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記者 講好故事

編者按

筆力可扛鼎, 無悔寫春秋。 在第18個記者節來臨前夕, 我省一年一度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再次拉開帷幕, 來自全省新聞戰線的10位元優秀記者, 從幕後走到台前, 分享了他們從業生涯中一個個鮮為人知的好故事。 今天, 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的“故事”, 感受他們的職業操守和使命擔當, 為他們加油、喝彩!

王少釧舞鋼市廣播電視臺

大國工匠

提起鳥巢, 大家不陌生。 但鮮有人知, 撐起鳥巢3萬多噸頂棚的24根鋼柱, 來自舞鋼——中國首家特寬特厚鋼板生產基地。

龐輝勇, 舞鋼核島級核電用鋼課題組負責人。 他說:“外國人能做的, 我們中國人也能做。 ”

第一爐40噸的大鋼錠試製出來, 各項指標完全符合要求。 但是鋼板的衝擊功不合。 數月時間, 反復改進工藝, 23次試驗, 均告失敗。

三個月瘦了十幾斤, 龐輝勇的頭髮也開始往下掉。

終於, 在第24次改進工藝後, 試驗成功!一舉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

使三代核電專案用鋼首次實現“中國製造”。

大厚度20MnNiMo, 是國產大飛機配套專案中的核心設備——世界最大8萬噸大型模鍛壓機用鋼板, 要求表面不平度不能超過每米6毫米。

為了這項任務, 47歲的舞鋼公司首批軋鋼高級作業師任亞強, 每天要和功勳軋機“並肩作戰”8個小時, 每5秒就要手腳並用操作一次。

是什麼讓舞鋼在國際化競爭中一次次獲勝?

是他們——中國工匠。 他們是國家鋼鐵一樣的脊樑, 是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彌足珍貴的力量。

曹愛文河南廣播電視臺

記錄真情一路執著

2006年7月10日, 我接到一個突發事件的報導任務。 在鄭州花園口黃河遊覽區, 有一個小女孩不慎落水。 我趕到現場時, 女孩已被打撈上來。 看到村民們不懂急救常識, 我本能地放棄了採訪, 馬上撥打120並給孩子做人工呼吸。 最終, 孩子還是走了, 採訪的片子也沒有完成。 後來, 有人把我救人的照片放到網上, 我被稱為“中國最美女記者”。

可是, 我配得上這樣的稱呼嗎?在此後的日子裡,

小女孩那冰冷的嘴唇時時刺痛著我的心, 我當上了兒童防溺水宣傳員, 也逐漸明白好記者要有血有肉有溫度、講好新聞故事。

2015年4月, 我跟隨省紅十字會來到新疆伊吾縣, 對貧困先心病患兒進行救助。 在戈壁灘, 醫生篩查出10個急需救助的孩子, 我們帶著孩子們立即趕回鄭州。 隨後的日子裡, 我和他們朝夕相處, 在火車上開生日會、在手術室外安撫親人等等, 用心呵護他們。

只有和採訪對象心貼心, 才能傾聽到他們內心的聲音。 我會牢記自己是一名記者, 永遠飽含對黨和人民的真情, 不斷學習和成長。

孫曉奇河南廣播電視臺

為百姓發聲為愛心助力

向觀眾講述好故事, 是我的工作, 也是我的職責。

認識張闖, 源於去年9月舉辦的一次精准扶貧對接會。 他是南陽市社旗縣姚營村的一名小學生, 也是幫扶物件之一。 張闖有個特別得意的玩具——用廢棄材料拼接成的纏滿膠帶和線路的遙控器。 沒有學過物理的11歲孩子, 怎麼會重組電池板?張闖把“秘笈”拿出來, 這是一本大學教材《電工學》。 他靠自學不僅讀懂了電路圖,還立志要當一名電工,回報幫助過他的人。

2014年,我去太行山深處一所小學支教,認識了“月亮女孩”馬雪林,她患有嚴重先天性脊柱側彎,當時體重只有13公斤,脊柱嚴重擠壓內臟,再耽誤治療就會癱瘓。經過我們多方聯繫,省會一家醫院為她進行了治療。手術成功後,雪林回到了山間小學,繼續學習。

教育和醫療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在精准扶貧路上,還會遇到很多個“張闖”“馬雪林”。作為媒體人,我們可以通過呼籲彙聚愛心,幫助貧困家庭擺脫貧困,還要給他們帶去信心和力量,讓他們真正從精神上脫貧。

王成龍鄭州人民廣播電臺

我的故事裡有你

今年4月26日,我拿到了單位的體檢報告。看著“疑似肝臟內血管瘤”這一行字,年輕的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無助與脆弱。就在這時,鄭州新聞廣播總監謝紅亮發來一條鼓勵我戰勝病魔的微信:“血管瘤是比較常見的,良性居多,治療難度不大,別老想著這件事。”

發微信那天,老謝剛剛經歷第二次大手術不久。我到醫院探望老謝時,骨瘦如柴的他卻擔心我整天熬夜傷身體,建議我多運動。

於是,我每天堅持跑10公里,身體越來越健康,我還和跑友們組建了“夜跑團”。

細數我的每次成長,發現故事裡都有他。他時常鼓勵我:“你年輕,有想法就去做,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在他的鼓勵和支持下,我建了微信公眾號“大龍”。截至目前,收聽我微信公眾號音訊的人次已超過5000萬。

8月1日,因病醫治無效,老謝永遠離開了我們。

今天,我想對老謝說:“我的故事裡有你,有你的精神,我要把你的故事講給更多人,我們的故事沒有結束,精神的力量將繼續傳承。”

孟慧娜濮陽市廣播電視臺

一個鎮長的信仰與堅守

我採訪過這樣一個鎮長:他沒有自己的住房,結婚17年一直住在妻子舅舅的家裡,一件百元的風衣穿了多年還捨不得扔——他就是清豐縣仙莊鎮原鎮長宋國選。

2010年10月,宋國選當選為仙莊鎮鎮長,上任不到一個月,他就跑遍了全鎮的67個自然村,要是問起哪條路該怎麼走,他比有些村民還清楚。

認識宋國選十餘年,我一直覺得他不像個官兒,樸實得就像鄰家的大哥。正是宋國選對親人的愛、對朋友的愛、對生活的愛,才成就了他對百姓的大愛。

5年來,仙莊變得越來越美好,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富足,可他們的鎮長卻倒下了。2015年12月14日,因積勞成疾,宋國選累倒在工作崗位上,時年僅43歲。

宋國選的一言一行,無形中影響了我的價值觀。我要像宋國選一樣,做一個有信仰的人、一個踏實的人、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人。

尚傑河南日報

兩棵泡桐背後的新聞故事

這一棵泡桐,是54年前,時任蘭考縣委書記的焦裕祿,為了防風固沙“除三害”親手種下的,後來群眾喚作“焦桐”。

而這一棵泡桐,是2009年春天,習近平同志在蘭考縣培土、澆水栽下的,他希望焦裕祿精神在神州大地永放光芒。如今,人們稱為“習桐”。

讓“焦桐”和“習桐”同時公開亮相的,是今年8月29日河南日報一版的大型述評《春天的囑託》。協力廠商統計數字顯示,河南日報刊發的“牢記囑託出彩中原”10篇述評閱讀量超過3.1億人次。

為了寫好這組述評,河南日報從7月份開始精心謀劃,明確提出要突破歷史、突破自我,抽調50多名精兵強將,組成了統籌組、寫作組。

作為一名年輕記者,我見證了這組新聞精品的誕生過程,真切感受到了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更增強了做好新聞工作的定力和信心。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媒體形態如何變化,只要牢記使命,將責任扛在肩上,拿出骨子裡的“拼勁”“韌勁”,就一定能夠寫出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精品力作。

陳駿大河報

不負春光

閆春光,蘭考縣東壩頭鄉張莊村一位養雞專業戶,曾經的貧困戶。

今年3月,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原創制作,以閆春光的脫貧故事為主線的微紀錄片《春光的春光》橫空出世,累計超過300萬人次觀看,30多萬觀眾轉發和點贊,獲得了中宣部《新聞閱評》的表揚。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考察時曾到春光家做客。當時因為禽流感,春光養雞幾乎把家底賠乾淨。

2016年,河南打響了脫貧攻堅戰。今年年初,我們又來到春光家,看到的是煥然一新的房子、家電,養雞規模擴大到了1萬多隻,“俺想托大河報給總書記帶個話,俺家已經脫貧了!”

春光說,總書記到訪給了他莫大的鼓舞。也是在那一年,蘭考作出了“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鄭重承諾。越來越多的“春光”在蘭考大地出現。

為了讓“春光”們的故事為更多人知曉,我們四赴蘭考,無人機、話筒、攝像機,拍攝、剪輯……原本拿筆的大河報人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

不負春光,脫貧攻堅路上,有新聞人那份責任與擔當。講好河南故事,我們永遠在路上。

付俊鵬河南廣播電視臺

追夢路上初心不改

2015年12月中旬,我在河南人民廣播電臺娛樂976早高峰節目中跟聽眾開玩笑:你們給我寄蘋果吧,10天內我要是能收到超過976個蘋果,我就做個大事情。7天后,我打開辦公室的門一看,蘋果堆得跟小山似的。感謝聽眾朋友的支持,我決定做公益,給環衛工送溫暖。

我聯繫到愛心人士,募集了1000件羽絨服、1000副手套還有圍巾等,湊成了1000個暖冬大禮包。12月25日,我和聽眾、志願者們一起,跑步5公里,給沿路的環衛工、協警送上了這份禮物。活動結束時,我意識到,永遠不要忽視自己的能量,因為我們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平臺,叫媒體。

2016年,我接觸了一群白血病患兒。當我走近他們的生活時,發現他們臉上更多的是笑容。我幫他們作巡迴演講、建立公益愛心教室、啟動臨終關懷計畫,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我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作為廣播人,我喜歡聽,能聽到這個城市的聲音,還能聽到無數優秀前輩砥礪前行的腳步聲。也許,我離優秀媒體人還有距離,但我會不忘初心,與愛同行。

李奧迪湯陰縣廣播電視臺

家的故事

郝梅英是“河南省鄉村好媳婦”,我打心眼裡敬佩她。

30多年前,郝梅英嫁到了湯陰縣任固鎮岳南村,公公和丈夫在外打工,家裡的活兒全壓在了她肩上。婆婆因病接連做手術,花費很大,很多人都勸郝梅英放棄,但她說:“就算把家賣了也得給俺娘治病!”這麼多年裡,她就像對待親娘一樣照顧著婆婆,直到老人離世。

郝梅英的孝心帶動了全家,連6歲多的小孫子也知道有好吃的先讓太爺爺吃,孝老愛親的家風在她家一代代傳承著。

說到孝老愛親,還要講講李聰。2015年,李聰毅然放棄高薪工作,回家照顧成了“植物人”的母親。每天,為母親洗臉、刷牙、餵飯、按摩,每隔一小時往胃管裡打次水,兩小時換次尿布。李聰從不喊一聲累,他說:“有媽,才有家!”

習近平總書記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流淌在每個中國人血液中的傳統家庭美德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採訪帶來的感動和思考讓我時刻提醒自己,要用自己的筆和鏡頭讓好家風、好民風傳遍中原大地。

鄭鳳玲洛陽晚報

當記者,真好!

18年前,我辭去公職,通過考試,成為洛陽晚報的一名記者。有人問我:“當記者這麼辛苦,你不後悔嗎?”我的回答堅定而自豪:“不後悔,當記者,真好!”

這份自豪來自我的工作體驗。2016年2月26日,我和同事到新安縣鐵門鎮中心小學,探訪學校的留守兒童。男孩小雷在8個月時,爸爸去世,媽媽離家出走。聽完介紹後,我將小雷攬在懷裡,輕輕撫摸著他的後背。我當時感到非常意外,一個簡單的擁抱竟然讓小雷淚流滿面。就是這個擁抱,讓我下定決心,要做好對留守兒童的愛心幫扶。去年兒童節前,我們和40多名市民一起將孩子們接到洛陽市區,參觀海洋館和博物館,逛公園。看到孩子們開心的笑臉,我的心裡是甜蜜的。

2016年7月22日,報社成立愛心幫扶中心,一年多來,共發放助學善款82.8萬元,資助2000多名寒門學子。現在經常有一些市民來到愛心幫扶中心捐款。

這份信任是愛的傳遞,是善的彙聚。正是有了這份信任,我們的社會才有了精神溫度和道德高度。

他靠自學不僅讀懂了電路圖,還立志要當一名電工,回報幫助過他的人。

2014年,我去太行山深處一所小學支教,認識了“月亮女孩”馬雪林,她患有嚴重先天性脊柱側彎,當時體重只有13公斤,脊柱嚴重擠壓內臟,再耽誤治療就會癱瘓。經過我們多方聯繫,省會一家醫院為她進行了治療。手術成功後,雪林回到了山間小學,繼續學習。

教育和醫療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在精准扶貧路上,還會遇到很多個“張闖”“馬雪林”。作為媒體人,我們可以通過呼籲彙聚愛心,幫助貧困家庭擺脫貧困,還要給他們帶去信心和力量,讓他們真正從精神上脫貧。

王成龍鄭州人民廣播電臺

我的故事裡有你

今年4月26日,我拿到了單位的體檢報告。看著“疑似肝臟內血管瘤”這一行字,年輕的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無助與脆弱。就在這時,鄭州新聞廣播總監謝紅亮發來一條鼓勵我戰勝病魔的微信:“血管瘤是比較常見的,良性居多,治療難度不大,別老想著這件事。”

發微信那天,老謝剛剛經歷第二次大手術不久。我到醫院探望老謝時,骨瘦如柴的他卻擔心我整天熬夜傷身體,建議我多運動。

於是,我每天堅持跑10公里,身體越來越健康,我還和跑友們組建了“夜跑團”。

細數我的每次成長,發現故事裡都有他。他時常鼓勵我:“你年輕,有想法就去做,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在他的鼓勵和支持下,我建了微信公眾號“大龍”。截至目前,收聽我微信公眾號音訊的人次已超過5000萬。

8月1日,因病醫治無效,老謝永遠離開了我們。

今天,我想對老謝說:“我的故事裡有你,有你的精神,我要把你的故事講給更多人,我們的故事沒有結束,精神的力量將繼續傳承。”

孟慧娜濮陽市廣播電視臺

一個鎮長的信仰與堅守

我採訪過這樣一個鎮長:他沒有自己的住房,結婚17年一直住在妻子舅舅的家裡,一件百元的風衣穿了多年還捨不得扔——他就是清豐縣仙莊鎮原鎮長宋國選。

2010年10月,宋國選當選為仙莊鎮鎮長,上任不到一個月,他就跑遍了全鎮的67個自然村,要是問起哪條路該怎麼走,他比有些村民還清楚。

認識宋國選十餘年,我一直覺得他不像個官兒,樸實得就像鄰家的大哥。正是宋國選對親人的愛、對朋友的愛、對生活的愛,才成就了他對百姓的大愛。

5年來,仙莊變得越來越美好,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富足,可他們的鎮長卻倒下了。2015年12月14日,因積勞成疾,宋國選累倒在工作崗位上,時年僅43歲。

宋國選的一言一行,無形中影響了我的價值觀。我要像宋國選一樣,做一個有信仰的人、一個踏實的人、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人。

尚傑河南日報

兩棵泡桐背後的新聞故事

這一棵泡桐,是54年前,時任蘭考縣委書記的焦裕祿,為了防風固沙“除三害”親手種下的,後來群眾喚作“焦桐”。

而這一棵泡桐,是2009年春天,習近平同志在蘭考縣培土、澆水栽下的,他希望焦裕祿精神在神州大地永放光芒。如今,人們稱為“習桐”。

讓“焦桐”和“習桐”同時公開亮相的,是今年8月29日河南日報一版的大型述評《春天的囑託》。協力廠商統計數字顯示,河南日報刊發的“牢記囑託出彩中原”10篇述評閱讀量超過3.1億人次。

為了寫好這組述評,河南日報從7月份開始精心謀劃,明確提出要突破歷史、突破自我,抽調50多名精兵強將,組成了統籌組、寫作組。

作為一名年輕記者,我見證了這組新聞精品的誕生過程,真切感受到了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更增強了做好新聞工作的定力和信心。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媒體形態如何變化,只要牢記使命,將責任扛在肩上,拿出骨子裡的“拼勁”“韌勁”,就一定能夠寫出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精品力作。

陳駿大河報

不負春光

閆春光,蘭考縣東壩頭鄉張莊村一位養雞專業戶,曾經的貧困戶。

今年3月,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原創制作,以閆春光的脫貧故事為主線的微紀錄片《春光的春光》橫空出世,累計超過300萬人次觀看,30多萬觀眾轉發和點贊,獲得了中宣部《新聞閱評》的表揚。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考察時曾到春光家做客。當時因為禽流感,春光養雞幾乎把家底賠乾淨。

2016年,河南打響了脫貧攻堅戰。今年年初,我們又來到春光家,看到的是煥然一新的房子、家電,養雞規模擴大到了1萬多隻,“俺想托大河報給總書記帶個話,俺家已經脫貧了!”

春光說,總書記到訪給了他莫大的鼓舞。也是在那一年,蘭考作出了“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鄭重承諾。越來越多的“春光”在蘭考大地出現。

為了讓“春光”們的故事為更多人知曉,我們四赴蘭考,無人機、話筒、攝像機,拍攝、剪輯……原本拿筆的大河報人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

不負春光,脫貧攻堅路上,有新聞人那份責任與擔當。講好河南故事,我們永遠在路上。

付俊鵬河南廣播電視臺

追夢路上初心不改

2015年12月中旬,我在河南人民廣播電臺娛樂976早高峰節目中跟聽眾開玩笑:你們給我寄蘋果吧,10天內我要是能收到超過976個蘋果,我就做個大事情。7天后,我打開辦公室的門一看,蘋果堆得跟小山似的。感謝聽眾朋友的支持,我決定做公益,給環衛工送溫暖。

我聯繫到愛心人士,募集了1000件羽絨服、1000副手套還有圍巾等,湊成了1000個暖冬大禮包。12月25日,我和聽眾、志願者們一起,跑步5公里,給沿路的環衛工、協警送上了這份禮物。活動結束時,我意識到,永遠不要忽視自己的能量,因為我們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平臺,叫媒體。

2016年,我接觸了一群白血病患兒。當我走近他們的生活時,發現他們臉上更多的是笑容。我幫他們作巡迴演講、建立公益愛心教室、啟動臨終關懷計畫,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我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作為廣播人,我喜歡聽,能聽到這個城市的聲音,還能聽到無數優秀前輩砥礪前行的腳步聲。也許,我離優秀媒體人還有距離,但我會不忘初心,與愛同行。

李奧迪湯陰縣廣播電視臺

家的故事

郝梅英是“河南省鄉村好媳婦”,我打心眼裡敬佩她。

30多年前,郝梅英嫁到了湯陰縣任固鎮岳南村,公公和丈夫在外打工,家裡的活兒全壓在了她肩上。婆婆因病接連做手術,花費很大,很多人都勸郝梅英放棄,但她說:“就算把家賣了也得給俺娘治病!”這麼多年裡,她就像對待親娘一樣照顧著婆婆,直到老人離世。

郝梅英的孝心帶動了全家,連6歲多的小孫子也知道有好吃的先讓太爺爺吃,孝老愛親的家風在她家一代代傳承著。

說到孝老愛親,還要講講李聰。2015年,李聰毅然放棄高薪工作,回家照顧成了“植物人”的母親。每天,為母親洗臉、刷牙、餵飯、按摩,每隔一小時往胃管裡打次水,兩小時換次尿布。李聰從不喊一聲累,他說:“有媽,才有家!”

習近平總書記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流淌在每個中國人血液中的傳統家庭美德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採訪帶來的感動和思考讓我時刻提醒自己,要用自己的筆和鏡頭讓好家風、好民風傳遍中原大地。

鄭鳳玲洛陽晚報

當記者,真好!

18年前,我辭去公職,通過考試,成為洛陽晚報的一名記者。有人問我:“當記者這麼辛苦,你不後悔嗎?”我的回答堅定而自豪:“不後悔,當記者,真好!”

這份自豪來自我的工作體驗。2016年2月26日,我和同事到新安縣鐵門鎮中心小學,探訪學校的留守兒童。男孩小雷在8個月時,爸爸去世,媽媽離家出走。聽完介紹後,我將小雷攬在懷裡,輕輕撫摸著他的後背。我當時感到非常意外,一個簡單的擁抱竟然讓小雷淚流滿面。就是這個擁抱,讓我下定決心,要做好對留守兒童的愛心幫扶。去年兒童節前,我們和40多名市民一起將孩子們接到洛陽市區,參觀海洋館和博物館,逛公園。看到孩子們開心的笑臉,我的心裡是甜蜜的。

2016年7月22日,報社成立愛心幫扶中心,一年多來,共發放助學善款82.8萬元,資助2000多名寒門學子。現在經常有一些市民來到愛心幫扶中心捐款。

這份信任是愛的傳遞,是善的彙聚。正是有了這份信任,我們的社會才有了精神溫度和道德高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