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打贏健康扶貧攻堅戰

疾病是貧困人口脫貧最大的“攔路虎”。 截至2015年底, 因病致貧、返貧貧困戶占建檔立卡貧困戶比例達44.1%, 其中患有大病和慢性病人數734萬。

一直以來,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健康扶貧工作。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 要開展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脫貧, 實施健康扶貧工程, 保障農村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讓貧困者不再為看病發愁

2016年6月21日, 《關於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指導意見》出臺;7月5日, 全國健康扶貧工作會議對實施健康扶貧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

脫貧攻堅戰中的健康扶貧戰全面打響。

健康扶貧, 成效斐然

一年多來, 國家衛生計生委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和健康扶貧工作總體要求, 圍繞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採取超常舉措, 精准施策、綜合施策, 全面組織實施健康扶貧工程。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 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個一批”)的工作思路, 因地因人、因病施策, 明確目標任務, 就是到2020年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 各地還進行了大膽探索, 推動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看得起病”——建立貧困人口醫療兜底保障機制。 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降低大病保險報銷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

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救助範圍, 實行縣域內住院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即時結算。

2016年, 貧困人口住院實際補償比達到67.6%。 全國已有74%的貧困縣實行貧困人口縣域內住院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 有效減輕貧困人口看病就醫經濟負擔。 推動各地探索建立醫療兜底保障機制, 多數省份通過健康扶貧補充保險兜底、財政直接兜底、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兜底等多種形式, 將農村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提高到80%-90%。

江西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萬筱明向《經濟》記者介紹, 當地一位元貧困戶患者患了宮頸癌,

在贛州市醫院做手術, 總費用是85989.35元, 通過四道保障線實際報銷85026.25元, 個人只負擔了963元, 負擔比例只有1.12%。 安徽和山西等省份還實施了單病種收費封頂的舉措, 群眾非常滿意。

“看得好病”——摸清底數進行分類救治。 2016年, 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國務院扶貧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組織開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核准工作。 就發病率高、治療費用高、嚴重影響生產生活能力的45種重點疾病和48種次重點疾病, 對775萬戶1996萬人, 逐戶、逐人、逐病進行了調查核實, 全面摸清了農村貧困人口患病情況, 建立了健康扶貧管理資料庫。 對大病患者實施集中救治, 首批遴選了費用負擔重、診療效果明確的兒童白血病、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終末期腎病等9種大病,

已經救治11.5萬人。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優先覆蓋農村貧困人口, 針對慢性病患者提供公共衛生、慢病管理等綜合服務, 已經有76%貧困人口有了自己的家庭簽約醫生。 各地認真落實“三個一批”行動措施, 截至目前, 已經分類救治360萬大病和慢性病貧困患者, 其中14.4萬人已治癒、73.5萬人病情好轉、38萬人病情穩定轉入長期康復治療。

安徽省衛生計生委健康脫貧辦公室專職副主任陳學剛向記者介紹, 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六十鋪鎮貧困患者秦興文, 因腦出血在阜陽市人民醫院住院, 住院總費用89712.3元, 住院享受“三保障一兜底”貧困人口綜合醫療保障政策“一站式”結算, 經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民政救助、政府兜底, 貧困患者自付5000元,

實際補償比94.43%。

“看得上病”——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 組織全國963家三級醫院對832個貧困縣1180家縣級醫院進行對口幫扶, 選派醫生團隊進行蹲點幫扶, 加強專科建設和帶教培訓。 截至今年3月, 已有92%的貧困縣與三級醫院簽訂了幫扶協議, 近萬名城市三級醫院醫生在貧困縣縣級醫院進行蹲點幫扶, 開展門診625萬人次, 開展手術11萬台次。

初步建成從三級醫院到縣醫院到鄉鎮衛生院互聯互通的遠端醫療網路。 創新幫扶方式, 實施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援藏, 使新疆和西藏的醫療服務水準得到顯著提升。 在貧困地區傾斜實施全科醫生特崗計畫、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等專案,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力度繼續加大, 招收名額較2015年增長8%;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啟動並實施,中西部地區和東部貧困地區招收助理全科醫生5000人。

“少生病”——疾病防控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堅持預防為主,將疾病防控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全面實施傳染病、地方病、重點寄生蟲病防治規劃。例如制定《涼山州愛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貧攻堅行動方案》,以愛滋病防治為主攻方向,打響涼山州健康扶貧攻堅戰。在四川甘孜州石渠縣啟動實施包蟲病綜合防治試點,典型經驗推廣到四川藏區、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玉樹及果洛州,共完成篩查270多萬人。

湖北省紅安縣縣長田勝輝向記者介紹,全縣為每位元貧困物件建立健康電子檔案,按照重大疾病、一般疾病、亞健康、健康四類進行動態管理,縣財政每年投入1000萬元專項資金為每位元貧困對象定期開展免費健康體檢,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通過大資料對貧困物件的健康狀況進行跟蹤監測管理和服務。

健康扶貧工程實施以來,問計于民、惠及於民,取得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效果。2016年,全國累計實施醫療救助8720.4萬人次,其中,住院救助和門診救助3099.8萬人次,資助困難群眾參加基本醫療保險5620.6萬人,支出救助資金298.7億元。

推進深度貧困地區健康扶貧

雖然健康扶貧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任務依然艱巨。

王培安解釋,一方面,由於現有的醫療兜底保障政策尚未全面建立,農村貧困人口大病治療費用負擔仍然比較高,加上因患病喪失勞動力以及需要看護家人不得不放棄工作,家庭穩定收入減少,很多貧困家庭深陷貧病,成為脫貧攻堅的一大難點,是貧困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另一方面,由於自然條件,經濟社會歷史欠帳等,貧困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滯後,醫療衛生條件落後,加上貧困地區大多處於邊遠山區、深山區、石山區,交通不便,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可及性不足,實現貧困群眾基本醫療保障還存在許多困難。這就需要更加有效的舉措。

一是全面建立醫療兜底保障的機制,堅持保基本有底線的原則,加大健康扶貧投入保障,安排專項資金,依託現有的醫保制度做加法,或專項補充保險等形式,為農村貧困人口增加醫療保證線,將住院醫療費用個人支付比例控制在10%左右,門診費用個人支付比例控制在20%以內。年度個人支付醫療費用不超過當地農村居民年度的可支配收入。

二是努力提升深度貧困地區醫療服務的能力,中央新增的資金、新增的項目、新增的政策主要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醫療衛生領域,中央預算內的投資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全面加強深度貧困地區三級醫院對口幫扶工作,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解決深度貧困地區人才短缺等短板問題。

三是深入實施“三區三州”健康扶貧的攻堅行動,將健康扶貧支持“三區三州”制定健康扶貧的攻堅行動,突出重點,整合各方面的資源集中力量打攻堅戰,有效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完善健康扶貧長效機制

健康扶貧雖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仍然指出:疾病是人類永遠要面對的健康威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國際社會著力解決的一個世界難題。健康扶貧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的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在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疾病防控、健康促進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健康扶貧長效機制,推動關口前移,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要實現健康扶貧的長效機制,還面臨哪些難題,如何鞏固現有政策、不斷加強和完善健康扶貧的機制體制建設?記者採訪的各位專家和學者給出了各自的建議。

缺錢、缺人、缺辦法

實現健康扶貧的長效機制,還存在哪些短板和難題?我國全民醫保制度已經建立,為什麼還是會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

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醫療保障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顧雪非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醫保制度的發展路徑是“低水準、廣覆蓋”,覆蓋面雖廣但保障水準仍然有限,城鄉居民醫保的實際報銷比例為55%左右,這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發生概率仍然較高的原因所在。對於低收入人群而言,可能因為較高的自付水準而放棄疾病的診治。一般而言,醫保的實際補償水準達到85%以上,即可較大程度避免災難性衛生支出發生,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發生概率會比較低。

湖北省紅安縣縣長田勝輝介紹,在基層實踐角度來講,一個共同突出的問題是資金短缺。二是人才匱乏,尤其是基層醫療人才,相對來講非常緊缺。鄉村醫生的年收入只有四五萬元,很難吸引專科生、本科生留在當地。如何做好醫療人才的交流,薪酬的激勵以及醫療資源的調配,對基層人員都非常重要。三是缺少完善的管理辦法,要進一步探索在有限的資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證醫療品質。

“扶貧醫療保障水準提高以後,醫院普遍面臨著道德風險防控的潛在問題。”安徽省岳西縣衛計委主任柯照華補充說。

針對這些問題,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教授吳明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健康扶貧面臨的問題實際上也是醫改要面臨的很多挑戰,是醫改在健康服務領域的一種映射。目前,醫療機構採用大收入運行模式,過度提供服務等,並由此帶來的資金缺口,無法提供長期支撐,實際上影響到健康扶貧基金的有效使用。基層醫療人才發展形成某種惡性循環,基層醫生沒有積極性,收入也上不去,收入上不去,能力也上不去。一些醫生盡可能少看病、看輕病,實際上等於“自廢武功”。

從上到下,做好醫院能力建設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原副院長、麻醉科主任、中國消除貧困獎獲得者姚尚龍教授,在醫院人才和能力建設上建議,一要增加醫療教育扶貧;二要提高醫院能力,這個是最難的。包括村醫、鄉醫、縣醫三級醫療機構的建設,推出縣鄉村一體化,實現三級網路和疾病的多維度治療。

同時,他強調,醫院要從公益角度出發治病救人。希望有更多的社會資源能夠參與到醫療扶貧。要探討如何沉下去把基層醫院能力建設做好,為他們培養一批人才,打造一批醫療隊伍。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管中心品質評價處處長翟曉輝說:“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地方上的計生專幹,如果變成健康促進專員,與村醫一起做健康宣教和慢病管理,將會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對他們的定位做好規劃,建立良好的機制和管理制度,使慢病簽約管理者能主動作為,負起責任來。我們調研時發現一個案例,某個村醫的水準並不是多高,但他每兩天都會到村裡的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家進行走訪巡診,指導用藥,多年來,只發生兩例腦出血的意外。

山西省衛生計生委扶貧辦負責人、人事處副處長張朝華向記者介紹,山西的健康扶貧工作由人事處負責。張朝華提供了山西在解決基層醫療人才培養的實踐思路。山西省將醫療人才下鄉服務與其考核與聘任、晉升掛鉤。他表示:“有時基層醫院並不是業務能力不行,而是缺乏規範管理。”加強基層醫院的規範化管理,把縣鄉村醫院的能力提升上來。同時,上級綜合性醫院聯合專科醫院,共同在學科和業務上對基層醫院加強建設。

要救治“落水者”,也要補牢“防護堤”

顧雪非認為,健康扶貧工作的內涵,是通過對貧困人口和致貧的相關健康因素進行干預,提高貧困人口的健康水準,降低因健康造成的貧困發生率。貧困人口一方面需要較高的醫療保障待遇,積極治療疾病、加強健康管理來改善健康狀況;另一方面應通過制度設計防範普通人群因為疾病支出過高而陷入貧困。

“從長期的角度來說,要考慮與其在下游打撈‘落水者’不如在上游補牢‘防護堤’,怎麼通過三級預防讓老百姓少得病、晚得病、得輕病。”吳明強調,要關注潛在的或者隱形的貧困人口。對於那些處於貧困界線邊緣的插花貧困戶,其經濟條件往往很脆弱,經不起風險,一旦患病又無法享受到貧困戶的醫療保障,往往會小病拖成大病,直至陷入無法治癒的重病。最好是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拉一把,不讓他們陷入貧困,更好地保護家庭勞動力,這樣也可以阻止一批人進入到貧困的隊伍中來。

久久為功,持續推進

國家衛生計生委財務司副司長劉魁強調,實施健康扶貧建立長效機制是深化醫改的重要任務,是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的根本舉措,必須久久為功,持續推進。

他表示,進一步完善全面醫保體系、大病保險、補充保險、醫療救助等保障政策的銜接機制,避免困難家庭發生災難性的醫療支出。費用管控是確保實現農村貧困人口醫療兜底保障目標的基礎性措施,做好貧困人口醫療兜底保障工作必須堅持基本兜底線原則,落實確定定點機構,確定診療方案,確定單病種收費的措施,規範醫療機構的診療行為,嚴格控制農村貧困人口的住院醫療費用,確保各項醫保基金可承受、可持續。

要堅持預防為主,全面強化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工作,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通過政府投入引導,實施分級診療,加快遠端醫療和大資料技術應用等措施,持續的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推動資源下沉,提升診療水準,進一步因地制宜下放衛生計生人員的招聘政策,選拔錄用合格的優秀人才,同時立足本地鄉土人才的培養,有效解決人才短缺的瓶頸,努力實現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

招收名額較2015年增長8%;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啟動並實施,中西部地區和東部貧困地區招收助理全科醫生5000人。

“少生病”——疾病防控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堅持預防為主,將疾病防控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全面實施傳染病、地方病、重點寄生蟲病防治規劃。例如制定《涼山州愛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貧攻堅行動方案》,以愛滋病防治為主攻方向,打響涼山州健康扶貧攻堅戰。在四川甘孜州石渠縣啟動實施包蟲病綜合防治試點,典型經驗推廣到四川藏區、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玉樹及果洛州,共完成篩查270多萬人。

湖北省紅安縣縣長田勝輝向記者介紹,全縣為每位元貧困物件建立健康電子檔案,按照重大疾病、一般疾病、亞健康、健康四類進行動態管理,縣財政每年投入1000萬元專項資金為每位元貧困對象定期開展免費健康體檢,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通過大資料對貧困物件的健康狀況進行跟蹤監測管理和服務。

健康扶貧工程實施以來,問計于民、惠及於民,取得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效果。2016年,全國累計實施醫療救助8720.4萬人次,其中,住院救助和門診救助3099.8萬人次,資助困難群眾參加基本醫療保險5620.6萬人,支出救助資金298.7億元。

推進深度貧困地區健康扶貧

雖然健康扶貧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任務依然艱巨。

王培安解釋,一方面,由於現有的醫療兜底保障政策尚未全面建立,農村貧困人口大病治療費用負擔仍然比較高,加上因患病喪失勞動力以及需要看護家人不得不放棄工作,家庭穩定收入減少,很多貧困家庭深陷貧病,成為脫貧攻堅的一大難點,是貧困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另一方面,由於自然條件,經濟社會歷史欠帳等,貧困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滯後,醫療衛生條件落後,加上貧困地區大多處於邊遠山區、深山區、石山區,交通不便,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可及性不足,實現貧困群眾基本醫療保障還存在許多困難。這就需要更加有效的舉措。

一是全面建立醫療兜底保障的機制,堅持保基本有底線的原則,加大健康扶貧投入保障,安排專項資金,依託現有的醫保制度做加法,或專項補充保險等形式,為農村貧困人口增加醫療保證線,將住院醫療費用個人支付比例控制在10%左右,門診費用個人支付比例控制在20%以內。年度個人支付醫療費用不超過當地農村居民年度的可支配收入。

二是努力提升深度貧困地區醫療服務的能力,中央新增的資金、新增的項目、新增的政策主要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醫療衛生領域,中央預算內的投資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全面加強深度貧困地區三級醫院對口幫扶工作,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解決深度貧困地區人才短缺等短板問題。

三是深入實施“三區三州”健康扶貧的攻堅行動,將健康扶貧支持“三區三州”制定健康扶貧的攻堅行動,突出重點,整合各方面的資源集中力量打攻堅戰,有效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完善健康扶貧長效機制

健康扶貧雖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仍然指出:疾病是人類永遠要面對的健康威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國際社會著力解決的一個世界難題。健康扶貧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的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在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疾病防控、健康促進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健康扶貧長效機制,推動關口前移,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要實現健康扶貧的長效機制,還面臨哪些難題,如何鞏固現有政策、不斷加強和完善健康扶貧的機制體制建設?記者採訪的各位專家和學者給出了各自的建議。

缺錢、缺人、缺辦法

實現健康扶貧的長效機制,還存在哪些短板和難題?我國全民醫保制度已經建立,為什麼還是會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

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醫療保障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顧雪非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醫保制度的發展路徑是“低水準、廣覆蓋”,覆蓋面雖廣但保障水準仍然有限,城鄉居民醫保的實際報銷比例為55%左右,這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發生概率仍然較高的原因所在。對於低收入人群而言,可能因為較高的自付水準而放棄疾病的診治。一般而言,醫保的實際補償水準達到85%以上,即可較大程度避免災難性衛生支出發生,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發生概率會比較低。

湖北省紅安縣縣長田勝輝介紹,在基層實踐角度來講,一個共同突出的問題是資金短缺。二是人才匱乏,尤其是基層醫療人才,相對來講非常緊缺。鄉村醫生的年收入只有四五萬元,很難吸引專科生、本科生留在當地。如何做好醫療人才的交流,薪酬的激勵以及醫療資源的調配,對基層人員都非常重要。三是缺少完善的管理辦法,要進一步探索在有限的資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證醫療品質。

“扶貧醫療保障水準提高以後,醫院普遍面臨著道德風險防控的潛在問題。”安徽省岳西縣衛計委主任柯照華補充說。

針對這些問題,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教授吳明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健康扶貧面臨的問題實際上也是醫改要面臨的很多挑戰,是醫改在健康服務領域的一種映射。目前,醫療機構採用大收入運行模式,過度提供服務等,並由此帶來的資金缺口,無法提供長期支撐,實際上影響到健康扶貧基金的有效使用。基層醫療人才發展形成某種惡性循環,基層醫生沒有積極性,收入也上不去,收入上不去,能力也上不去。一些醫生盡可能少看病、看輕病,實際上等於“自廢武功”。

從上到下,做好醫院能力建設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原副院長、麻醉科主任、中國消除貧困獎獲得者姚尚龍教授,在醫院人才和能力建設上建議,一要增加醫療教育扶貧;二要提高醫院能力,這個是最難的。包括村醫、鄉醫、縣醫三級醫療機構的建設,推出縣鄉村一體化,實現三級網路和疾病的多維度治療。

同時,他強調,醫院要從公益角度出發治病救人。希望有更多的社會資源能夠參與到醫療扶貧。要探討如何沉下去把基層醫院能力建設做好,為他們培養一批人才,打造一批醫療隊伍。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管中心品質評價處處長翟曉輝說:“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地方上的計生專幹,如果變成健康促進專員,與村醫一起做健康宣教和慢病管理,將會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對他們的定位做好規劃,建立良好的機制和管理制度,使慢病簽約管理者能主動作為,負起責任來。我們調研時發現一個案例,某個村醫的水準並不是多高,但他每兩天都會到村裡的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家進行走訪巡診,指導用藥,多年來,只發生兩例腦出血的意外。

山西省衛生計生委扶貧辦負責人、人事處副處長張朝華向記者介紹,山西的健康扶貧工作由人事處負責。張朝華提供了山西在解決基層醫療人才培養的實踐思路。山西省將醫療人才下鄉服務與其考核與聘任、晉升掛鉤。他表示:“有時基層醫院並不是業務能力不行,而是缺乏規範管理。”加強基層醫院的規範化管理,把縣鄉村醫院的能力提升上來。同時,上級綜合性醫院聯合專科醫院,共同在學科和業務上對基層醫院加強建設。

要救治“落水者”,也要補牢“防護堤”

顧雪非認為,健康扶貧工作的內涵,是通過對貧困人口和致貧的相關健康因素進行干預,提高貧困人口的健康水準,降低因健康造成的貧困發生率。貧困人口一方面需要較高的醫療保障待遇,積極治療疾病、加強健康管理來改善健康狀況;另一方面應通過制度設計防範普通人群因為疾病支出過高而陷入貧困。

“從長期的角度來說,要考慮與其在下游打撈‘落水者’不如在上游補牢‘防護堤’,怎麼通過三級預防讓老百姓少得病、晚得病、得輕病。”吳明強調,要關注潛在的或者隱形的貧困人口。對於那些處於貧困界線邊緣的插花貧困戶,其經濟條件往往很脆弱,經不起風險,一旦患病又無法享受到貧困戶的醫療保障,往往會小病拖成大病,直至陷入無法治癒的重病。最好是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拉一把,不讓他們陷入貧困,更好地保護家庭勞動力,這樣也可以阻止一批人進入到貧困的隊伍中來。

久久為功,持續推進

國家衛生計生委財務司副司長劉魁強調,實施健康扶貧建立長效機制是深化醫改的重要任務,是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的根本舉措,必須久久為功,持續推進。

他表示,進一步完善全面醫保體系、大病保險、補充保險、醫療救助等保障政策的銜接機制,避免困難家庭發生災難性的醫療支出。費用管控是確保實現農村貧困人口醫療兜底保障目標的基礎性措施,做好貧困人口醫療兜底保障工作必須堅持基本兜底線原則,落實確定定點機構,確定診療方案,確定單病種收費的措施,規範醫療機構的診療行為,嚴格控制農村貧困人口的住院醫療費用,確保各項醫保基金可承受、可持續。

要堅持預防為主,全面強化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工作,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通過政府投入引導,實施分級診療,加快遠端醫療和大資料技術應用等措施,持續的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推動資源下沉,提升診療水準,進一步因地制宜下放衛生計生人員的招聘政策,選拔錄用合格的優秀人才,同時立足本地鄉土人才的培養,有效解決人才短缺的瓶頸,努力實現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