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記者節這天,寧夏這7名記者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

今天上午, 寧夏舉行座談會慶祝第十八個記者節的到來。 來自中央駐寧媒體、自治區及銀川市媒體的新聞工作者代表歡聚一堂, 共同慶祝屬於自己的這個特殊節日。 會上, 7位新聞工作者代表分享了他們的從業經歷, 以及對這個職業的理解和堅守。

現在, 讓我們靜下心來, 聽聽他們的故事。

(所有發言均有刪節)

當記者是我無怨無悔的選擇

光明日報社高級記者、原寧夏記者站站長 莊電一

人生天地間, 忽如遠行客。 在歡度第十八個記者節、紀念中國記協成立80周年的時候, 我已年過六旬, 離開記者崗位也一年多了。 過記者節, 好像也沒有我什麼事了。 但對新聞工作的眷戀, 還是讓我關注這個節日。

我是2016年5月退休的。 退休後按說我就此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 但我並沒有那樣做, 我依然保持著新聞的敏感, 看見有新聞價值的素材, 手就發癢。 我還有許多寫作計畫,

總感覺值得寫、也應該寫的東西有很多。

有人對此表示不解:寫了一輩子, 難道還沒有寫夠嗎?何必要把自己搞得那麼辛苦?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也許, 這兩句古詩可以表達我的心境。

對我來說, 跨入這個行業的最初想法很純粹、很單純, 頗有一點理想主義的色彩, 因為我沒有當官的念頭、沒有發財的奢望, 更不想借這份工作成名成家。

一分汗水一分收穫, 有付出就有回報。 新聞工作, 何曾虧待過人?何曾讓人失望過?對我來說, 當年的付出, 都有了回報, 都得到了加倍的補償。

我想說:將人民裝在心裡的人, 也會被人民留在心田;記錄了歷史的人, 也必然會被歷史所記錄:這已被許多人所證明。

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代表、寧夏日報總編室編輯 張靖

近些年來, 我們總能聽到許多優秀的媒體人辭職創業的消息。 但同時, 更多的新聞人選擇了默默堅守, 堅守著職業操守和行業道德高地。

我的身邊,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位元校對老師,

在一次重大戰役性報導前夕查出患有胃癌, 考慮到校對人手緊缺, 她沒有向領導請假, 甚至連患病的消息都沒有跟任何人說, 直到報導結束, 才匆忙趕往醫院;還有一位美編老師, 女兒在上海結婚, 她請了公休參加婚禮。 因兩會期間美編人手緊缺, 15天的公休她只休了3天, 便急匆匆趕回銀川……正是身邊這樣一個個平凡又感動的榜樣, 激勵和引導著我。

新聞工作者是時代變遷的記錄者, 也是社會正能量的傳播者, 選擇了這個職業就選擇了使命。 我們相信, 新聞是有溫度的, 文字是有力量的。 對文字來說, 無論它是刻在龜甲上還是出現在螢幕上, 無論是被鋼筆書寫還是從鍵盤間流出, 文字本身的價值不會被改變。

新聞也同樣如此。 無論新聞傳播技術如何改變, 媒體人作為新聞記錄者、社會守望者、歷史書寫者的身份不會改變, 傳遞社會公平正義的職業秉性不會改變, 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也不會改變。

用鏡頭丈量一帶一路

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獲獎代表、寧夏廣播電視臺記者 謝紅

與國內一線衛視相比,寧夏衛視是弱勢平臺。但只要把自己的視野放大,只要認認真真學習,踏踏實實採訪,全心全意付出,小平臺一樣能講好大故事。

也因為我們是小平臺,每一次“走出去”我們都格外珍惜。中東行10天行程一萬五千公里,完成了12場高水準的訪談;炎熱的東南亞八月,我們用15天時間,試圖勾勒出中國企業和中國人在中南半島奮鬥打拼的真實圖景;北非之行,三萬公里奔波於4個國家的10座城市進行了14場高品質的專訪,完成了5個外景地的拍攝錄製……每個地方的採訪都是爭分奪秒。8個時區時差的來回切換、四十多度的烈日酷暑讓大家在滿負荷的工作中連續出現腹瀉、感冒發燒,但出發前就排滿的行程不能有變,只有咬牙硬挺。轉機時疲憊的編導靠在行李車旁就累得睡著了。

工作固然是辛苦的,但辛苦原本就是這個行當的底色。我們也是幸運的,三年裡,我們見證了中國邁入新時代的步伐,感受著中國人開拓前行的勇氣。我的一位同事曾在一篇採訪手記裡寫道:與恒久的奮鬥相比,我們的採訪可能有些微不足道,作為記錄者和旁觀者,真覺得日復一日的堅守不是平凡,而是夢想在奔騰。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中央電視臺寧夏記者站記者 許夢哲

現在,大家都在問自己初心是什麼?有一些人很迷茫,但更多的人很堅定。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我想,我們新聞人的初心更是這樣。

每當我感到辛苦的時候,我總會想起剛入行時那個坐在貨車車頂上的自己,一手抓著攝像機,一手還要抓著柵欄不讓自己掉下去。每當我舉棋不定時,我總會想起曾經採訪過的貧困村裡那些孩子,他們的眼睛充滿了渴望。電影《蜘蛛俠》裡有一句臺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從一名縣級電視臺的記者成長為一名國家級電視臺的記者,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讓我們用手裡的筆,肩膀上的攝像機,真實記錄新時代的新變化、新時代的新成就!

在融合中創新 在創新中重生

銀川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賈蕊

如果是兩年前的今天,在記者節的會場上,在座的媒體同行,會分為報紙的記者、廣播的記者、電視的記者、新媒體的記者。但是今天,在這裡更多的是一種記者——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的全媒體記者。

從融合之前的你是你,我是我,到後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到今天,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報紙的評論員開始參與廣播的節目,廣播的主持人在主持電視的欄目,電視的記者運營著兩微,而新媒體的記者又從傳統媒體獲取著更多的素材和養分……在媒體融合時代,記者們將自己鍛造得幾乎無所不能。

雖然我們的工作方式變了,思維模式變了,但不變的,是作為新聞人對職業的敬畏、對信念的堅守。

記者是頂天立地大寫的人

人民日報社寧夏分社社長 李增輝

頂天立地,說的是我們的品格,我們堂堂正正在天地間行走。頂天立地,說的是我們的工作方法。頂天,就是上接天線,吃透弄懂融會貫通中央精神;立地,就是下接地氣,紮根基層與老百姓摸爬滾打在一起;中間胸懷大愛,對小家噓寒問暖解民憂,對國家建言獻策立黨言。今天,我們走在新時代,做好新時代的宣傳報導工作,是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我們責無旁貸。

2017年是我們宣傳寧夏全面發力的一年。全國兩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東西部扶貧協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第九屆中國花卉博覽會、2017中阿博覽會、2017全球(銀川)TMF智慧城市峰會、十九大等重大主題性、戰役性報導,全部實現了全媒體聚焦,全方位呈現。截至10月底,人民日報發稿218篇,在全國分社中比較靠前,其中頭版頭條《寧夏 脫貧正迎攻堅時》《寧夏 新引擎迸發新動能》濃墨重彩,八個版《砥礪奮進的5年 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導·寧夏篇》精彩紛呈;人民網寧夏頻道發稿38000多篇,原創2200多條,專題26個,總網大頭條9個。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願和大家一起,用好人民日報這個宣傳法寶,為寧夏的全面發展加油,為同心共築中國夢鼓勁。

繼續書寫塞上“好故事”

新華社寧夏分社社長 孫波

今年以來,新華社寧夏分社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緊緊抓住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習近平總書記來甯考察一周年、十九大召開等報導節點和創新驅動戰略、脫貧富民戰略、生態立區戰略等重大主題,共播發各類稿件4000餘條,其中對內對外文字稿600多條,全媒體稿80多條,電視稿200多條,社辦報刊稿近200條,這些稿件被國內外上千家媒體刊登、傳播,全方位報導了寧夏的新變化、新發展和新亮點,提升了寧夏在全國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下一步,分社將充分報導好寧夏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學懂、弄通、做實十九大精神的有效做法和創新舉措。爭取將更多“寧夏活魚”加入總社策劃的“大餐”中。

與國內一線衛視相比,寧夏衛視是弱勢平臺。但只要把自己的視野放大,只要認認真真學習,踏踏實實採訪,全心全意付出,小平臺一樣能講好大故事。

也因為我們是小平臺,每一次“走出去”我們都格外珍惜。中東行10天行程一萬五千公里,完成了12場高水準的訪談;炎熱的東南亞八月,我們用15天時間,試圖勾勒出中國企業和中國人在中南半島奮鬥打拼的真實圖景;北非之行,三萬公里奔波於4個國家的10座城市進行了14場高品質的專訪,完成了5個外景地的拍攝錄製……每個地方的採訪都是爭分奪秒。8個時區時差的來回切換、四十多度的烈日酷暑讓大家在滿負荷的工作中連續出現腹瀉、感冒發燒,但出發前就排滿的行程不能有變,只有咬牙硬挺。轉機時疲憊的編導靠在行李車旁就累得睡著了。

工作固然是辛苦的,但辛苦原本就是這個行當的底色。我們也是幸運的,三年裡,我們見證了中國邁入新時代的步伐,感受著中國人開拓前行的勇氣。我的一位同事曾在一篇採訪手記裡寫道:與恒久的奮鬥相比,我們的採訪可能有些微不足道,作為記錄者和旁觀者,真覺得日復一日的堅守不是平凡,而是夢想在奔騰。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中央電視臺寧夏記者站記者 許夢哲

現在,大家都在問自己初心是什麼?有一些人很迷茫,但更多的人很堅定。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我想,我們新聞人的初心更是這樣。

每當我感到辛苦的時候,我總會想起剛入行時那個坐在貨車車頂上的自己,一手抓著攝像機,一手還要抓著柵欄不讓自己掉下去。每當我舉棋不定時,我總會想起曾經採訪過的貧困村裡那些孩子,他們的眼睛充滿了渴望。電影《蜘蛛俠》裡有一句臺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從一名縣級電視臺的記者成長為一名國家級電視臺的記者,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讓我們用手裡的筆,肩膀上的攝像機,真實記錄新時代的新變化、新時代的新成就!

在融合中創新 在創新中重生

銀川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賈蕊

如果是兩年前的今天,在記者節的會場上,在座的媒體同行,會分為報紙的記者、廣播的記者、電視的記者、新媒體的記者。但是今天,在這裡更多的是一種記者——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的全媒體記者。

從融合之前的你是你,我是我,到後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到今天,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報紙的評論員開始參與廣播的節目,廣播的主持人在主持電視的欄目,電視的記者運營著兩微,而新媒體的記者又從傳統媒體獲取著更多的素材和養分……在媒體融合時代,記者們將自己鍛造得幾乎無所不能。

雖然我們的工作方式變了,思維模式變了,但不變的,是作為新聞人對職業的敬畏、對信念的堅守。

記者是頂天立地大寫的人

人民日報社寧夏分社社長 李增輝

頂天立地,說的是我們的品格,我們堂堂正正在天地間行走。頂天立地,說的是我們的工作方法。頂天,就是上接天線,吃透弄懂融會貫通中央精神;立地,就是下接地氣,紮根基層與老百姓摸爬滾打在一起;中間胸懷大愛,對小家噓寒問暖解民憂,對國家建言獻策立黨言。今天,我們走在新時代,做好新時代的宣傳報導工作,是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我們責無旁貸。

2017年是我們宣傳寧夏全面發力的一年。全國兩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東西部扶貧協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第九屆中國花卉博覽會、2017中阿博覽會、2017全球(銀川)TMF智慧城市峰會、十九大等重大主題性、戰役性報導,全部實現了全媒體聚焦,全方位呈現。截至10月底,人民日報發稿218篇,在全國分社中比較靠前,其中頭版頭條《寧夏 脫貧正迎攻堅時》《寧夏 新引擎迸發新動能》濃墨重彩,八個版《砥礪奮進的5年 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導·寧夏篇》精彩紛呈;人民網寧夏頻道發稿38000多篇,原創2200多條,專題26個,總網大頭條9個。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願和大家一起,用好人民日報這個宣傳法寶,為寧夏的全面發展加油,為同心共築中國夢鼓勁。

繼續書寫塞上“好故事”

新華社寧夏分社社長 孫波

今年以來,新華社寧夏分社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緊緊抓住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習近平總書記來甯考察一周年、十九大召開等報導節點和創新驅動戰略、脫貧富民戰略、生態立區戰略等重大主題,共播發各類稿件4000餘條,其中對內對外文字稿600多條,全媒體稿80多條,電視稿200多條,社辦報刊稿近200條,這些稿件被國內外上千家媒體刊登、傳播,全方位報導了寧夏的新變化、新發展和新亮點,提升了寧夏在全國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下一步,分社將充分報導好寧夏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學懂、弄通、做實十九大精神的有效做法和創新舉措。爭取將更多“寧夏活魚”加入總社策劃的“大餐”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