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余高、臨平中學學子看過來!你們學姐講了一個和同桌的愛情故事!

余杭晨報原創 記者 李雪紅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臨平中學, 對於臨平這片土地上的幾代人來說, 有著不言而喻的份量, 幾年的求學歷程, 承載著一段段活生生的青春激情而又純潔青澀的回憶。

如今, 一場聲勢浩大的臨平老城區有機更新工程即將拉開序幕, 在這次更新中, 臨平又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華麗轉身。

雖然臨平中學早已成為了“過去式”, 令老校學子扼腕歎息, 但那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那陳舊的教學樓, 那斑駁的紫藤花架, 仍舊常常出現在學子們的夢境裡。 多少青春回憶, 多少情感糾結,

透過首屆臨平中學學子宓銀娥提供的老照片, 讓我們來細細聆聽。

自己動手 建設校園

“解放區的天是明亮的天, 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伴隨著嘹亮的歌聲, 臨平解放了。 1951年暑假, 宓銀娥小學畢業, 但新中國成立不久, 臨平沒有中學, 要到杭州去讀, 但家境貧困, 哪裡有條件, 她和許多同學無奈中斷了學業, 有的只好去糧店、布店當學徒。

臨平中學(1959)

1954年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即現在的共產主義青年團)臨平中學支部19名團員合影。 這也是余杭高級中學第一個學生團支部。 圖中二排左一是宓銀娥。

到了年底, 傳來了好消息,

說臨平要辦中學了, 辦學地址就在東橫頭的龍興寺。 大家奔相走告。 1952年春, 春季班開學, 設了甲乙兩個班, 因都是失學青年, 年齡相差懸殊, 有的十一二歲剛小學畢業, 最大的已經20出頭結婚做了媽媽, 但是“我要讀書”的共同心願, 98名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彙聚到了一起。

學校剛開建, 條件簡陋, 政府號召:自己動手, 建設校園。 搬大鐘、刷牆壁, 整理大殿兩旁的廂房, 搬進幾張桌椅, 就算是老師辦公室, 學生桌椅都是“簡易版”木板搭搭;除雜草、平土地, 挑紅了肩膀, 手上磨出了血泡, 沒人喊苦叫累, 一心想著早日把校園建好。 “開學後我們一直堅持上午上課, 下午勞動。 ”現年82歲的宓大媽一說起那段特殊的經歷還是難掩激動。 後來有幾個塘棲同學插班進來要住校,

就在平整好的土地上種上青菜、土豆、絡蔴等農作物, 解決他們吃菜問題。 “剝絡蔴剝得手上都是水泡。 ”但是大家齊心協力, 毫無怨言。

我要讀書 雖苦猶樂

生活是艱苦的, 學習是刻苦的, 大家的心裡也是樂的。

一到晚上, 雖然老師沒有要求,

大家都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主動要求到學校去上晚自修。 沒有電燈就用煤氣燈(用煤油點亮燈後要使勁往燈罩裡打氣才會慢慢亮起來), 煤油的錢也是大家東拼西湊。

每當夕陽西下, 建校勞動收工, 宓大媽都匆匆跑回家吃晚飯, 又回到學校晚自習。 若剛好到校時還有閒置時間, 大家就在大殿改成的禮堂裡手把手圍個圈圈跳集體舞, “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到一個好朋友……”, 等上課哨子一響, 大家就立刻進教室, 在昏暗的燈光下做作業, 鴉雀無聲, 沒有一個人會請假。

每到學期結束開休業式, 或者碰到“五四”青年節, 就會在大殿前搭台表演, 節目都是自排自演, 氣氛熱烈而活躍。

轉眼兩年半學習生活就過去, 眼看著親手建起的學校大變了模樣,大家對這裡的一草一木有深深的眷戀,師生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經過熱烈討論,同學們將勞動取得的絡蔴款為學校添置了四隻小鼓、一隻大鼓。這樣,學校就有了軍樂隊。

1954年7月5日,舉行了首屆初中畢業典禮,學校安排畢業班同學集體拍了畢業照。大家都打扮的整潔清爽,面帶笑容,非常自豪。隨著“哢嚓”一聲,98位畢業生和14位師長青春時期的靚影就這樣永遠定格。

同桌的你 牽手一生

“明天你是否會想起,昨天你寫的日記,明天你是否還惦記,曾經最愛哭的你……”帶著青春記憶的《同桌的你》響在耳邊,在宓大媽聽來卻只有甜蜜,因為將她的“長髮盤起“的正是同桌丁炳泉,如今兩人已相濡以沫走過半個多世紀。

在臨平中學兩年半時間,兩人一直是同桌。畢業後宓大媽考取了浙江幼兒師範學校,而丁炳泉則到了征糧隊工作。一到寒暑假,宓大媽回到臨平喜歡到文化館去看書看報,在那裡經常碰到丁大伯,既是同窗又志趣相投,兩人漸生情愫,之後經常通信,情投意合結為連理。

特殊的經歷催生了深厚的感情,畢業後少部分同學升入高一級學校,大部分參加了工作,但人分散心不散,每到春節回家,都會相約去母校看看,探望師長,回憶往事。現在雖然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已不在人世,但是從2002年開始,宓大媽十幾人的小團體有著一個不成文的約定,隔個一兩個月,大家都會相約相聚一次。“我們12人中就有4對夫妻是同班同學,另外還有好幾對。”

從充滿青春活力的青年到子孫滿堂的老爺爺老奶奶,在臨平中學這段共同的歲月是他們寶貴的財富和緣分,不管年代多久,不管校名改了又改,對母校的懷念始終不變。

臨平中學老校區拆遷前最有名的景點—紫藤花架

新聞連結:

臨平中學創建於1952年2月,校名“杭縣私立臨平初級中學”。1956年8月改為公立學校,1958年6月改名“杭州臨平中學”並開始招收高中生。1961年8月,又更名為“余杭縣臨平中學”。1998年學校遷至荷花塘,更名為“余杭高級中學”。2001年3月撤市設區後,改為杭州市余杭區高級中學至今。

相信每一個臨平人都有這樣一個情結,那就是,保存臨平記憶,傳承歷史文化。為了讓這場有機更新既體現現代元素,又能最大限度保留老城風貌和記憶,區住建局聯合余杭晨報真誠地向所有朋友徵集“臨平老照片”,用光影講述臨平與你的故事。

眼看著親手建起的學校大變了模樣,大家對這裡的一草一木有深深的眷戀,師生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經過熱烈討論,同學們將勞動取得的絡蔴款為學校添置了四隻小鼓、一隻大鼓。這樣,學校就有了軍樂隊。

1954年7月5日,舉行了首屆初中畢業典禮,學校安排畢業班同學集體拍了畢業照。大家都打扮的整潔清爽,面帶笑容,非常自豪。隨著“哢嚓”一聲,98位畢業生和14位師長青春時期的靚影就這樣永遠定格。

同桌的你 牽手一生

“明天你是否會想起,昨天你寫的日記,明天你是否還惦記,曾經最愛哭的你……”帶著青春記憶的《同桌的你》響在耳邊,在宓大媽聽來卻只有甜蜜,因為將她的“長髮盤起“的正是同桌丁炳泉,如今兩人已相濡以沫走過半個多世紀。

在臨平中學兩年半時間,兩人一直是同桌。畢業後宓大媽考取了浙江幼兒師範學校,而丁炳泉則到了征糧隊工作。一到寒暑假,宓大媽回到臨平喜歡到文化館去看書看報,在那裡經常碰到丁大伯,既是同窗又志趣相投,兩人漸生情愫,之後經常通信,情投意合結為連理。

特殊的經歷催生了深厚的感情,畢業後少部分同學升入高一級學校,大部分參加了工作,但人分散心不散,每到春節回家,都會相約去母校看看,探望師長,回憶往事。現在雖然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已不在人世,但是從2002年開始,宓大媽十幾人的小團體有著一個不成文的約定,隔個一兩個月,大家都會相約相聚一次。“我們12人中就有4對夫妻是同班同學,另外還有好幾對。”

從充滿青春活力的青年到子孫滿堂的老爺爺老奶奶,在臨平中學這段共同的歲月是他們寶貴的財富和緣分,不管年代多久,不管校名改了又改,對母校的懷念始終不變。

臨平中學老校區拆遷前最有名的景點—紫藤花架

新聞連結:

臨平中學創建於1952年2月,校名“杭縣私立臨平初級中學”。1956年8月改為公立學校,1958年6月改名“杭州臨平中學”並開始招收高中生。1961年8月,又更名為“余杭縣臨平中學”。1998年學校遷至荷花塘,更名為“余杭高級中學”。2001年3月撤市設區後,改為杭州市余杭區高級中學至今。

相信每一個臨平人都有這樣一個情結,那就是,保存臨平記憶,傳承歷史文化。為了讓這場有機更新既體現現代元素,又能最大限度保留老城風貌和記憶,區住建局聯合余杭晨報真誠地向所有朋友徵集“臨平老照片”,用光影講述臨平與你的故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