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你生氣的樣子真可怕

凱叔說

kaishushuo

每一位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 愛到甚至可以為他付出生命。

然而, 這份如海般深的愛, 除非經受極端的考驗, 否則卻常常不能被孩子很好地感知,

甚至還會因我們的錯誤表達而被誤解。

發脾氣就是父母最常用的錯誤表達方式之一。

想知道, 在我們發脾氣時孩子的真正想法嗎?

一些孩子會懷疑自己是否是父母親生;

一些孩子想過要離家出走;

一些孩子討厭, 甚至憎恨父母;

一些孩子認為自己是多餘的;

一些孩子會責怪自己, 形成消極的自我評價;

一些孩子會產生自卑心理。

……

父母的壞脾氣會在不知不覺中, 給孩子造成長期的心理陰影。

我們這麼含辛茹苦的付出、這麼無私無畏的犧牲, 在孩子眼裡卻是如此。

為什麼就不能對孩子換個好臉色呢?

作者 | 魚爸 主播 | 羽洋

01、有一個媽媽留言說:

看著兒子做事慢, 心裡就覺得窩火,

每次都忍不住吼他一頓,

但是吼完之後又很後悔, 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有一次, 兒子睡前跟自己說:

“媽媽, 你生氣的樣子真可怕。 ”

這位媽媽瞬間淚崩,

心疼兒子成為了自己情緒狂轟濫炸的一個出口。 ”

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感受。

其實孩子很多時候是無辜的,

他們只是充當了父母情緒的出氣筒。

在壞脾氣的控制之下,

我們往往忽略了事件的本身,

總是任由傷害一步步升級。

大部分媽媽在吼叫後的反省中,

得出了這樣一個共同的答案:

孩子本身並沒錯, 往往是父母的情緒失控了。

那麼, 當我們面對孩子時, 除了憤怒發脾氣, 還可能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呢?

02、自從做了爸爸,

我發現:自己最大的進步不是學會如何帶孩子,

而是學會把自己的脾氣磨平。

我本身是一個脾氣很急躁的人,

因為從小就跟急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奶奶對我的影響很大。

她如今快要80歲了,

每天還依然是一副很急很急的樣子。

有了孩子之後,

我會不自覺地想起很多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喜歡把孩子跟自己的童年進行對比。

我常常會發現,

愛發脾氣的自己在記憶的原野裡哭泣、呐喊。

而如今自己發起脾氣的樣子, 跟小時候一模一樣。

沒有成長起來的父母, 幾乎都是這個樣子吧。

但這樣的話, 怎麼能幫助孩子管理好情緒呢?

記得很多次, 面對孩子鬧心或者執拗的時候,

我腦海裡會不自覺地冒出一些“打孩子一頓”的想法,

而且整個人也處在“氣呼呼”的狀態,

不過幸好, 我努力管住了自己的情緒。

比如有一次,

兒子穿衣服時因為袖子拔不出來, 急得哭了起來。

我勸說無效, 幫忙也無效。

看到孩子以這樣的理由吵鬧,

怕是很多家長會覺得是無理取鬧吧。

我當時雖然有些生氣,

但還是讓自己先平靜下來, 安撫了孩子的情緒,

然後慢慢教他如何正確翻袖子。

再有, 在孩子秩序敏感期時,

每次出門, 他必須先穿好鞋子, 然後我才能穿。

假如我先穿了鞋子,

那就如同捅破了馬蜂窩一樣, 兒子會揪著我發脾氣。

這時發脾氣、打罵、恐嚇當然能鎮住孩子,

可這樣的方法沒有一點教育意義,

索性不如把鞋子脫了, 坐在那兒等孩子先穿好。

理解萬歲, 不是原則性的錯誤, 何須發脾氣呢?

父母發脾氣都有自己的理由:

●孩子不可理喻, 我得治治他。

●太讓我失望了, 又沒做好。

●總是一錯再錯, 沒記性。

●說話不聽, 發脾氣才聽。

●我是為了孩子好, 打是親, 罵是愛。

……

可是吼了一通之後, 發現結果無非就這幾種:

●孩子變得非常溫順、聽話, 乖乖地聽自己指揮, 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孩子被嚇傻了一樣地站在那, 小小的眼睛全是驚恐。

●大哭起來,偏偏跟你對著幹,甚至學你的樣子發脾氣,踢打家裡的寵物或者砸掉心愛的東西。

●沒任何的反應,對父母的脾氣已經習慣,早已置若罔聞。

發脾氣時的教育是毫無效果的,反而起到反作用。

03、我們常說孩子是天使和惡魔的結合體,

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又何嘗不是這樣?

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藏著三種分身。

即心理學上提到的,

每一個成人心中同時藏著父母(Parent)、成人(Adult)與孩童(Child)三種分身。

常常發脾氣的父母,

就是一個容易被“孩童分身”控制的大人。

我們親昵地抱著我們的寶貝,

看著他們安睡的樣子時,內心是非常滿足的,

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給眼前的這個小傢伙。

畢竟他是我們帶來人世的,

我們需要給他們無私的、全心的愛。

這個時候,我們是愛孩子的父母。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安全問題時,

能從容地處理,給予孩子一些生活上的指導和建議,

這個時候我們是一個成人,這也是我們最基本的樣子。

但是當我們被孩子的行為點燃怒氣時,

我們內心變得焦躁,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我們有一種挫折感,有一種手足無措的失敗感。

如果是在其他地方遭到打擊重創,

我們可以躲起來哭一場,或者找朋友傾訴,

但是面對著自己的孩子,

我們往往就會用吼罵來發洩情緒、震懾孩子,

要求他們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

這個時候,

我們內心那位“孩童分身”應會冒出頭來。

所以,我們大部分的暴躁狀態,

是被自己這個“孩童分身”所左右。

04、你的平和情緒是孩子心靈自由的天空。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如果你心情愉悅,那麼孩子的世界也會五彩斑斕;

●如果你黑烏雲疊加、暴風雨不斷,那麼孩子的世界也會風雨不斷;

●如果你平和,孩子也會平和,並且能自由地呼吸、自信地成長;

●如果你專制、獨裁,孩子必然會膽小謹慎、戰戰兢兢。

母嬰關係心理學家李雪說:

當你控制不住想要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時候,可以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自欺欺人:我這是教育孩子為孩子好啊。

一個是自省:我的內心有很多憤怒、痛苦,需要被覺知,需要被療愈。

我曾經被父母這樣傷害,

這是我們家族代代相傳的業力,

但我願意經由親子關係認識自己,逐漸成長。

家族的不幸輪回,且讓我承擔,且於我終結。

我們發現很多家庭裡,

父母不穩定的情緒往往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很多人生活在一個充滿打罵、緊張的家庭氛圍中,

幼年就想著逃出這個“牢籠”。

可是成年後,特別是有了孩子後,

卻發現很多童年時打在自己身上的印記又出現了,

並且開始影響孩子了。

所以必須有堅定地決心,於我終結。

如何終結,需要長期的一個情緒管理。

首先要認識到這種帶著脾氣的教養是無效的教養方式,

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有了這個認識,才能真正願意去改變。

另外說說自己的一個體會:

忍住那一分鐘,給彼此一個冷靜空間。

在繪本《傑瑞的冷靜太空》裡,

小傑瑞給自己找了一個冷靜空間,

也送給爸爸一個冷靜空間。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心理的冷靜空間,

不是說給自己劃定一個現實的區域,

而是給情緒一個釋放的心理空間。

當我們脾氣上來的時候,不要被這戾氣所控制。

不妨去另外一間房子,或者去陽臺透一下氣,

將擰巴的事先擱下,深呼吸,想一些好的事情。

不要總是覺得孩子問題如何大,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

●“他盡力了嗎?”

●“是不是我的要求有點高了?”

●“是不是我沒有弄清楚真正的原因?”

●“是不是我自己做的過分了?”

當有了一個這樣的心理冷靜過程後,

很多時候我們的理智又會回歸,

又會以一個“成年父母”的心態,

去跟孩子心平氣和地談事。

而不是在“孩童分身”冒出頭的時候,

像個小孩子一樣,肆無忌憚地彼此傷害。

所以說,父母如果真正為孩子著想的話,

應是從教育我們自己開始的。

凱叔問

你曾因為什麼事情和孩子發過脾氣呢?如果用不發脾氣的方式解決,你覺得自己又會怎樣處理呢?歡迎給凱叔留言。

一起來貓村開始一場神奇的探險遊戲吧!

--------End---------

●大哭起來,偏偏跟你對著幹,甚至學你的樣子發脾氣,踢打家裡的寵物或者砸掉心愛的東西。

●沒任何的反應,對父母的脾氣已經習慣,早已置若罔聞。

發脾氣時的教育是毫無效果的,反而起到反作用。

03、我們常說孩子是天使和惡魔的結合體,

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又何嘗不是這樣?

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藏著三種分身。

即心理學上提到的,

每一個成人心中同時藏著父母(Parent)、成人(Adult)與孩童(Child)三種分身。

常常發脾氣的父母,

就是一個容易被“孩童分身”控制的大人。

我們親昵地抱著我們的寶貝,

看著他們安睡的樣子時,內心是非常滿足的,

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給眼前的這個小傢伙。

畢竟他是我們帶來人世的,

我們需要給他們無私的、全心的愛。

這個時候,我們是愛孩子的父母。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安全問題時,

能從容地處理,給予孩子一些生活上的指導和建議,

這個時候我們是一個成人,這也是我們最基本的樣子。

但是當我們被孩子的行為點燃怒氣時,

我們內心變得焦躁,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我們有一種挫折感,有一種手足無措的失敗感。

如果是在其他地方遭到打擊重創,

我們可以躲起來哭一場,或者找朋友傾訴,

但是面對著自己的孩子,

我們往往就會用吼罵來發洩情緒、震懾孩子,

要求他們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

這個時候,

我們內心那位“孩童分身”應會冒出頭來。

所以,我們大部分的暴躁狀態,

是被自己這個“孩童分身”所左右。

04、你的平和情緒是孩子心靈自由的天空。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如果你心情愉悅,那麼孩子的世界也會五彩斑斕;

●如果你黑烏雲疊加、暴風雨不斷,那麼孩子的世界也會風雨不斷;

●如果你平和,孩子也會平和,並且能自由地呼吸、自信地成長;

●如果你專制、獨裁,孩子必然會膽小謹慎、戰戰兢兢。

母嬰關係心理學家李雪說:

當你控制不住想要對孩子歇斯底里的時候,可以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自欺欺人:我這是教育孩子為孩子好啊。

一個是自省:我的內心有很多憤怒、痛苦,需要被覺知,需要被療愈。

我曾經被父母這樣傷害,

這是我們家族代代相傳的業力,

但我願意經由親子關係認識自己,逐漸成長。

家族的不幸輪回,且讓我承擔,且於我終結。

我們發現很多家庭裡,

父母不穩定的情緒往往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很多人生活在一個充滿打罵、緊張的家庭氛圍中,

幼年就想著逃出這個“牢籠”。

可是成年後,特別是有了孩子後,

卻發現很多童年時打在自己身上的印記又出現了,

並且開始影響孩子了。

所以必須有堅定地決心,於我終結。

如何終結,需要長期的一個情緒管理。

首先要認識到這種帶著脾氣的教養是無效的教養方式,

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有了這個認識,才能真正願意去改變。

另外說說自己的一個體會:

忍住那一分鐘,給彼此一個冷靜空間。

在繪本《傑瑞的冷靜太空》裡,

小傑瑞給自己找了一個冷靜空間,

也送給爸爸一個冷靜空間。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心理的冷靜空間,

不是說給自己劃定一個現實的區域,

而是給情緒一個釋放的心理空間。

當我們脾氣上來的時候,不要被這戾氣所控制。

不妨去另外一間房子,或者去陽臺透一下氣,

將擰巴的事先擱下,深呼吸,想一些好的事情。

不要總是覺得孩子問題如何大,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

●“他盡力了嗎?”

●“是不是我的要求有點高了?”

●“是不是我沒有弄清楚真正的原因?”

●“是不是我自己做的過分了?”

當有了一個這樣的心理冷靜過程後,

很多時候我們的理智又會回歸,

又會以一個“成年父母”的心態,

去跟孩子心平氣和地談事。

而不是在“孩童分身”冒出頭的時候,

像個小孩子一樣,肆無忌憚地彼此傷害。

所以說,父母如果真正為孩子著想的話,

應是從教育我們自己開始的。

凱叔問

你曾因為什麼事情和孩子發過脾氣呢?如果用不發脾氣的方式解決,你覺得自己又會怎樣處理呢?歡迎給凱叔留言。

一起來貓村開始一場神奇的探險遊戲吧!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