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海擱淺死亡鯨魚,究竟是哪種鯨?

核心提示:3月20日, 在長江口與杭州灣交匯的海面發現一頭死亡須鯨。 此事引起了上海市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經相關部門研究決定, 由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標本模型製作中心對鯨魚進行解剖並製成標本。

3月20日, 在長江口與杭州灣交匯的海面發現一頭死亡須鯨。 此事引起了上海市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經相關部門研究決定, 由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標本模型製作中心對鯨魚進行解剖並製成標本。

不少朋友關心, 兩周過去了, 這頭鯨現狀如何了?

在之後的十餘天裡, 自然博物館標本模型製作中心的老師們一直克服惡劣的工作條件在現場奮戰。

目前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內臟和腐肉的切割清理工作, 將儘快分離出完整的骨骼進行下一步的標本製作。

那麼, 你知道這頭即將變成骨骼標本的鯨, 究竟是什麼鯨?

新聞不是已經給出答案是“須鯨”了嗎?

須鯨亞目有很多種, 光須鯨科就共有9種, 你說的是哪種?

跟著專家一起來解密它的身世之謎吧!

鯨, 俗稱鯨魚, 因為有個魚字, 還是有人會把它們和魚類混為一談(鯨魚不是魚, 不是魚, 不是魚, 還是要說三遍)。 鯨類作為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 在傳統的動物分類上屬於鯨目(Cetacea)。

鯨類與其他哺乳動物的系統關係一直存在著爭議, 因為從外觀看它和誰都不一樣。

其實, 現生鯨類與偶蹄類具有不遠的親緣關係, 科學家們已經把它們歸在了一起, 叫做鯨偶蹄目(Cetartiodactyla)。

最新發現的古老鯨類化石表明, 原始鯨類的肢骨上具有明顯的偶蹄類特徵。 偶蹄類是什麼呢?我們熟悉的豬、牛、羊、鹿、駱駝等都屬於此類。

其中,鯨現存親緣關係最近的是河馬。河馬一天到晚也喜歡水,瞧瞧這妖嬈的泳姿倒也能攀上這門親。

演化歷史說到這裡,我們繼續回到分類。

傳統上,現生鯨類可劃分為齒鯨亞目(Odontoceti )和須鯨亞目(Mysticeti)。

兩大類群根據頭骨是否對稱、牙齒和鯨須的有無、是否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等解剖學、生理學和行為上的特徵劃分。

齒鯨具有回聲定位能力,最大的特點就是有牙齒,而且只有一個鼻孔。大家喜愛的各種海豚也是這個類群。

除此之外,獨角鯨(Monodon monoceros)和白鯨(Delphinapterus leucas)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齒鯨類。

不過,19世紀著名的美國小說《白鯨記》中有著白色疤痕的主角,其實是一隻抹香鯨(Physeter macrocephalus)。電影《海洋深處》正是講述了這一故事。

齒鯨共有的10個科。我們不得不感到慚愧,只有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一種的白鱀豚科(Lipotidae)已被宣佈功能性滅絕。而它的同胞,同樣生活在長江的鼠海豚科(Phocoenidae)的江豚長江亞種(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境遇也同樣不容樂觀。

與一些齒鯨類能生活在淡水中不同,須鯨都在海中,共有4個科。

分別是須鯨科(Balaenopteridae)、灰鯨科(Eschrichtiidae)露脊鯨科(Balaenidae)及小露脊鯨科(Neobalaenidae)。

須鯨科,包含了2個屬共計9個種。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現生體型最大的動物——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須鯨最大的特點就是巨大,即使是其中體型最小的小須鯨(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體重也在在九噸以上。

在英文中,須鯨被統稱為rorquals,這個名稱由挪威語演變而來,原意為“有深溝的鯨”,因為它們自下頷到肚臍間有許多長溝狀的皮膚皺折,叫做喉腹褶。

每當須鯨進食的時候,就會把這些褶皺打開擴大到驚人的程度,把水和食物一起吞入口中,然後閉上雙頜,用十分發達的舌將水通過鯨須過濾出去,食物則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們特有的吞濾型取食。

所以,當上海這頭死亡鯨魚出現在大家視野裡的時候,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它身體下部前端的這些褶。根據這頭鯨的體長,專家將範圍縮小至藍鯨與長鬚鯨(Balaenoptera physalus)之間。

須鯨們雖然個個都身形龐大,不過彼此之間還是存在體長差別。成年藍鯨的平均體長在24-27米,有記錄最大的體長甚至達到了33米。排在第二的長鬚鯨成年平均體長在18-22米。其他的須鯨體長都在十余米。而這次死亡的這只須鯨為雄性,體長達到了22米,所以它只可能在藍鯨或者長鬚鯨二選一了。

最終,專家們判斷,死亡鯨魚最有可能是長鬚鯨。

其中,鯨現存親緣關係最近的是河馬。河馬一天到晚也喜歡水,瞧瞧這妖嬈的泳姿倒也能攀上這門親。

演化歷史說到這裡,我們繼續回到分類。

傳統上,現生鯨類可劃分為齒鯨亞目(Odontoceti )和須鯨亞目(Mysticeti)。

兩大類群根據頭骨是否對稱、牙齒和鯨須的有無、是否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等解剖學、生理學和行為上的特徵劃分。

齒鯨具有回聲定位能力,最大的特點就是有牙齒,而且只有一個鼻孔。大家喜愛的各種海豚也是這個類群。

除此之外,獨角鯨(Monodon monoceros)和白鯨(Delphinapterus leucas)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齒鯨類。

不過,19世紀著名的美國小說《白鯨記》中有著白色疤痕的主角,其實是一隻抹香鯨(Physeter macrocephalus)。電影《海洋深處》正是講述了這一故事。

齒鯨共有的10個科。我們不得不感到慚愧,只有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一種的白鱀豚科(Lipotidae)已被宣佈功能性滅絕。而它的同胞,同樣生活在長江的鼠海豚科(Phocoenidae)的江豚長江亞種(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境遇也同樣不容樂觀。

與一些齒鯨類能生活在淡水中不同,須鯨都在海中,共有4個科。

分別是須鯨科(Balaenopteridae)、灰鯨科(Eschrichtiidae)露脊鯨科(Balaenidae)及小露脊鯨科(Neobalaenidae)。

須鯨科,包含了2個屬共計9個種。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現生體型最大的動物——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須鯨最大的特點就是巨大,即使是其中體型最小的小須鯨(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體重也在在九噸以上。

在英文中,須鯨被統稱為rorquals,這個名稱由挪威語演變而來,原意為“有深溝的鯨”,因為它們自下頷到肚臍間有許多長溝狀的皮膚皺折,叫做喉腹褶。

每當須鯨進食的時候,就會把這些褶皺打開擴大到驚人的程度,把水和食物一起吞入口中,然後閉上雙頜,用十分發達的舌將水通過鯨須過濾出去,食物則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們特有的吞濾型取食。

所以,當上海這頭死亡鯨魚出現在大家視野裡的時候,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它身體下部前端的這些褶。根據這頭鯨的體長,專家將範圍縮小至藍鯨與長鬚鯨(Balaenoptera physalus)之間。

須鯨們雖然個個都身形龐大,不過彼此之間還是存在體長差別。成年藍鯨的平均體長在24-27米,有記錄最大的體長甚至達到了33米。排在第二的長鬚鯨成年平均體長在18-22米。其他的須鯨體長都在十余米。而這次死亡的這只須鯨為雄性,體長達到了22米,所以它只可能在藍鯨或者長鬚鯨二選一了。

最終,專家們判斷,死亡鯨魚最有可能是長鬚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