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荷媒解密荷蘭中國技術移民聚居社區真實生活

以往, 荷蘭的華人移民主要集中在阿姆斯特丹、海牙和鹿特丹幾大西部城市, 從事著和餐飲業有關的工作。 自從2004年荷蘭推出技術移民政策以來, 一大批有著高學歷的留學生、中資企業外派員工和高技術移民在荷蘭安了家。 和從事餐飲服務業的老一輩移民不同, 這些技術移民多居住在毗鄰大城市、國際公司和國際學校的地區, 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首都阿姆斯特丹的衛星城-阿姆斯特芬(Amstelveen)了。

▲ 以前華人多聚居在阿姆斯特丹、海牙等大城市

梅爾霍芬

然而, 近兩年一個地名卻不斷地在周圍的中國朋友中被提起, 那就是荷蘭南部城市埃因霍溫, 尤其是該市的一個名叫梅爾霍芬(Meerhoven)的區, 陸陸續續搬去了不少中國人, 全部都是清一色的高學歷技術移民。 記得筆者的一位中國朋友兩年前去那裡買房, 按她的話來說:“那哪裡是買房, 簡直是搶房”, 而且競標者都是清一色的外國人(其中大部分是中國人)。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社區如此受高技術移民青睞?那裡的生活狀態又是怎樣的?荷蘭大報《新鹿特丹商報》(NRC)日前發表了一篇專題報導, 進行了一番解密。

▲ 《新鹿特丹商報》的報導

世界最智慧城市

讓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埃因霍溫這個地方。 埃因霍溫位於荷蘭南部省份北布拉邦特省, 遠離最繁華的西北部大都市圈(Randstad, 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烏特列支四大城市圍繞的地區)。

▲ 埃因霍溫位於荷蘭南部

但這裡卻是歐洲領先的科技中心之一,

曾被評為世界最智慧的城市, 電子巨頭飛利浦、世界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阿斯麥公司(ASML)的總部都設在這一地區。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裡有大量的技術崗位需要來自世界各地的聰明腦袋來填充。

▲ 迅速發展的埃因霍溫市

理想的新興國際社區

既然這裡有工作,那麼就要在附近找一個地方居住。埃因霍溫城西的一個叫梅爾霍芬的社區就成了這些外國高技術移民的香餑餑。據當地房產仲介的不完全統計,在這個擁有1萬1千居民的社區裡,目前至少80%的房子都賣給了外國高技術移民,他們中有中國人、印度人、韓國人、俄羅斯人、波蘭人和匈牙利人,等等。梅爾霍芬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這裡位於飛利浦和阿斯麥幾個大公司之間,附近又有多家國際學校和機場。

▲ 梅爾霍芬社區鳥瞰

社區於上世紀90年代建成,像荷蘭的很多新興社區一樣,在設計上更注重功能性:兩邊栽滿樹木的寬闊的街道、色調明快寬敞的別墅、中央還建有一座偌大的帶水潭的公園。社區的街道乾淨整潔,鮮有垃圾。位於社區中心的購物中心不僅各種品牌應有盡有,而且總是有足夠的停車位。這裡的居民投的都是自民黨(VVD)和民主66黨(D66)(其支持者多是企業主和知識份子階層)。與注重城市氛圍、喜歡歷史老城和30年代舊房子的荷蘭人相比,來自第三世界的外國人更喜歡這種乾淨整潔的新區。(我們曾有文章介紹荷蘭人為何喜歡30年代建的舊房:《中國人喜歡買新房,為什麼荷蘭人卻喜歡30年代建的舊房子?》)

▲ 梅爾霍芬的自行車立交橋

▲ 社區裡的新型住宅

▲ 社區裡的現代化購物中心

迅速地國際化

隨著外國居民的湧入,梅爾霍芬迅速地順應了這股國際潮流。社區裡的一些少年足球俱樂部甚至開始講英語,兩所荷蘭公立小學給孩子們增設了額外的荷蘭語課和程式設計課,夜晚有面向成人的荷蘭語班,健身房餐廳裡的服務員用英語接待顧客,居民委員會則幫助這些外國居民翻譯信件。社區裡的四分三的助產士都是用英語來給孕婦提供諮詢,她們甚至瞭解各國不同的分娩文化,比如中國產婦要坐月子,印度產婦常常剖腹產,波蘭產婦希望接受很多的B超檢查。荷蘭的傳統節日聖尼古拉斯節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多的外國孩子參與慶祝,而且還是雙語慶祝。

▲ 社區裡的網球俱樂部

對於這種快速的變化,社區裡荷蘭居民並沒有感到任何困擾。據居民委員會的工作人員稱,除了更經常說英語,荷蘭的居民們對此沒有任何更多的看法。這些高學歷的外國移民從不製造任何麻煩,這裡很少有犯罪、沒有破壞公共財產的事情、也沒有騎摩托亂竄的遊蕩少年。大家各過各的生活,和平共處。當然,這些人也很少在外面,只有晚飯後會見到中國人和韓國人在社區裡散散步,他們會友好地回應當地居民的招呼。

▲ 安靜的梅爾霍芬

多元但不融合

然而,儘管有這麼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住在一個社區裡,但這裡並沒有成為人們想像中的文化大熔爐。這些外國高技術移民更像是社區的使用者而非是居民,雖然他們能很容易地找到附近各種生活中所需的公共設施,但是他們卻和社區裡的荷蘭人接觸有限,和來自不同國家的鄰居也幾乎沒有交道。

文章採訪了一位有兩個孩子的印度技術移民家庭,他們特意把小兒子送到當地的荷蘭學校和體育俱樂部,這樣能對他融入荷蘭社會有好處。但據這家的男主人說,如果孩子年紀比較大才來荷蘭,會比較困難,由於語言的關係只能去國際學校。因此,早晨社區裡經常能看到用私家車或計程車送去國際學校的孩子。

▲ 住在梅爾霍芬的印度高技術移民家庭

這位男主人還說,這裡的移民大多來自家庭文化濃厚的國家,很多人希望能把家人接過來一起住,比如中國人就很希望能接父母過來常住,但現行的政策不允許。由於這裡的外國移民基本上都是為了一份高挑戰性的工作而來,所以白天基本上都是出去工作,因此白天的社區裡空無一人,顯得頗為荒涼。

▲ 白天社區裡空無一人

兩萬名待在家裡的高學歷女性

儘管這是荷蘭新興社區常見的現象,但是原本梅爾霍芬能夠更加有生氣一些,畢竟這裡很多高技術移民的妻子白天都呆在家裡。據這位印度技術移民稱,在埃因霍溫有2萬名高學歷的婦女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待在家裡。因為埃因霍溫是一個技術型城市,對於那些不是理工背景的移民配偶來說,在這裡很難找到工作。

文中採訪的一位中國移民配偶也注意到這一現象,她搬來梅爾霍芬兩年了,通過當地的一個“外籍專家配偶專案”的幫助,在一家孵化高技術初創企業的機構找到了工作。她說:“女人們跟著丈夫來到這裡。但對她們來說,並不容易。”

儘管有這麼多外籍婦女待在家中,但她們很少自己主動去結識新朋友。據這位中國女移民稱,梅爾霍芬的人都各忙各,她們忙著生孩子,忙著工作,忙著家庭,如果一個活動沒有直接的好處,她們就不會去參加。比如她們會去上荷蘭語課,但是不會花時間去參加一個燒烤派對。

▲ 社區裡很多外籍婦女都待在家裡

社區裡助產士希望改變這裡外籍婦女孤單的生活狀態。一位名叫Geertje Swinkels的助產士就把外籍孕婦們召集起來,一起檢查,讓她們有互相認識的機會。比如目前她現在就有一個由三名中國人、兩名希臘人和兩名印度人組成的小組,儘管她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但是同樣的處境能讓她們互相交流,建立友誼。除此之外,社區裡的國際交流平臺也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在當地學校上學的移民子女也慢慢融入了荷蘭生活。上面那位把孩子送到當地學校的印度爸爸就說:“我的孩子既有荷蘭朋友,也有國際朋友。”

婦女和孩子的融入問題有人正在致力解決,可社區裡這些外籍男人的融入問題如何解決呢? 在鮮有咖啡館和酒吧的梅爾霍芬,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可尋!

▲ 迅速發展的埃因霍溫市

理想的新興國際社區

既然這裡有工作,那麼就要在附近找一個地方居住。埃因霍溫城西的一個叫梅爾霍芬的社區就成了這些外國高技術移民的香餑餑。據當地房產仲介的不完全統計,在這個擁有1萬1千居民的社區裡,目前至少80%的房子都賣給了外國高技術移民,他們中有中國人、印度人、韓國人、俄羅斯人、波蘭人和匈牙利人,等等。梅爾霍芬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這裡位於飛利浦和阿斯麥幾個大公司之間,附近又有多家國際學校和機場。

▲ 梅爾霍芬社區鳥瞰

社區於上世紀90年代建成,像荷蘭的很多新興社區一樣,在設計上更注重功能性:兩邊栽滿樹木的寬闊的街道、色調明快寬敞的別墅、中央還建有一座偌大的帶水潭的公園。社區的街道乾淨整潔,鮮有垃圾。位於社區中心的購物中心不僅各種品牌應有盡有,而且總是有足夠的停車位。這裡的居民投的都是自民黨(VVD)和民主66黨(D66)(其支持者多是企業主和知識份子階層)。與注重城市氛圍、喜歡歷史老城和30年代舊房子的荷蘭人相比,來自第三世界的外國人更喜歡這種乾淨整潔的新區。(我們曾有文章介紹荷蘭人為何喜歡30年代建的舊房:《中國人喜歡買新房,為什麼荷蘭人卻喜歡30年代建的舊房子?》)

▲ 梅爾霍芬的自行車立交橋

▲ 社區裡的新型住宅

▲ 社區裡的現代化購物中心

迅速地國際化

隨著外國居民的湧入,梅爾霍芬迅速地順應了這股國際潮流。社區裡的一些少年足球俱樂部甚至開始講英語,兩所荷蘭公立小學給孩子們增設了額外的荷蘭語課和程式設計課,夜晚有面向成人的荷蘭語班,健身房餐廳裡的服務員用英語接待顧客,居民委員會則幫助這些外國居民翻譯信件。社區裡的四分三的助產士都是用英語來給孕婦提供諮詢,她們甚至瞭解各國不同的分娩文化,比如中國產婦要坐月子,印度產婦常常剖腹產,波蘭產婦希望接受很多的B超檢查。荷蘭的傳統節日聖尼古拉斯節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多的外國孩子參與慶祝,而且還是雙語慶祝。

▲ 社區裡的網球俱樂部

對於這種快速的變化,社區裡荷蘭居民並沒有感到任何困擾。據居民委員會的工作人員稱,除了更經常說英語,荷蘭的居民們對此沒有任何更多的看法。這些高學歷的外國移民從不製造任何麻煩,這裡很少有犯罪、沒有破壞公共財產的事情、也沒有騎摩托亂竄的遊蕩少年。大家各過各的生活,和平共處。當然,這些人也很少在外面,只有晚飯後會見到中國人和韓國人在社區裡散散步,他們會友好地回應當地居民的招呼。

▲ 安靜的梅爾霍芬

多元但不融合

然而,儘管有這麼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住在一個社區裡,但這裡並沒有成為人們想像中的文化大熔爐。這些外國高技術移民更像是社區的使用者而非是居民,雖然他們能很容易地找到附近各種生活中所需的公共設施,但是他們卻和社區裡的荷蘭人接觸有限,和來自不同國家的鄰居也幾乎沒有交道。

文章採訪了一位有兩個孩子的印度技術移民家庭,他們特意把小兒子送到當地的荷蘭學校和體育俱樂部,這樣能對他融入荷蘭社會有好處。但據這家的男主人說,如果孩子年紀比較大才來荷蘭,會比較困難,由於語言的關係只能去國際學校。因此,早晨社區裡經常能看到用私家車或計程車送去國際學校的孩子。

▲ 住在梅爾霍芬的印度高技術移民家庭

這位男主人還說,這裡的移民大多來自家庭文化濃厚的國家,很多人希望能把家人接過來一起住,比如中國人就很希望能接父母過來常住,但現行的政策不允許。由於這裡的外國移民基本上都是為了一份高挑戰性的工作而來,所以白天基本上都是出去工作,因此白天的社區裡空無一人,顯得頗為荒涼。

▲ 白天社區裡空無一人

兩萬名待在家裡的高學歷女性

儘管這是荷蘭新興社區常見的現象,但是原本梅爾霍芬能夠更加有生氣一些,畢竟這裡很多高技術移民的妻子白天都呆在家裡。據這位印度技術移民稱,在埃因霍溫有2萬名高學歷的婦女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待在家裡。因為埃因霍溫是一個技術型城市,對於那些不是理工背景的移民配偶來說,在這裡很難找到工作。

文中採訪的一位中國移民配偶也注意到這一現象,她搬來梅爾霍芬兩年了,通過當地的一個“外籍專家配偶專案”的幫助,在一家孵化高技術初創企業的機構找到了工作。她說:“女人們跟著丈夫來到這裡。但對她們來說,並不容易。”

儘管有這麼多外籍婦女待在家中,但她們很少自己主動去結識新朋友。據這位中國女移民稱,梅爾霍芬的人都各忙各,她們忙著生孩子,忙著工作,忙著家庭,如果一個活動沒有直接的好處,她們就不會去參加。比如她們會去上荷蘭語課,但是不會花時間去參加一個燒烤派對。

▲ 社區裡很多外籍婦女都待在家裡

社區裡助產士希望改變這裡外籍婦女孤單的生活狀態。一位名叫Geertje Swinkels的助產士就把外籍孕婦們召集起來,一起檢查,讓她們有互相認識的機會。比如目前她現在就有一個由三名中國人、兩名希臘人和兩名印度人組成的小組,儘管她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但是同樣的處境能讓她們互相交流,建立友誼。除此之外,社區裡的國際交流平臺也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在當地學校上學的移民子女也慢慢融入了荷蘭生活。上面那位把孩子送到當地學校的印度爸爸就說:“我的孩子既有荷蘭朋友,也有國際朋友。”

婦女和孩子的融入問題有人正在致力解決,可社區裡這些外籍男人的融入問題如何解決呢? 在鮮有咖啡館和酒吧的梅爾霍芬,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可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