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叫橋式相機?其實答案很簡單

如果你經常看器材類的網站, 尤其是國外器材的類的網站, 通常會發現一個相機分類叫做橋式相機(Bridge Cameras)。 相信很多人看著這個名字都是一頭霧水, 因為這個名字在國內的使用並不普遍。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老外口中的橋式相機, 究竟是什麼意思。

其實橋式相機的定義很簡單, 它就是一種定位高於傻瓜相機, 而又低於單反相機的一類供進階用戶使用的相機, 它像橋樑一樣架在卡片機與單反之間, 彌補這二者的差距, 所以被命名為橋式相機。 它有著全面的功能, 可以手動設置A/P/S/M檔位和ISO、白平衡等參數,

但由於不能換鏡頭, 所以價格相比單反要便宜許多。 橋式相機誕生於膠片時代, 在數碼時代大家也依然沿用這一叫法, 用以稱呼那些不能換鏡頭, 卻比卡片機功能豐富的相機。 說到這, 大家應該也能猜到了, 由於這類相機通常有著比較大的變焦比, 所以在國內我們稱這類相機為長焦相機。

其實嚴格意義上說, 帶有豐富手動功能的不可換鏡頭相機, 比如佳能的G或者索尼的黑卡RX100也應該稱作橋式相機, 不過按照體型大小來劃分相機種類更加直觀, 所以我們還是按照經驗, 將那些類單反的全手動長焦機稱作橋式相機吧。

雖然這是一個從膠片時期就有的概念, 但橋式相機真正興起確是在數碼時代。 大家都知道, 在數碼相機誕生之初,

可換鏡頭的單反十分昂貴, 但是小卡片卻缺乏必要的功能, 無法滿足進階人士的需求。 這時候許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不能換鏡頭, 但是卻擁有豐富手動功能的長焦相機。 加上長焦機的焦段覆蓋廣、外形也比較威猛, 所以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 相信看這篇文章的人也有許多是從長焦機入門學習的攝影。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 各家湧現出了許多有特色的橋式相機, 也令這一類型的相機種類無比的豐富。

索尼的F717的長相就今天的審美來看比較怪異, 但是在當時來說, 這台相機出街可是相當拉風的, 回頭率超高。

當然, 還有更加科幻的828, 717和828在當時都屬於機皇級別的, 豐富的功能和出色的畫質以及酸爽的售價, 一般的用戶是沒法享受的。

不過比起R-1, 不是我說, 717和828都是____。

R-1在參數上達到了橋式相機的巔峰。 它有著1030萬圖元APS-C畫幅的感測器, 等效24-120mm的蔡司鏡頭, 光圈f/2.8-4.8, 在它上市的2005年, 這已經頂級配置了。 回頭再看看R1就會感到索尼可真是一路黑科技走過來的。

當然, 除了索尼之外, 還有許多有代表性的機型, 比如富士的S9500。

S9500外形像極了單反, 除了不能換鏡頭之外, 它有著跟單反一樣的手感和操控, 從機身豐富的按鍵就可以看得出來。

而這台機器在當時也非常有名,霸氣的外形和豐富的操控是一個方面,另外它的大變焦比也讓它圈粉無數。

不過隨著近些年來入門單反價格的下降以及無反的興起,橋式相機或者說長焦相機的市場份額也在逐年的下降。不過作為一類曾經深受喜愛的相機類型,橋式相機也在緊跟時代步伐,推出了許多新類型的產品。

為了增加競爭力,長焦機的感測器尺寸也越做越大。從之前的1/2.3英寸、2/3英寸,到現在的1英寸,1英寸的大底已經成為了長焦機的主流,索尼的RX10系列和松下的FZ2500都是其中代表。它們有著更好的畫質、更快的對焦以及更強的視頻拍攝能力,加上長焦機獨有的大變焦比和專業的操控,1英寸的長焦機有著許多忠實的用戶。

並且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的長焦機還有著遠超之前產品的變焦比。比如尼康的P900s就有著83倍的光學變焦,長焦端能達到2000mm!這在之前是絕對沒法想像的。

在之前,長焦機給於了許多入門用戶接觸攝影的幾乎。相信在之後的日子裡,除了擔任“橋樑”之外,橋式相機還能吸引到更多的專業用戶,並能繼續發揮自己的特長。

*本篇內容來自“影像新勢力”原創,如轉發請注明出處。

而這台機器在當時也非常有名,霸氣的外形和豐富的操控是一個方面,另外它的大變焦比也讓它圈粉無數。

不過隨著近些年來入門單反價格的下降以及無反的興起,橋式相機或者說長焦相機的市場份額也在逐年的下降。不過作為一類曾經深受喜愛的相機類型,橋式相機也在緊跟時代步伐,推出了許多新類型的產品。

為了增加競爭力,長焦機的感測器尺寸也越做越大。從之前的1/2.3英寸、2/3英寸,到現在的1英寸,1英寸的大底已經成為了長焦機的主流,索尼的RX10系列和松下的FZ2500都是其中代表。它們有著更好的畫質、更快的對焦以及更強的視頻拍攝能力,加上長焦機獨有的大變焦比和專業的操控,1英寸的長焦機有著許多忠實的用戶。

並且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的長焦機還有著遠超之前產品的變焦比。比如尼康的P900s就有著83倍的光學變焦,長焦端能達到2000mm!這在之前是絕對沒法想像的。

在之前,長焦機給於了許多入門用戶接觸攝影的幾乎。相信在之後的日子裡,除了擔任“橋樑”之外,橋式相機還能吸引到更多的專業用戶,並能繼續發揮自己的特長。

*本篇內容來自“影像新勢力”原創,如轉發請注明出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