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眾人創業:“北大荒”變成“綠銀行”——後白鎮西馮村“眾人模式”系列報導之三

這裡是綠色海洋, 綠草茵茵、芳草萋萋, 散落的水塘, 珍珠碧玉般鑲嵌在綠色地毯上, 黑色的瀝青路、灰白的水泥路經緯一樣穿插其間, 像是美麗的草原搬到了這裡。 與其說這裡是一座村落, 不如說是一幅綠色的畫卷, 這方土地就是西馮, 一個茅山腳下因草而聞名的鄉村。

西馮村地處丘陵地帶, 是茅山老區的一個貧困村, 全村80%的土地七高八低, 過去“沖田種水稻、崗坡種旱谷”, 單一的種植格局導致農業低產低效、農民增收緩慢、群眾經濟貧困, 人稱“北大荒”。

半畝草坪帶來新的發展思路。 西馮村草坪種植始於1997年,

那年在外打工的村民羅業貴看到工地上需要草坪, 就回家種了半畝多, 一年生產三季, 上市就銷售一空, 效益比傳統農業增加一倍多, 在村裡引起很大的反響。 村兩委會立即上門瞭解, 老羅說他看到建築工地上十分需要綠化材料, 而外面草坪苗木買賣較少, 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這番話對村兩委會的觸動很大, 便有了發展草坪的想法。 隨後又請來農業專家實地考察, 專家也指出西馮村土質、水源等符合草坪生長需求, 種植草坪大有可為。

有村民的實例, 有專家的評定, 村兩委會拿定了主意, 確定了“改糧種草轉型升級”的發展思路, 調整全村農業結構, 種植草坪以及苗木, 發展最符合本村地理條件的農業專案。

簽訂銷售協議,

讓新生事物落地生根。 發展思路確定下來了, 但是落實過程中又碰到了難題, 願意種植的人很少。 經過瞭解, 村民們認為草坪是新生事物, 心裡有二怕:一怕種不好, 二怕種出來了賣不掉。

針對村民們的顧慮, 村兩委會積極尋找解決之道, 從句容農林學院請來專家對村民進行草坪種植技術培訓, 並請羅業貴對村民進行指導。

而村民們最擔心的是第二個問題, 賣不掉咋辦?村兩委會放手一博, 以村委會的名義和村民簽訂銷售協定, 主動説明銷售, 轉移市場風險。 這下, 村民們定了心, 有十幾戶和村委會簽訂協定, 開始種植草坪。 第二年獲得大豐收, 賺了不少錢。 沒有種植的農戶紛紛開始種植草坪, 到1999年, 全村草坪面積達上千畝。

此後年年擴大, 到2002年, 全村草坪種植面積達2000畝。

成立合作社, 農業轉型農民轉行。 草坪種植一段時間以後, 有些村民要求脫離協議自己單幹,原因是他們自己有了銷路, 不管品種、品質、規格如何, 只要是關係過硬都能高價賣出去。 這種情況在市場火爆時沒什麼, 但是一旦市場不景氣, 就會遇到致命打擊。 因此, 村兩委會決定把村民組織起來, 抱成一個團, 創造一個好品牌, 共同應對市場風險。 2003年西馮村成立了“村社合一”的西馮花草木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 為社員提供“產、運、銷”一條龍服務。 合作社在技術、項目上進行指導, 定期聘請農業專家教授舉辦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 提高苗木、草坪的種植水準。

調研市場行情, 為社員提供各類專案資訊, 引導社員進行專案的轉型升級。 爭取項目資金, 完善項目基礎設施, 為社員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創業環境。 成立擁有200多輛車的運輸隊, 對合作社產品實行統一運輸, 降低生產運輸成本, 實現社員收益最大化。 依靠經紀人隊伍搜集市場訊息, 並及時向社員發佈, 拓寬了合作社產品的銷售管道, 社員足不出戶便能拉到訂單, 形成了穩定的供求關係。

百家種植場, “北大荒”變“綠銀行”。 在種植草坪過程中, 西馮村村民不斷自我調整升級, 這從一家家的種植場中便可看的一清二楚。

67歲的陳久貴, 1998年開始種植草坪, 現在不僅自己有六、七十畝的面積, 而且帶動了親戚朋友種植,

前年成立了“久貴苗木草坪種植場”。 他說一年種草坪賺個20萬不成問題。

村民張學友, 1998年的第一批種植戶, 決心大, 當時就一次性把家中的十幾畝承包面積全部改種草坪, 建起了草坪種植場, 現在發展到40畝, 又建起一支銷售隊伍, 草坪生產和銷售兩項, 年收入30多萬。

早年在深圳創業的村民陳文軍, 2012年賣掉企業回家種草坪, 租賃100畝土地, 建起了草坪種植園, 近年又建起了機械施工隊, 今年總產值將達800萬元。

羅先波, 西馮草坪鼻祖羅業貴的孫子, 發展草坪400多畝, 辦起了2家草坪苗木種植場, 他說今年毛收入將達400多萬元。

現在, 西馮村草坪種植, 形成了家家種植, 戶戶都有的局面, 有一定面積規模的草坪種植場達40家。 據瞭解, 全村有1400人從事草坪種植和鏟捆、運輸等相關行業。目前西馮村95%以上的土地進行了種植結構調整,其中草坪3500多畝、各類苗木達1200多畝、有機茶園300多畝,應時鮮果200多畝。同時帶動周邊延福、王莊、曹村、天樂、後河、茅山等8個村共同發展花草木業,總面積3萬多畝。

去年,西馮村花草木合作社銷售產值達1.6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4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32600元。昔日“北大荒”,今天真正成了“綠銀行”。

(李根喜)

全村有1400人從事草坪種植和鏟捆、運輸等相關行業。目前西馮村95%以上的土地進行了種植結構調整,其中草坪3500多畝、各類苗木達1200多畝、有機茶園300多畝,應時鮮果200多畝。同時帶動周邊延福、王莊、曹村、天樂、後河、茅山等8個村共同發展花草木業,總面積3萬多畝。

去年,西馮村花草木合作社銷售產值達1.6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4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32600元。昔日“北大荒”,今天真正成了“綠銀行”。

(李根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