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人吃河豚,那是“極限運動”

河豚

一道和死亡掛鉤的美味

一個性如烈火的水族成員

一條既能入海也能溯河的魚

——河豚

兩種河豚, 不是一家人

聶璜在《海錯圖》裡畫了一大一小兩隻河豚。

除了給每一條的嘴上憑空添了兩條鬚子, 畫得還是挺像的, 能一眼看出是東方魨屬。 一般意義上的河豚, 都是這個屬的。

西方博物學手繪裡的弓斑東方魨

大個兒那條, 背上有很多虎紋。 聶璜注解:“河豚之背有紋, 如老人肌膚,

故老人曰‘鮐背’。 ”他為了讓河豚花紋更像老人的皺紋, 還擅自加工, 把紋路畫得特別細密。

其實真實的河豚紋路是很粗的, 並不像老人的皺紋, 而且只有少數幾種河豚會長這種紋。 聶璜在這裡會錯意了, 古代確實有把老人稱作“鮐背”或“鮐”的說法, 但這裡的“鮐”指的是鯖魚。 鯖魚的後背普遍有虎紋, 正似皺紋。

鯖魚(鮐)後背的花紋酷似老人的皺紋, 所以老人的別稱是【鮐背】

小個兒那條河豚, 後背沒有虎紋了, 換成了一個彩色的大暈圈。 這條魚不是那條大河豚的孩子, 而是另一種河豚。

美則美矣, 但問題是, 現實中沒有長成這樣的河豚。 聶璜可能沒見過真魚, 而只是輕信了魚皮鼓擁有者的一面之詞。 也許, 這就是一張後期加過色彩的皮子。

地獄之吻

畫中還有一個很棒的細節:河豚的嘴裡, 上下各有兩顆大板牙。

這顯示了河豚的分類地位。 河豚屬於魨科, 這個科又名“四齒魨科”, 特點就是上、下頜分別癒合成兩個喙狀齒板, 每塊板都有一條中央縫, 看上去就像四顆牙一樣。

魨科魚的吻部有四個齒狀結構

魨科魚性情殘暴, 其唯一的武器就是這副牙口。 觀賞魚界把幾種淡水魨稱為“狗頭”, 養“狗頭”時, 最好缸裡只有它一條魚, 否則就會出魚命。

我一直納悶, 魨的嘴那麼小, 能造成多大傷害?直到一次在朋友家裡看他投喂“狗頭”, 才算明白。

一條小紅鯽魚扔進去, 魨沖上去叼住, 然後使勁把一大塊魚身嘬進口腔, 再用力一咬, 小半條魚沒了。 三四口之後, 整條魚就進了它的肚子。

把勺子放在河豚嘴邊, 立刻被咬住。 若是換成手指, 一塊肉可能就沒有了

怒大傷肝

河豚有毒, 世人皆知。 就東方魨屬來說, 古人早就發現,它的毒性並不是遍及全身,而是集中在肝、卵、眼睛等處。去掉這些地方,就可以安全食用。

聶璜對個中緣由進行了推測。他觀察到,河豚受驚會脹大肚子,看上去很生氣。他又聽醫家說:“人之怒氣多從肝起,而肝又與目通。”所以他認為,易怒的河豚,戾氣會積攢在肝和眼睛,日久便成劇毒。只要挖棄肝和目,就“從此怒根上打發得潔淨,毒自去矣”。

離水的小河豚們紛紛鼓成了球

聽上去很合理的邏輯鏈,從一開始就錯了。河豚膨大成球,並不是發怒,而是求生。它吞下大量水或空氣,讓身體顯得更大,同時讓天敵無從下口。

河豚毒素也不是戾氣化成的,甚至不是河豚自己分泌出來的, 而是來自海洋中的有毒細菌。這些細菌被其他生物取食,再一級一級通過食物鏈進入河豚體內,富集在內臟、眼睛、皮膚中。河豚自己不會中毒, 而人類吃到後,就要倒楣了。

與毒作戰

河豚毒素是世界上最強的毒素之一,比氰化鈉還要毒1250倍。聶璜照抄《本草拾遺》的原話,說此毒“入口爛舌,入腹爛腸”,我看這是喝濃硫酸的症狀。河豚毒素是神經毒,怎麼可能走這種廉價恐怖片風格?中了河豚毒,你不會腐爛,連疼都不會疼,而是會感到麻木。嘴麻,手腳麻,睜不開眼,咽不下口水,呼吸都無力完成,最後在徹底的無力感中結束生命。

河豚廚師是高技術工種,不但要把有毒部位除淨,還要求魚肉上不能有一點兒血絲

一旦中毒,如何解毒?除了龍腦水、橄欖湯、蘆根汁這些虛頭巴腦的方子,聶璜還記了一句:“糞清尤妙。”

糞清,就是把空罎子堵上口,塞進糞池子裡,一年半載後挖出來,裡面積攢的黑色汁液,或是用棉紙過濾糞便得到的清汁。說白了,就是屎湯子。在我看來,此方甚靈。它的作用不是解毒,而是催吐。誰喝了那玩意兒都要吐,這一吐,就等於洗胃了。現代醫學在救治河豚中毒患者時,第一件事也是催吐。對於這種奇毒,與其試圖“解”它,不如把它吐出來更實際。

要說最靈的一道方子, 還得數《本草綱目》裡的這句: “ 河豚有大毒…… 厚生者宜遠之。” 翻譯成白話就是:珍愛生命,遠離河豚。

不值那一死

迄今為止,我吃過兩次河豚。

第一次是在一個叫“小紀”的鎮子上。當時我在南京上大學,“十一”長假時,有個同學說他爸爸要帶他去揚州玩,問我去不去。這種免費的好事,當然要答應了。

見了他爸,才發現資訊有誤。他們不是去揚州市區,而是要去郊區的小紀鎮躲清閒。於是我就在村子裡過了幾天釣魚、逗狗、“檢閱”莊稼的生活。

其中一項重頭戲,就是吃河豚。我們來到鎮上的一家挺像樣兒的飯館。當時河豚還未解禁,飯館老闆和我同學他爸認識,我們才得享此味。

中式紅燒河豚。帶皮的河豚看上去就像雞肉或烤鴨

端上來一看,是紅燒做法。河豚肉看著不像魚肉,很大塊,表面還有一層厚厚的皮,要是不說,我會把它當成雞肉。同學他爸吃了一塊, 我們盯著他, 過了一會兒他說:“沒死,吃吧。”

夾一塊放在嘴裡,口感像鱖魚臉蛋肉,很瓷實。印象最深的,是魚皮裡面埋著小刺鱗,咬起來咯吱作響,像摻了沙子。這讓我頗為失望,不是魚中極品嗎?怎麼還硌牙呢?

一桌標準的日式河豚宴。

近處是一大盤河豚刺身,要薄到透出下面盤子的顏色。

中間是河豚炸物和河豚鰭酒,遠處是河豚鍋物

第二次吃,是在日本。2015年的一個假期,我和妻子在日本玩了幾天,最終來到東京。離開前的最後一頓晚飯,我們打算扔掉攻略, 跟隨自己的心靈, 看哪家餐廳順眼就進去。

在歌舞伎町溜達著,右手邊出現了一個小門,畫著一條河豚。我們走了進去。

玻璃缸裡,幾條紅鰭東方魨無辜地遊動著。我們點了個套餐,菜接連著上來了。

第一道是紙火鍋,配上剝了皮、斬成塊的帶骨肉,其中一塊是河豚頭,嘴還在微微顫抖。第二道是切成薄片的刺身,第三道是炸河豚。

河豚鰭風乾烘烤後,可以做成河豚鰭酒

挨著個兒地吃。這次沒有魚皮,不硌牙了,但除了沒腥味、刺不多,也沒吃出啥好來。倒是一杯“河豚鰭酒”讓我很滿意:兩片烤焦的河豚鰭,泡在燙的清酒裡,揭開杯蓋,焦香和酒香蒸騰出來,令人迷醉。

兩次吃河豚, 都沒體會到《海錯圖》裡那“ 不食河豚,不知魚味”的境界,更不能認同蘇軾品河豚後“值那一死”的評語。我覺得,河豚的美味,有一半要歸功於它的危險。在平地上翻個跟頭,不會有任何感覺。但在摩天大樓樓頂的圍牆上翻跟頭,你就會血脈憤張、渾身酥軟。

古人吃河豚,那是“極限運動”。精神高度緊張,味覺異常敏感,自然會感到鮮美異常。今人吃河豚,還沒吃就知道很安全,不管多用心品味,也是刻意的,毫無用處。

這是健康的喜報,也是味蕾的悲歌。

大阪的河豚料理店,掛出巨型的河豚燈籠

《海錯圖筆記·貳》

¥53.80

加入購物車

——THE END——

古人早就發現,它的毒性並不是遍及全身,而是集中在肝、卵、眼睛等處。去掉這些地方,就可以安全食用。

聶璜對個中緣由進行了推測。他觀察到,河豚受驚會脹大肚子,看上去很生氣。他又聽醫家說:“人之怒氣多從肝起,而肝又與目通。”所以他認為,易怒的河豚,戾氣會積攢在肝和眼睛,日久便成劇毒。只要挖棄肝和目,就“從此怒根上打發得潔淨,毒自去矣”。

離水的小河豚們紛紛鼓成了球

聽上去很合理的邏輯鏈,從一開始就錯了。河豚膨大成球,並不是發怒,而是求生。它吞下大量水或空氣,讓身體顯得更大,同時讓天敵無從下口。

河豚毒素也不是戾氣化成的,甚至不是河豚自己分泌出來的, 而是來自海洋中的有毒細菌。這些細菌被其他生物取食,再一級一級通過食物鏈進入河豚體內,富集在內臟、眼睛、皮膚中。河豚自己不會中毒, 而人類吃到後,就要倒楣了。

與毒作戰

河豚毒素是世界上最強的毒素之一,比氰化鈉還要毒1250倍。聶璜照抄《本草拾遺》的原話,說此毒“入口爛舌,入腹爛腸”,我看這是喝濃硫酸的症狀。河豚毒素是神經毒,怎麼可能走這種廉價恐怖片風格?中了河豚毒,你不會腐爛,連疼都不會疼,而是會感到麻木。嘴麻,手腳麻,睜不開眼,咽不下口水,呼吸都無力完成,最後在徹底的無力感中結束生命。

河豚廚師是高技術工種,不但要把有毒部位除淨,還要求魚肉上不能有一點兒血絲

一旦中毒,如何解毒?除了龍腦水、橄欖湯、蘆根汁這些虛頭巴腦的方子,聶璜還記了一句:“糞清尤妙。”

糞清,就是把空罎子堵上口,塞進糞池子裡,一年半載後挖出來,裡面積攢的黑色汁液,或是用棉紙過濾糞便得到的清汁。說白了,就是屎湯子。在我看來,此方甚靈。它的作用不是解毒,而是催吐。誰喝了那玩意兒都要吐,這一吐,就等於洗胃了。現代醫學在救治河豚中毒患者時,第一件事也是催吐。對於這種奇毒,與其試圖“解”它,不如把它吐出來更實際。

要說最靈的一道方子, 還得數《本草綱目》裡的這句: “ 河豚有大毒…… 厚生者宜遠之。” 翻譯成白話就是:珍愛生命,遠離河豚。

不值那一死

迄今為止,我吃過兩次河豚。

第一次是在一個叫“小紀”的鎮子上。當時我在南京上大學,“十一”長假時,有個同學說他爸爸要帶他去揚州玩,問我去不去。這種免費的好事,當然要答應了。

見了他爸,才發現資訊有誤。他們不是去揚州市區,而是要去郊區的小紀鎮躲清閒。於是我就在村子裡過了幾天釣魚、逗狗、“檢閱”莊稼的生活。

其中一項重頭戲,就是吃河豚。我們來到鎮上的一家挺像樣兒的飯館。當時河豚還未解禁,飯館老闆和我同學他爸認識,我們才得享此味。

中式紅燒河豚。帶皮的河豚看上去就像雞肉或烤鴨

端上來一看,是紅燒做法。河豚肉看著不像魚肉,很大塊,表面還有一層厚厚的皮,要是不說,我會把它當成雞肉。同學他爸吃了一塊, 我們盯著他, 過了一會兒他說:“沒死,吃吧。”

夾一塊放在嘴裡,口感像鱖魚臉蛋肉,很瓷實。印象最深的,是魚皮裡面埋著小刺鱗,咬起來咯吱作響,像摻了沙子。這讓我頗為失望,不是魚中極品嗎?怎麼還硌牙呢?

一桌標準的日式河豚宴。

近處是一大盤河豚刺身,要薄到透出下面盤子的顏色。

中間是河豚炸物和河豚鰭酒,遠處是河豚鍋物

第二次吃,是在日本。2015年的一個假期,我和妻子在日本玩了幾天,最終來到東京。離開前的最後一頓晚飯,我們打算扔掉攻略, 跟隨自己的心靈, 看哪家餐廳順眼就進去。

在歌舞伎町溜達著,右手邊出現了一個小門,畫著一條河豚。我們走了進去。

玻璃缸裡,幾條紅鰭東方魨無辜地遊動著。我們點了個套餐,菜接連著上來了。

第一道是紙火鍋,配上剝了皮、斬成塊的帶骨肉,其中一塊是河豚頭,嘴還在微微顫抖。第二道是切成薄片的刺身,第三道是炸河豚。

河豚鰭風乾烘烤後,可以做成河豚鰭酒

挨著個兒地吃。這次沒有魚皮,不硌牙了,但除了沒腥味、刺不多,也沒吃出啥好來。倒是一杯“河豚鰭酒”讓我很滿意:兩片烤焦的河豚鰭,泡在燙的清酒裡,揭開杯蓋,焦香和酒香蒸騰出來,令人迷醉。

兩次吃河豚, 都沒體會到《海錯圖》裡那“ 不食河豚,不知魚味”的境界,更不能認同蘇軾品河豚後“值那一死”的評語。我覺得,河豚的美味,有一半要歸功於它的危險。在平地上翻個跟頭,不會有任何感覺。但在摩天大樓樓頂的圍牆上翻跟頭,你就會血脈憤張、渾身酥軟。

古人吃河豚,那是“極限運動”。精神高度緊張,味覺異常敏感,自然會感到鮮美異常。今人吃河豚,還沒吃就知道很安全,不管多用心品味,也是刻意的,毫無用處。

這是健康的喜報,也是味蕾的悲歌。

大阪的河豚料理店,掛出巨型的河豚燈籠

《海錯圖筆記·貳》

¥53.80

加入購物車

——THE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