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尋著空氣中那蕩漾的馥鬱酒香,在福建三明蓮花峰下終覓千年酒村

海拔1507米的蓮花峰位於福建三明市三元區中村鄉白水、草洋、頂太村交界處, 因孤峰突兀好似蓮花蕊, 而四周山巒又如重重蓮瓣, 故名蓮花峰。 蓮花山山麓下的頂太村海拔930米, 雖然全村共有96戶356人, 但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人, 絕對是一個“迷你”的高山村莊。

山路十八拐

進入頂太村前有一段3公里的盤山公路, 因為這段盤旋而上的公路的大小彎道恰巧是十八個, 所以就有了“十八拐”的說法。 隨著一個一個地拐彎, 茂密的森林、古老的樹木、翠綠的竹海、層層的梯田, 南方靜謐山村的美景接踵而至。

頂太張姓人家

唐開元二年(714年), 張儒(名敬齋, 字子賢, 號開先)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 明末原居頂頭的朱姓人家紛紛外遷, 張儒後裔張伯四的十三世孫光明公見山清水秀,

便於崇禎十六年遷居於此, 雄心勃勃, 將原“頂頭”更名“頂太”。

十八學士柳杉林

在半嶺澗邊快到村子的位置能看到有“十八學士”美稱的十八株百年柳杉。 柳杉雖然不是一種很珍惜的樹木, 但十八株平均樹齡超過200年密集分佈在村道邊確是比較罕見的。

冷知識: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安城設文學館, 王府屬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諮議典簽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于志寧、軍諮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孔穎達、信都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共十八人常討論政事、典籍, 當時稱之為“十八學士”。

感受“千年酒村”

十八個拐結束後, 眼前豁然開朗, 只見周圍青山環抱, 前方遠處的群山層巒疊嶂, 身後就是剛裝修好不久的遊客服務中心。 服務中心是一幢兩層的小樓, 建築風格有著典型的地域特色。一樓主要是酒文化展示和農特產品銷售、二樓是頂太古老釀酒工藝展覽和農耕器具展示。

品味珍漿 “頂太紅”

“千年酒村酒飄香,杯中盛滿祝福淚,奔向小康號角吹,青山啊,翠竹梯田美……” ——《醉美頂太紅》

頂太村的特產“頂太紅”屬於世界上最古老且唯中國有的酒類——黃酒。約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複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制黃酒。黃酒含有含有21種氨基酸,特別是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依靠食物攝取8種必需氨基酸黃酒都具備,故被譽為"液體蛋糕"。

釀酒講究“水土氣生”,其中水是排在第一位的要素,盛產美酒的長江、岷江和赤水河流域,酒城、酒都、酒鎮、酒廠、酒莊星羅棋佈、延綿不絕,而中國各大酒產區基本上都有著優質的水源,這就是所謂好山好水出好酒。頂太村位於三明市高山水源保護地東牙溪水庫保護區,這裡山泉的水質清冽純淨,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頂太人家釀造“頂太紅”使用的糯米是當年秋收時顆粒飽滿、光澤亮麗的優質糯米;水是制酒當天晨間挑回竹山仔溪無污染、未見太陽光的山澗泉水;粬是尤溪阪面、大田建設等地的上等烏衣紅粬。因為頂太位於水源保護地,無法設廠大規模釀制,所以“頂太紅”至今都無法量產只能家釀。每年冬至後,頂太人用山泉釀酒,家家炊蒸,戶戶飄香,不過年產僅3000餘斤,每一瓶可以說都是限量版。

視覺:原漿酒色晶瑩透明,具有極富感染力的琥珀深紅色。

嗅覺:將鼻子移近酒杯,“頂太紅”的馥鬱芳香不同於白酒的香型,更區別於化學香精,是一種深沉脂香和黃酒特有酒香的混合。

味覺:用嘴輕啜一口,徐徐咽下後美味的感受非紙上所能表達。

特色酒道

頂太村的後山至今仍保存該村通往福州等地的石頭古驛道,舊時官道從杜水、坑源等村爬上來,經過這裡的嶺峽再往草洋上去,可通到大洛、尤溪,可以抵沙溪洋口仔碼頭。“頂太村”通過“千年酒村”品牌打造特色酒文化,譬如這條用酒罈子妝點的青石板小路就很特別,每個酒罈子上的 “酒”字沒有一個是重複的。

清末民居“中和堂”

頂太村的民居多依嶺梯級而建。懸空時則吊腳而立,任由一旁的石徑拾階而上。

頂太村的民居沿習清末的建築風格,現保存有清末的古居建築“中和堂”一座。雖然現在只有兩位老人居住在這裡,並沒有很好地修繕整理,但仍舊洋溢著昔日的大戶氣派。“中和堂”的門樓殘存,條石為框、方磚砌牆,額書“余慶”,暗含“此乃積善人家”之意。穿過門樓,可看到裡面是一個堡式建築,牆邊建護厝、上下堂、兩邊廂房。天井四邊及地面,全是條石鋪砌;正廳雕樑畫棟,特別是窗雕相當精美。

古建築 “太保廟”

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1)年的“太保廟”面闊三間,埕約兩桌,村裡留守的老人們百無聊賴的時候挺喜歡在這裡發發呆。

民宿“竹林鄉舍”

頂太村離三明市區不遠,雖然村裡有可以住宿的農家樂,但是條件和市區的酒店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不過絕對推薦在這裡品嘗原生態農家菜。這裡的山泉釀酒,酒釀出了美食:以酒當水蒸糯米飯;以酒當水,加糠煮蛋,香甜滋補……

“千年酒村”山水頂太準備好了美酒美食與美景,靜靜等候都市候鳥族的到來。

TIPS:頂太村距離離三明市區28.3公里,由於並不是傳統的旅遊景區,所以交通略微不便,公共交通無法到達,只能自駕。

建築風格有著典型的地域特色。一樓主要是酒文化展示和農特產品銷售、二樓是頂太古老釀酒工藝展覽和農耕器具展示。

品味珍漿 “頂太紅”

“千年酒村酒飄香,杯中盛滿祝福淚,奔向小康號角吹,青山啊,翠竹梯田美……” ——《醉美頂太紅》

頂太村的特產“頂太紅”屬於世界上最古老且唯中國有的酒類——黃酒。約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複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制黃酒。黃酒含有含有21種氨基酸,特別是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依靠食物攝取8種必需氨基酸黃酒都具備,故被譽為"液體蛋糕"。

釀酒講究“水土氣生”,其中水是排在第一位的要素,盛產美酒的長江、岷江和赤水河流域,酒城、酒都、酒鎮、酒廠、酒莊星羅棋佈、延綿不絕,而中國各大酒產區基本上都有著優質的水源,這就是所謂好山好水出好酒。頂太村位於三明市高山水源保護地東牙溪水庫保護區,這裡山泉的水質清冽純淨,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頂太人家釀造“頂太紅”使用的糯米是當年秋收時顆粒飽滿、光澤亮麗的優質糯米;水是制酒當天晨間挑回竹山仔溪無污染、未見太陽光的山澗泉水;粬是尤溪阪面、大田建設等地的上等烏衣紅粬。因為頂太位於水源保護地,無法設廠大規模釀制,所以“頂太紅”至今都無法量產只能家釀。每年冬至後,頂太人用山泉釀酒,家家炊蒸,戶戶飄香,不過年產僅3000餘斤,每一瓶可以說都是限量版。

視覺:原漿酒色晶瑩透明,具有極富感染力的琥珀深紅色。

嗅覺:將鼻子移近酒杯,“頂太紅”的馥鬱芳香不同於白酒的香型,更區別於化學香精,是一種深沉脂香和黃酒特有酒香的混合。

味覺:用嘴輕啜一口,徐徐咽下後美味的感受非紙上所能表達。

特色酒道

頂太村的後山至今仍保存該村通往福州等地的石頭古驛道,舊時官道從杜水、坑源等村爬上來,經過這裡的嶺峽再往草洋上去,可通到大洛、尤溪,可以抵沙溪洋口仔碼頭。“頂太村”通過“千年酒村”品牌打造特色酒文化,譬如這條用酒罈子妝點的青石板小路就很特別,每個酒罈子上的 “酒”字沒有一個是重複的。

清末民居“中和堂”

頂太村的民居多依嶺梯級而建。懸空時則吊腳而立,任由一旁的石徑拾階而上。

頂太村的民居沿習清末的建築風格,現保存有清末的古居建築“中和堂”一座。雖然現在只有兩位老人居住在這裡,並沒有很好地修繕整理,但仍舊洋溢著昔日的大戶氣派。“中和堂”的門樓殘存,條石為框、方磚砌牆,額書“余慶”,暗含“此乃積善人家”之意。穿過門樓,可看到裡面是一個堡式建築,牆邊建護厝、上下堂、兩邊廂房。天井四邊及地面,全是條石鋪砌;正廳雕樑畫棟,特別是窗雕相當精美。

古建築 “太保廟”

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1)年的“太保廟”面闊三間,埕約兩桌,村裡留守的老人們百無聊賴的時候挺喜歡在這裡發發呆。

民宿“竹林鄉舍”

頂太村離三明市區不遠,雖然村裡有可以住宿的農家樂,但是條件和市區的酒店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不過絕對推薦在這裡品嘗原生態農家菜。這裡的山泉釀酒,酒釀出了美食:以酒當水蒸糯米飯;以酒當水,加糠煮蛋,香甜滋補……

“千年酒村”山水頂太準備好了美酒美食與美景,靜靜等候都市候鳥族的到來。

TIPS:頂太村距離離三明市區28.3公里,由於並不是傳統的旅遊景區,所以交通略微不便,公共交通無法到達,只能自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