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想要拒絕別人又怕得罪人怎麼辦?試試這個辦法

作者:李松蔚

色號:梅鼠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1

說到拒絕, 讓人最歎為觀止的就是小朋友了。 他們把飯碗向外一推:「我, 不, 吃,

蘿, 蔔!」堅定, 坦蕩, 眼神裡充滿了百折不撓的決心。

走在外面, 看到不太熟悉的叔叔阿姨。 「快, 叫叔叔好!」他往你身後一躲, 死活不吭聲。 你催他催得急了, 他冒出頭來:「我, 不, 叫!」

「寶貝, 把玩具收拾一下, 要吃飯了。 」「不要!」

但是, 當然了, 這樣是不對的。

你苦口婆心地勸他——有時候用語言, 有時候用巴掌——他不可以說「不」, 這個字不好, 不是一個成熟的社會人應有的態度。 開始的時候他當然不聽, 但是嘗到的苦果多了, 慢慢地, 他開始學會把「不」字咽回肚子裡。

拒絕原來是一種本能, 我們用「不」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這個本能, 在成長和教育的過程中, 尤其在一個重人情的文化環境裡, 會被日益磨蝕。 等這個孩子長大以後, 再遇到什麼非拒絕不可的事, 他就感覺到壓力重重:

「他會不會對我的印象分打折扣?」

「萬一在別的事情上報復我怎麼辦?」

甚至於:「人家會覺得我這個人有問題吧, 這麼多事兒。 」

——他開始把「我不要」和「我不好」混為一談。

2

有一次, 參加一個培訓。 老師讓大家分組體驗, 練習一個難以拒絕的情境。

我對面的男士, 四十來歲, 有個一官半職, 長著一張不怒自威的臉, 他最難拒絕的情境, 是不熟的人請他吃飯, 尤其是三番五次的盛情邀請。

我配合著他練習:「王主任, 今晚有空嗎?吃個飯啊。 」

他說:「哈哈, 今晚就算了, 有安排。 」

我說:「好的, 明天的時間呢?」

他皺眉:「哎喲, 不巧, 明天也排出去了。 」

我打開手機上的日曆:「那您看這周哪天方便?您說!」

他的臉開始漲紅了, 說話也有點沒了底氣:「小李啊, 你的心意我領了, 但不瞞你說, 最近這段特別忙, 真是沒有時間。 要不就……算了吧?」

按理說, 他都這樣說了, 我也應該識趣地閉嘴。 但既然是練習, 我必須一追到底。

我笑道:「主任啊, 知道您忙, 但是大家都特別想跟您吃個飯。 沒關係, 我們等您方便的時間好了。 您看最早到什麼時候,

您才有空?」

他頭上的青筋鼓起來:「唉, 你啊……哈哈哈。 」

我看著他。 他有點受不了我的壓力, 把目光轉向一邊:「等下個月再說吧, 下個月我會空一點, 到時候再聯繫。 」他幾乎是逃一樣地走了。

結束練習, 他苦著臉說, 生活中他真的老遇到這種人, 熱情得不要不要的。 等到月底的時候又來電話:「主任, 下個月哪天有空?」就算他再想辦法搪塞, 躲得過初一, 也躲不過十五。 遇到這種人, 你只能乖乖就範。

我說:「你知道你為什麼沒法拒絕我嗎?」

他問:「為什麼?」

我說:「因為你從來沒有拒絕過我。 」

他愣了一下:「我沒有?」

「嗯, 你從來沒有直接對我說:我不去。 」

3

這是一種我們習慣的「拒絕」方式。 我們不直接說「不」, 而是說, 我太忙, 安排了別的事, 不方便。

識趣的人, 當然聽得出這些話的弦外之音。 但遇到那些鍥而不捨, 不達目的誓不休的人, 就有了窮追猛打的突破口。

也不能怪他們不識趣。 因為「我太忙」的意思, 本來就是「我很願意答應, 只是客觀條件不允許, 所以……」這是在變相邀請別人幫我解決問題:我都說了是客觀條件不允許, 如果能換一個時間, 換一個條件, 我就答應。

我教學生做心理諮詢,跟他們討論如何回應來訪者對諮詢師的移情。他們都覺得對方表達愛慕的時候,是最難處理的。我讓他們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做練習。一個參加練習的學生漲紅了臉,對著一個向他示愛的「來訪者」說:「對不起,心理諮詢的職業倫理,諮詢師不能跟來訪者談戀愛」。大家哄堂大笑。他一琢磨也不對勁。言下之意好像是說:要不是這層倫理規定,我就……

我說:「你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他面紅耳赤:「我沒有想法。」

大家又是一陣起哄。

我說:「你能把心裡的想法直接說出來嗎?」

他期期艾艾了一陣,一開口又是:「作為你的諮詢師,我……」

他沒有辦法直接說自己的想法,好像必須要借助一個外在的什麼東西。跟我一起練習的主任,他想說的不是「我這幾天的時間不方便,只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不去」,他心裡的想法是:「我不去。就算換一個時間,換一個條件,我還是不去。」這句話他說不出口。如果真的說出來,他會覺得自己不好。

「這樣很傷人的呀。」他說。

4

有些時候,我們把對方當成藉口。好像是因為顧及對方的感受,我們才不能有話直說。拒絕別人的時候,我們也要刻意強調「這樣對你好」。

它的句式是這樣的:「這事我不做,但是……」但是我希望你意識到,雖然我拒絕了你,但你會有辦法,甚至,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件好事。

「我不去了,」拒絕了吃飯的邀請,補一句,「這樣你們可以玩得更開心。」

拒絕一個求職的人:「你會找到更適合你的工作,加油!」

「你值得更好的人。」女生這樣拒絕求愛的男生。

我從前也有這種毛病。我拒絕別人做諮詢的要求,或者講課的邀請,總是會拋給他們一個虛幻的希望:「我做不了,你再去問一問有沒有更合適的人吧?」如果他們告訴我:「問過了,李老師,沒有其他人了,只有您可以幫我。」我就很被動,仿佛這個義務不知不覺又回到了我手裡。有一年,我在大學開的一門課有期末考試。考試結束之後,有一個學生找我哭訴,說錯過了考試,如果沒有成績的話,會影響他畢業,問我有沒有辦法給他及格。——當然沒辦法。他就哭了:「那我沒法畢業了。」我歎口氣:「你去找教務老師想想辦法?」

他哭得更厲害:「教務老師說她也沒辦法!」

我內心感到一陣為難。這件事分明不由我掌控,他的困境也不是我造成的,但為什麼我會有一種歉疚感,而且感到一種想要為他做點什麼——包括打破明明不可能打破的規則——的衝動?我發現,我太害怕別人不舒服了。

別人不舒服,我們就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所以哪怕是合情合理的拒絕,我們在說完「不」之後,總忍不住補上一句「但你一定可以好起來的」。

但仔細想想,這句話很不誠實,不是嘛?因為你並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真的能好起來。事實上這樣更容易惹惱對方。因為你在用一種隔岸觀火的方式,淡化他(她)的麻煩。你那麼說並不是出於關心,只是想讓自己好受一點。

5

我常常看到有的父母教育小朋友:

「你不可以說不。」

「為什麼?」「因為那樣不好。」

當然了,有時候這個意思會用別的方式表達出來:因為你太任性了,因為你給我添了麻煩,因為你會冒犯別人,因為別人生氣了會報復你,因為小朋友就是應該接受,你看別的小朋友都接受,因為你會讓爸爸媽媽很傷心……

總而言之,你說不,這樣不好。

你要做一個好人,就不可以說不。

很少有父母接受「你可以說不」,再跟孩子平等地討價還價:「你可以說不,我理解你,雖然我們也不一定要聽你的。」那樣是一種很麻煩的關係:你有自己的需求,我還要跟你商量,那不是沒事找事嗎?從源頭上堵住一個人的需求,要簡單得多。於是一代一代地,我們都說:「你不可以說不……」

以至於長大之後,我們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確認:

我有自己的需求,但這並不是錯啊。

看到了這一點,你就知道怎樣更直接地拒絕別人。

在那次培訓中,那位當主任的朋友,就在這一點上反反復複地被考驗。

「抱歉啊,這次還是……誒呀,算了吧。」

老師打斷了他,這次,請你直接說「我不去」。

「好,哈哈,誒呀,這次我就……就不去了。」

「給點面子啊,領導!」我挑戰他。他立刻挪開眼睛。

再堅定一點,老師說。

他開始搓手:「哈哈,我不去了,真的不去了。」

「吃個便飯而已,又不是什麼大事,不要掃興嘛。」

再堅定一點,老師說。

他愁眉苦臉:「還要怎麼堅定啊,再堅定就得罪人了!」

你拒絕的原因是什麼?老師問。

「沒什麼原因,」他囁嚅著,「就是應酬起來很煩啊……不想去啊。」

你不去的話,會做什麼?老師問。

主任搔著頭髮:「其實沒有特別的事,啊,就是回家吃飯……」

所以你想回家?老師說。

「啊……對,沒有應酬我就回家了。」

「你看起來就像做錯了什麼的樣子,」老師問,「你覺得想回家有錯嗎?」

主任還是搔著頭髮,賠著笑,漸漸停了下來,笑容掛在了臉上。我猜他從來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他一直都在想:「我怎麼拒絕對方,才能把事情處理得巧妙,圓滑,沒毛病?」但他並不曾思考:「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是啊,他沒有傷人,也不是在做虧心事。他想要的只是回家吃飯而已。

他問老師,我再試一次,可以嗎?

他深吸了一口氣。

我說:「王主任,今晚有空嗎?吃個飯啊。」

他沖我笑笑:「不了,我回家吃,謝謝。」

我還想再糾纏上幾句,但是撞上他平靜的眼神,頓覺無從發力。我便很自然地順著他點點頭:「那好吧。」——我知道這一次,他的拒絕成功了。

你是怎麼拒絕別人的呢?

可以來留言區和我們聊聊~

喜歡我們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ID:momself)

這是國內第一個關注媽媽自我成長的社群

我教學生做心理諮詢,跟他們討論如何回應來訪者對諮詢師的移情。他們都覺得對方表達愛慕的時候,是最難處理的。我讓他們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做練習。一個參加練習的學生漲紅了臉,對著一個向他示愛的「來訪者」說:「對不起,心理諮詢的職業倫理,諮詢師不能跟來訪者談戀愛」。大家哄堂大笑。他一琢磨也不對勁。言下之意好像是說:要不是這層倫理規定,我就……

我說:「你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他面紅耳赤:「我沒有想法。」

大家又是一陣起哄。

我說:「你能把心裡的想法直接說出來嗎?」

他期期艾艾了一陣,一開口又是:「作為你的諮詢師,我……」

他沒有辦法直接說自己的想法,好像必須要借助一個外在的什麼東西。跟我一起練習的主任,他想說的不是「我這幾天的時間不方便,只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不去」,他心裡的想法是:「我不去。就算換一個時間,換一個條件,我還是不去。」這句話他說不出口。如果真的說出來,他會覺得自己不好。

「這樣很傷人的呀。」他說。

4

有些時候,我們把對方當成藉口。好像是因為顧及對方的感受,我們才不能有話直說。拒絕別人的時候,我們也要刻意強調「這樣對你好」。

它的句式是這樣的:「這事我不做,但是……」但是我希望你意識到,雖然我拒絕了你,但你會有辦法,甚至,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件好事。

「我不去了,」拒絕了吃飯的邀請,補一句,「這樣你們可以玩得更開心。」

拒絕一個求職的人:「你會找到更適合你的工作,加油!」

「你值得更好的人。」女生這樣拒絕求愛的男生。

我從前也有這種毛病。我拒絕別人做諮詢的要求,或者講課的邀請,總是會拋給他們一個虛幻的希望:「我做不了,你再去問一問有沒有更合適的人吧?」如果他們告訴我:「問過了,李老師,沒有其他人了,只有您可以幫我。」我就很被動,仿佛這個義務不知不覺又回到了我手裡。有一年,我在大學開的一門課有期末考試。考試結束之後,有一個學生找我哭訴,說錯過了考試,如果沒有成績的話,會影響他畢業,問我有沒有辦法給他及格。——當然沒辦法。他就哭了:「那我沒法畢業了。」我歎口氣:「你去找教務老師想想辦法?」

他哭得更厲害:「教務老師說她也沒辦法!」

我內心感到一陣為難。這件事分明不由我掌控,他的困境也不是我造成的,但為什麼我會有一種歉疚感,而且感到一種想要為他做點什麼——包括打破明明不可能打破的規則——的衝動?我發現,我太害怕別人不舒服了。

別人不舒服,我們就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所以哪怕是合情合理的拒絕,我們在說完「不」之後,總忍不住補上一句「但你一定可以好起來的」。

但仔細想想,這句話很不誠實,不是嘛?因為你並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真的能好起來。事實上這樣更容易惹惱對方。因為你在用一種隔岸觀火的方式,淡化他(她)的麻煩。你那麼說並不是出於關心,只是想讓自己好受一點。

5

我常常看到有的父母教育小朋友:

「你不可以說不。」

「為什麼?」「因為那樣不好。」

當然了,有時候這個意思會用別的方式表達出來:因為你太任性了,因為你給我添了麻煩,因為你會冒犯別人,因為別人生氣了會報復你,因為小朋友就是應該接受,你看別的小朋友都接受,因為你會讓爸爸媽媽很傷心……

總而言之,你說不,這樣不好。

你要做一個好人,就不可以說不。

很少有父母接受「你可以說不」,再跟孩子平等地討價還價:「你可以說不,我理解你,雖然我們也不一定要聽你的。」那樣是一種很麻煩的關係:你有自己的需求,我還要跟你商量,那不是沒事找事嗎?從源頭上堵住一個人的需求,要簡單得多。於是一代一代地,我們都說:「你不可以說不……」

以至於長大之後,我們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確認:

我有自己的需求,但這並不是錯啊。

看到了這一點,你就知道怎樣更直接地拒絕別人。

在那次培訓中,那位當主任的朋友,就在這一點上反反復複地被考驗。

「抱歉啊,這次還是……誒呀,算了吧。」

老師打斷了他,這次,請你直接說「我不去」。

「好,哈哈,誒呀,這次我就……就不去了。」

「給點面子啊,領導!」我挑戰他。他立刻挪開眼睛。

再堅定一點,老師說。

他開始搓手:「哈哈,我不去了,真的不去了。」

「吃個便飯而已,又不是什麼大事,不要掃興嘛。」

再堅定一點,老師說。

他愁眉苦臉:「還要怎麼堅定啊,再堅定就得罪人了!」

你拒絕的原因是什麼?老師問。

「沒什麼原因,」他囁嚅著,「就是應酬起來很煩啊……不想去啊。」

你不去的話,會做什麼?老師問。

主任搔著頭髮:「其實沒有特別的事,啊,就是回家吃飯……」

所以你想回家?老師說。

「啊……對,沒有應酬我就回家了。」

「你看起來就像做錯了什麼的樣子,」老師問,「你覺得想回家有錯嗎?」

主任還是搔著頭髮,賠著笑,漸漸停了下來,笑容掛在了臉上。我猜他從來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他一直都在想:「我怎麼拒絕對方,才能把事情處理得巧妙,圓滑,沒毛病?」但他並不曾思考:「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是啊,他沒有傷人,也不是在做虧心事。他想要的只是回家吃飯而已。

他問老師,我再試一次,可以嗎?

他深吸了一口氣。

我說:「王主任,今晚有空嗎?吃個飯啊。」

他沖我笑笑:「不了,我回家吃,謝謝。」

我還想再糾纏上幾句,但是撞上他平靜的眼神,頓覺無從發力。我便很自然地順著他點點頭:「那好吧。」——我知道這一次,他的拒絕成功了。

你是怎麼拒絕別人的呢?

可以來留言區和我們聊聊~

喜歡我們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ID:momself)

這是國內第一個關注媽媽自我成長的社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