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近太空旅遊不再是夢!一隻小烏龜已搭乘浙大校友的“旅行者”號去玩了一圈

“想飛上天, 和太陽肩並肩。 ”

還記得小時候飛上天空、

飛上宇宙的太空夢想嗎?

有一隻小烏龜竟然先替我們

實現了這個夢想!

浙大校友推出“旅行者”號項目

普通人去近太空旅遊也許即將成真哦~

可能在不久的某一天,

我們就可以

“伸手就能碰到天”!

激不激動, 高不高興?

2017年10月25日淩晨3時57分, 深圳光啟集團自主研製的臨近空間飛行器“旅行者”3號, 在新疆攜帶一隻活體烏龜成功進入海拔21公里的臨近空間。 4小時後, 該飛行器成功降落到新疆托克遜縣預定區域, 被成功回收。

目前, 烏龜生命體征正常, 並已隨放飛團隊回到光啟深圳總部。 這是全球首次浮空器成功攜帶活體動物進入臨近空間停留、進行生保測試的案例, 驗證了環控生保技術等7項關鍵技術, 為後續研製長航時飛行平臺及載人系列飛行平臺提供了關鍵參數和寶貴經驗。

“旅行者”3號被成功回收, 生保艙內的烏龜生命體征正常

對超材料一見鍾情 想拓展人類生存空間

2002年, 現在的光啟集團總裁、當時還在讀高三的劉若鵬, 被保送到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混合班。 大二時, 劉若鵬第一次接觸了超材料這個領域。

“我對它一見鍾情。 ”他說, “超材料是一種與電磁波密切相關的新材料技術。

與傳統材料先知其為何物再運用和實踐的研究方法不同, 超材料是先確定目標再研發材料, 這種逆向的研究方式讓我著迷。 ”

劉若鵬

2006年, 在完成超材料的本科畢業論文後, 劉若鵬獲得了美國杜克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系的全額獎學金,

攻讀博士學位, 繼續深入研究超材料。 他的導師,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大衛·史密斯, 正是超材料學科的創始人。

三年後, 劉若鵬作為第一作者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利用超材料技術研製“隱身衣”的論文, 引起了很大轟動, 也讓劉若鵬更加堅定了繼續相關研究並將之帶出實驗室、進行產業化應用的想法。 2010年7月, 劉若鵬和4位科研夥伴回國創辦深圳光啟集團, 繼續從事超材料隱身技術、超材料裝備等領域的研究和應用。

2010年7月, 光啟創建團隊在實驗室內合影, 站在中間的正是劉若鵬。

光啟最驕傲的是, 2012年, 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後到廣東視察的第一家企業, 就是深圳光啟。 劉若鵬向總書記介紹了自己的情況。 當聽說29歲的劉若鵬是陝西人, 並在2002年到2006年就讀于浙江大學時, 習近平跟這個小老鄉拉起了家常。

“你在浙大31個學院中哪個學院?”習近平問, “竺可楨學院。 ”劉若鵬說。 “那你是接受重點培養的。 ”總書記笑著說。 “對。 ”劉若鵬很高興。 “你從哪裡留學回來?”總書記又問。 “我2006年畢業去了美國,從杜克大學回來。”

習近平問“光啟”這個名字的由來。“取自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劉若鵬說:“這個名字我們在美國就想好了。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在全球率先創建超材料產業,立志回國壯大超材料產業鏈的‘中國夢’。目前,光啟已在世界範圍內申請了2210件超材料領域核心技術專利,占該領域專利申請總量的85%。”習近平聽了,高興地直點頭。

能使微波轉向、讓哈利·波特的“隱形衣”變為現實的超材料、像“鋼鐵俠”戰衣那樣使人在空中翱翔的馬丁飛行包、覆蓋地鐵甚至全城的超級WiFi,以及用一束光就能進行認證、支付、防偽的光子鑰匙等,這些常出現在科幻電影中、令人們讚歎不已的“黑科技”,都是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正在研究或已經研製出的項目。

“超材料並不只是一種材料,它更代表了一種先進的材料設計的技術。”劉若鵬說,“光啟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了其他的交叉、融合的關鍵技術,如新型空間技術和無線互聯技術,可以應用於相關領域,最終目的是設計未來、創造未來、分享未來,不斷拓展人類生存、生活的空間。”以“旅行者”號為代表的臨近空間探索計畫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5年12月,劉若鵬在光啟馬丁飛行包中國境內首次公開飛行活動中留影。

臨近空間是指距地面20~100公里的空域,其下的空域我們通常稱為“天空”,是傳統航空器的主要活動空間;其上的空域則是我們平常說的“太空”,是航天器的運行空間。

在劉若鵬的帶領下,2015年2月,光啟臨近空間載人項目正式啟動。同年6月,光啟在紐西蘭成功放飛了中國首個臨近空間商用平臺“旅行者”1號,到達設計高度21公里。

2016年11月,“旅行者”2號在新疆試飛,完成了攜帶艙體升空、天地對話和飛行中資料獲取的實驗。而這一次“旅行者”3號的成功放飛,則是全球首次浮空器成功攜帶活體動物進入臨近空間停留、進行生保測試的案例,驗證了環控生保技術等7項關鍵技術,為後續研製長航時飛行平臺及載人系列飛行平臺提供了關鍵參數和寶貴經驗。

近太空旅行 比太空旅行更親民

“乘坐商用臨近空間飛行器,可以實現普通人的近太空旅行夢想。”劉若鵬說,“旅行者”號飛行器在放飛、巡航和著陸等環節,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戰,有著苛刻的技術要求。

“我們一方面會在設計上充分考慮各種環境要求和應急預案,另一方面還需要進行大量的測試。”“旅行者”號項目的總指揮、光啟臨近空間創新總監周飛說,“‘旅行者’3號是‘旅行者’號載人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成功放飛,為2020年‘旅行者’號載人版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資料和經驗。”

現有的載人航空航太平臺,無法滿足普通人太空旅行的需求。商業飛機飛行高度有限,不足以看到地球弧度;載人飛船、空間站對財力、身體素質的要求非常高,普通人無法乘坐。

而未來的“旅行者”號實現的近太空旅行,則是去往海拔20公里至100公里之間的臨近空間。旅客乘坐“旅行者”號,不需要通過火箭發射,而是依靠囊體內的氦氣提供淨浮力上升,通過飛行控制系統進行飛行控制,實現巡航、降落等動作。

“旅行者”3號充氣完畢,準備升空

“旅行者”號主艙,可以容納6名旅客,飛行非常平緩,旅客無需進行身體訓練,也不必穿著宇航服,可以在艙內自由活動,無需承受失重、離心力等艱苦考驗。艙內具有溫控、生命保障等多個系統,可以保證艙內的通風、溫度、抗壓密封和氧氣補給。

“旅客隨著飛行器升空,可以在到達臨近空間的一個多小時內,擁有‘一步一景’的觀賞體驗。”周飛說,“就像搭乘一部太空電梯,由地表升入臨近空間,在臨近空間用2萬米的高空視角觀賞日出或日落,欣賞地球的完美弧線。”

“旅行者”號主艙,可以容納6名旅客,飛行非常平緩,旅客無需進行身體訓練,也不必穿著宇航服,可以在艙內自由活動,無需承受失重、離心力等艱苦考驗。艙內具有溫控、生命保障等多個系統,可以保證艙內的通風、溫度、抗壓密封和氧氣補給。

“旅客隨著飛行器升空,可以在到達臨近空間的一個多小時內,擁有‘一步一景’的觀賞體驗。”周飛說,“就像搭乘一部太空電梯,由地表升入臨近空間,在臨近空間用2萬米的高空視角觀賞日出或日落,欣賞地球的完美弧線。”

“旅行者”3號升空後,光啟團隊通過地面控制平臺監測相關資料。

“近太空旅行相比太空旅行會更加親民,對經濟條件和遊客身體素質要求較低。”周飛補充道。

部分內容節選自:中國新聞網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編輯:張佳楠

“我2006年畢業去了美國,從杜克大學回來。”

習近平問“光啟”這個名字的由來。“取自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劉若鵬說:“這個名字我們在美國就想好了。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在全球率先創建超材料產業,立志回國壯大超材料產業鏈的‘中國夢’。目前,光啟已在世界範圍內申請了2210件超材料領域核心技術專利,占該領域專利申請總量的85%。”習近平聽了,高興地直點頭。

能使微波轉向、讓哈利·波特的“隱形衣”變為現實的超材料、像“鋼鐵俠”戰衣那樣使人在空中翱翔的馬丁飛行包、覆蓋地鐵甚至全城的超級WiFi,以及用一束光就能進行認證、支付、防偽的光子鑰匙等,這些常出現在科幻電影中、令人們讚歎不已的“黑科技”,都是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正在研究或已經研製出的項目。

“超材料並不只是一種材料,它更代表了一種先進的材料設計的技術。”劉若鵬說,“光啟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了其他的交叉、融合的關鍵技術,如新型空間技術和無線互聯技術,可以應用於相關領域,最終目的是設計未來、創造未來、分享未來,不斷拓展人類生存、生活的空間。”以“旅行者”號為代表的臨近空間探索計畫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5年12月,劉若鵬在光啟馬丁飛行包中國境內首次公開飛行活動中留影。

臨近空間是指距地面20~100公里的空域,其下的空域我們通常稱為“天空”,是傳統航空器的主要活動空間;其上的空域則是我們平常說的“太空”,是航天器的運行空間。

在劉若鵬的帶領下,2015年2月,光啟臨近空間載人項目正式啟動。同年6月,光啟在紐西蘭成功放飛了中國首個臨近空間商用平臺“旅行者”1號,到達設計高度21公里。

2016年11月,“旅行者”2號在新疆試飛,完成了攜帶艙體升空、天地對話和飛行中資料獲取的實驗。而這一次“旅行者”3號的成功放飛,則是全球首次浮空器成功攜帶活體動物進入臨近空間停留、進行生保測試的案例,驗證了環控生保技術等7項關鍵技術,為後續研製長航時飛行平臺及載人系列飛行平臺提供了關鍵參數和寶貴經驗。

近太空旅行 比太空旅行更親民

“乘坐商用臨近空間飛行器,可以實現普通人的近太空旅行夢想。”劉若鵬說,“旅行者”號飛行器在放飛、巡航和著陸等環節,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戰,有著苛刻的技術要求。

“我們一方面會在設計上充分考慮各種環境要求和應急預案,另一方面還需要進行大量的測試。”“旅行者”號項目的總指揮、光啟臨近空間創新總監周飛說,“‘旅行者’3號是‘旅行者’號載人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成功放飛,為2020年‘旅行者’號載人版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資料和經驗。”

現有的載人航空航太平臺,無法滿足普通人太空旅行的需求。商業飛機飛行高度有限,不足以看到地球弧度;載人飛船、空間站對財力、身體素質的要求非常高,普通人無法乘坐。

而未來的“旅行者”號實現的近太空旅行,則是去往海拔20公里至100公里之間的臨近空間。旅客乘坐“旅行者”號,不需要通過火箭發射,而是依靠囊體內的氦氣提供淨浮力上升,通過飛行控制系統進行飛行控制,實現巡航、降落等動作。

“旅行者”3號充氣完畢,準備升空

“旅行者”號主艙,可以容納6名旅客,飛行非常平緩,旅客無需進行身體訓練,也不必穿著宇航服,可以在艙內自由活動,無需承受失重、離心力等艱苦考驗。艙內具有溫控、生命保障等多個系統,可以保證艙內的通風、溫度、抗壓密封和氧氣補給。

“旅客隨著飛行器升空,可以在到達臨近空間的一個多小時內,擁有‘一步一景’的觀賞體驗。”周飛說,“就像搭乘一部太空電梯,由地表升入臨近空間,在臨近空間用2萬米的高空視角觀賞日出或日落,欣賞地球的完美弧線。”

“旅行者”號主艙,可以容納6名旅客,飛行非常平緩,旅客無需進行身體訓練,也不必穿著宇航服,可以在艙內自由活動,無需承受失重、離心力等艱苦考驗。艙內具有溫控、生命保障等多個系統,可以保證艙內的通風、溫度、抗壓密封和氧氣補給。

“旅客隨著飛行器升空,可以在到達臨近空間的一個多小時內,擁有‘一步一景’的觀賞體驗。”周飛說,“就像搭乘一部太空電梯,由地表升入臨近空間,在臨近空間用2萬米的高空視角觀賞日出或日落,欣賞地球的完美弧線。”

“旅行者”3號升空後,光啟團隊通過地面控制平臺監測相關資料。

“近太空旅行相比太空旅行會更加親民,對經濟條件和遊客身體素質要求較低。”周飛補充道。

部分內容節選自:中國新聞網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編輯:張佳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