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電影行業卻能特別熱火?

這種現象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就是屬於“口紅效應”。 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 人們的收入會降低, 對未來的期待也會降低, 隨之而來的就是大宗商品銷量的下降, 比如房子、車子、金銀珠寶等, 但轉而會把錢花在一些價格低廉, 但又並非生活所必需的小物件上, 比如口紅就會在這時走俏, 它能滿足女性愛美的需求, “女為悅己者容”, 讓自己更快樂。

歷史已經多次證明了口紅效應的存在。 比如在韓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 色彩鮮豔、短小精緻的服裝大受歡迎;日本的服裝業陷入低谷的時候, 修鞋補衣服等行當卻很熱火;而最明顯的就要數2001年的911事件之後, 美國人的口紅銷售額翻倍。 這反倒讓一些商家發現了其中的商機, 利用經濟危機的劣勢, 轉化成經濟效益的優勢。

電影行業也是口紅效應的受益者之一。 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 卻是好萊塢最輝煌的年代。 影院裡卓別林、秀蘭·鄧波兒的電影輪番上演, 讓人們在笑聲和歌聲中暫時忘卻了經濟窘迫的煩惱和憂愁。 也正是在那段時間, 類型片模式開始形成, 西部片、歌舞片、愛情片、喜劇片是最受歡迎的類型。

那個時候美國各大媒體也紛紛開闢專版, 向觀眾推薦危機時期適合觀看的治癒影片。 好萊塢還趁著這種不景氣的現狀, 舉行了第一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每張門票10美元, 立刻被搶購一空。 那個時候的電影票價一般是5美元, 人們一邊排隊領救濟麵包, 一邊買票去看電影, 成了當時最常見的場面。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曾讓香港電影在1998年滑落穀底, 但隨後就在1999年觸底反彈, 在世紀之交迎來了電影產量的回轉。 儘管那時大部分的港片品質還比較糟爛, 但讓當時的香港票房重新復蘇。

有人預測“中國文化產業也需要借著口紅效應實現一個新的跨越。

”2008年經濟衰退期間, 卻成了中國電影騰飛的起點。 那一年上映的《梅蘭芳》《葉問》《非誠勿擾》等影片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佳績, 尤其是《非誠勿擾》高達3.25億元的票房, 不僅是2008年票房冠軍, 還打破華語票房紀錄。 直到馮小剛後來的《唐山大地震》才破了這個紀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