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馬正學教授:平涼太統崆峒山遍地都是“寶”

□本報記者 秦玉龍

記者獲悉,由西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馬正學主編,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甘肅民族師範學院等單位協作完成的《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維管植物和脊椎動物多樣性與保護》專著,分上下兩冊,全文150多萬字,今年1月正式出版發行。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隴東地區惟一的自然保護區,分佈著金雕、黑鸛、大鴇、林麝、梅花鹿、長葉頭蕊蘭、毛杓蘭等數十種國家I級保護野生動植物,國家二級保護動植物更是不勝枚舉,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天然植物園”和“生物基因庫”。

歷時10年完成專著 揭秘太統崆峒山珍稀動植物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調查,之所以能取得今天這樣豐碩的成果,凝結著專家學者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才智!”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君盛如是說。

張君盛所說的馬教授,就是《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維管植物和脊椎動物多樣性與保護》一書主編馬正學。 現年64歲的馬正學教授,出生成長於平涼市崆峒區白廟鄉白廟村,西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動物學會會員、中國原生動物學會會員。 從1978年至今,他一直從事動物學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主要參加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西北地方土壤纖毛蟲分類與物種多樣性研究”等一批國家、省級重大科研項目。

自2006年以來,馬正學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耗時10年時間,在保護區全境系統開展了維管植物和脊椎動物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保護現狀研究。 新出版專著中記錄了保護區分佈的維管植物1412種,其中野生種類1191種,栽培植物221種,發現保護區新記錄屬82個,新記錄418種(其中包含甘肅省新記錄7科25種)。 屬於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2種,有經濟價值的資源植物近600種,古樹名木620株。 同時,書中記載脊椎動物297種,隸屬於28目80科193屬,發現保護區新記錄95種,占動物總種類數的32%。 屬於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的動物有37種,其中一級有6種,金雕、黑鸛、大鴇、豹、林麝、梅花鹿。

二級有31種。 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180種,中國特有動物28種。 另外列入國際公約的有20種,列入國家保護協定的有31種。 馬教授表示,以上在保護區分佈的生物資源,絕大多數分佈在我國西北部半乾旱地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也就是本土物種。

馬正學告訴記者,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說明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良好,森林生態系統、稀有野生動植物、古文化遺跡和地質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 動植物種類豐富,是一座“天然植物園”和“生物基因庫”,也是平涼打造旅遊產業的優勢資源。

動物學家情系家鄉 30多次深入保護區實地科考

2011年,記者第一次見到馬正學教授時,他略顯稀疏淩亂的頭髮,黝黑的皮膚,被紫外線曬得通紅的鼻子,以及一身隨意簡單的衣著,讓人很難把他和鑽在象牙之塔里的大學教授聯繫在一起。

然而,接下來的幾天裡,當記者跟隨馬教授一行深入到自然保護區進行野外科考時才發現,這位至今依舊鄉音未改的動物學家,一年之中有大半時間,徒步穿行在大自然之中,與動物親密接觸。 他的足跡踏遍了省內、國內一些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

10年前,馬正學教授帶領幾名研究生回到家鄉平涼,開始了對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環境現狀調查研究。 10年來,他先後30多次深入到保護區,採集了大量動植物、土壤標本,帶回實驗室研究。

同時,他還擔負著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培養科技人才的重任。 在他的悉心指導下,管理局科研隊伍茁壯成長。 科研管理科科長張亞莉等人作為馬教授的得力助手,全程參與了專著的野外科考工作,並負責編寫專著第七章和第八章,完成了11萬字的編寫工作。

在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展廳裡,擺放著馬正學教授親手製作的動物標本。 栩栩如生的蒼鷹,羽毛鮮豔的紅腹錦雞和環頸雉,還有各式各樣美麗的蝴蝶,都是馬教授這些年來從自然保護區採集回來的樣本。

據悉,這些年他和弟子每年要回平涼四五次,在春夏秋冬不同季節進入保護區採集生物樣本,進行科學研究。 馬教授自豪地說,“保護區24萬畝163平方公里,我幾乎都走遍了。 ”

他表示,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在全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可以排名前三。森林覆蓋率對調解氣候環境,改善空氣品質,防止水土流失和洪澇災害,涵養水源,增加雨水量都大有裨益。而生物多樣性則對防治當地病蟲害發生,推動旅遊業以及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花甲教授老當益壯 一生最愛是飛禽走獸毛毛蟲

據馬教授講,作為一個農家子弟,在上大學之前,他對什麼是生物學完全沒有概念,但卻陰差陽錯,上大學後被分到了生物系,註定了他一生要與飛禽走獸毛毛蟲打交道。

6年前,記者與馬教授及其弟子去崆峒山自然保護區採集昆蟲標本。在崎嶇的山路上,他拄著一根樹枝做成的“拐杖”,精神矍鑠,健步如飛,一點也不像一個年近六旬的老人。下山的時候,記者雙腿猶如灌鉛,腿肚子疼痛難忍,實在追不上馬教授了,就在半山腰找了一處陰涼地坐了下來,邊休息邊對他進行採訪。

“他只愛飛禽走獸毛毛蟲,對動物的瞭解勝過對人的瞭解!”這是馬正學的老師、平涼崇信籍植物學家晏民生教授對他的評價。

這一點,記者在跟隨馬教授野外考察時得到了印證。穿行在崆峒山茫茫林海裡,沿途的美麗風光對他來說,遠沒有附著或隱藏在樹幹上、草叢裡、泥土下的生物更吸引人。馬正學認為,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種,是在它所適應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的。從事宏觀生物學研究,無論是分類、區系、生物地理,還是行為、生態、資源利用和保護等等,都需要到野外去實地考察,採集標本,收集資料,發現新問題。作為動物學家,他遵循“到大自然這個‘實驗室’中去探索真知”的研究理念。在師大任教期間,他先後進行了近百次野外考察,採集了大量標本,收集了豐富的有關動物分佈和生態資料。幾十年來,他走遍了西北地方以及西藏、雲南自然保護區的山山水水,對動物區系的形成和格局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如今雖已年逾花甲,但馬教授卻依然雄心不減當年,他給自己擬定了一個“三年計畫”,內容涉及太統——崆峒山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多樣性及可利用資源、土壤動物群落特徵與環境評價、濕地生物多樣性與環境評價、有害生物多樣性與生物資源保護等研究領域。

他向記者坦言,趁著自己現在腿腳還利索,還能翻山越嶺,要抓緊時間來完成野外科考學術研究,為保護家鄉的秀美山川,做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他表示,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在全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可以排名前三。森林覆蓋率對調解氣候環境,改善空氣品質,防止水土流失和洪澇災害,涵養水源,增加雨水量都大有裨益。而生物多樣性則對防治當地病蟲害發生,推動旅遊業以及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花甲教授老當益壯 一生最愛是飛禽走獸毛毛蟲

據馬教授講,作為一個農家子弟,在上大學之前,他對什麼是生物學完全沒有概念,但卻陰差陽錯,上大學後被分到了生物系,註定了他一生要與飛禽走獸毛毛蟲打交道。

6年前,記者與馬教授及其弟子去崆峒山自然保護區採集昆蟲標本。在崎嶇的山路上,他拄著一根樹枝做成的“拐杖”,精神矍鑠,健步如飛,一點也不像一個年近六旬的老人。下山的時候,記者雙腿猶如灌鉛,腿肚子疼痛難忍,實在追不上馬教授了,就在半山腰找了一處陰涼地坐了下來,邊休息邊對他進行採訪。

“他只愛飛禽走獸毛毛蟲,對動物的瞭解勝過對人的瞭解!”這是馬正學的老師、平涼崇信籍植物學家晏民生教授對他的評價。

這一點,記者在跟隨馬教授野外考察時得到了印證。穿行在崆峒山茫茫林海裡,沿途的美麗風光對他來說,遠沒有附著或隱藏在樹幹上、草叢裡、泥土下的生物更吸引人。馬正學認為,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種,是在它所適應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的。從事宏觀生物學研究,無論是分類、區系、生物地理,還是行為、生態、資源利用和保護等等,都需要到野外去實地考察,採集標本,收集資料,發現新問題。作為動物學家,他遵循“到大自然這個‘實驗室’中去探索真知”的研究理念。在師大任教期間,他先後進行了近百次野外考察,採集了大量標本,收集了豐富的有關動物分佈和生態資料。幾十年來,他走遍了西北地方以及西藏、雲南自然保護區的山山水水,對動物區系的形成和格局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如今雖已年逾花甲,但馬教授卻依然雄心不減當年,他給自己擬定了一個“三年計畫”,內容涉及太統——崆峒山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多樣性及可利用資源、土壤動物群落特徵與環境評價、濕地生物多樣性與環境評價、有害生物多樣性與生物資源保護等研究領域。

他向記者坦言,趁著自己現在腿腳還利索,還能翻山越嶺,要抓緊時間來完成野外科考學術研究,為保護家鄉的秀美山川,做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