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喜歡獨處的人,不是神便是癡

文稿約2350字, 閱讀用時9分鐘。

在傳統社會, 人生目標往往是由掌權者為社會大眾提供的, 比如國王、主教、政府。 他們提供的目標有:宗教、道德、階級習俗、愛我民族。 偶爾, 商人也會成為目標的提供者, 他們宣揚的是消費。 然而, 一旦資訊變得開放, 這些目標就會漸漸失效, 不再吸引眾生。

為什麼這麼說呢?

1

這些目標不是為了維護社會既有的秩序, 就是為了實現鼓吹目標的人自身的利益設立的。 在古代, 強調社會秩序是成立的, 沒了秩序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 但現代社會, 秩序的基礎改變了, 重點不在同仇敵愾,

而是範圍越來越大的分工合作, 以市場競爭為主要管道的上下流動。

舉個例子, 如果商人只是宣揚買買買, 並不造就購物者內心的秩序, 就不會給人帶來樂趣, 更可能讓人患得患失。 自上而下宣揚的目標, 跟商人的強買強賣沒什麼根本區別, 從中獲利的都是宣講者。 消費者不買帳, 是很自然的事兒。

2

人們的興趣、潛能很不一樣。 單一的目標, 即使再好, 也只能吸引一小部分群體去追求。 能俘獲群體中大多數人的, 必是多個目標。 而凡是提供目標的, 必有其主觀偏好和私利, 父母意願、長官意志也不例外。 所以說, 現代社會, 目標要靠個人自己去尋找。

| 學會自得其樂

並不是每一個成長中的人, 都具備積極地為自己建立興趣的性格。

這裡有先天的成分不假, 但與個人的早期成長有更加密切的關係。 這涉及到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

好的家庭環境就是不替孩子設立目標:家長當然不可以什麼都不管, 但界線要清晰, 界線內的空間是孩子的, 也就是要給孩子留下較大的自由選擇空間。 而且家長要留心、重視孩子當下的興趣, 所做的事情和感受。

這樣“孩子知道什麼事可以做, 什麼事不可以做, 不必老是為規制與控制權而爭吵;父母對他們未來成就的期望也不會像一片陰影, 永遠籠罩在他們頭上;同時不受混亂家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干擾, 可以自由發展有助於擴充自我的興趣與活動。 在秩序不佳的家庭裡, 孩子的大部分能量都浪費在層出不窮的談判與爭執,

以及不讓脆弱的自我被別人的目標所吞噬的自我保護上。 ”

人生目標的獲得不能抄襲, 沒有捷徑。 獲得最優體驗的手段, “不能濃縮成一個秘訣, 也不能背誦下來重複使用。 每個人必須自行從不斷的嘗試與錯誤中學習, 最後讓自己能夠自得其樂。 ”

你可能會問什麼是自得其樂?“就是‘擁有自我滿足目標的自我’, 大多數人的目標都受生理需要或社會傳統的制約, 也就是說, 來自於外界。 而自得其樂的人, 主要目標都以自我為依據。 ”

外界向你提供目標的同時, 也往往提供某種獎勵的誘惑。 但其實, 世上大多數獎勵的動機, 都是為了控制你。 不做外部目標的奴隸, 就要拒絕他們的獎勵。 而拒絕外部獎勵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內獎”機制,

就是確定你的目標, 在追隨目標的努力中, 獲得內心的秩序和成長的樂趣, 這種內部獎勵機制, 也就是自我獎勵。

在討論心流與目標時, 米哈裡還提出了“自成目標”的概念, 即目標是做你喜歡做的事情, 而不是這件事有什麼現做現得的報酬。 我們常能聽到為藝術而藝術, 為科學而科學, 就是這個意思。 總之, 為你喜歡的事情而勞作。

“開始時靠目標證明努力的必要, 到後來卻變成靠努力證明目標的重要性。 登上山頂之所以重要, 只因它證明了我們爬過山, 爬山的過程才是真正的目標。 ”

| 個人與群體的關係

好了, 說完關於人生目標中個人與時代、社會的關係, 以及如何建立自我的目標, 接下來說說生活中的群己關係,

也就是個人與群體的關係。

我們知道, 很多靈長類動物, 選擇以群體為生存單位, 當然, 也包括以小家庭為生存單位的。 同為群體生存的黑猩猩、大猩猩與人類曾經是一個物種, 不過是在200萬年前分手。 其實我是想說明人類的生存具有群體性。

人類最大的痛苦常常不是來自大自然, 而是來自夥伴, 甚至親人。 所以哲學家們說:“他人是地獄”。 但每個普通人又不能徹底離開他人, 獨自生存, 而且, 你的很多快樂, 甚至最大的快樂, 正是來自與他人的交往。 所以如何和他人交往, 就成了你的內心秩序的重要部分。

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一大差別是, 社會成員的巨大流動性。 於是你的合作夥伴和親密朋友, 不再是生來註定, 也不限於鄉里鄉親、同學故舊,而是有了自己選擇的巨大空間和機會。交友應當是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學習的一門至關重要的技能。當然在這之前,首先要力爭學會,並長久保持親屬間的和睦。再說下去就是老生常談了。我要和你說說群體生活的反面--“獨處”。

| 學會獨處

“學習運用獨處的時間在童年時期就很重要。十來歲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獨,成年後就沒有資格擔負需要鄭重其事準備的工作。他還說,如果一個人不能在獨處時控制注意力,就會不可避免地求助於比較簡單的外在手段:諸如藥物、娛樂、刺激等任何能麻痹心靈或轉移注意力的東西。

英國哲學家培根引用過一句俗語:“喜歡獨居的人,不是野獸就是神”。倒不一定是神,但一個人若能從獨處中找到樂趣,必須有一套自己的心靈程式,不需要靠文明生活的支援——也就是說,不需要借助他人、工作、電視、劇場等等來規劃他的注意力,就能達到心流狀態。

一方面,獨處是建立自己內心系統的必要經歷。另一方面,有了獨立的內心系統,你就有能力應對因偶然原因陷入的孤獨的處境中。葛蘭西、索爾仁尼琴、曼德拉等人的經歷就是證明。他們不是被流放,就是坐過監獄。

“一個能記住故事、詩詞歌賦、球賽統計數字、化學方程式、數學運算、歷史日期、《聖經》章節、名人格言的人,比不懂得培養這種能力的人占了更大的便宜。前者的意識不受環境產生的秩序限制,他總有辦法自娛自樂,從自己的心靈內涵中尋求意義。儘管別人都需要外來刺激——電視、閱讀、談話或藥物——才能保持心靈不陷於混沌,但記憶中儲存足夠資訊的人卻是獨立自足的。”

適當的獨處有利於形成“自我”。我一直有一個感覺,國人的“自我”要比其他民族弱。表情反映性格。國人的表情常常讓人難以揣摩。而其他國家的人,表情常常要真實得多。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因為國人的“社會性”太強,打壓了“自我”。而缺少獨處就缺少自我,沒有個性的人組成的社會不僅缺少嚴肅莊重,也缺少美感。

撰稿:轉自《名家大課》

也不限於鄉里鄉親、同學故舊,而是有了自己選擇的巨大空間和機會。交友應當是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學習的一門至關重要的技能。當然在這之前,首先要力爭學會,並長久保持親屬間的和睦。再說下去就是老生常談了。我要和你說說群體生活的反面--“獨處”。

| 學會獨處

“學習運用獨處的時間在童年時期就很重要。十來歲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獨,成年後就沒有資格擔負需要鄭重其事準備的工作。他還說,如果一個人不能在獨處時控制注意力,就會不可避免地求助於比較簡單的外在手段:諸如藥物、娛樂、刺激等任何能麻痹心靈或轉移注意力的東西。

英國哲學家培根引用過一句俗語:“喜歡獨居的人,不是野獸就是神”。倒不一定是神,但一個人若能從獨處中找到樂趣,必須有一套自己的心靈程式,不需要靠文明生活的支援——也就是說,不需要借助他人、工作、電視、劇場等等來規劃他的注意力,就能達到心流狀態。

一方面,獨處是建立自己內心系統的必要經歷。另一方面,有了獨立的內心系統,你就有能力應對因偶然原因陷入的孤獨的處境中。葛蘭西、索爾仁尼琴、曼德拉等人的經歷就是證明。他們不是被流放,就是坐過監獄。

“一個能記住故事、詩詞歌賦、球賽統計數字、化學方程式、數學運算、歷史日期、《聖經》章節、名人格言的人,比不懂得培養這種能力的人占了更大的便宜。前者的意識不受環境產生的秩序限制,他總有辦法自娛自樂,從自己的心靈內涵中尋求意義。儘管別人都需要外來刺激——電視、閱讀、談話或藥物——才能保持心靈不陷於混沌,但記憶中儲存足夠資訊的人卻是獨立自足的。”

適當的獨處有利於形成“自我”。我一直有一個感覺,國人的“自我”要比其他民族弱。表情反映性格。國人的表情常常讓人難以揣摩。而其他國家的人,表情常常要真實得多。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因為國人的“社會性”太強,打壓了“自我”。而缺少獨處就缺少自我,沒有個性的人組成的社會不僅缺少嚴肅莊重,也缺少美感。

撰稿:轉自《名家大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