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東方選擇筷子作為餐具,西方選擇了刀叉?

東方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影響較多, 所以有一個筷子文化圈的說法。

筷子在中國古代稱之為箸, 後來因為京杭大運河漕運的關係, 船民不喜歡吃飯的時候叫請箸, 上箸, 這不吉利, 諧音就是停住, 快不起來。 為了加快運輸速度, 老百姓就將箸改成了筷兒, 就是後來的筷子。 可見, 筷子在中國乃至東方流行, 也是大眾的選擇。

明人陸容所著《菽園雜記》一書記載:“民間俗諱, 各處有之, 而吳中為甚。 如舟行諱‘住’, 諱‘翻’, 以‘箸’為‘快兒’。 ”原來, “箸”和“住”同音, 船家最怕船拋錨停住, 因此改稱“箸”為“快兒”, 意為讓船快行。 今因流傳已久, 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 忘其始也。 ”日本人沒有這種忌諱, 因此日本把筷子叫作“箸”。 筷子乃竹木所制, 久而久之, 後人就把“快”加了個竹字頭, 稱作“筷子”了。

其二, 東方進食的菜肴有蔬菜, 有肉食, 形式內容豐富, 多樣。 主食稻米蒸煮而食居多, 故筷子是非常好的進食工具, 如果選用刀叉, 米飯並不好夾起來。

第三, 中國古代燒烤的時候, 也常使用刀叉, 刀叉在很早的漢代畫像磚之類的考古發現中, 就有明證, 可見, 中國選用筷子進食, 也是一個歷史選擇過程。

西方人用刀叉, 也有一個歷史過程, 一開始的時候, 歐洲人並不太能接受用刀叉。 中世紀一位德國傳教士將叉子斥之為“魔鬼的奢侈品”, 認為如果使用叉子, 上帝就沒必要賜予人類手指。 因此, 15世紀前, 西方人基本上還是用手抓食物, 並且將餐叉看作頹廢甚至是邪惡的東西。

有關歐洲人使用刀叉的故事也很多。

10世紀時, 這種餐具是一個嫁給威尼斯首領的拜占庭公主帶來的。 13世紀, 它被介紹到弗羅倫薩。 1379年, 它在法國發現。 1608年, 旅行家湯瑪斯·寇里亞特將叉在餐桌上的使用從威尼斯帶到了英格蘭。

專家認為, 到14世紀, 叉子作為餐具的功能才比較明顯。 最早的叉子是用於食用水果的。 法王查理五世的宮廷物品清單中列有金叉銀叉, 並注明“吃桑葚或容易弄髒手的食物時使用”。 16世紀末, 人們才逐漸不用手指吃飯。 在威尼斯, 刀有足夠大的尺寸, 叉子有兩個尖, 可以叉住雞蛋。 叉子在餐桌上被完全地用作工具。 法國和德國使用的是長柄的、短尖叉。 西班牙和那不勒斯使用的是短柄的、長尖叉。

實際上, 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

歐洲人的生產勞動以漁獵、養殖為主, 以採集、種植為輔。 他們的馬上生活隨身帶刀, 往往將肉燒熟, 割下來吃。 歐洲人的高熱量、高脂肪類的飲食結構適應於高緯度的地理和氣候, 一些國家常年被積雪覆蓋, 植物很難生長, 因此以動物類菜品居多, 注重動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取。 畜牧業的生活環境使得歐洲人食用較多的肉類產品, 因此, 切割式的工具成為飲食工具。 歐洲人一開始就是遊牧民族而來, 所以更加習慣使用刀叉, 也在情理之中。 這跟我們東方農耕文化有所不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