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高良薑|第 374天

高良薑 Gaoliangjiang

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

上一期: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鹿銜草 | 第 373天

中藥速記

來源

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薑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乾燥根莖。

相關名

風薑、小良姜、高涼姜、良姜、蠻薑、佛手根、海良薑。

產地

主產廣東、廣西等地。

採收加工

夏末秋初採挖, 除去鬚根和殘留的鱗片, 洗淨, 切段, 曬乾。

性狀鑒別

本品呈圓柱形, 多彎曲, 有分枝, 長5~9cm, 直徑1~1.5cm。 表面棕紅色至暗褐色, 有細密的縱皺紋和灰棕色的波狀環節, 節間長0.2~1cm, 一面有圓形的根痕。 質堅韌, 不易折斷, 斷面灰棕色或紅棕色, 纖維性, 中柱約占1/3。 氣香, 味辛辣。

性味歸經

辛, 熱。 歸脾、胃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熱溫散, 入脾、胃經。 功似乾薑, 善溫中散寒而止痛、止嘔、止瀉, 為治中寒腹痛吐瀉之要藥。

功效

散寒止痛, 溫中止嘔。

主治病證

中寒腹痛、嘔吐、泄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3-6g; 或入丸散, 每次1~3g。

使用注意

本品辛熱助火傷陰, 故熱證及陰虛火旺者忌服。

高良薑的故事

蘇東坡是北宋的大文學家, 既熱愛生活也樂於享受各種美食。 因為他和當時掌權的宰相政見不合, 從京城被貶到惠陽當一個小官。 那時, 廣東是嶺南瘴癘之地, 北方人很難適應這裡的天氣環境。

蘇東坡剛到惠陽時水土不服, 經常上吐下瀉, 周圍又沒有親人照顧,

一下子就消瘦了很多, 心情很苦悶。

因為蘇東坡以前在京城做大官的時候很清廉, 關心老百姓疾苦, 所以名聲非常好。 住在附近的鄰居們都非常仰慕蘇東坡, 經常過來幫忙送菜, 但蘇東坡的腸胃卻總不見好, 吃什麼都沒有胃口。

一天, 有個鄰居打聽到蘇東坡特別愛吃肘子, 特意為他做了一道紅燒肘子。 這道菜看起來色澤紅亮, 聞起來香氣四溢, 立刻勾起了他的食欲。 肘子吃起來肥而不膩, 香辣可口。 吃完後, 蘇東坡覺得意猶未盡, 並且感覺腸胃也舒服多了。

作為美食家的蘇東坡, 品嘗過各類美味, 覺得這道紅燒肘子味道與眾不同, 便詢問鄰居菜里加了什麼特別的調料。 鄰居告訴他說, 只比其他人做的肘子里加了本地特產的薑。

當地人平常多用此薑來炒菜或泡水喝, 對腸胃很有好處。

自此以後, 蘇東坡讓人炒菜的時候都要放入這種調料, 他的腸胃很快就得到了恢復, 他又可以盡享南方各種美食了。

蘇東坡在惠陽生活得十分愜意, 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做嶺南人”的詩句。 因為這種姜出於古高涼郡(今廣東惠州一帶), 外形又和生薑很相像, 當地的老百姓將其命名為“膏藥涼薑”, 後因諧音而訛稱為“高良薑”。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