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51歲才返鄉做燈飾 年銷5000余萬元 歐美客商都主動找上門

車子在平坦的道路上疾馳, 導航顯示已經到達目的地, 可是我們兜兜轉轉了好久也沒有找到王金華的紅和燈飾廠。 巧遇路人,

帶領我們繞過沿路茂盛的樹木, 才看見王金華和他的燈飾廠。

王金華, 望江縣人, 一個很普通的中年男人, 發福的身材, 黝黑的皮膚, 初次見面, 拘謹得不像一個廠長, 連見面的寒暄都是小聲, 更像一個實實在在的莊稼人。 早年, 王金華是一個村幹, 九十年代改革開放,

年輕的王金華丟下村幹的職務, 去外地一家燈具廠打工, 腦袋靈活的他很快就掌握了燈具生產的流程和技術。

2004年, 回到家鄉辦起了燈廠, 主要生產一些實木底座的燈飾, 產品銷往歐美國家和東南亞地區。 所有用於生產的木頭全部國外進口,

有越南橡膠木, 紐西蘭松, 整根木料經過切割, 造型, 打磨, 噴漆等一系列處理, 製成各種各樣的的燈飾底座。 歐美國家對於實木的品質, 造型和色差都極為苛刻, 看似極簡風格的底座, 卻有一系列非常高的產品標準。

十幾年來, 王金華秉承品質至上的客戶宗旨,

認真對待每一根木頭, 細心打磨每一件產品, 從最初自己帶著產品上門推銷到如今歐美客商主動找上門簽約生產, 廠裡的訂單多得排不過來, 每年從正月十六開工一直要忙到年關。 如今, 王金華的工廠年生產各類燈具1000多萬套, 年銷售額5000余萬元, 成為當地勤勞致富的典範。

富起來的王金華又回到村裡當起了村幹, 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村裡所有人脫困消貧。 村裡有很多特困戶, 因為各種原因致貧使困, 沒有辦法出去幹活, 只能在家靠政府的救濟勉強度日, 不僅浪費時光還不能從根本上改善生活品質。 他利用自己的資源和人脈, 積極為村裡貧困人家尋找出路。 經多方聯繫, 和浙江的一家外貿出口公司取得聯繫, 達成協議, 給他們加工生產燈具的半成品。

2014年,王金華在家鄉為鄉親們就業扶貧創辦了第二家工廠。燈具半成品的技術和需要的材料很簡單,主要就是鋼絲、紙和漿糊。鋼絲用白紙包裹盤好,然後在固定的模型上均勻地拉上鋼絲,最後把紙糊在鋼絲上。

或圓形或或方形或三角,農家婦女十分容易上手。手腳慢的工人一個月也能掙得2000多元,剛開始,廠裡很多工人的家庭都是村裡老貧困戶,經過幾年的勤勞工作,已經甩掉了貧困的帽子,更多的弱體力村民來到王金華的燈具廠,以求溫飽、謀生、致富。

雖然是手上繞鋼絲糊白紙的活,但是品質不能糊,工人中間文盲和小學文化的居多,且少有品質意識,王金華就勤跑多說,時不時巡視在各個工作臺上,嘴裡不停地咕噥著,很濃的望江口音,剛開始聽不清他在說什麼,但是他一直在念叨,聽著聽著就清楚了,很清楚:“要糊好,要糊好,一定要糊好”。

代為加工的半成品的產品終端市場是歐美國家,在國內也只有包括紅和燈飾廠在內的三家工廠代加工。國外的客戶對細節要求苛刻,漿糊刷多了或者沒刷均勻,透過白紙就會出色黃色斑點或者細微的色差。

很簡單的手工活,王金華還特別設立了三人檢驗組,每一件產品都要過手仔細檢查,手工無痕修補,然後才能打包裝箱。雖然正值週末,但是大貨車依然在車間門口等待發貨,幾個搬運工來來往往不停地上貨。年過半百的王金華總是這也不放心那個丟不開,親自上車廂抽查發貨品質,力求零誤差。

在工廠的展示廳,一摁開關,造型各異的燈具,五顏六色地亮起,就那麼簡單的三樣,生產出如此美輪美奐的燈具。一款吊燈就是七張白紙層疊,四周用鋼絲包邊,任由客戶自由發揮想像,充分享受手工DIY的過程,折疊出各種形狀,性情奔放的外國人總是這樣隨性地熱愛生活,這一款燈一經問世,受到國外客商的追捧,紛紛下單,成為今年的熱銷新寵;

由王金華自己創意的一種落地燈,占地面積小,高挑修長,集照明,書架,花台,小物品收納盒為一體,從生產到現在已經八年了,還是訂單不斷。如果不是實用,不是造型簡約耐看,不是品質上的精益求精,又如何能夠做到暢銷八年經久不衰呢?

半成品的代加工,雖然解決了村裡就業和貧困戶的溫飽問題,但是終究利潤微薄,只有自產自銷才能賺取更多。於是,王金華又把眼睛盯上了傳統節日和重大集會活動需求量非常大的燈籠和中國結。每年的這個時候,王金華就根據市場的需求大量趕制燈籠和中國結,一些酒廠促銷和服務性行業宣傳也會臨時下單要求供貨。

燈籠的做法和燈具半成品有點相似,中國結的製作雖然簡單,一根長長的紅繩子借助模具七穿八繞,常規大小的中國結共上下穿梭五層,共16路,稍不留神就花了眼,少穿一道或者重複一路,所以要熟練上手還得經過一個禮拜的培訓。編織均勻,疏密有度,整個中國結拿在手上有硬度,不顯軟榻才是優質的產品。

認真對待每一個燈籠,細心的在燈籠上貼上金邊,也為生活添彩;巨長的紅繩子在農家婦女手中上下翻飛,編織中國結,也在編織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僅此一項,王金華就帶領職工一年多創收20多萬元,看著自己親手編織好的中國結,質樸的婦女一臉喜悅。

“培訓一個,就業一人,脫貧一戶,”這條標語在王金華工廠最醒目的地方。臨走時,他送了我們每人一個中國結,接過來,掂在手心裡,結結實實的,像王金華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決心:點亮“致富”燈,共編“幸福”結!

2014年,王金華在家鄉為鄉親們就業扶貧創辦了第二家工廠。燈具半成品的技術和需要的材料很簡單,主要就是鋼絲、紙和漿糊。鋼絲用白紙包裹盤好,然後在固定的模型上均勻地拉上鋼絲,最後把紙糊在鋼絲上。

或圓形或或方形或三角,農家婦女十分容易上手。手腳慢的工人一個月也能掙得2000多元,剛開始,廠裡很多工人的家庭都是村裡老貧困戶,經過幾年的勤勞工作,已經甩掉了貧困的帽子,更多的弱體力村民來到王金華的燈具廠,以求溫飽、謀生、致富。

雖然是手上繞鋼絲糊白紙的活,但是品質不能糊,工人中間文盲和小學文化的居多,且少有品質意識,王金華就勤跑多說,時不時巡視在各個工作臺上,嘴裡不停地咕噥著,很濃的望江口音,剛開始聽不清他在說什麼,但是他一直在念叨,聽著聽著就清楚了,很清楚:“要糊好,要糊好,一定要糊好”。

代為加工的半成品的產品終端市場是歐美國家,在國內也只有包括紅和燈飾廠在內的三家工廠代加工。國外的客戶對細節要求苛刻,漿糊刷多了或者沒刷均勻,透過白紙就會出色黃色斑點或者細微的色差。

很簡單的手工活,王金華還特別設立了三人檢驗組,每一件產品都要過手仔細檢查,手工無痕修補,然後才能打包裝箱。雖然正值週末,但是大貨車依然在車間門口等待發貨,幾個搬運工來來往往不停地上貨。年過半百的王金華總是這也不放心那個丟不開,親自上車廂抽查發貨品質,力求零誤差。

在工廠的展示廳,一摁開關,造型各異的燈具,五顏六色地亮起,就那麼簡單的三樣,生產出如此美輪美奐的燈具。一款吊燈就是七張白紙層疊,四周用鋼絲包邊,任由客戶自由發揮想像,充分享受手工DIY的過程,折疊出各種形狀,性情奔放的外國人總是這樣隨性地熱愛生活,這一款燈一經問世,受到國外客商的追捧,紛紛下單,成為今年的熱銷新寵;

由王金華自己創意的一種落地燈,占地面積小,高挑修長,集照明,書架,花台,小物品收納盒為一體,從生產到現在已經八年了,還是訂單不斷。如果不是實用,不是造型簡約耐看,不是品質上的精益求精,又如何能夠做到暢銷八年經久不衰呢?

半成品的代加工,雖然解決了村裡就業和貧困戶的溫飽問題,但是終究利潤微薄,只有自產自銷才能賺取更多。於是,王金華又把眼睛盯上了傳統節日和重大集會活動需求量非常大的燈籠和中國結。每年的這個時候,王金華就根據市場的需求大量趕制燈籠和中國結,一些酒廠促銷和服務性行業宣傳也會臨時下單要求供貨。

燈籠的做法和燈具半成品有點相似,中國結的製作雖然簡單,一根長長的紅繩子借助模具七穿八繞,常規大小的中國結共上下穿梭五層,共16路,稍不留神就花了眼,少穿一道或者重複一路,所以要熟練上手還得經過一個禮拜的培訓。編織均勻,疏密有度,整個中國結拿在手上有硬度,不顯軟榻才是優質的產品。

認真對待每一個燈籠,細心的在燈籠上貼上金邊,也為生活添彩;巨長的紅繩子在農家婦女手中上下翻飛,編織中國結,也在編織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僅此一項,王金華就帶領職工一年多創收20多萬元,看著自己親手編織好的中國結,質樸的婦女一臉喜悅。

“培訓一個,就業一人,脫貧一戶,”這條標語在王金華工廠最醒目的地方。臨走時,他送了我們每人一個中國結,接過來,掂在手心裡,結結實實的,像王金華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決心:點亮“致富”燈,共編“幸福”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