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朝鮮再射導彈挑動半島脆弱神經!難道忘了世界曾命懸一線的13天

第一軍情作者:滄海觀瀾

朝鮮發射彈道導彈示意圖

今晨, 朝鮮再次試射導彈——半島火藥桶越來越接近一觸即發的邊緣!

薩德入韓幾成定局,

日本自民党又向安倍建議政府採購薩德, 朝鮮第六次核子試驗箭在弦上……這個春天發生在東亞地區的一系列事件, 不禁使人想起古巴導彈危機那劍拔弩張的13天。

1962年10月15日到28日——那是人類自二戰以來最接近毀滅的13天。 經過13天命懸一線的煎熬, 人們才發現, 和平就如同蝴蝶的翅膀, 輕輕一捏就會碎。

古巴導彈危機還要上演?

赫魯雪夫一直認為,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源頭要追溯到3年前。

1959年, 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分別部署了攜帶熱核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雷神”和“朱庇特”, 這些導彈全部瞄準蘇聯, 而蘇聯卻無計可施。

1961年4月, 美國策動“豬灣事件”, 試圖顛覆卡斯楚政權, 這為蘇聯提供了打入美國後院的機會。

1962年7月, 經與卡斯楚秘密協商, 赫魯雪夫計畫在古巴部署一批中遠端彈道導彈, 這樣可以避開美國的導彈預警系統, 使蘇聯打擊美國的導彈增加一倍, 重新恢復美蘇核平衡。

不過, 在外交場合, 赫魯雪夫對此堅決否認。 即使美國人8月份發現了古巴正在聖地牙哥附近建設導彈發射場,

赫魯雪夫仍然在給甘迺迪的信中保證說, 蘇聯不會在古巴部署導彈。

10月15日, U-2偵察機拍攝的照片顯示, 蘇聯正在古巴修建射程為2000英里的中遠端彈道導彈發射陣地。 美國專家確信, 發射裝置上安裝的是核導彈。

情報送到總統辦公室,

甘迺迪感到十分惱火, 他決定以堅決的行動回擊赫魯雪夫的欺騙。

經過7天戰爭準備, 10月22日晚, 甘迺迪向美國和全世界發表廣播講話, 通告了蘇聯在古巴部署核導彈的事實, 並宣佈武裝封鎖古巴。

10月24日上午10時, 在68個空軍中隊和8艘航空母艦護衛下, 由90艘軍艦組成的美國龐大艦隊出動了。 這些艦船控制了幾千英里長的海域, 從佛羅里達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個弧形, 徹底封鎖了古巴海域。

誰也沒想到, 首先認慫的竟是莫斯科。

10月26日、27日, 赫魯雪夫先後兩次致信甘迺迪, 而且兩封信竟然提出了不同的談判條件:第一封信說, 只要美國解除對古巴的封鎖, 蘇聯將承諾改變當前的緊張局勢;第二封信則說, 只要美國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 蘇聯就從古巴撤走導彈。

甘迺迪識破了莫斯科的色厲內荏。 他回信說, 美國贊同蘇聯26日信中提出的改變當前緊張局勢的建議, 但希望蘇聯履行27日信上的承諾。

當時, 蘇聯的導彈發射陣地尚未完成施工, 而美國卻已經做好準備29日向古巴發起進攻, 如果事情真鬧到這一步,蘇聯的導彈不能發揮任何作用,而且,當時有3500名以上的蘇聯技術人員正在古巴導彈陣地工作,蘇聯無法承受這種人員犧牲。

10月28日,莫斯科電臺廣播了赫魯雪夫給甘迺迪的回信,信中充滿誠意地說道,“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國人民的憂慮,為了給渴望和平的各國人民以保證,蘇聯政府已下令停止導彈陣地施工,並決定拆除這些武器,並將它們打包運回蘇聯。”

一場危機終於落幕。

核戰略是怎樣“瘋狂”起來的?

回顧這場危機,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感到,有必要重新制定美國的核戰略。之前,麥氏的原則是:像打常規戰爭一樣打核戰爭,目標是摧毀敵人的軍事力量而不是平民,不針對城市發動核攻擊。

現在看來,這些原則沒有一條能成立——核戰爭是不受控的,核武器只能製造無差別的屠殺,導彈武器的精度不能保證作戰目標僅限於士兵和軍事設施。更重要的是,蘇聯的核戰爭原則與美國大相徑庭——赫魯雪夫早就聲明要將核導彈瞄準紐約、華盛頓。

麥克納馬拉的新戰略是:雙方都可以將對方的城市作為打擊目標、製造最大的人員傷亡,即“確保相互摧毀”(Matual Asured Destruction),英文縮寫“MAD”,就是“瘋狂”的意思——這確實是個瘋狂的戰略。

新戰略的理論基礎是這樣的——只要確保沒有人能夠在核戰爭中倖存下來,就不會有人試圖去挑起核戰爭。

用於大規模毀滅人類的核武器,此刻竟然成了維護世界和平、特別是避免有核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重要保障。吊詭吧?

別急,還有更詭異的——

在這一“瘋狂”戰略指引下,1972年5月,美蘇簽訂《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這個條約的核心目的,就是禁止雙方防禦對方發射的遠端導彈。

《條約》和補充協定還規定:美蘇雙方將陸基彈道導彈數量凍結在1972年7月1日水準上,蘇聯為1618枚,美國1054枚;將潛射導彈和導彈核潛艇凍結在1972年5月 26 日水準上,蘇聯為950枚和62艘,美國為710枚和44艘。條約有效期5年。

表面看來,《條約》偏向蘇聯,但尼克森和勃列日涅夫心裡都清楚:

——《條約》只限數量、不限品質,1枚導彈可以攜帶1個核彈頭、也可以攜帶10個,美國導彈比蘇聯的更精確,而且大多裝有分導式彈頭。

——《條約》並未對遠端轟炸機做任何限制,也沒有對部署在航空母艦上和北約盟國的近程轟炸機、導彈作出限制,而美國在這些方面長期佔據優勢。

——《條約》也沒有對英、法等國的核能力做任何限制,而他們事實上都是美國的同盟。

但是,這些都是談判桌底下進行的秘密交易,尼克森無法向國會作出公開解釋。於是,美國國會對《反導條約》大加撻伐,認為尼克森和基辛格出賣了美國利益,是“美奸”。

參議院隨後通過了一項“絕對公平”的決議案,要求此後一切軍控協定必須對所有涵蓋的武器系統作出相同的數量限制。

這導致隨後的美蘇核談判舉步維艱。

1979年6月,美國總統卡特同勃列日涅夫簽署了《關於限制戰略性進攻武器條約》和一系列附件。協定提交到參議院後,遲遲未能進行討論。

第二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作為報復措施,卡特宣佈撤回戰略武器談判協定,並宣佈拒絕派代表團參加1980年莫斯科第22屆奧運會。

果然,談判中止,對立開始了……

談判,如此漫長!

冷戰啟幕以來,圍繞如何避免核災難,世界各國特別是核大國之間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談判,談出了什麼結果呢?

1.《部分禁止核子試驗條約》——一場騙局

1963年8月,蘇、美、英3國簽署《部分禁止核子試驗條約》,全稱是《禁止在大氣層、外太空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禁止了除了地下以外的一切核武器試驗。

毛澤東一眼就看穿了美蘇合約的把戲——禁止核子試驗、壟斷核力量,讓無核國家在美蘇之間選邊站隊,尋求核大國“恩賜”的核保護傘。

早在條約簽署前一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了《關於主張全面、徹底、乾淨、堅決地禁止和銷毀核武器、倡議召開世界各國政府首腦會議的聲明》,向國際社會揭穿了核大國的陰謀,獲得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廣泛支持。

至今,中國也沒有在這個“騙子條約”上簽字。但1996年9月24日,中國政府簽署了《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從而禁止了一切核爆炸試驗(包含《部分禁止核子試驗條約》中指定的大氣層、外太空和潛水試驗)。

2.《核不擴散條約》——去留隨意

1968年7月,蘇、美、英等國又拋出了一份《核不擴散條約》。《條約》規定:有核國家不得向任何無核國家直接或間接轉讓核武器或核爆炸裝置,不説明無核國家製造核武器;無核國保證不研製、不接受和不謀求獲取核武器……

考慮到彼時我國已成功進行了原子彈、氫彈爆炸試驗,中國政府表示,應當承擔起這個利於世界和平的道義責任,同意簽署該條約。

《條約》初始簽署國有59個。由於德國、義大利、日本和瑞典等國家均表示堅決反對這一“不平等條約”,所以,簽約國表示願意為這份愛加上一個保質期,比如25年。

25年後,情況又怎樣呢?

美俄英法中5個核大國都簽署了《條約》,而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3個擁核國家卻明確表示不加入,2003年,朝鮮正式宣佈退出條約。

3.《反導條約》——出爾反爾

上世紀末,為了維護一超獨霸的江湖地位,美國加緊推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建設。這樣,1972年簽署的《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就成了發展反導系統的最大的障礙。

2001年,受到軍工集團支持的共和黨小布希政府上臺,NMD建設步伐隨之加快。

本來,建設NMD這事兒在國會一直阻力重重,但無巧不巧,2001年9月11日,美國本土百年來首次遭到襲擊,布希政府迅速借機宣佈:國家安全防禦刻不容緩!

事實上,反對者普遍質疑:反導系統對恐怖分子能產生防禦作用?人們也不相信伊拉克、阿富汗、伊朗、朝鮮的導彈會攻擊到美國。但在9·11之後的輿論氛圍下,這些聲音從未得到機會表達——這也正是陰謀論者懷疑9·11背後另有隱情的原因。

2001年12月13日,布希宣佈,美國退出《反導條約》。

自此,美國在反導系統發展上一路狂奔,今天在東亞攪得天翻地覆的“薩德”,也正是濫觴於此。

4.《削減核武器條約》——名存實亡

1982年6月,美、蘇重開核裁軍談判。歷時8年,終於在1990年達成各自削減50%戰略核武器的原則協議。

1991年7月,戈巴契夫與老布希簽署了 《第一階段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不料,5個月後,蘇聯卻沒了。

2010年4月8日,美俄改簽《新的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條約規定,雙方需將核彈頭數量各限制在1550枚以下,並將導彈發射架和轟炸機數量減少到800架。

然而,美俄官方2016年公佈的資料顯示,俄羅斯大約有7290枚核彈頭,美國大約有7000枚核彈頭。而整個2015年,美國一共拆除109件核武器,是1980年以來的最低值!

就在前幾天——2017年3月,聯合國《禁止核武器條約》談判會議在紐約舉行,5大常任理事國、9個擁核國家異口同聲地表示——不參加談判。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談判已失去基礎,“儘管不參與談判,中方堅定支持最終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的立場沒有改變。”

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放出狠話:“美國將單方面對朝鮮採取行動!”僅僅3天不到,朝鮮就再次發射導彈。不僅直接打臉美國總統,同時也有再次向國際社會示威的味道。

半島火藥桶越來越接近一觸即發的邊緣——1962年的導彈危機,仿佛又在眼前。

如果事情真鬧到這一步,蘇聯的導彈不能發揮任何作用,而且,當時有3500名以上的蘇聯技術人員正在古巴導彈陣地工作,蘇聯無法承受這種人員犧牲。

10月28日,莫斯科電臺廣播了赫魯雪夫給甘迺迪的回信,信中充滿誠意地說道,“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國人民的憂慮,為了給渴望和平的各國人民以保證,蘇聯政府已下令停止導彈陣地施工,並決定拆除這些武器,並將它們打包運回蘇聯。”

一場危機終於落幕。

核戰略是怎樣“瘋狂”起來的?

回顧這場危機,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感到,有必要重新制定美國的核戰略。之前,麥氏的原則是:像打常規戰爭一樣打核戰爭,目標是摧毀敵人的軍事力量而不是平民,不針對城市發動核攻擊。

現在看來,這些原則沒有一條能成立——核戰爭是不受控的,核武器只能製造無差別的屠殺,導彈武器的精度不能保證作戰目標僅限於士兵和軍事設施。更重要的是,蘇聯的核戰爭原則與美國大相徑庭——赫魯雪夫早就聲明要將核導彈瞄準紐約、華盛頓。

麥克納馬拉的新戰略是:雙方都可以將對方的城市作為打擊目標、製造最大的人員傷亡,即“確保相互摧毀”(Matual Asured Destruction),英文縮寫“MAD”,就是“瘋狂”的意思——這確實是個瘋狂的戰略。

新戰略的理論基礎是這樣的——只要確保沒有人能夠在核戰爭中倖存下來,就不會有人試圖去挑起核戰爭。

用於大規模毀滅人類的核武器,此刻竟然成了維護世界和平、特別是避免有核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重要保障。吊詭吧?

別急,還有更詭異的——

在這一“瘋狂”戰略指引下,1972年5月,美蘇簽訂《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這個條約的核心目的,就是禁止雙方防禦對方發射的遠端導彈。

《條約》和補充協定還規定:美蘇雙方將陸基彈道導彈數量凍結在1972年7月1日水準上,蘇聯為1618枚,美國1054枚;將潛射導彈和導彈核潛艇凍結在1972年5月 26 日水準上,蘇聯為950枚和62艘,美國為710枚和44艘。條約有效期5年。

表面看來,《條約》偏向蘇聯,但尼克森和勃列日涅夫心裡都清楚:

——《條約》只限數量、不限品質,1枚導彈可以攜帶1個核彈頭、也可以攜帶10個,美國導彈比蘇聯的更精確,而且大多裝有分導式彈頭。

——《條約》並未對遠端轟炸機做任何限制,也沒有對部署在航空母艦上和北約盟國的近程轟炸機、導彈作出限制,而美國在這些方面長期佔據優勢。

——《條約》也沒有對英、法等國的核能力做任何限制,而他們事實上都是美國的同盟。

但是,這些都是談判桌底下進行的秘密交易,尼克森無法向國會作出公開解釋。於是,美國國會對《反導條約》大加撻伐,認為尼克森和基辛格出賣了美國利益,是“美奸”。

參議院隨後通過了一項“絕對公平”的決議案,要求此後一切軍控協定必須對所有涵蓋的武器系統作出相同的數量限制。

這導致隨後的美蘇核談判舉步維艱。

1979年6月,美國總統卡特同勃列日涅夫簽署了《關於限制戰略性進攻武器條約》和一系列附件。協定提交到參議院後,遲遲未能進行討論。

第二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作為報復措施,卡特宣佈撤回戰略武器談判協定,並宣佈拒絕派代表團參加1980年莫斯科第22屆奧運會。

果然,談判中止,對立開始了……

談判,如此漫長!

冷戰啟幕以來,圍繞如何避免核災難,世界各國特別是核大國之間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談判,談出了什麼結果呢?

1.《部分禁止核子試驗條約》——一場騙局

1963年8月,蘇、美、英3國簽署《部分禁止核子試驗條約》,全稱是《禁止在大氣層、外太空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禁止了除了地下以外的一切核武器試驗。

毛澤東一眼就看穿了美蘇合約的把戲——禁止核子試驗、壟斷核力量,讓無核國家在美蘇之間選邊站隊,尋求核大國“恩賜”的核保護傘。

早在條約簽署前一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了《關於主張全面、徹底、乾淨、堅決地禁止和銷毀核武器、倡議召開世界各國政府首腦會議的聲明》,向國際社會揭穿了核大國的陰謀,獲得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廣泛支持。

至今,中國也沒有在這個“騙子條約”上簽字。但1996年9月24日,中國政府簽署了《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從而禁止了一切核爆炸試驗(包含《部分禁止核子試驗條約》中指定的大氣層、外太空和潛水試驗)。

2.《核不擴散條約》——去留隨意

1968年7月,蘇、美、英等國又拋出了一份《核不擴散條約》。《條約》規定:有核國家不得向任何無核國家直接或間接轉讓核武器或核爆炸裝置,不説明無核國家製造核武器;無核國保證不研製、不接受和不謀求獲取核武器……

考慮到彼時我國已成功進行了原子彈、氫彈爆炸試驗,中國政府表示,應當承擔起這個利於世界和平的道義責任,同意簽署該條約。

《條約》初始簽署國有59個。由於德國、義大利、日本和瑞典等國家均表示堅決反對這一“不平等條約”,所以,簽約國表示願意為這份愛加上一個保質期,比如25年。

25年後,情況又怎樣呢?

美俄英法中5個核大國都簽署了《條約》,而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3個擁核國家卻明確表示不加入,2003年,朝鮮正式宣佈退出條約。

3.《反導條約》——出爾反爾

上世紀末,為了維護一超獨霸的江湖地位,美國加緊推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建設。這樣,1972年簽署的《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就成了發展反導系統的最大的障礙。

2001年,受到軍工集團支持的共和黨小布希政府上臺,NMD建設步伐隨之加快。

本來,建設NMD這事兒在國會一直阻力重重,但無巧不巧,2001年9月11日,美國本土百年來首次遭到襲擊,布希政府迅速借機宣佈:國家安全防禦刻不容緩!

事實上,反對者普遍質疑:反導系統對恐怖分子能產生防禦作用?人們也不相信伊拉克、阿富汗、伊朗、朝鮮的導彈會攻擊到美國。但在9·11之後的輿論氛圍下,這些聲音從未得到機會表達——這也正是陰謀論者懷疑9·11背後另有隱情的原因。

2001年12月13日,布希宣佈,美國退出《反導條約》。

自此,美國在反導系統發展上一路狂奔,今天在東亞攪得天翻地覆的“薩德”,也正是濫觴於此。

4.《削減核武器條約》——名存實亡

1982年6月,美、蘇重開核裁軍談判。歷時8年,終於在1990年達成各自削減50%戰略核武器的原則協議。

1991年7月,戈巴契夫與老布希簽署了 《第一階段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不料,5個月後,蘇聯卻沒了。

2010年4月8日,美俄改簽《新的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條約規定,雙方需將核彈頭數量各限制在1550枚以下,並將導彈發射架和轟炸機數量減少到800架。

然而,美俄官方2016年公佈的資料顯示,俄羅斯大約有7290枚核彈頭,美國大約有7000枚核彈頭。而整個2015年,美國一共拆除109件核武器,是1980年以來的最低值!

就在前幾天——2017年3月,聯合國《禁止核武器條約》談判會議在紐約舉行,5大常任理事國、9個擁核國家異口同聲地表示——不參加談判。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談判已失去基礎,“儘管不參與談判,中方堅定支持最終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的立場沒有改變。”

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放出狠話:“美國將單方面對朝鮮採取行動!”僅僅3天不到,朝鮮就再次發射導彈。不僅直接打臉美國總統,同時也有再次向國際社會示威的味道。

半島火藥桶越來越接近一觸即發的邊緣——1962年的導彈危機,仿佛又在眼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