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看脈象 意沉浮!

摸脈, 又稱“切脈”“號脈”“把脈”等。 摸脈診斷疾病在中國有著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 是先聖醫家從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診察疾病的方法。 目前一般以寸口診法最為常用。

祖國醫學認為, 脈象的形成與人體的臟腑氣血關係密切。 脈為氣血運行的通道, 水穀精微通過經脈而輸入全身。 從臟腑來看, 人體各臟器組織與血脈也息息相關, 其中以心最為密切。 根據脈管搏動顯現部位的淺深, 跳動的快慢, 形態的粗細長短, 應指的強度有力無力, 每次搏動是否有規律或者間歇時間的長短, 脈管的通暢充盈波動感等可以觀察人的整體狀況,

判斷察覺疾病。 中醫總結了每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常見脈象有28種。 正常人在生理條件下, 除了出現平脈外, 還可出現28脈中的多種脈象。

未經過中醫專業訓練的普通人, 通過簡單的摸脈也可以瞭解自己身體的某些資訊。

健康人在休息狀態下, 心臟每分鐘搏動60-90次。 如果休息時摸脈, 發現每分鐘脈搏跳動高於100次, 提示可能存在心動過速;每分鐘低於60次則提示可能存在心動過緩。 這兩種情況都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臨床上有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叫做房顫, 可導致中風等嚴重併發症。 房顫發作時有著非常明顯的脈搏跳動特點:一是脈搏跳動次數增加, 二是脈搏跳動很不規則, 這兩個特點都比較容易識別。 60歲以上的老年人, 每天摸一下自己的脈搏。 在出現胸悶、心慌、氣短等胸部不適症狀時, 及時摸一下自己的脈搏, 這樣有可能在早期發現這種心律失常, 從而獲得治療的機會。 通過摸脈也可以發現心臟早搏。 心臟早搏時原本規律的脈搏會突然停止一下,
可出現脈搏間歇現象。 如果摸脈發現自己兩側肢體脈搏跳動的強度明顯不同, 建議到醫院就診, 排除是否存在一側動脈狹窄或閉塞的情況。

自摸脈的方法是採用端坐位, 一側的上臂手心向上平放於桌面上, 然後對側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指尖並排輕放到手腕外側靠大拇指一邊,

即橈動脈搏動處, 稍加尋找就會清晰地觸摸到自己的脈搏。 記錄每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 觀察脈搏跳動是否規律等。 如果反復都摸不到自己的脈搏, 就需要到醫院去就診了。

李時珍雲:“脈為四診之末……欲會其全, 非備四診不可。 ”一種疾病可見多種脈, 一種脈也可見於多種病, 因此, 單靠診脈來全面診察判斷認識疾病, 顯然是不全面的。 只有在望、聞、問、切四診綜合的基礎上辨治, 對於疾病的診斷才會全面、準確、有效。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 鬥而鑄錐, 不亦晚乎”。 這句話闡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未病先防, 再是已病防變。 它對養生保健、防病治病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如果人們平時不注意保健養生, 平時多食少動、生冷不節、過食肥甘厚膩、抽煙酗酒, 卻只將祛病消疾放在醫院的環節, 豈非本末倒置?

生活處處有中醫

那麼,老百姓究竟如何認識和理解中醫呢?又怎樣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呢?一提到中醫,許多人可能都會聯想到苦苦的中藥,各種丸、散、膏、丹,奇怪的偏方、秘方……其實這是人們對中醫的誤解。中醫並不僅限於此,它其實可以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我們的衣食住行、四時變化養生等。

如日常說的順口溜“胡椒驅寒兼除濕,蔥辣姜湯治感冒。魚蝦豬蹄補乳汁,豬肝羊肝明目好”,這是中醫;如你感冒了,發燒怕冷,媽媽讓你多蓋床被子,焐點汗,第二天你覺得舒服多了,這也是中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捂秋凍,冬日進補,依據四時的不同我們採取不同的養生方式,這也是中醫。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老百姓最好能學點中醫基本知識,那樣,才能看清楚中醫的門道,也才能找准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如果生了病,也不會動不動就聽信廣告、傳言,反而上當受騙。

中醫的兩大特色

辨證治療和保健養生治未病,是中醫兩大特色。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又稱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所謂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養生,就是堅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養身體。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順應四時、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形與神俱,精神乃治。講究的是臟腑調和,經絡通暢,協調平衡。中醫歷來重視養生,在養生理念上歷史淵源深厚、內容博大精深,養生方法亦豐富多彩。當今醫學模式已由純生物模式轉變為“生物—社會—心理”綜合模式,其健康觀應涉及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多個層面,這與中醫養生的整體觀是相一致的。中醫養生與廣大百姓具有深厚的文化親緣,這種源自民眾的東西往往具有非凡的親和力,中醫的養生理念、方法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說它源自於醫學卻貫穿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老百姓自己學了中醫基本知識,就會擁有一雙慧眼,也能選擇識別合適自己的中醫方法了。老百姓養生當然是聽自己的,而不要人云亦云,盲目地相信什麼“養生大師”、民間偏方,只要堅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養身體,再加上正確的中醫指導治療,就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快樂的人生。

豈非本末倒置?

生活處處有中醫

那麼,老百姓究竟如何認識和理解中醫呢?又怎樣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呢?一提到中醫,許多人可能都會聯想到苦苦的中藥,各種丸、散、膏、丹,奇怪的偏方、秘方……其實這是人們對中醫的誤解。中醫並不僅限於此,它其實可以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我們的衣食住行、四時變化養生等。

如日常說的順口溜“胡椒驅寒兼除濕,蔥辣姜湯治感冒。魚蝦豬蹄補乳汁,豬肝羊肝明目好”,這是中醫;如你感冒了,發燒怕冷,媽媽讓你多蓋床被子,焐點汗,第二天你覺得舒服多了,這也是中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捂秋凍,冬日進補,依據四時的不同我們採取不同的養生方式,這也是中醫。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老百姓最好能學點中醫基本知識,那樣,才能看清楚中醫的門道,也才能找准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如果生了病,也不會動不動就聽信廣告、傳言,反而上當受騙。

中醫的兩大特色

辨證治療和保健養生治未病,是中醫兩大特色。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又稱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所謂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養生,就是堅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養身體。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順應四時、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形與神俱,精神乃治。講究的是臟腑調和,經絡通暢,協調平衡。中醫歷來重視養生,在養生理念上歷史淵源深厚、內容博大精深,養生方法亦豐富多彩。當今醫學模式已由純生物模式轉變為“生物—社會—心理”綜合模式,其健康觀應涉及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多個層面,這與中醫養生的整體觀是相一致的。中醫養生與廣大百姓具有深厚的文化親緣,這種源自民眾的東西往往具有非凡的親和力,中醫的養生理念、方法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說它源自於醫學卻貫穿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老百姓自己學了中醫基本知識,就會擁有一雙慧眼,也能選擇識別合適自己的中醫方法了。老百姓養生當然是聽自己的,而不要人云亦云,盲目地相信什麼“養生大師”、民間偏方,只要堅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養身體,再加上正確的中醫指導治療,就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快樂的人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