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印度,佛教為何輸給印度教?

本文英文原文由印度Banerjee女士撰寫, 由大象公會翻譯並發表, 奢望之旅轉載。

南亞的宗教分佈

在一個文化有如印度般多元, 被各種節慶所點綴的國度,

很多人都熱衷於探索這些節慶的來源。 雖然並非所有節慶都來源於印度教, 但多數重要節日如Diwali(排燈節/光明節)、Holi(色彩節)和Ganesh Chaturthi(象頭神節, 辭舊迎新之時)的哲學和隱喻的根源都和宗教息息相關。 事實上, 慶祝節日從古至今都是印度人反省印度教智慧與教導的契機。

印度教的形成與偏移

印度教是長期積累的一整套哲學和形而上學觀念。 一般情況下印度教並不被當作一種正式的宗教, 而是更多的體現在生活方式上。 印度教植根於一種嚮往靈魂獲得自由, 返回最純淨狀態, 遠離俗世的虛妄、勞苦、欲求的哲學。 很久以來, 印度教的形成使不少學者備感困擾——並無正式的文獻記載印度教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但是, 這門宗教據信已有超過五千年的歷史, 很可能是世上所知最古老文明的一部分。

西元前750年到550年, 印度賢者(僧侶)試圖揭開《吠陀經》隱含的含義。 吠陀經的一項重要特徵是由僧侶吟唱, 傳承給學徒。 通過長年冥想, 在精神上覺醒的僧侶可以具有內在的, 對現實、道德、永生和靈魂的作用本質上的理解, 這些後來被寫成奧義書, 一系列的奧義書即成一部吠陀。

奧義書的文體為記錄學生與老師對話的問答體。 對話就一個人該如何解脫欲求與苦厄, 獲得自由進行了認真地探索。 一個印度教徒的最終目標便是達到完美的、理解萬事的狀態, 這種狀態被稱為Moksha。 對大多數印度教徒而言, 最終理解atman(個體靈魂)及其與brahman(萬物靈魂)之間的聯繫至關重要, 這也是修得Moksha的先決條件。 宗業(因果報應)經常被誤解為一種解釋個體行為及其後果的弱關係的概念。 真正的印度教徒對宗業的信仰則在於個體對atman和brahman的完美理解以避免輪回。 印度教中, 輪回的概念指靈魂宗業, 通過做好事與壞事導致從一種轉世到另一種轉世。

一種很通行的信念是宗業對特定的生活條件有影響, 譬如一個人誕生於什麼種姓, 他的健康狀況, 富有抑或貧窮等等。

印度教的宗業和轉世概念強化了種姓系統。 如果一個人生為高種姓男性——婆羅門、勇士、商人等, 他的幸運便會歸結於前世造下的好宗業。 雖說如此, 在歷史長河中, 很多印度人對宗業和Moksha的理解卻一度失之片面甚至不準確。 在那些印度教並不盛行的時代, 其他的宗教教條應運而生, 試圖簡化印度教複雜的隱喻。

佛教的起源與本質

與此同時, 佛教從摩揭陀(今比哈爾邦邦)崛起, 它給人民提供了一個實際的、可以修得無我狀態(涅槃)的願景。 佛教的創立者——喬達摩悉達多,

出生於喜馬拉雅山腳下的迦毗羅衛(今尼泊爾境內)。 有預言說如果年輕的悉達多想要成為一個統治者的話, 他必須將自己與世界孤立起來, 並且不可邁出他的王國一步。 如果成年後走出了王國, 喬達摩則會成為一個普世的精神領袖。 雖然已經結婚生子, 但對哲學的訴求還是讓他選擇去探索人類本質與生命的奧秘。 他震驚于碰到的老人、病人和火葬場的屍體。 最終, 一個在河邊打坐的聖人讓喬達摩在思考無法避免的苦厄時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他花了六年時間逡巡于印度的叢林之中, 以求讓他能夠達到覺悟狀態的智慧和辦法, 並獲得恒久的、可以消滅苦厄的知識。

很有意思的是,佛教的誕生源自喬達摩堅定不移追求覺悟時連續的49天冥想。歷史上,印度人認為菩提樹是神聖的,因為佛陀(悉達多)是在一顆菩提樹下達到的覺悟。很多印度的聖人和智者都追尋佛陀的腳步,在菩提樹下冥想以求覺悟。佛陀的認識圍繞著四個主要思想,通過它們理解覺悟或者“涅槃”——一種所有苦厄都不存在的狀態。這些想法形成了佛教的“四諦”:“苦諦”,生命到處都是苦痛;“集諦”,一切苦厄的根源在於人類為了追求現世暫時的愉悅而擁有的自私欲求;“滅諦”,消滅一切苦厄的方法是消滅一切欲求;“道諦”,克服欲求,達到覺悟的方法是追尋“八道”,即欲求和克己之間的中道。

佛陀的教導囊括了印度教傳統的諸多思想,但它們也有著相當鮮明的不同。轉世概念兩種宗教皆有,佛陀認可一種迴圈、乃至重複的歷史觀,其中世界反復被創建、摧毀,循環往復。佛陀不認可的是婆羅門僧侶的特權,因而他否定了種姓制度。兩種宗教的最終目標——印度教徒的Moksha和佛教徒的涅槃頗為接近,都包括達到一種完美覺悟的狀態,從轉世的鏈條中解脫。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佛教在印度命運多舛,它逐漸衰落是由自身“無常”的思想所致。“萬事皆空”是佛教的核心理念,它暗含無常的概念。無論消逝的是暗喻、象徵、還是實物,佛教其最初的狀態發生了改變。可能正是由於這一思想,導致了佛教在被頑固種姓制度分割的古印度社會舉步維艱,當年印度文明和婆羅門傳統都認為一個人一生的道路是由他生來歸屬的種姓所註定的。佛教卻拒絕這一看法,提供了一條不因人的天生種姓而歧視,反而重視通過個人嚴格道德要求和取向自律的普世道路。

古代印度建立在種姓制度基礎之上的社會結構並不有助於佛教眾生平等理念的傳播。更麻煩的是,佛教排除了追尋覺悟者複雜的社會和心理需求。一個印度教徒必須放棄他所知道的、關於自己家族種系的全部東西才可以加入佛教。這意味著他們必須拒絕社會種姓系統為他們提供的歸屬感,獨自踏上追尋真理的旅程。這讓佛陀很難向人們解釋洞見,以便更多的人選擇相信他的真理版本。

另外一個讓佛教在印度衰落的重要原因是1323年後在北印度喀什米爾和東印度孟加拉發生的Bhakti運動(虔誠派運動)。作為對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矯正,一個更加集體而先驗的印度教從部分隱匿的吠陀經中誕生。“Advaita Vedanta”(不二,梵語為單數)傳播一種形式的覺悟。達到這種覺悟可能更依賴於通過瞭解自身所有的組成和特徵。不二形式的印度教不以種姓、民族、宗教或其他社會分割而歧視。在這種思想下,婆羅門(最高種姓)和首陀羅(最低種姓)都可以接收到不二形式的印度教永恆智慧,從而獲得“Moksha”或涅槃。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印度民族主義與印度教普遍主義在英國殖民時代的融合。英國人對印度的殖民導致了19世紀的印度教復興,改變了東方和西方對印度教的理解。為了反抗壓迫,印度教改革者強烈地主張通過一種具有統一性的吠陀力量來闡述印度教核心的思想。這不僅粘合了一個統一的,分享普遍性真理的宗教團體的概念,也催生出了一個想要超越固有印度特質(如種姓系統)的民族。這些印度教改革者創立了“Brahmo Samaj”(基於Brahman——萬物靈魂),並因共通的理念和思想觀感取得了一神會的支持。

漸漸地,吠檀多(終極吠陀)成為印度教和不二的精髓,這門多層面宗教真正的形而上學哲學。因為流行思想不二論在印度和西方傳播的緣故,印度教有了一個機會:在構建民族意識形態的同時,使得印度可以擺脫英國殖民的壓迫與桎梏,並掃清佛教在神學上的潛在威脅。

很有意思的是,佛教的誕生源自喬達摩堅定不移追求覺悟時連續的49天冥想。歷史上,印度人認為菩提樹是神聖的,因為佛陀(悉達多)是在一顆菩提樹下達到的覺悟。很多印度的聖人和智者都追尋佛陀的腳步,在菩提樹下冥想以求覺悟。佛陀的認識圍繞著四個主要思想,通過它們理解覺悟或者“涅槃”——一種所有苦厄都不存在的狀態。這些想法形成了佛教的“四諦”:“苦諦”,生命到處都是苦痛;“集諦”,一切苦厄的根源在於人類為了追求現世暫時的愉悅而擁有的自私欲求;“滅諦”,消滅一切苦厄的方法是消滅一切欲求;“道諦”,克服欲求,達到覺悟的方法是追尋“八道”,即欲求和克己之間的中道。

佛陀的教導囊括了印度教傳統的諸多思想,但它們也有著相當鮮明的不同。轉世概念兩種宗教皆有,佛陀認可一種迴圈、乃至重複的歷史觀,其中世界反復被創建、摧毀,循環往復。佛陀不認可的是婆羅門僧侶的特權,因而他否定了種姓制度。兩種宗教的最終目標——印度教徒的Moksha和佛教徒的涅槃頗為接近,都包括達到一種完美覺悟的狀態,從轉世的鏈條中解脫。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佛教在印度命運多舛,它逐漸衰落是由自身“無常”的思想所致。“萬事皆空”是佛教的核心理念,它暗含無常的概念。無論消逝的是暗喻、象徵、還是實物,佛教其最初的狀態發生了改變。可能正是由於這一思想,導致了佛教在被頑固種姓制度分割的古印度社會舉步維艱,當年印度文明和婆羅門傳統都認為一個人一生的道路是由他生來歸屬的種姓所註定的。佛教卻拒絕這一看法,提供了一條不因人的天生種姓而歧視,反而重視通過個人嚴格道德要求和取向自律的普世道路。

古代印度建立在種姓制度基礎之上的社會結構並不有助於佛教眾生平等理念的傳播。更麻煩的是,佛教排除了追尋覺悟者複雜的社會和心理需求。一個印度教徒必須放棄他所知道的、關於自己家族種系的全部東西才可以加入佛教。這意味著他們必須拒絕社會種姓系統為他們提供的歸屬感,獨自踏上追尋真理的旅程。這讓佛陀很難向人們解釋洞見,以便更多的人選擇相信他的真理版本。

另外一個讓佛教在印度衰落的重要原因是1323年後在北印度喀什米爾和東印度孟加拉發生的Bhakti運動(虔誠派運動)。作為對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矯正,一個更加集體而先驗的印度教從部分隱匿的吠陀經中誕生。“Advaita Vedanta”(不二,梵語為單數)傳播一種形式的覺悟。達到這種覺悟可能更依賴於通過瞭解自身所有的組成和特徵。不二形式的印度教不以種姓、民族、宗教或其他社會分割而歧視。在這種思想下,婆羅門(最高種姓)和首陀羅(最低種姓)都可以接收到不二形式的印度教永恆智慧,從而獲得“Moksha”或涅槃。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印度民族主義與印度教普遍主義在英國殖民時代的融合。英國人對印度的殖民導致了19世紀的印度教復興,改變了東方和西方對印度教的理解。為了反抗壓迫,印度教改革者強烈地主張通過一種具有統一性的吠陀力量來闡述印度教核心的思想。這不僅粘合了一個統一的,分享普遍性真理的宗教團體的概念,也催生出了一個想要超越固有印度特質(如種姓系統)的民族。這些印度教改革者創立了“Brahmo Samaj”(基於Brahman——萬物靈魂),並因共通的理念和思想觀感取得了一神會的支持。

漸漸地,吠檀多(終極吠陀)成為印度教和不二的精髓,這門多層面宗教真正的形而上學哲學。因為流行思想不二論在印度和西方傳播的緣故,印度教有了一個機會:在構建民族意識形態的同時,使得印度可以擺脫英國殖民的壓迫與桎梏,並掃清佛教在神學上的潛在威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