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自橫穿羌塘 電影《77天》證明“小清新”可以離偉大很近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二水】

2009年, 上海的年輕媒體人楊柳松決定實現一個長久的衝動——獨自橫穿羌塘無人區。

77天之後, 他成功了。 橫穿全程發佈在網路, 震驚了所有夢想“在路上”的人。 楊柳松也成了國內驢友圈兒大神。

如果你也是個心在路上, 身體老在床上的人, 那現在機會來了。

這部新上映的電影, 可以幫你一鍵抵達遠方。

就是《七十七天》——

神還原楊柳松橫穿羌塘無人區的全過程。

首先來瞭解一個基本事實:羌塘到底是什麼地方?一個人橫穿有多牛逼?

打個比方, 如果日常西藏遊的難度係數是n, 那橫穿羌塘的難度係數應該是……n的n次方。

羌塘, 藏語的意思是“北方的空地”, 特指藏北高原, 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 無人區面積將近30萬平方公里,

人少到一平方公里也見不到一個。

我們熟悉的可哥西裡?不過是它的一部分。

這裡不僅地形複雜, 氣候也常年惡劣多變, 一時烈日當頭, 一時晴空雨雪, 一時又龍捲風狂。

大部分挑戰者會選擇距離更短的縱穿, 那獨自橫穿是什麼性質?大概……近乎找死吧……

這裡一度只是科研工作者的關注物件, 上世紀70年代, 新中國的科學工作者曾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科考, 號稱“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60年前, 國測一大隊在西藏進行地質測量

如今, 西藏則以另一種方式被發現。

來深吸一口氣, 先看點成果~

想像一下這畫面被巨幕放大一百倍出現在你眼前……

導演+男主趙漢唐,看臉你會覺得有點眼熟,這不就是當年《大明宮詞》裡的薛懷義麼!

到這部片子裡成了這樣:

還不是化妝效果。

趙漢唐本人就是戶外極限運動的發燒友,帶著主創團隊深入海拔4800米~6700米的可哥西裡、阿爾金、昆侖山、藏北、柴達木,“折騰”了整整三年。

環境惡劣到替身演員都被嚇跑了……

把你能想到的所有困境——高溫嚴寒、缺水喝尿、迷路丟裝備……讓男主都來了一遭,甚至還有被龍捲風虐:

被野牛懟:

被群狼圍攻,晚上只能靠鍋護體……

這場貫穿影片大部的人狼對手戲簡直拍出了劇情片的效果。

走過這條路的人不少,成功的罕有。

70年代三大軍區聯合測繪留下的標記,是旅行者能得到的少有幫助之一:

楊柳松在書裡說他曾在此處想像當年會師的情景,感歎“他們才是英雄,後人只是按圖索驥”。

即便如此,難度也高到難以想像。

而片中幾乎每個鏡頭都是實景,為了保證生動靈活,連動物都是真的,劇組甚至養了一頭狼啊!

電影的拍攝過程,某種意義上,就是重曆楊柳松的穿越過程:

在連拍個室內戲都能摳圖的圈內,這麼實誠的劇組不多見了,視覺效果自然也甩前者幾個段位。

為了最大程度呈現秘境的美,劇組請來了李屏賓擔任攝影指導,不熟悉他的人我只提一個名字:花樣年華。

主題曲創作則是竇唯。

西藏是城裡人最熟悉的遠方,關於西藏的電影卻不好拍。

拿這兩年的作品來看:

《岡仁波齊》在資深影迷中口碑不俗,但商業上差強人意。

去年上影節的《皮繩上的魂》,基本把西藏定義為一個非藏區文化者難以理解的秘境。

而同期上映的《搖滾藏獒》,則成了披著羊皮的米老鼠。

西藏的靈性和故事性之間,總存在某種落差。

《七十七天》目前的排片率只略高於4%,跟同期的《雷神3》46%+的排片相比,著實少的可憐。

雖然跟好萊塢特效製作相比,這部“硬橋硬馬”的片子能激發的腎上腺素並不遜色,卻可能背了“小眾”的鍋。

畢竟,大家都去西藏旅遊,文藝青年還是被群嘲的那批……

看浮水印,瞭解來自某國內著名直男網站對此類青年的“惡意”

其實,《七十七天》自帶buff——楊柳松的故事本身夠驚險獵奇,可看性極強。

有人說這是中國版的《荒野獵人》(就是小李子被熊撲了拿影帝那部),但我看過之後覺得,它的故事內核更接近另一部美國電影《荒野生存》。

(此處輕透結局!)

美中不足的是,在大音希聲的自然面前,人物設計顯出一絲造作。

女主江一燕扮演的女攝影師藍天確有其人,因為車禍高位截癱,仍堅持尋找“內心的自由”。

穿越羌塘,對男主來說代表對終極自由的追求。也是兩人愛情的基礎。

以至於“自由”、“自由”、“自由”……臺詞像劃重點一樣起碼重複了3遍……用力過猛了點。

這倒不是《七十七天》特有的bug,而是大眾文化面對西藏時的普遍失語。對花錢買票的觀眾來說,聽膩的故事,只可能多說多錯。

我倒發現,電影中的一個細節,無意中提供了一種新的想像。

這發生在主線劇情開始之前——

男主上路不久,患上感冒,休息時,一輛駐藏部隊的車經過,停下來查看。

軍人問:來幹嘛?

男主答:旅遊。

軍人愣了愣,看著他,有些似懂非懂,然後遞上兩盒感冒藥,指給他一條最近的路。

這簡直是歷史的對話,不能更有趣。

想像一下這畫面被巨幕放大一百倍出現在你眼前……

導演+男主趙漢唐,看臉你會覺得有點眼熟,這不就是當年《大明宮詞》裡的薛懷義麼!

到這部片子裡成了這樣:

還不是化妝效果。

趙漢唐本人就是戶外極限運動的發燒友,帶著主創團隊深入海拔4800米~6700米的可哥西裡、阿爾金、昆侖山、藏北、柴達木,“折騰”了整整三年。

環境惡劣到替身演員都被嚇跑了……

把你能想到的所有困境——高溫嚴寒、缺水喝尿、迷路丟裝備……讓男主都來了一遭,甚至還有被龍捲風虐:

被野牛懟:

被群狼圍攻,晚上只能靠鍋護體……

這場貫穿影片大部的人狼對手戲簡直拍出了劇情片的效果。

走過這條路的人不少,成功的罕有。

70年代三大軍區聯合測繪留下的標記,是旅行者能得到的少有幫助之一:

楊柳松在書裡說他曾在此處想像當年會師的情景,感歎“他們才是英雄,後人只是按圖索驥”。

即便如此,難度也高到難以想像。

而片中幾乎每個鏡頭都是實景,為了保證生動靈活,連動物都是真的,劇組甚至養了一頭狼啊!

電影的拍攝過程,某種意義上,就是重曆楊柳松的穿越過程:

在連拍個室內戲都能摳圖的圈內,這麼實誠的劇組不多見了,視覺效果自然也甩前者幾個段位。

為了最大程度呈現秘境的美,劇組請來了李屏賓擔任攝影指導,不熟悉他的人我只提一個名字:花樣年華。

主題曲創作則是竇唯。

西藏是城裡人最熟悉的遠方,關於西藏的電影卻不好拍。

拿這兩年的作品來看:

《岡仁波齊》在資深影迷中口碑不俗,但商業上差強人意。

去年上影節的《皮繩上的魂》,基本把西藏定義為一個非藏區文化者難以理解的秘境。

而同期上映的《搖滾藏獒》,則成了披著羊皮的米老鼠。

西藏的靈性和故事性之間,總存在某種落差。

《七十七天》目前的排片率只略高於4%,跟同期的《雷神3》46%+的排片相比,著實少的可憐。

雖然跟好萊塢特效製作相比,這部“硬橋硬馬”的片子能激發的腎上腺素並不遜色,卻可能背了“小眾”的鍋。

畢竟,大家都去西藏旅遊,文藝青年還是被群嘲的那批……

看浮水印,瞭解來自某國內著名直男網站對此類青年的“惡意”

其實,《七十七天》自帶buff——楊柳松的故事本身夠驚險獵奇,可看性極強。

有人說這是中國版的《荒野獵人》(就是小李子被熊撲了拿影帝那部),但我看過之後覺得,它的故事內核更接近另一部美國電影《荒野生存》。

(此處輕透結局!)

美中不足的是,在大音希聲的自然面前,人物設計顯出一絲造作。

女主江一燕扮演的女攝影師藍天確有其人,因為車禍高位截癱,仍堅持尋找“內心的自由”。

穿越羌塘,對男主來說代表對終極自由的追求。也是兩人愛情的基礎。

以至於“自由”、“自由”、“自由”……臺詞像劃重點一樣起碼重複了3遍……用力過猛了點。

這倒不是《七十七天》特有的bug,而是大眾文化面對西藏時的普遍失語。對花錢買票的觀眾來說,聽膩的故事,只可能多說多錯。

我倒發現,電影中的一個細節,無意中提供了一種新的想像。

這發生在主線劇情開始之前——

男主上路不久,患上感冒,休息時,一輛駐藏部隊的車經過,停下來查看。

軍人問:來幹嘛?

男主答:旅遊。

軍人愣了愣,看著他,有些似懂非懂,然後遞上兩盒感冒藥,指給他一條最近的路。

這簡直是歷史的對話,不能更有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