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驚呆了!家委會競選堪比選CEO!關於家委會這事,最值得點贊的方式在這裡……|

這兩天, 很多老師、家長的朋友圈被上海、杭州個別小學家長委員會競選的事情刷屏了, 這些小學生的爸爸媽媽不僅學歷牛、財富多、社會地位高, 有的還多才多藝。

其實呀, 早在2010年,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就明確要求“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 完善中小學學校管理制度;

2012年教育部發佈的《教育部關於建立中小學幼稚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則進一步明確家委會的職責——“參與學校管理”“參與教育工作”“溝通家庭與學校”, 對於如何“參與”, 《意見》中給出了明確的要求, 比如“發揮家長的專業優勢, 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支持。 發揮家長的資源優勢, 為學生開展校外活動提供教育資源和志願服務。 ”“ 向學校及時反映家長的意願, 聽取並轉達學校對家長的希望和要求, 促進學校和家庭的相互理解。 ”

可見, 設立家委會的初衷是為了加強家長與學校的聯繫,

反映家長對教學工作的意見、瞭解孩子的在校情況等, 保證學生和家長的利益等。

之所以上海等地個別學校競選家委會的事情被網友熱議, 主要是還是這些鮮亮的簡歷背後, 多了一點攀比的味道, 這些攀比行為, 又折射出家長怎樣的心態呢?老師應該如何指導家長正確認識家委會、積極支持家委會的工作呢?

拼學歷、比資源, 家委會競選堪比競選CEO

今年浦東某外國語小學2017級4班的家委會選舉堪稱“武林盟主”挑戰賽, 受到了全國人民的關注。

你被“家委會競選”刷屏了嗎?

“本人××大學學士學位, ××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 ××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本人就職於××集團, 任副總經理……”

“本人在知名外企做HRD, 工作時間相對自由,

也有一定資源……”

誰能想像得到, 這些是小學班級家委會競選過程中湧現出來的簡歷。 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 有的爸媽甚至拿出了學生時代學習委員、體育委員的經歷。 也是很不容易了!

目前, 浦東某外國語小學校方已作出書面回應, 校方稱, 事件起因是一年級班級選舉家委會,

學校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通過家長自薦和他薦, 集體醞釀表決選舉的方式產生。 校方表示採用選舉的方式, 是充分尊重家長意見, 讓家長行使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校方在書面回應中寫道, 由於家長對孩子教育十分重視, 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瞭解和參與積極性比較高, 所以在自薦時努力展示自己, 公佈了個人資訊, 該班級其他家長看到資訊進行截屏, 發在了自己和朋友組建的群裡進行討論, 經過散播產生現在這個狀況。

圍觀群眾表示心很塞

有網友感慨家委會本是家校溝通的平臺咋成了“秀場”:

@fly是後衛: 家長們的心情可以理解, 希望多和老師溝通、多參與班級管理, 但是這種展示總讓人感覺有點炫耀。

@風行: 孩子健康成長是老師和家長共同的目標, 建立家委會的目的也是為了優化教育環境, 現在被個別家長搞的有點變了味兒。

在評論中也有理智的聲音探索現象背後的問題:

@tyh2020: 其實都是攀比心理在作怪。 沒孩子前比誰婚禮豪華, 比房子誰大,比車子誰貴。有了孩子,比誰保姆請得貴,比學區誰好,比誰報的輔導班多,比誰的孩子考得好,說到底,都是攀比心理在作祟。

要競選家委會?且慢,先要解鎖“家委會”正確打開方式

要問家長們為何要加入家委會?多數家長肯定會給出同樣的答案——為了孩子,近年來,在教育部門的推動和支持下,一些地方的中小學通過家長委員會動員組織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和管理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在個別家長的心裡,卻對“家委會”有了誤解。“進入家委會,更具有話語權,和老師走得也近,自然能讓孩子多受些關照。”家長王女士說出了很多競選家長的心聲。

(《虎媽貓爸》劇照)

家長在這種焦慮中惶惶不安,不做點什麼仿佛就會落後,過去是孩子取得佳績、獲得榮譽父母臉上有光,但現在只比孩子似乎已經不夠了,父母自身的硬體軟體也要過關。動輒出現的“博士”“留學”“高管”等字眼其實就是以一種更緩和更委婉的方式昭示父母的社會資源、標榜家庭的財力基礎,父母覺得只有這麼做了,才能讓孩子有面子。

老師說,競選家委會主要還是看“態度”

老師說:孩子不會因家委會被特別優待

有學校老師坦言,選取家委會成員並非是看家長是否是“高富帥”,關鍵是看有沒有服務學校和班級的態度。

海口市一中孫老師表示,“我們班有個家長之前一直熱心班級工作,後來加入家委會,工作也一直很認真負責。有一天他孩子犯了錯誤,我便公開批評了這孩子,沒想到,這位家長竟然對我有意見。她認為,自己為班級付出了很多,我就理所應當對她孩子特別照顧。”孫老師說家委會成員確實為班級工作付出很多,他們的辛苦老師很是感激,“但是這不等於老師就要偏袒他們的孩子,希望家長能明白。”

家長說:家委會委員需要身心付出

其實,現在很多班級家長中確實藏龍臥虎,參加班級管理、幫助學校及時化解矛盾、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家長也是責無旁貸,陳女士在某小學當了六年家委,現在孩子升初一“每年都有幾個關鍵節點需要家委去籌備,教師節、元旦、中秋國慶、假期旅行,此外還有偶爾的大型班級活動。”陳小姐在家委會裡負責班級的財務,她表示家委會不是一般家長認為的“收錢會”,每一筆錢的支出都有明確的帳目。

楊女士的孩子在農墾三小讀二年級,對於家委會家長的付出,她看在眼裡。“低年級的孩子事情比較多,家委會的工作又多又細,他們是真正在為孩子們服務,也為老師們分擔。”楊女士說,即便家委會成員的孩子得到老師多一些關照也可以理解。

除了加入家委會,家長還能為孩子做這些

家長們積極參加家委會的心情值得鼓勵,這種行為也值得提倡,中教君的同學中,就有好幾位是家委會成員,在聊起班級工作時,這些同學都說,雖然每次參加家委會的工作都需要和工作單位請假,但是覺得還是非常值得,能夠有機會參與到孩子的學校教育中,家長們都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

作為學校教育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家委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家庭教育的作用學校同樣無法取代。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並持續終生,與其將精力放到如何攀比上,不如將這些時間和精力放到孩子身上,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體現學校民主、彰顯家長自信,這是對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

有人說,推進家長委員會民主選舉,是不容易的,這是推進學校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家長公平、公正、公開地參與競選,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另外,家長們在競選過程中,如果表現的有自信、有熱情,也是對孩子參與集體活動、培養集體意識的一次言傳身教,沒有內在自信的家長培養不出自信的孩子。真正優秀的父母更應該有自信的底氣,教給孩子如何變得優秀遠比攀比有意義得多。

對外攀比不如對內做好家庭教育

孩子在長期與父母的交往中,智力的優劣與長短都會較為充分的表現,現實情況似乎是很多家長對自己參與其中的家庭教育並不瞭解,除了給孩子報班、督促孩子寫作業外就不知道該做些什麼。甚至有的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或要求過分嚴格,與學校的教育思想不統一,起了反作用。

所以說呀,家長不如多花些心力去學習下家庭教育的知識和方法,讓自家孩子贏在家庭教育上。比如,多看看中教君給大家推的文章就不錯。

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讓孩子住最好的房、穿最好的衣服、受最好的教育,甚至請最好的阿姨。可再優越的外在條件都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

陪伴絕不僅是為了孩子開心。我們從小就在和父母的親密身體接觸中獲得安全感與愛的認知,稍長大些我們又會在與父母的交流中認識這個世界、並學會與這個世界相處,當我們和父母一起玩耍、閱讀、運動時,我們收穫了對於親情需要的滿足。

多拿出一點時間陪伴孩子,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比房子誰大,比車子誰貴。有了孩子,比誰保姆請得貴,比學區誰好,比誰報的輔導班多,比誰的孩子考得好,說到底,都是攀比心理在作祟。

要競選家委會?且慢,先要解鎖“家委會”正確打開方式

要問家長們為何要加入家委會?多數家長肯定會給出同樣的答案——為了孩子,近年來,在教育部門的推動和支持下,一些地方的中小學通過家長委員會動員組織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和管理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在個別家長的心裡,卻對“家委會”有了誤解。“進入家委會,更具有話語權,和老師走得也近,自然能讓孩子多受些關照。”家長王女士說出了很多競選家長的心聲。

(《虎媽貓爸》劇照)

家長在這種焦慮中惶惶不安,不做點什麼仿佛就會落後,過去是孩子取得佳績、獲得榮譽父母臉上有光,但現在只比孩子似乎已經不夠了,父母自身的硬體軟體也要過關。動輒出現的“博士”“留學”“高管”等字眼其實就是以一種更緩和更委婉的方式昭示父母的社會資源、標榜家庭的財力基礎,父母覺得只有這麼做了,才能讓孩子有面子。

老師說,競選家委會主要還是看“態度”

老師說:孩子不會因家委會被特別優待

有學校老師坦言,選取家委會成員並非是看家長是否是“高富帥”,關鍵是看有沒有服務學校和班級的態度。

海口市一中孫老師表示,“我們班有個家長之前一直熱心班級工作,後來加入家委會,工作也一直很認真負責。有一天他孩子犯了錯誤,我便公開批評了這孩子,沒想到,這位家長竟然對我有意見。她認為,自己為班級付出了很多,我就理所應當對她孩子特別照顧。”孫老師說家委會成員確實為班級工作付出很多,他們的辛苦老師很是感激,“但是這不等於老師就要偏袒他們的孩子,希望家長能明白。”

家長說:家委會委員需要身心付出

其實,現在很多班級家長中確實藏龍臥虎,參加班級管理、幫助學校及時化解矛盾、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家長也是責無旁貸,陳女士在某小學當了六年家委,現在孩子升初一“每年都有幾個關鍵節點需要家委去籌備,教師節、元旦、中秋國慶、假期旅行,此外還有偶爾的大型班級活動。”陳小姐在家委會裡負責班級的財務,她表示家委會不是一般家長認為的“收錢會”,每一筆錢的支出都有明確的帳目。

楊女士的孩子在農墾三小讀二年級,對於家委會家長的付出,她看在眼裡。“低年級的孩子事情比較多,家委會的工作又多又細,他們是真正在為孩子們服務,也為老師們分擔。”楊女士說,即便家委會成員的孩子得到老師多一些關照也可以理解。

除了加入家委會,家長還能為孩子做這些

家長們積極參加家委會的心情值得鼓勵,這種行為也值得提倡,中教君的同學中,就有好幾位是家委會成員,在聊起班級工作時,這些同學都說,雖然每次參加家委會的工作都需要和工作單位請假,但是覺得還是非常值得,能夠有機會參與到孩子的學校教育中,家長們都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

作為學校教育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家委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家庭教育的作用學校同樣無法取代。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並持續終生,與其將精力放到如何攀比上,不如將這些時間和精力放到孩子身上,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體現學校民主、彰顯家長自信,這是對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

有人說,推進家長委員會民主選舉,是不容易的,這是推進學校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家長公平、公正、公開地參與競選,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另外,家長們在競選過程中,如果表現的有自信、有熱情,也是對孩子參與集體活動、培養集體意識的一次言傳身教,沒有內在自信的家長培養不出自信的孩子。真正優秀的父母更應該有自信的底氣,教給孩子如何變得優秀遠比攀比有意義得多。

對外攀比不如對內做好家庭教育

孩子在長期與父母的交往中,智力的優劣與長短都會較為充分的表現,現實情況似乎是很多家長對自己參與其中的家庭教育並不瞭解,除了給孩子報班、督促孩子寫作業外就不知道該做些什麼。甚至有的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或要求過分嚴格,與學校的教育思想不統一,起了反作用。

所以說呀,家長不如多花些心力去學習下家庭教育的知識和方法,讓自家孩子贏在家庭教育上。比如,多看看中教君給大家推的文章就不錯。

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讓孩子住最好的房、穿最好的衣服、受最好的教育,甚至請最好的阿姨。可再優越的外在條件都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

陪伴絕不僅是為了孩子開心。我們從小就在和父母的親密身體接觸中獲得安全感與愛的認知,稍長大些我們又會在與父母的交流中認識這個世界、並學會與這個世界相處,當我們和父母一起玩耍、閱讀、運動時,我們收穫了對於親情需要的滿足。

多拿出一點時間陪伴孩子,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