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赫章縣:“以小促大”推動農村改革

興發鄉營盤村村民在蘿蔔基地採收蘿蔔

赫章縣在深化農村改革工作中, 努力創新, 不斷探索, “以小促大”推動農村改革。

小小講習所助力大脫貧

赫章縣利用新時代農民脫貧攻堅講習所, 緊緊圍繞“陣地便民化、內容功能表化、載體多樣化、隊伍多元化”建設, 在脫貧攻堅中統一群眾思想, 提升群眾技能,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村裡邊經常通知我到講習所參加聽講, 我對扶貧政策, 特別是養牛扶貧政策很瞭解, 對發展養牛充滿信心;我家去年買來的2頭母牛, 已經發展到4頭了, 現在我不再操心讀大學的女兒用錢了。 ”這是興發鄉營盤村貧困戶譚其亮的大實話。 該村講習所講習員不但在室內講習, 還講到田間地頭。 村支書路紹黔是全鄉有名的土專家, 他與駐村第一書記把村幹部和貧困戶召集在蘿蔔基地, 給大家講解韓國水果蘿蔔的種植方法, 並示範種植蔬菜30畝,

達到了不但要“講”好、還要“習”好的目的, 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路紹黔說:“大多數貧困戶都沒有就業技能, 要叫他去自找門路掙錢不太現實, 我們就把他們集中起來, 通過宣講, 教會他們科學種植蔬菜, 讓他們在本村就地務工, 增加收入, 實現脫貧。 ”

小村社釋放大能量

建立“村社一體”合作社, 貧困戶紛紛利用土地流轉費、自籌資金等方式入股到村級合作社。

六曲河鎮永興村67戶農戶通過每畝750元的土地流轉費入股到村級合作社。 “我家每年從合作社分得6600元, 1人在合作社做工, 一年還有1萬多塊錢的收入, 兩個讀高中孩子的用費不愁了。 ”貧困戶吳道平興致勃勃地說。

興發鄉營盤村採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聯營, 流轉土地122畝,

種植韓國水果蘿蔔、白菜、青菜等蔬菜, 每畝每年收入2000元, 帶動30余戶貧困戶脫貧。 該村65歲的苗族老大娘張光秀家是貧困戶, 她長年在蘿蔔基地務工, 今年已領取務工工資6000多元。 “我的這些做工錢, 除了少部分留作零花錢外, 其餘部分都給在縣城讀書的孫子用。 我這把年紀出去打工人家不要, 在村裡給合作社種蘿蔔, 我還行。 ”張光秀一邊吃速食麵一邊開心地說。

小產業聯結大市場

脫貧致富, 靠產業;產業發展, 靠市場。 為打通銷售市場, 赫章縣加快建立市場聯結機制, 在建好縣內市場的同時, 積極拓展外延市場, “內外”發力, 使赫章產品有市場、受歡迎。 據該縣市場監管局局長程悅龍介紹, 赫章縣已和廣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合作關係,

赫章蔬菜通過冷凍車, 直接運到廣州、深圳, 進入大型批發市場。 該縣松林坡鄉香蔥基地上萬畝, 所種植的香蔥全部銷往廣州、深圳。

“除了和廣州、深圳建立產銷關係外, 還和周邊城市建立供銷聯結機制。 興發鄉營盤村種植的韓國水果蘿蔔, 就銷往貴陽、昆明、成都等地。 另外, 創新電子商務發展模式, 建設鄉村電子商務服務站, 搭建農村電子物流快遞配送體系, 培育農村電子商務, 建立較為完善的電子商務服務體系, 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小條約構建大和諧

赫章縣借鑒“紅九條、黑九條”等有效村規民約, 先後在465個行政村建立了村規民約, 把黨和國家的政策、有關法律法規、群眾議定條款、傳統習俗等納入村規民約內容,

為建設美麗鄉村、整治濫辦酒席、維護農村安定團結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六曲河鎮永興村《村民民約七字經》、結構鄉毛姑村《十三章》、平山鄉中寨村《紅九條、黑十條》……這些村規民約的實施, 進一步強化了村民自治, 規範了群眾行為, 構建起一個又一個和諧村寨, 有力推動了全縣脫貧攻堅進程。 (畢節日報 汪遠成 丁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