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央視發聲!宅基地也能賣了!將來農民手握鉅款養老無憂!

在我國, 農村老齡化的水準高於城鎮, 再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導致的農村老年人“留守”、“空巢”問題, 農村養老也因此變得更加棘手。 面對漸漸“老”去的農村, 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早飯過後, 位於寧夏北部的平羅縣靈沙勝利互助幸福院裡就熱鬧起來。 老人們有的揮拍打球, 有的下棋、打撲克, 還有的聚在牆邊曬太陽聊天。

正在打乒乓球的老人馬占福, 是這個養老院裡入住最早的老人, 今年68歲, 和老伴兒已經在這裡生活了3年。 幸福院是鄉里唯一的一所養老院, 由村裡原來的小學改建, 成立於2014年, 總共住著84位老人。 對於馬占福來說, 這裡的生活雖然平淡, 卻既充實又快樂。

馬占福:開心嘛, 街坊四鄰的老爺子都住這裡, 比原來在家裡要開心得多。

馬占福原來的家在靈沙鄉勝利村, 距離養老院並不遠。 生活雖然算不上富裕, 但也衣食無憂。 不過, 隨著年齡的增長,

地裡莊稼種不動了, 四個兒女三個進城了, 還有一個身體不好, 幹不了農活。 老兩口守著五間房子20多畝地, 卻開始發愁生計。 於是三年前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賣”掉村裡的房屋、耕地、宅基地, 搬到村裡的養老院來養老。

馬占福不僅 “賣了房”又“賣了地”,

還賣出了不菲的價格:一畝地九千塊錢, 十畝地, 五間房子, 共十八萬塊錢。

十八萬, 對於馬占福來說可以說是一筆鉅款。 他從來不知道自己的房子和地這麼值錢。 那麼他把房子和地賣給誰了呢?原來, 從2013年開始, 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開始探索退出三權, 以地養老的政策實施。

退出三權, 簡單說就是農民退出自己所擁有的房屋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 交給政府。 退出土地的村民會獲得相應的補償。 剛開始有政策時, 村裡很多人都有顧慮, 而馬占福卻第一個報了名, 他說自己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馬占福:當時我就說, 幹不動, 一畝田600塊錢朝外承包, 我還包15年對吧?15年死活誰還不知道, 那麼15年死了, 錢我先花著呢, 我心情舒暢。

在勝利村, 現在留守的大多都是像馬占山夫婦這樣的老人。 眼下, 這些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逐漸凸顯出來。 2013年, 平羅縣開始安置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搬過來的移民。 這給馬占福他們帶來了改變生活的機會。 在平羅縣靈沙鄉勝利互助幸福院,

共有3人退出土地產權, 69人流轉土地經營權, 這些退出或流轉土地獲得的資金成為老人們在養老院日常開銷的重要支撐。

以地養老遭遇難題農村養老需要更多智慧

“以房養老”是近年來我國城市養老產業市場中的一個新興熱詞, 而在寧夏的平羅縣, 一些農村老人實現了“以地養老”, 通過退出房屋、宅基地、承包地置換養老服務。 農民老了、種不動地了怎麼辦?這是擺在廣大農村社會的一個現實問題。 在當地, 除了住進鄉里的養老院, 還有一些退出土地的農村老人選擇進入城市, 過上了城裡人的退休生活。

殷世川和老伴兒田海蘭每天早上七點半左右同時從家裡出門, 參加晨練。

田海蘭今年68歲,她每天早上都要跳廣場舞,老伴兒殷世川則一個人沿著河邊散步遛彎。

殷世川和老伴兒田海蘭都是石嘴山市平羅縣城的新居民,幾年前,他們老兩口還都生活在農村。去年,老兩口把在農村的5間房和8畝地全部退出得了12萬,加上之前多年的積蓄,在縣城裡買了房,搬進了縣城養老。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老人田海蘭:從農村搬到城裡面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不用受苦了。

如今,老兩口都已經完全適應了城裡的生活。閒不住的殷世川還在自家門口的開闢了一塊小菜園,空閒的時候他就在菜地裡活動活動筋骨。老伴兒田海蘭,報名參加了縣裡的老年大學,老兩口的晚年生活過得豐富而充實。

82歲的田桂英新搬到這個社區才一年多的時間。和殷世川老兩口不一樣的是,田桂英老人住的是縣裡的廉租房。

三年前,田桂英退出了村裡的房屋和耕地,搬進了平羅縣城。五間房、五畝地,田桂英共獲得9.5萬元的補償金。

田桂英已經80多歲,身體還算硬朗,雖然是一個人生活,但老人過得很舒心。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老人 田桂英:我一直很開心,我天天看電視,想什麼時候睡什麼時候睡,一天我什麼時候想看就開開,又沒人說我又沒人搶。

田桂英所住的永康社區,大部分居住的都是老人。每天,田桂英都會到社區裡的日間照料中心去坐坐,做做針線活,和老人們聊聊天,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

午飯時間到了,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老年人飯桌已經準備好了午飯,專門為社區裡的老人們提供。今天中午,田桂英打算到老年人飯桌吃午飯。

田桂英說這邊飯可以,味道也好,量也好,吃不飽再給舀,一頓就8塊錢,在食堂最低也得十幾塊,很合適。

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和平社區雨露社工 小胡:我們日間照料中心主要負責60歲以上的老年人,我們這邊有棋牌室、編輯室,乒乓球,還有舞蹈室,電子閱覽室,通過各項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生活,滿足老年人各項生活需求。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以地養老”的實惠。在平羅縣農改服務中心的政策諮詢視窗,農戶正在打聽農村三權退出的政策。

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農村綜合改革服務中心副主任 周學忠:每週都有一部分老年人來諮詢產權退出的政策。

周學忠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在平羅縣,很多農村老人有退出農村三權的需求,這也是他們探索“以地養老”的重要基礎。然而他同時也坦言,“以地養老”模式之所以能實現,關鍵還是借力了插花移民社會保障政策,所謂插花移民,就是將困難地區的居民分散安置到生產生活條件良好、閒置土地、宅基地比較多的村落。

周學忠:2012年,自治區十二五插花移民任務分下來以後,我們結合插花移民,在全縣範圍內組織收儲。

插花移民政策實施後,當地政府獲得了一筆資金,因此每一個希望退出土地的村民都會依據房屋、宅基地、耕地的評估得到政府相應的補償,每戶平均可以得到10萬左右。2013年至2016年,平羅縣共1638戶插花安置生態移民,這其中有522戶60歲以上的老人,利用退出農村三權獲得的補償,或者住進養老院,或者進入城市養老。

然而就在2016年,當地的插花移民安置就已經全部完成。也正因為此,以地養老模式的探索,就此遭遇到了難題。

周學忠:困難就是插花移民已經完成,群眾的需求還在增長。

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委書記 朱劍:農村你們看到了,你們看到的農戶沒有集中養老,甚至有些不具備完善公共服務功能的地方可能連集中的下水都沒有,那麼這種情況下,他在農村的生活更加艱難,隨著他的年齡的老化,農村的生活難度會更大,所以現在農村對養老的需求更加的迫切。

周學忠:現在群眾的需求還是比較多,咱們下一步準備通過探索土地經營權退出由村集體進行統一收儲,規模經營,探索農村閒置宅基地退出,通過入市交易,增加群眾收入。

平羅縣是農業大縣,總人口31.2萬,其中農村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47%,而農村常住人口中女55歲以上、男60歲以上老人占到了21.8%,土地仍然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如何讓農民手中的土地發揮最大效益,讓農村留守老人老有所養,是難以擺脫的現實問題,更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朱劍:一些老年農民獲得收入的方式比較單一,那麼如何讓他這種單一獲得收入的方式利潤最大化,收益最大化,就是我們要積極探索的奮鬥目標,利益的最大化才能保證農民享受到更好的養老服務水準。其次我們作為政府一定要打造多層次,高水準的養老服務體系,讓農民既能養得起老,同時我們又能夠給農民提供優質的養老服務條件和場所。

半小時觀察:農村養老 需要更多智慧

“養兒防老”在農村曾經根深蒂固,但隨著社會的經濟變遷,指望子女全身心地回來贍養、照料農村老人似乎不太現實。寧夏平羅縣“以地”“以權”養老模式無疑是一種十分有益的探索,但遺憾的是,由於資金、政策等原因,這一創新模式走到今天也被迫停了下來,眼下當地政府正在嘗試能否通過引入社會力量盤活土地資源,為農村老人開闢出新的養老出路。

農村養老問題不能被忽視,切實解決好對農村老齡人口的照料,妥善安排好他們的晚年生活,構築社會網路的支援系統,不僅是廣大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迫切要求,也是應人口老齡化的客觀要求。衷心希望我們能彙集各方力量,積極探索出符合農村實際的養老方案,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田海蘭今年68歲,她每天早上都要跳廣場舞,老伴兒殷世川則一個人沿著河邊散步遛彎。

殷世川和老伴兒田海蘭都是石嘴山市平羅縣城的新居民,幾年前,他們老兩口還都生活在農村。去年,老兩口把在農村的5間房和8畝地全部退出得了12萬,加上之前多年的積蓄,在縣城裡買了房,搬進了縣城養老。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老人田海蘭:從農村搬到城裡面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不用受苦了。

如今,老兩口都已經完全適應了城裡的生活。閒不住的殷世川還在自家門口的開闢了一塊小菜園,空閒的時候他就在菜地裡活動活動筋骨。老伴兒田海蘭,報名參加了縣裡的老年大學,老兩口的晚年生活過得豐富而充實。

82歲的田桂英新搬到這個社區才一年多的時間。和殷世川老兩口不一樣的是,田桂英老人住的是縣裡的廉租房。

三年前,田桂英退出了村裡的房屋和耕地,搬進了平羅縣城。五間房、五畝地,田桂英共獲得9.5萬元的補償金。

田桂英已經80多歲,身體還算硬朗,雖然是一個人生活,但老人過得很舒心。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老人 田桂英:我一直很開心,我天天看電視,想什麼時候睡什麼時候睡,一天我什麼時候想看就開開,又沒人說我又沒人搶。

田桂英所住的永康社區,大部分居住的都是老人。每天,田桂英都會到社區裡的日間照料中心去坐坐,做做針線活,和老人們聊聊天,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

午飯時間到了,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老年人飯桌已經準備好了午飯,專門為社區裡的老人們提供。今天中午,田桂英打算到老年人飯桌吃午飯。

田桂英說這邊飯可以,味道也好,量也好,吃不飽再給舀,一頓就8塊錢,在食堂最低也得十幾塊,很合適。

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和平社區雨露社工 小胡:我們日間照料中心主要負責60歲以上的老年人,我們這邊有棋牌室、編輯室,乒乓球,還有舞蹈室,電子閱覽室,通過各項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生活,滿足老年人各項生活需求。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以地養老”的實惠。在平羅縣農改服務中心的政策諮詢視窗,農戶正在打聽農村三權退出的政策。

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農村綜合改革服務中心副主任 周學忠:每週都有一部分老年人來諮詢產權退出的政策。

周學忠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在平羅縣,很多農村老人有退出農村三權的需求,這也是他們探索“以地養老”的重要基礎。然而他同時也坦言,“以地養老”模式之所以能實現,關鍵還是借力了插花移民社會保障政策,所謂插花移民,就是將困難地區的居民分散安置到生產生活條件良好、閒置土地、宅基地比較多的村落。

周學忠:2012年,自治區十二五插花移民任務分下來以後,我們結合插花移民,在全縣範圍內組織收儲。

插花移民政策實施後,當地政府獲得了一筆資金,因此每一個希望退出土地的村民都會依據房屋、宅基地、耕地的評估得到政府相應的補償,每戶平均可以得到10萬左右。2013年至2016年,平羅縣共1638戶插花安置生態移民,這其中有522戶60歲以上的老人,利用退出農村三權獲得的補償,或者住進養老院,或者進入城市養老。

然而就在2016年,當地的插花移民安置就已經全部完成。也正因為此,以地養老模式的探索,就此遭遇到了難題。

周學忠:困難就是插花移民已經完成,群眾的需求還在增長。

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委書記 朱劍:農村你們看到了,你們看到的農戶沒有集中養老,甚至有些不具備完善公共服務功能的地方可能連集中的下水都沒有,那麼這種情況下,他在農村的生活更加艱難,隨著他的年齡的老化,農村的生活難度會更大,所以現在農村對養老的需求更加的迫切。

周學忠:現在群眾的需求還是比較多,咱們下一步準備通過探索土地經營權退出由村集體進行統一收儲,規模經營,探索農村閒置宅基地退出,通過入市交易,增加群眾收入。

平羅縣是農業大縣,總人口31.2萬,其中農村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47%,而農村常住人口中女55歲以上、男60歲以上老人占到了21.8%,土地仍然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如何讓農民手中的土地發揮最大效益,讓農村留守老人老有所養,是難以擺脫的現實問題,更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朱劍:一些老年農民獲得收入的方式比較單一,那麼如何讓他這種單一獲得收入的方式利潤最大化,收益最大化,就是我們要積極探索的奮鬥目標,利益的最大化才能保證農民享受到更好的養老服務水準。其次我們作為政府一定要打造多層次,高水準的養老服務體系,讓農民既能養得起老,同時我們又能夠給農民提供優質的養老服務條件和場所。

半小時觀察:農村養老 需要更多智慧

“養兒防老”在農村曾經根深蒂固,但隨著社會的經濟變遷,指望子女全身心地回來贍養、照料農村老人似乎不太現實。寧夏平羅縣“以地”“以權”養老模式無疑是一種十分有益的探索,但遺憾的是,由於資金、政策等原因,這一創新模式走到今天也被迫停了下來,眼下當地政府正在嘗試能否通過引入社會力量盤活土地資源,為農村老人開闢出新的養老出路。

農村養老問題不能被忽視,切實解決好對農村老齡人口的照料,妥善安排好他們的晚年生活,構築社會網路的支援系統,不僅是廣大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迫切要求,也是應人口老齡化的客觀要求。衷心希望我們能彙集各方力量,積極探索出符合農村實際的養老方案,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