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封面」張梅芳:光明使者 心窗衛士

出身醫鄉 結緣中醫

解放前, 因為家貧, 沒讀完小學張梅芳就輟學了。 1951年, 國家核發了每月4元的一級助學金, 張梅芳終於又重新走進了學堂。

面對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他倍加珍惜。 1957年, 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全部中學學業。 高考時, 他填的第一志願就是中醫, 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家族上代就曾有人懸壺濟世, 公德流傳, 讓他對中醫有一些興趣, 還因為中醫學院是除示範類院校外唯一不用交學雜費的大學。

學習期間, 中西醫內容按六比四開。 中醫的經文、方劑歌訣枯燥無趣, 但張梅芳仍背得津津有味, 至今還能輩出許多當初所學的內容。 6年一共學了幾十門課, 到現在張梅芳還保存著當時的考試資料。

仁心任術 心窗衛士

1963年, 張梅芳被分配到廣東省中醫院眼科工作, 是醫院的第二位專職眼科醫生。 眼科與廣東省中醫院的其他科室相比,

只是個小科室。 那時的眼科只有三個人(兩名醫生、一名護士), 設備也十分簡陋, 並且與耳鼻喉科共用一個10多平米的房間。 當時的日門診量約20-30人次。 初出茅廬的張梅芳深深感到在學校所學的知識不夠用, 為了給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他不但積極向其他有經驗的眼科醫生請教, 還利用業餘時間到書店買、到圖書館借有關的專業書籍。 很快, 他的業務與水準就有了質的飛躍。

仁心仁術 心窗衛士

由於中醫院名聲很大, 慕名而來的病人很多, 不僅有廣州的, 還有珠三角其他地區的, 甚至香港、東南亞、新疆、雲南、四川、福建等地都有病人輾轉至此。

至今, 張梅芳還記得一個來自四川的病人。 “那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 有一個四川瀘州的女病人,

因為角膜病, 兩個眼睛都看不見了。 為了治病, 四處求醫, 但都沒有什麼效果, 後來她在廣州的親戚介紹她到我們中醫院來治療。 那個時候來趟廣州不容易啊。 接診後, 我採用中醫的方法, 經過兩個多月的門診治療, 她的眼睛又重見了光明。 為了表示感謝, 病人專門送來獎狀, 醫院還專門召開大會給我發獎狀呢。 ”張梅芳笑呵呵地回憶道。

張梅芳不但治病, 還積極叫人們防病。 他說, 人的眼睛就像照相機, 它忠實記錄我們身邊的一點一滴, 然後才叫我們分別善惡美醜, 我對眼睛的愛, 勝過一切, 俗話說眼睛裡容不得半粒沙子, 一個人無論好與壞, 他的眼睛總是真實的。 他的惜目法、運目法和熱敷法對保護眼鏡很有幫助。

針對每個人都終將面對的“老花”, 張梅芳的中藥法和按摩法能有效延緩“老花”的到來。

辨證與辨病結合

推動眼科學術發展

《靈樞•大惑論》雲:“五臟六腑之精氣, 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故眼為人體視覺器官, 其與整體(全身)特別是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 所以中醫眼科有“髒有所病, 必病於輪, 輪之有證, 由髒之不平所致”之說。

張梅芳認為, 精、氣、神、血、津液對滋養眼目, 維持其正常功能起著重要作用, 故其功能失調亦可導致眼病發生。 眼的病證繁多, 治療眼科疾病時, 需依據中醫眼科學之特點, 除以五輪理論指導外, 尚需結合四診八綱等以整體觀念出發, 應用局部與整體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方法, 進行診斷與治療,

以祛除致病因素調整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使之相對平衡, 以達到治療眼病的目的, 所以治療眼科病證時, 在臨床中需處理好眼局部與整體的辨證關係。

撰方著述 碩果累累

能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更多人、讓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是張梅芳的心願。 無論多忙, 張梅芳都會把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典型病例記錄。 1975年, 人民衛生出版社指定廣東省中醫院編寫一本針對赤腳醫生的培訓書籍。 由於科室人手少, 他就自己寫, 加了幾個月的夜班, 《中醫眼科》問世了。 當時中國基層農村大多是赤腳醫生, 這樣一本教材(參考叢書)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因此, 書一問世, 就受到廣大基層醫生的歡迎。

張梅芳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 張梅芳自創了多種方劑,最常用、非常有效的當屬益眼明口服液、消朦靈、熱立清和瘡痍散了。益眼明用於治療老年性白內障所知的視力下降,總有效率達94.8%。

濟世為民 引領後學

張梅芳做了一個估算,在廣東省中醫院從醫50年,按現在一年大約看6000至8000人次來計算,這麼多年下來也一共約有30萬人次了,對這個數字的統計,雖沒有實際意義,但偶爾想想,張梅芳還是很滿足的,因為有更多的人因為他而看得更多、更好,這是多麼美好的事。 但一個人還是不可能把天下的眼科病人全部看完的,中國需要更多的眼科醫學人才。張梅芳在工作之餘也寫一些東西,通過書本把自己所有的一切經驗無條件地傳給需要的人,他覺得這是一種責任。不過由於平時上班都很忙,寫書一般是下班後,因此寫一本書要很長時間,雖然耗時費力,但他也不言累。

張梅芳認為,人才的培養和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更是不容易。因此,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的規律和特點,立足當前,用務實的措施培育人才;著眼未來,用戰略的思維謀劃人才,保證中醫藥事業後繼有人。

大醫

情懷

光明使者 放眼未來

對於這個行業的發展,張梅芳覺得眼科屬於內外科性質並存的臨床科目,中西醫結合勢在必然。現代先進技術的使用拓寬了中醫眼科的診療視野,打破以往中西醫眼科之間各自獨立的格局,形成各取所長、互補其短的結合體。張梅芳認為,培養精通中西醫理論、掌握臨床綜合技能的複合型高級人才是中醫事業發展的要求,只有加速中西醫結合醫教研同步發展,眼科才有希望。

一心執醫,大道無奇,張梅芳是也。

大醫檔案

張梅芳,1935年出生,廣東省梅縣石扇東山下人。廣東省中醫院主任醫師,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優秀中醫藥、中西醫結合工作者,中醫眼科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任導師,國家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歷任廣東省中醫院眼科主任,廣州中醫學院醫療二系眼科教研室主任等職。兼職衛生部第四屆藥品(中藥)審評委員,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中藥)審評專家庫專家,廣東省藥品註冊審評專家,廣東省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五官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州中醫科技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等職。分別被聘為馬來西亞中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張梅芳具有豐富的臨床帶教經驗,中醫眼科學造詣較深,對眼科血證、圓翳內障、眼科證治有其獨特見解。自創益眼明、消朦靈、熱立清、瘡痍散等驗方,這些驗方用於臨床治療內、外障眼的病症療效頗佳。

張梅芳主任出診資訊

張梅芳自創了多種方劑,最常用、非常有效的當屬益眼明口服液、消朦靈、熱立清和瘡痍散了。益眼明用於治療老年性白內障所知的視力下降,總有效率達94.8%。

濟世為民 引領後學

張梅芳做了一個估算,在廣東省中醫院從醫50年,按現在一年大約看6000至8000人次來計算,這麼多年下來也一共約有30萬人次了,對這個數字的統計,雖沒有實際意義,但偶爾想想,張梅芳還是很滿足的,因為有更多的人因為他而看得更多、更好,這是多麼美好的事。 但一個人還是不可能把天下的眼科病人全部看完的,中國需要更多的眼科醫學人才。張梅芳在工作之餘也寫一些東西,通過書本把自己所有的一切經驗無條件地傳給需要的人,他覺得這是一種責任。不過由於平時上班都很忙,寫書一般是下班後,因此寫一本書要很長時間,雖然耗時費力,但他也不言累。

張梅芳認為,人才的培養和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更是不容易。因此,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的規律和特點,立足當前,用務實的措施培育人才;著眼未來,用戰略的思維謀劃人才,保證中醫藥事業後繼有人。

大醫

情懷

光明使者 放眼未來

對於這個行業的發展,張梅芳覺得眼科屬於內外科性質並存的臨床科目,中西醫結合勢在必然。現代先進技術的使用拓寬了中醫眼科的診療視野,打破以往中西醫眼科之間各自獨立的格局,形成各取所長、互補其短的結合體。張梅芳認為,培養精通中西醫理論、掌握臨床綜合技能的複合型高級人才是中醫事業發展的要求,只有加速中西醫結合醫教研同步發展,眼科才有希望。

一心執醫,大道無奇,張梅芳是也。

大醫檔案

張梅芳,1935年出生,廣東省梅縣石扇東山下人。廣東省中醫院主任醫師,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優秀中醫藥、中西醫結合工作者,中醫眼科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任導師,國家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歷任廣東省中醫院眼科主任,廣州中醫學院醫療二系眼科教研室主任等職。兼職衛生部第四屆藥品(中藥)審評委員,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中藥)審評專家庫專家,廣東省藥品註冊審評專家,廣東省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五官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州中醫科技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等職。分別被聘為馬來西亞中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張梅芳具有豐富的臨床帶教經驗,中醫眼科學造詣較深,對眼科血證、圓翳內障、眼科證治有其獨特見解。自創益眼明、消朦靈、熱立清、瘡痍散等驗方,這些驗方用於臨床治療內、外障眼的病症療效頗佳。

張梅芳主任出診資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