出將龍泉山由生態屏障提升為“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城市中央綠心。

《總規》提出,要構建全民體驗的五級綠化體系——由生態區、綠道、公園、小遊園、微綠地形成的五級綠化體系。

完善天府綠道體系——規劃建設區域級綠道、城區級綠道、社區級綠道。規劃形成“一軸、兩山、三環、七帶”的區域級綠道。

其中“一軸”是指沿母親河錦江建設的錦江綠道;

“兩山”是指依託龍泉山與龍門山的旅遊資源建設的龍泉山森林綠道、龍門山森林綠道;

“三環”是指利用三環路、環城生態區、二繞郊野綠帶建設的熊貓綠道、錦城綠道、田園綠道;

“七帶”是指沿著主要水系建設的七條展示天府文化、串聯城鎮村的休閒綠道,包括走馬綠道、江安綠道、金馬綠道、三河綠道、東風綠道、沱絳綠道、毗河綠道。

交通、文化、城市設計等全方位提升

交通方面,《總規》提出,要完善路網體系,提升路網密度。中心城區依託“十六高二十五快”高快速路構建一體化和網路化路網體系。中心城區規劃結構性主幹路68條。至2035年,中心城區路網密度達到8千米/平方千米。

文化方面,《總規》提出,要構建“一環、兩軸、四線、五片”的全域文化空間保護展示體系。

“一環”是串聯古蜀文化遺產的水上環線。

“兩軸”指龍門山前歷史文化保護軸、從都江堰到成都平原歷史演變的文化軸。

“四線”為古蜀道金牛道、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成渝古驛道。

“五片”指以成都、都江堰、新都、崇州、邛崍歷史文化名城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集中片區和國家公園片。

城市設計方面,《總規》提出,要構建“三軸、四片、多點”的整體景觀格局。

“三軸”,指天府文化景觀軸、城市中軸線景觀軸、東部城市新區景觀軸;

“四片”,是市域中重要的核心景觀片區,包括老城中心、天府新區直管區、空港新城城市中心、簡州新城城市中心。

意見徵集方式:

11月1日至11月底,市民可以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共繪美好成都”表達意見,也可以在成都規劃公眾平臺(http://www.cdgh.gov.cn/)留言;還可以到成都市規劃館瞭解規劃方案,提出意見。

青白江區和天府新區龍泉山部分,簡陽市、金堂縣全域。

規劃定位為“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國際門戶、成渝相向發展的新興極核、引領新經濟發展的產業新城、彰顯天府文化的東部家園”,重點培育實體經濟,形成新動能。

高水準發展南部區域

南部新區是都市功能拓展區、國家級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域。

範圍包含天府新區直管區(五環路—成自瀘高速—車城大道連接線以外部分且不含龍泉山)、雙流區(五環路以外部分)、新津全域、邛崍市(羊安、牟禮、回龍三鎮)。

規劃定位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示範區、創新驅動先導區、新經濟發展典範區、國際化現代新區、區域協同示範區”,重點強化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好全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戰略支撐作用。

高標準提升西部區域

西部區域是都市現代農業和生態功能區,全市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都江堰精華灌區農耕文明和水文化展示區。

範圍包含彭州市成綿高速複綫以西部分,都江堰市,郫都區、溫江區五環路以外部分,崇州市,大邑縣,邛崍市除羊安、牟禮、回龍以外部分,蒲江縣。

規劃定位為“成都市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西部綠色低碳科技產業示範區、國家生態宜居的現代田園城市典範區、世界旅遊目的地核心區和天府文化重要展示區”,重點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建設生態安全屏障,提高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

高品質改造北部區域

北部區域是都市功能優化區、全市優化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區域。

範圍包含青白江區(除五環以南、成青快速以西的局部區域和龍泉山部分)、新都區(五環路以北部分)、彭州市(成綿高速複綫以東部分)。

規劃定位為“‘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樞紐、成德綿區域協同發展的先導區、成都市北部生態屏障、產業轉型發展示範區、城市有機更新示範區和彰顯天府文化的和諧宜居家園”,重點強化北部地方生態屏障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同時優化產業形態,構建適應開放型經濟要求的產業體系。

高品質優化中部區域

中部區域是都市功能優化區、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主要承載區。

範圍主要為五環路以內區域。

規劃定位為“高端服務業的集聚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區、創新驅動引領區、國際交往核心區、天府文化集中展示區,成為城市極核和最能代表國家中心城市能級水準的高品質高能級生活城區”,重點是通過“三降兩提”推動整體優化提升。

城市空間結構優化

《總規》提出,要構建“一心兩翼一區三軸多中心”的市域總體空間結構。

“一心”為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兩翼”為中心城區和東部城市新區。

“一區”為龍門山生態涵養區。

“三軸”為南北城市中軸、東西城市軸線、龍泉山東側新城發展軸。

“多中心”為8個區域中心城。

《總規》提出,要優化中心城區空間佈局,強化扇葉狀格局,構築“雙心、雙軸、多點” 的空間結構,引導中心城區發展重心向東、向南轉移。

“雙心”是指老城中心和天府新中心。

“雙軸”是指南北城市中軸、東西城市軸線,

“多點”是指集中承載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主中心、副中心和片區中心。

生態格局明朗

《總規》明確在市域內構建“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生態格局。

“兩山”為龍門山和龍泉山;

“兩環”為環城生態區和環二繞生態環;

“兩網”為岷江水系網和沱江水系網;

“六片”為都彭生態區、崇溫生態區、邛蒲生態區、天府生態區、龍青生態區和金簡生態區等生態綠隔區。

《總規》提出將龍泉山由生態屏障提升為“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城市中央綠心。

《總規》提出,要構建全民體驗的五級綠化體系——由生態區、綠道、公園、小遊園、微綠地形成的五級綠化體系。

完善天府綠道體系——規劃建設區域級綠道、城區級綠道、社區級綠道。規劃形成“一軸、兩山、三環、七帶”的區域級綠道。

其中“一軸”是指沿母親河錦江建設的錦江綠道;

“兩山”是指依託龍泉山與龍門山的旅遊資源建設的龍泉山森林綠道、龍門山森林綠道;

“三環”是指利用三環路、環城生態區、二繞郊野綠帶建設的熊貓綠道、錦城綠道、田園綠道;

“七帶”是指沿著主要水系建設的七條展示天府文化、串聯城鎮村的休閒綠道,包括走馬綠道、江安綠道、金馬綠道、三河綠道、東風綠道、沱絳綠道、毗河綠道。

交通、文化、城市設計等全方位提升

交通方面,《總規》提出,要完善路網體系,提升路網密度。中心城區依託“十六高二十五快”高快速路構建一體化和網路化路網體系。中心城區規劃結構性主幹路68條。至2035年,中心城區路網密度達到8千米/平方千米。

文化方面,《總規》提出,要構建“一環、兩軸、四線、五片”的全域文化空間保護展示體系。

“一環”是串聯古蜀文化遺產的水上環線。

“兩軸”指龍門山前歷史文化保護軸、從都江堰到成都平原歷史演變的文化軸。

“四線”為古蜀道金牛道、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成渝古驛道。

“五片”指以成都、都江堰、新都、崇州、邛崍歷史文化名城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集中片區和國家公園片。

城市設計方面,《總規》提出,要構建“三軸、四片、多點”的整體景觀格局。

“三軸”,指天府文化景觀軸、城市中軸線景觀軸、東部城市新區景觀軸;

“四片”,是市域中重要的核心景觀片區,包括老城中心、天府新區直管區、空港新城城市中心、簡州新城城市中心。

意見徵集方式:

11月1日至11月底,市民可以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共繪美好成都”表達意見,也可以在成都規劃公眾平臺(http://www.cdgh.gov.cn/)留言;還可以到成都市規劃館瞭解規劃方案,提出意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