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有邊界的華為,是真正做到共贏的華為

文/鄭凱

這幾年, 華為的高速成長是有目共睹的, 卻很少人注意到華為的成功背後, 始終恪守的一條原則:華為的邊界。

邊界這個詞, 在互聯網時代屢屢被變成突破的物件。 看似有些野蠻生長的互聯網公司, 用新的技術武器, 擊破了一道又一道邊界, 滲透到各行各業, 似乎無處不在。 所以, 在互聯網世界, 沒有絕對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 既競爭又合作的競合關係, 充斥著互聯網的商業世界。

有趣的是, 環顧這幾年的科技圈, 除了互聯網系的企業之外, 華為的成長相比BAT這樣的公司也絲毫不遜色, 甚至猶有過之。

而華為所崇尚的商務邏輯當中, 就有一個重要的尺規:邊界。

也就是說, 華為很清楚自己的角色是什麼, 自己一定要做和一定不會做的事情是什麼。 所以, 華為的合作夥伴關係最為牢靠, 所以華為總是能夠真的做到共贏, 所以華為的生態圈可以稱之為朋友圈。

這就是華為, 有邊界的華為, 真正做到合作共贏的華為。

合作之路, 源于華為的分享基因

曾有人問過我同樣是高速發展, 華為和互聯網公司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我是這麼看的, 互聯網是顛覆性的, 互聯網公司的成長是以被顛覆者的失敗為代價的, 所以互聯網公司所到之處, 總會讓一些企業黯然神傷, 甚至走向落幕。

而華為這家公司出現的地方, 總是能拉動一大批合作企業共同成長,

華為走的永遠是合作之路, 是市場這塊蛋糕的創造者, 而不是掠奪者。

在我看來這是源于華為的固有基因。 在今年的HC2017大會上, 華為輪值CEO郭平說, 華為有技術、安全、服務和共用四大基因。

談到華為的分享基因。 郭平說, “我們希望創建開放、有活力、多樣性和共榮共生的環境。

不管合作夥伴大小, 只要有實力有創新, 我們就一起攜手合作, 共同為客戶解決業務挑戰、創造價值。 ”

正像郭平說的那樣:華為是一家技術公司, 華為不想去顛覆別人的行業, 而是幫助別人在行業成功, 做業務的使能者。

尤其是在在雲時代, ICT已經從一個垂直行業變成了數位化轉型的使能工具, 產業鏈上的垂直整合已經成為過去式, ICT行業必須構建新的生態系統。 華為要建設和重點參與的是開放的、健壯的、具有彈性的繁榮生態系統, 説明各個行業實現數位化轉型。

共贏之路, 有邊界讓華為更為務實

我們知道, 華為企業級業務在成立之初, 就圍繞著“被集成”的戰略來打造生態。

實際上, 所謂被集成, 就是華為給自己設定的邊界。 華為專注於技術設施, 而將應用落地交給了合作夥伴。

隨著被集成戰略的成功, 華為在今年將重點轉移到雲端, 華為又承諾“上不碰應用, 下不碰資料”, 同時在今年的全聯接大會上, 郭平又再次明確提出華為雲的商業模式是“靠技術和服務變現”, 不動客戶的“乳酪”, 讓客戶放心, 也讓合作夥伴放心。

儘管, 每家企業在建立合作夥伴生態時都會喊出“共贏”的口號。 但真正做得到共贏, 就必須清楚業務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讓合作夥伴清楚自己發展的重點在哪裡, 自己業務的方向又在哪裡。 11月9日, 華為亞太創新日將以“推動數字經濟, 探索數位化轉型”為題, 在吉隆玻舉行, 這次會議將“開放、創新、合作、共贏”作為一個重要主旨,

也體現了華為期望共贏的決心。

從華為所要踐行的三大生態當中, 更能夠讀出華為為實現共贏付出的努力。 這三條原則是:第一, 做大蛋糕、做大產業、做大市場, 比做大我們自己的份額更加重要;第二, 管理合作比管理競爭更重要。 華為不與合作夥伴爭利, 長期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第三, 利益分享。 面對未來智慧社會的不確定性, 華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從中可以明確看到華為始終貫徹不予合作夥伴爭利的原則, 華為的重心是做大市場和業務, 華為做到了把合作夥伴的成長, 當作自己的成長。 難能可貴。

同時, 在這些原則的基礎上, 華為通過參與和構建生態組織, 以具體行動做出貢獻:一是產業聯盟,共同做大產業;二是商業上的戰略聯盟,助力客戶的商業成功;三是開源社區,實現社區化協作與開放創新;四是開發者,目的是引入更多玩家啟動創新,繁榮生態圈,打通客戶行業數位化轉型的最後一公里,加速商業變現。

不難發現,相比於很多空泛的戰略口號,華為是將合作生態做到了實處,每一項舉動都是落地為目標,這也符合華為一貫實幹主義的作風。例如,華為的生態當中也有人才培養的生態,聚合夥伴、客戶、院校、教育機構,培養多方面的人才,將多方共贏,作為長期的目標,而不是短期的利益。

開放之路,以共同成長為目標

當然,邊界也有很多不一樣的解釋。華為恪守的邊界是業務邊界,而不是思維邊界。對於話未來說,業務必須有邊界,而思維絕不能有邊界。不僅如此,為了建立開放的生態系統,華為還要打破組織與思維邊界,持續與外界交換能量。

因此,華為在資源聚集地建能力中心,希望建立一個更開放的研發創新體系,積極與外部專家、科學家、國際組織、產業組織進行交流。“貼近人才建能力”成為華為開放式創新的實施路徑。例如,在2010年3月,華為創新研究計畫(HIRP)面向全球發佈,以創新的模式,引導其他領域的思想和方法,合作攻克前沿科技難題。截至2016年底,全球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00多位IEEE和ACM院士以及全球數千名專家學者參與HIRP計畫。目前為止,HIRP已覆蓋全球20多個國家,300多所高校,在全球範圍內資助超過1,200個創新研究專案。

對華為而言,開放的生態,就是共同成長的生態。郭平曾經提出過哥斯大黎加生態的理念。哥斯大黎加在南、北美的要衝,南接巴拿馬,北聯尼加拉瓜,與大陸之間沒有間隔,生態開放、多樣,生物之間共生共榮,所以這個地方新物種引入的速度,是夏威夷生態的10倍,而哥斯大黎加的物種有50多萬種,是夏威夷的25倍。

在2016年,郭平就表示,要建設和重點參與的就是哥斯大黎加式的開放有活力的、有多樣性的、共生共榮的生態系統。

所以,華為在每一項新的業務拓展時都會將建立開放與合作的生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比如在華為雲的拓展當中,華為雲的理念是““一個人走的快,但是一群人走得更遠。”華為雲所要建立的雲生態是共生,沒有排他性,完全的開放共用。這會讓華為其他業務群組的合作夥伴迅速融入到華為雲這樣的新業務,也讓行業中雲計算領域的企業,可以放心的和華為進行合作。

我們知道,未來的世界將是數位化的世界,數位化轉型將是一個全球性的浪潮。郭平說,“在數位化轉型的巨大蛋糕中,我們只拿1%,其他都是夥伴們的。這對華為有困難麼?華為內部任老闆,二十多年來,就是這麼幹的!”。在華為身後,一大批合作夥伴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合作夥伴與華為實現共同成長。

以具體行動做出貢獻:一是產業聯盟,共同做大產業;二是商業上的戰略聯盟,助力客戶的商業成功;三是開源社區,實現社區化協作與開放創新;四是開發者,目的是引入更多玩家啟動創新,繁榮生態圈,打通客戶行業數位化轉型的最後一公里,加速商業變現。

不難發現,相比於很多空泛的戰略口號,華為是將合作生態做到了實處,每一項舉動都是落地為目標,這也符合華為一貫實幹主義的作風。例如,華為的生態當中也有人才培養的生態,聚合夥伴、客戶、院校、教育機構,培養多方面的人才,將多方共贏,作為長期的目標,而不是短期的利益。

開放之路,以共同成長為目標

當然,邊界也有很多不一樣的解釋。華為恪守的邊界是業務邊界,而不是思維邊界。對於話未來說,業務必須有邊界,而思維絕不能有邊界。不僅如此,為了建立開放的生態系統,華為還要打破組織與思維邊界,持續與外界交換能量。

因此,華為在資源聚集地建能力中心,希望建立一個更開放的研發創新體系,積極與外部專家、科學家、國際組織、產業組織進行交流。“貼近人才建能力”成為華為開放式創新的實施路徑。例如,在2010年3月,華為創新研究計畫(HIRP)面向全球發佈,以創新的模式,引導其他領域的思想和方法,合作攻克前沿科技難題。截至2016年底,全球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00多位IEEE和ACM院士以及全球數千名專家學者參與HIRP計畫。目前為止,HIRP已覆蓋全球20多個國家,300多所高校,在全球範圍內資助超過1,200個創新研究專案。

對華為而言,開放的生態,就是共同成長的生態。郭平曾經提出過哥斯大黎加生態的理念。哥斯大黎加在南、北美的要衝,南接巴拿馬,北聯尼加拉瓜,與大陸之間沒有間隔,生態開放、多樣,生物之間共生共榮,所以這個地方新物種引入的速度,是夏威夷生態的10倍,而哥斯大黎加的物種有50多萬種,是夏威夷的25倍。

在2016年,郭平就表示,要建設和重點參與的就是哥斯大黎加式的開放有活力的、有多樣性的、共生共榮的生態系統。

所以,華為在每一項新的業務拓展時都會將建立開放與合作的生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比如在華為雲的拓展當中,華為雲的理念是““一個人走的快,但是一群人走得更遠。”華為雲所要建立的雲生態是共生,沒有排他性,完全的開放共用。這會讓華為其他業務群組的合作夥伴迅速融入到華為雲這樣的新業務,也讓行業中雲計算領域的企業,可以放心的和華為進行合作。

我們知道,未來的世界將是數位化的世界,數位化轉型將是一個全球性的浪潮。郭平說,“在數位化轉型的巨大蛋糕中,我們只拿1%,其他都是夥伴們的。這對華為有困難麼?華為內部任老闆,二十多年來,就是這麼幹的!”。在華為身後,一大批合作夥伴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合作夥伴與華為實現共同成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