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假若疾病來臨,親友不幸患絕症,要不要實情相告?

這是沉重的話題, 也是很多人已經歷過, 或在將來要遇到的。 醫學在進步, 但我們仍然要面對難以救治的“絕症”。 在醫學診斷確立之後, 往往首先得知消息的是家屬。 這時, 就要遇到一個難題:要不要把真相告知患者?《關你醫事》帶您一起思考。

中國人注重家庭, 這種傳統文化, 也影響到醫療。 在咱們這兒, 一旦有人被確診患有難治的疾病, 往往第一個得知結果的不是患者本人, 最先承受心靈痛苦的是患者家屬。 這時, 常做的有兩件事, 一是先向患者隱瞞, 由親友們商量對策;二是四處諮詢求醫問藥。 那種無助中的迷茫和心痛, 非親身經歷者難以體會。

選擇隱瞞病情, 是擔憂患者無法承受, 會在身體的病痛之外, 再受心理打擊, 怕患者會“想不開”, 在受不了時做出意外的舉動。 另一方面, 也有親情的考慮, 畢竟現實的情況是, 很多疾病的治療, 將要面對手術或化療的創傷、高額的經濟負擔、長期的醫療和陪護等, 先得知實情的家屬, 多會選擇“能擔的自己擔”, 把心理壓力獨攬。 有時, 查出病的人還沒進病房, 家屬親友中就有人先扛不住病倒了。 如何面對?我們先來看相關的研究。

有醫生曾做過問卷調查, 第一個問題是, 如果親人查出癌症, 會不會把結果告訴患者本人?第二個問題是, 如果自己得了癌症, 希望知道真相嗎?在2000多回答中, 74%的人選擇向親人隱瞞所有或部分病情, 26%選擇把實情告知患者;而在自己得病時, 85%的人都希望能知道所有真實資訊。

上面的小調查的結論很清楚, 但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只對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自信, 卻怕患病的親友得知實情後崩潰呢?這是我們的猜想, 還是真要發生的情形?如果不告知病情, 會不會影響醫療方案的選擇?能不能在治療中得到患者的配合?對治療效果會產生影響嗎?回答這些問題前,

我們再來看看實例。

我們知道, 有些國家, 是有患者知情權的相關法律規定的, 如果沒有告知, 做不到知情同意, 醫療將是違法的。 比如美國, 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患者權利法案》, 明確規定患者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後等享有知情權, 對治療、看護有接受權也有拒絕權。一句話:誰的身體誰做主。

從心身醫學的角度看,人對疾病的反應有多種類型,最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是否認,會拒絕承認現實,心裡會想“為什麼是我,我怎麼會這樣”。也會產生焦慮,出現緊張或驚恐,考慮“該怎麼辦”。這時,也會出現軀體症狀,無法安靜,不停地做握拳或捂臉等刻板動作,感覺胸悶氣短心臟快跳出來,以及多汗、睡眠困難、尿頻、胃腸不適等,會咬指甲、來回踱步。有些人會出現憤怒的行為反應,並產生人際衝突,會罵人、摔東西。然後會陷入抑鬱,出現情感障礙、行為變化、認知改變。渡過這個階段後,患者有的會接受現實,有的堅持否認,有人會配合治療,並產生對醫生及家人的依賴,也有人會極度哀傷,甚至自殺。

從整體的治療觀察看,對患者告知病情,患者產生心理反應多是暫時的,大多會開始配合醫療。研究對比後發現,在東亞地區,由於文化影響,醫生和家屬聯合對患者隱瞞病情的例子更多,但也有國家開始改變。日本近些年來開始反思,目前患者得知真相的比率已接近90%,於此同時,晚期癌症的生存率也在同步提高。這提示我們,醫療技術的提高,讓患者產生治療信心和配合才是關鍵。

多項的研究也說明,即便是無法救治的疾病,比如某些晚期癌症,如果採用舒緩療法,較早開始臨終關懷,由專業團隊提供心理服務,也可以明顯地緩解患者本人和家屬的痛苦。相反,隱瞞病情,會讓很多家人和親友產生負罪感或愧疚。如果最終患者治療失敗離世,家屬會在患者離世後相當長的時間裡處在後悔、自責等情緒中,感覺沒有能夠向親人獻上自己所有的心願,或者將患者在臨終前的各種痛苦印記在心。

醫學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也同時是雖不斷發展卻十分局限的學科,無法治癒、添加痛苦、高額費用等都是避不開的現實。在醫療告知及患者權益保護方面,我們也存在著法律的缺陷。專業建議也許在各家各戶的具體現實前,會顯得蒼白無力。假若親人患病,還是要面對很多兩難的抉擇,冷靜、客觀、務實,全方位地權衡,可能才是對患者對家人對自己的最好選擇和交待。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關你健康》由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巨集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對治療、看護有接受權也有拒絕權。一句話:誰的身體誰做主。

從心身醫學的角度看,人對疾病的反應有多種類型,最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是否認,會拒絕承認現實,心裡會想“為什麼是我,我怎麼會這樣”。也會產生焦慮,出現緊張或驚恐,考慮“該怎麼辦”。這時,也會出現軀體症狀,無法安靜,不停地做握拳或捂臉等刻板動作,感覺胸悶氣短心臟快跳出來,以及多汗、睡眠困難、尿頻、胃腸不適等,會咬指甲、來回踱步。有些人會出現憤怒的行為反應,並產生人際衝突,會罵人、摔東西。然後會陷入抑鬱,出現情感障礙、行為變化、認知改變。渡過這個階段後,患者有的會接受現實,有的堅持否認,有人會配合治療,並產生對醫生及家人的依賴,也有人會極度哀傷,甚至自殺。

從整體的治療觀察看,對患者告知病情,患者產生心理反應多是暫時的,大多會開始配合醫療。研究對比後發現,在東亞地區,由於文化影響,醫生和家屬聯合對患者隱瞞病情的例子更多,但也有國家開始改變。日本近些年來開始反思,目前患者得知真相的比率已接近90%,於此同時,晚期癌症的生存率也在同步提高。這提示我們,醫療技術的提高,讓患者產生治療信心和配合才是關鍵。

多項的研究也說明,即便是無法救治的疾病,比如某些晚期癌症,如果採用舒緩療法,較早開始臨終關懷,由專業團隊提供心理服務,也可以明顯地緩解患者本人和家屬的痛苦。相反,隱瞞病情,會讓很多家人和親友產生負罪感或愧疚。如果最終患者治療失敗離世,家屬會在患者離世後相當長的時間裡處在後悔、自責等情緒中,感覺沒有能夠向親人獻上自己所有的心願,或者將患者在臨終前的各種痛苦印記在心。

醫學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也同時是雖不斷發展卻十分局限的學科,無法治癒、添加痛苦、高額費用等都是避不開的現實。在醫療告知及患者權益保護方面,我們也存在著法律的缺陷。專業建議也許在各家各戶的具體現實前,會顯得蒼白無力。假若親人患病,還是要面對很多兩難的抉擇,冷靜、客觀、務實,全方位地權衡,可能才是對患者對家人對自己的最好選擇和交待。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關你健康》由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巨集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