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地會的來歷至今成謎,還好有這些清朝原始史料

在武俠小說《鹿鼎記》裡, 天地會遍佈全國的秘密據點, 神秘的接頭暗號, 藏身市井、忠心耿耿的各色會眾, 當然還有身懷絕世武功卻又風度翩翩的總舵主, 具有武俠世界裡一大幫派的鮮明特徵。

歷史上真實的天地會存在麼?

的確存在。

它是如何創立的呢?

關於天地會的起源, 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是鄭成功、陳近南創立說。

清末, 陶成章著有《教會源流考》一書, 其中提到天地會的起源:“志士仁人, 不忍中原之塗炭, 又結秘密團體, 求光復祖國, 而洪門之會設也。 何謂洪門?因明太祖年號洪武, 故取以為名。 指天為父,

指地為母, 故又名天地會。 始倡者鄭成功, 繼述而修整之者, 則陳近南也。 ”

這個說法成為天地會起源的主流觀點, 認為天地會是洪門的別稱, 創始人是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 被取了一個“萬雲龍大哥”的代號, 為了紀念“萬雲龍”, 天地會會眾常自稱為“萬家兄弟”。

繼任者是鄭成功的部下陳近南, 又名陳永華, 字複甫, 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 其父同安縣教諭陳鼎。 清兵攻破福建, 陳鼎自殺殉國。 鄭成功在廈門起兵, 23歲的陳永華投奔鄭成功, 被其譽為“今之臥龍”, 讓其擔任諮議參軍, 並擔任鄭成功長子鄭經的老師。 後來, 鄭克臧監國, 陳永華遭馮錫范、劉國軒嫉恨排擠。 康熙十九年(1680年), 陳永華自請解除兵權, 隨後病逝。

金庸先生小說《鹿鼎記》採納了這一觀點, 並將之發揚光大、廣為流傳。 “為人不識陳近南, 便稱英雄也枉然”, 成為金庸武俠世界裡最廣為流傳的諺語之一, 與之媲美的只有“武林至尊, 寶刀屠龍, 號令天下, 莫敢不從, 倚天不出, 誰與爭鋒”。

二是“南少林”創立說。

嘉慶十六年(1811年), 清朝官兵在廣西東蘭州武緣縣搜獲一本《天地會會簿》,

記載了天地會的一個起源傳說:

康熙十三年, 西魯國(可能是“羅刹”的諧音, 俄羅斯古稱)入侵國境, 清朝官兵抵擋不住, 張貼皇榜招募天下勇士, 許諾只要是打敗西魯國, 一定封侯賜爵。 福建南少林寺的和尚們主動揭榜請纓, 上了前線, 不料回國後, 康熙違背諾言, 卻火燒南少林。 五個和尚僥倖逃脫, 在廣東省惠州府石城縣高溪廟遇到萬雲龍大哥, 大家一同結盟, 歃血盟誓“反清複明”, 組織了天地會。

因為這個高溪廟是天地會的成立地點, 所以才有“地振高崗,一派溪山千古秀;門朝大海,三河合水萬年流”的天地會切口。

三是洪二和尚創立說

清朝乾隆年間福建地方官員汪志尹的《敬陳治化潭泉風俗疏》其中提到“閩省天地會, 起源於乾隆二十六年, 漳浦縣僧提喜首創”, 提喜, 一名塗喜, 名鄭開, 乳名洪, 排行第二, 俗稱洪二和尚, 乾隆二十六年在漳州府漳浦縣高溪廟創立天地會, 還創造了天地會的H指口訣。 如“三指按住胸膛”, “接煙遞茶俱用三指”的聯絡暗號。

三種說法莫衷一是, 但是無論哪種說法更符合歷史原貌, 天地會都是與“反清複明”息息相關的。

天地會崇拜關羽, 會詩《關聖對》:“英雄豪傑定乾坤, 萬里江山共一輪。 爭天奪國一點紅, 露出根機劍下亡。 ”

他們喝茶的儀式很有意思, 若三人一起飲茶的時候, 先要把茶杯擺成品字行,意思是要格外尊重二哥關雲長,然後再擺成一行,意為兄弟同心,一飲而盡,稱其為“桃園茶”,還要唱詩“三點暗藏革命宗,入我洪門莫通風。養成銳勢從仇日,誓滅清朝一掃空。”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臺灣府知府孫景燧取締天地會,逮捕天地會領袖林爽文之叔伯,林爽文率軍劫獄反抗,號稱50萬眾回應,攻下彰化,殺臺灣知府,自稱盟主大元帥,建號順天,屬於天地會反清複明影響最大的一次。

起兵雖然失敗,但是天地會的影響一直到辛亥革命。

孫中山先生在《孫文學說》中,回顧了天地會的歷史,“洪門者,創設于明朝遺老,起于康熙時代。蓋康熙以前,明朝之忠烈士,多欲力圖恢復,誓不臣清,舍生赴義,屢起屢蹶,興虜拼命,然卒不能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清朝已盛,而明朝之忠烈,殘廢殆盡。二三遺老,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義之根苗,流傳後代,故以反清複明的宗旨,結成團體,以待後有起者可藉為資助也。”對其稱讚不已。

不少革命志士本身就是會黨成員。

先要把茶杯擺成品字行,意思是要格外尊重二哥關雲長,然後再擺成一行,意為兄弟同心,一飲而盡,稱其為“桃園茶”,還要唱詩“三點暗藏革命宗,入我洪門莫通風。養成銳勢從仇日,誓滅清朝一掃空。”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臺灣府知府孫景燧取締天地會,逮捕天地會領袖林爽文之叔伯,林爽文率軍劫獄反抗,號稱50萬眾回應,攻下彰化,殺臺灣知府,自稱盟主大元帥,建號順天,屬於天地會反清複明影響最大的一次。

起兵雖然失敗,但是天地會的影響一直到辛亥革命。

孫中山先生在《孫文學說》中,回顧了天地會的歷史,“洪門者,創設于明朝遺老,起于康熙時代。蓋康熙以前,明朝之忠烈士,多欲力圖恢復,誓不臣清,舍生赴義,屢起屢蹶,興虜拼命,然卒不能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清朝已盛,而明朝之忠烈,殘廢殆盡。二三遺老,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義之根苗,流傳後代,故以反清複明的宗旨,結成團體,以待後有起者可藉為資助也。”對其稱讚不已。

不少革命志士本身就是會黨成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