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邱吉爾寧可捨棄印度不要,為何寧可打仗也不放棄香港?原因簡單

印度有長達一百九十年被英國殖民的歷史, 英國作為宗主國, 在整個對印度的統治期間, 採用各個擊破的策略, 控制了南亞次大陸這片廣袤的土地。 印度之前是個地理名詞, 英國將原來互不相屬的土邦整合在一起, 形成英屬印度, 包括後來的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及印度。

邱吉爾

英國統治下的印度

首先, 印度以前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 是在南亞次大陸那個半島, 統稱為印度。 實際上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

印度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國家應該是莫臥兒帝國, 基本上它的疆域範圍包括了現在整個印度。 但是莫臥兒帝國也是通過開疆拓土、通過征服才慢慢形成那樣一個大的版圖的。

英國在入侵印度時, 印度語言、文化、宗教等各不相同, 這也為英國實施統治有了空隙可鑽, 殖民當局很善於利用當時土邦之間的矛盾, 以及不同民族、宗教上的差異,

挑動他們相互內鬥, 而自己反而可以居中調解。 如此以來, 印度原來就各自互不相屬的土邦王公貴族們, 都得聽從英國殖民者的號令。

大英帝國長年從印度身上榨取豐厚的利潤, 平均每年上交給英國的稅達到二千萬英鎊, 按當年的價值計算, 每年有超過146噸黃金就這樣進入了英王的寶庫。 相對於世界其它地方的殖民地而言, 這樣的印度因為貢獻大, 才被稱為大英帝國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英國

英國統治下的香港

1945年4月, 邱吉爾直接向途經倫敦的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表示:“除非踩過我的屍體, 否則休想從大英帝國版圖中除掉香港”, 他進一步加重語氣講道:“英國政府決不會放棄大英帝國一寸領土”。

清朝

其實自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 清政府先後將香港島及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 1898年英國又乘清政府虛弱之機, 逼近其簽訂租借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周邊200多個離島的條約(不包括九龍城寨的管治權), 後來也把這片新租借之地稱為新界, 租期99年。

1943年11月22日-26日舉行開羅會議期間, 蔣介石希望能收回香港, 而且獲得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支持, 然而被英國首相邱吉爾一口回絕。 因為他就是英國最頑固堅持殖民主義的人, 他說, 我這個首相不是為消滅大英帝國而設的。 他對美國人勸其放棄香港極為不滿, 他在會上宣稱:“戰爭結束後,

英國並不要求增加領土, 但是, 也絕不打算放棄任何領土”。

香港

邱吉爾為何堅決不能放棄香港, 這是因為香港對於戰後保持與中國及遠東的貿易相當重要。 這對於英國在香港的既得利益集團極為重要, 他們都想在戰後恢復其在香港的利益。 香港對於英國有重要戰略意義和價值,寧可捨棄印度也決不放棄香港,這是英國政商界的共識。

英國

弱也是有區別的。如果用100分來衡量,印度是20-30分,很弱吧。中國也很弱,但是我們有50-60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你想一口吞掉我,沒有那麼容易!你可以欺負我,可以簽訂不平等條約,但是你要吞掉我卻不行,咱們幾億人口、這麼大的領土,你肯定消化不良,最終也得吐出了。二戰時期,日本佔領了大半個中國,不是後來也都吐出了了嗎?

香港對於英國有重要戰略意義和價值,寧可捨棄印度也決不放棄香港,這是英國政商界的共識。

英國

弱也是有區別的。如果用100分來衡量,印度是20-30分,很弱吧。中國也很弱,但是我們有50-60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你想一口吞掉我,沒有那麼容易!你可以欺負我,可以簽訂不平等條約,但是你要吞掉我卻不行,咱們幾億人口、這麼大的領土,你肯定消化不良,最終也得吐出了。二戰時期,日本佔領了大半個中國,不是後來也都吐出了了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