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師範類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

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一級)

《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一級)》是國家對小學教育專業辦學的基本要求, 主要依據國家教育法規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制定。

本標準適用于普通高等學校培養小學教師的本、專科小學教育專業。

維度

監測指標

參考標準

課程與

教學

1

教師教育課程學分[1]

必修課≥24學分(三年制專科≥20學分、五年制專科≥26學分)

總學分≥32學分(三年制專科≥28學分、五年制專科≥35學分)

2

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

≥10%

3

學科專業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

≥35%

合作與

實踐

4

教育實踐時間[2]

≥18周

5

實習生數與教育實踐基地數比例[3][4]

≤20:1

師資

隊伍

6

生師比[5]

≤18:1

7

教師教育課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6][7]

≥40%

8

具有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8]

≥學校平均水準

9

具有碩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9]

≥60%(專科≥30%)

10

小學兼職教師占教師教育課程教師比例[10]

≥20%

支持

條件

11

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占生均撥款總額與學費收入之和的比例[11][12][13]

≥13%

12

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

≥學校平均水準

13

生均教育實踐經費[14]

≥學校平均水準

14

生均教育類紙質圖書[15]

≥30冊

每6個實習生配備小學教材≥1套

15

微格教學、語言技能、書寫技能、實驗教學、藝術教育實訓室等教學設施

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

(第二級)

《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二級)》是國家對小學教育專業教學品質的合格要求,

主要依據國家教育法規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制定。

本標準適用于普通高等學校培養小學教師的本、專科小學教育專業。

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

(第三級)

《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三級)》是國家對小學教育專業教學品質的卓越要求, 主要依據國家教育法規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及教育部關於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畫的意見制定。

本標準適用于普通高等學校培養小學教師的本、專科小學教育專業。

一、培養目標

1.1 [目標定位] 培養目標應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面向國家、地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重大戰略需求, 落實國家教師教育相關政策要求, 符合學校辦學定位。

1.2 [目標內涵] 培養目標內容明確清晰, 反映師範生畢業後5年左右在社會和專業領域的發展預期, 體現專業特色, 並能夠為師範生、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及其他利益相關方所理解和認同。

1.3 [目標評價] 定期對培養目標的合理性進行評價, 並能夠根據評價結果對培養目標進行必要修訂。 評價和修訂過程應有利益相關方參與。

二、畢業要求

專業應根據小學教師專業標準, 制定明確、公開的畢業要求。 畢業要求能夠支撐培養目標, 並在師範生培養全過程中分解落實。 專業應通過評價證明畢業要求的達成。 專業制定的畢業要求應涵蓋以下內容:

n 踐行師德

2.1 [師德規範]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以立德樹人為己任。 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 具有依法執教意識, 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2.2 [教育情懷] 具有從教意願, 認同教師工作的意義和專業性, 具有積極的情感、端正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 具有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 尊重學生人格, 富有愛心、責任心、事業心, 工作細心、耐心, 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n 學會教學

2.3 [學科素養] 具有一定的人文與科學素養。 掌握主教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理解學科知識體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瞭解兼教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技能,

並具備一定的其他學科基本知識, 對學習科學相關知識有一定的瞭解。 瞭解學科整合在小學教育中的價值, 瞭解所教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以及與社會實踐、小學生生活實踐的聯繫。

2.4 [教學能力] 在教育實踐中, 能夠依據所教學科課程標準, 針對小學生身心發展和認知特點, 運用學科教學知識和資訊技術, 進行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 獲得教學體驗, 具備教學基本技能, 具有初步的教學能力和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

n 學會育人

2.5 [班級指導] 樹立德育為先理念, 瞭解小學德育原理與方法。 掌握班級組織與建設的工作規律和基本方法。 能夠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 參與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 獲得積極體驗。

2.6 [綜合育人] 瞭解小學生身心發展和養成教育規律。理解學科育人價值,能夠有機結合學科教學進行育人活動。瞭解學校文化和教育活動的育人內涵和方法,參與組織主題教育、少先隊活動和社團活動,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n 學會發展

2.7 [學會反思] 具有終身學習與專業發展意識。瞭解國內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動態,能夠適應時代和教育發展需求,進行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創新意識,運用批判性思維方法,學會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問題。

2.8 [溝通合作] 理解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具有團隊協作精神,掌握溝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組互助和合作學習體驗。

三、課程與教學

3.1 [

課程設置

] 課程設置應符合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要求,能夠支撐畢業要求達成。

3.2 [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體現通識教育、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有機結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設置合理。各類課程學分比例恰當,通識教育課程中的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課程學分不低於總學分的10%,學科專業課程學分不低於總學分的35%,教師教育課程達到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規定的學分要求。

3.3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體現小學教育的專業性,注重基礎性、科學性、實踐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師德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選用優秀教材,吸收學科前沿知識,引入課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優秀小學教育教學案例,並能夠結合師範生學習狀況及時更新、完善課程內容。

3.4

[

課程實施] 重視課堂教學在培養過程中的基礎作用。依據畢業要求制定課程目標和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內容與方式應支援課程目標的實現。能夠恰當運用案例教學、探究教學、現場教學等方式,合理應用資訊技術,提高師範生學習效果。課堂教學、課外指導和課外學習的時間分配合理,技能訓練課程實行小班教學,養成師範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三字一話”等從教基本功。

3.5 [課程評價] 定期評價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和課程目標的達成度,並能夠根據評價結果進行修訂。評價與修訂過程應有利益相關方參與。

四、合作與實踐

4.1 [協同育人] 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小學建立權責明晰、穩定協調、合作共贏的“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基本形成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和服務一體化的合作共同體。

4.2 [基地建設] 教育實踐基地相對穩定,能夠提供合適的教育實踐環境和實習指導,滿足師範生教育實踐需求。每20個實習生不少於1個教育實踐基地[4]。

4.3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體系完整,專業實踐和教育實踐有機結合。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貫通,涵蓋師德體驗、教學實踐、班級管理實踐和教研實踐等,並與其他教育環節有機銜接。教育實踐時間累計不少於一學期[2]。學校集中組織教育實習,保證師範生實習期間的上課時數。

4.4 [導師隊伍] 實行高校教師與優秀小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度。有遴選、培訓、評價和支持教育實踐指導教師的制度與措施。“雙導師”數量充足,相對穩定,責權明確,有效履職。

4.5 [管理評價] 教育實踐管理較為規範,能夠對重點環節實施品質監控。實行教育實踐評價與改進制度。依據相關標準,對教育實踐表現進行有效評價。

五、師資隊伍

5.1 [數量結構] 專任教師數量結構能夠適應本專業教學和發展的需要,生師比不高於18:1[5],碩士、博士學位教師占比本科一般不低於60%、專科一般不低於30%[9],高級職稱教師比例不低於學校平均水準[8],且為師範生上課。配足建強教師教育課程教師,學科專業課程教師能夠滿足專業教學需要。基礎教育一線兼職教師素質良好、隊伍穩定,占教師教育課程教師比例不低於20%[10]。

5.2 [素質能力] 遵守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具有較強的課堂教學、資訊技術應用和學習指導等教育教學能力;勤于思考,嚴謹治學,具有一定的學術水準和研究能力。具有職前養成和職後發展一體化指導能力,能夠有效指導師範生發展與職業規劃。師範生對本專業專任教師、兼職教師師德和教學具有較高的滿意度。

5.3 [實踐經歷] 教師教育課程教師熟悉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和小學教育教學工作,至少有一年小學教育服務經歷[18]。其中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具有指導、分析、解決小學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並有一定的基礎教育研究成果。

5.4 [持續發展] 制定並實施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建立教師培訓和實踐研修制度。建立專業教研組織,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建立教師分類評價制度,評價結果與績效分配、職稱評聘掛鉤。探索高校和小學“協同教研”“雙向互聘”“崗位互換”等共同發展機制。

六、支援條件

6.1 [經費保障] 專業建設經費滿足師範生培養需求,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占生均撥款總額與學費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於13%[11][12][13],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低於學校平均水準,生均教育實踐經費支出不低於學校平均水準[14]。教學設施設備和圖書資料等更新經費有標準和預決算。

6.2 [設施保障] 教育教學設施滿足師範生培養要求。建有小學教育專業教師職業技能實訓平臺,滿足“三字一話”、微格教學、實驗教學、藝術教育等實踐教學需要。資訊化教育設施能夠適應師範生資訊素養培養要求。建有教育教學設施管理、維護、更新和共用機制,方便師範生使用。

6.3 [資源保障] 專業教學資源滿足師範生培養需要,數位化教學資源較為豐富,使用率較高。生均教育類紙質圖書不少於30冊[15]。建有小學教材資源庫和優秀小學教育教學案例庫,其中現行小學課程標準和教材每6名實習生不少於1套。

七、品質保障

7.1 [保障體系] 建立教學品質保障體系,各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確的品質要求。品質保障目標清晰,任務明確,機構健全,責任到人,能夠有效支持畢業要求達成。

7.2 [內部監控] 建立教學過程品質常態化監控機制,定期對各主要教學環節品質實施監控與評價,保障畢業要求達成。

7.3 [外部評價] 建立畢業生跟蹤回饋機制以及基礎教育機構、教育行政部門等利益相關方參與的社會評價機制,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進行定期評價。

7.4 [持續改進] 定期對校內外的評價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能夠有效使用分析結果,推動師範生培養品質持續改進和提高。

八、學生發展

8.1 [生源品質]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夠吸引志願從教、素質良好的生源。

8.2 [學生需求] 瞭解師範生發展訴求,加強學情分析,設計兼顧共性要求與個性需求的培養方案與教學管理制度,為師範生發展提供空間。

8.3 [成長指導] 建立師範生指導與服務體系,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適時為師範生提供生活指導、學習指導、職業生涯指導、就業創業指導、心理健康指導等,滿足師範生成長需求。

8.4 [學業監測] 建立形成性評價機制,監測師範生的學習進展情況,保證師範生在畢業時達到畢業要求。

8.5 [就業品質] 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不低於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平均水準,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比例不低於75%[16],且主要從事教育工作[17]。

8.6 [社會聲譽] 畢業生社會聲譽較好,用人單位評價較高。

一、培養目標

1.1 [目標定位] 培養目標應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國家、地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重大戰略需求,落實國家教師教育相關政策要求,符合學校辦學定位。

1.2 [目標內涵] 培養目標內容明確清晰,反映師範生畢業後5年左右在社會和專業領域的發展預期,體現專業特色和優勢,並能夠為師範生、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及其他利益相關方所理解和認同。

1.3 [目標評價]定期對培養目標的合理性進行評價,並能根據評價結果對培養目標進行必要修訂。評價和修訂過程應有利益相關方參與。

二、畢業要求

專業應根據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制定明確、公開的畢業要求。畢業要求能夠支撐培養目標,並在師範生培養全過程中分解落實。專業應通過評價證明畢業要求的達成。專業指定的畢業要求應涵蓋以下內容:

n 踐行師德

2.1 [師德規範]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己任。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具有依法執教意識,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2.2 [教育情懷] 具有從教意願,認同教師工作的意義和專業性,具有積極的情感、端正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具有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尊重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事業心,工作細心、耐心,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n 學會教學

2.3 [知識整合] 具有較好的人文與科學素養。扎實掌握主教學科的知識體系、思想與方法,重點理解和掌握學科核心素養內涵;掌握兼教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技能,瞭解學科知識體系基本思想和方法;瞭解小學其他學科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技能,具有跨學科知識結構;對學習科學相關知識能理解並初步應用,能整合形成學科教學知識。初步習得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習指導方法和策略。

2.4 [教學能力] 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依據學科課程標準,在教育實踐中,能夠以學習者為中心,創設適合的學習環境,指導學習過程,進行學習評價。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與綜合性學習設計與實施能力。

2.5 [技術融合] 初步掌握應用資訊技術優化學科課堂教學的方法技能,具有運用資訊技術支援學習設計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初步經驗。

n 學會育人

2.6 [班級指導] 樹立德育為先理念。瞭解小學德育原理與方法,掌握班級組織與建設的工作規律與基本方法。掌握班集體建設、班級教育活動組織、學生發展指導、綜合素質評價、與家長及社區溝通合作等班級常規工作要點。能夠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參與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獲得積極體驗。

2.7 [綜合育人] 樹立育人為本的理念,掌握育人基本知識與技能,善於抓住教育契機,促進小學生全面和個性發展。理解學科育人價值,在教育實踐中,能夠結合學科教學進行育人活動。瞭解學校文化和教育活動的育人內涵和方法。積極參與組織主題教育、少先隊活動和社團活動。

n 學會發展

2.8 [自主學習] 具有終身學習與專業發展意識。瞭解專業發展核心內容和發展階段路徑,能夠結合就業願景制訂自身學習和專業發展規劃。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2.9 [國際視野] 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心態,瞭解國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和前沿動態。積極參與國際教育交流。嘗試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經驗進行教育教學。

2.10 [反思研究] 理解教師是反思型實踐者。運用批判性思維方法,養成從學生學習、課程教學、學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問題的習慣。掌握教育實踐研究的方法和指導學生探究學習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教育教學研究能力。

2.11 [交流合作] 理解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具有團隊協作精神,掌握溝通合作技能,積極開展小組互助和合作學習。

三、課程與教學

3.1 [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應符合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要求,跟蹤對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前沿,能夠支撐畢業要求達成。

3.2 [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體現通識教育、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深度融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設置合理。各類課程學分比例恰當,通識教育課程中的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課程學分不低於總學分的10%,學科專業課程學分不低於總學分的35%,教師教育課程達到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規定的學分要求。

3.3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體現小學教育的專業性,注重基礎性、科學性、綜合性、實踐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師德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選用優秀教材,吸收學科前沿知識,引入課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優秀小學教育教學案例,並能夠結合師範生學習狀況及時更新、完善課程內容,形成促進師範生主體發展的多樣性、特色化的課程文化。

3.4 [課程實施] 重視課堂教學在培養過程中的基礎作用。依據畢業要求制定課程目標和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內容與方式應能支援課程目標的實現。注重師範生的主體參與和實踐體驗,注重以課堂教學、課外指導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注重應用資訊技術推進教與學的改革。技能訓練課程實行小班教學,形式多樣,富有成效,師範生“三字一話”等從教基本功扎實。校園文化活動具有教師教育特色,有利於養成從教信念、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

3.5 [課程評價] 定期評價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和課程目標的達成度,並能夠根據評價結果進行修訂。評價與修訂過程應有利益相關方參與。

四、合作與實踐

4.1 [協同育人] 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小學建立權責明晰、穩定協調、合作共贏的“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協同制定培養目標、設計課程體系、建設課程資源、組織教學團隊、建設實踐基地、開展教學研究、評價培養品質,形成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和服務一體化的合作共同體。

4.2 [基地建設] 建有長期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實踐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風,較強的師資力量、學科優勢、管理優勢、課程資源優勢和教改實踐優勢。每20個實習生不少於1個教育實踐基地[4],其中,示範性教育實踐基地不少於三分之一。

4.3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體系完整。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遞進貫通,涵蓋師德體驗、教學實踐、班級管理實踐和教研實踐等,並與其他教育環節有機銜接。教育實踐時間累計不少於一學期[2]。學校集中組織教育實習,保證師範生實習期間的上課時數和上課類型。

4.4 [導師隊伍] 實行高校教師與優秀小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度。有遴選、培訓、評價和支持教育實踐指導教師的制度與措施。“雙導師”數量足,水準高,穩定性強,責權明確,協同育人,有效履職。

4.5 [管理評價] 教育實踐管理規範,能夠對全過程實施品質監控。嚴格實行教育實踐評價與改進制度。具有教育實踐標準,採取過程評價與成果考核評價相結合方式,對實踐能力和教育教學反思能力進行科學有效評價。

五、師資隊伍

5.1 [數量結構] 專任教師數量結構能夠適應本專業教學和發展的需要,生師比不高於16:1[5],碩士、博士學位教師占比本科一般不低於80%、專科一般不低於40%[9],高級職稱教師比例高於學校平均水準[8],且為師範生上課、擔任師範生導師。配足建強教師教育課程教師,學科專業課程教師能夠滿足專業教學需要。本科具有半年以上、專科具有三個月以上境外研修經歷教師占教師教育課程教師比例不低於20%,基礎教育一線的兼職教師隊伍穩定,占教師教育課程教師比例不低於20%[10],原則上為省市級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高級教師,能深度參與師範生培養工作。

5.2 [素質能力] 遵守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具有突出的課堂教學、課程開發、資訊技術應用和學習指導等教育教學能力;治學嚴謹,跟蹤學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強。具有職前養成和職後發展一體化指導能力,能夠有效指導師範生發展與職業規劃。師範生對本專業專任教師、兼職教師師德和教學具有較高的滿意度。

5.3 [實踐經歷] 教師教育課程教師熟悉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和小學教育教學工作,每五年至少有一年小學教育服務經歷[18],能夠指導小學教育教學工作,並有豐富的基礎教育研究成果。

5.4 [持續發展] 制定並實施教師隊伍建設規劃。教師培訓和實踐研修機制完善;建立專業教研組織,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建立教師分類評價制度,評價結果與績效分配、職稱評聘掛鉤。高校和小學“協同教研”“雙向互聘”“崗位互換”等共同發展機制健全、成效顯著。

六、支援條件

6.1 [經費保障] 專業建設經費滿足師範生培養需求,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占生均撥款總額與學費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於15%[11][12][13],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高於學校平均水準,生均教育實踐經費支出高於學校平均水準[14]。教學設施設備和圖書資料等更新經費有標準和預決算。

6.2 [設施保障] 教育教學設施完備。建有小學教育專業教師職業技能實訓平臺和線上教學觀摩指導平臺,滿足“三字一話”、微格教學、實驗教學、藝術教育、遠端見習等實踐教學需要。資訊化教育設施能夠支撐專業教學改革與師範生學習方式轉變。教育教學設施管理、維護、更新和共用機制順暢,師範生使用便捷、充分。

6.3 [資源保障] 專業教學資源及數位化教學資源豐富,使用率高。教育類紙質圖書充分滿足師範生學習需要[15]。建有小學教材資源庫和優秀小學教育教學案例庫,有國內外多種版本小學教材,其中現行小學課程標準和教材每6名實習生不少於1套。

七、品質保障

7.1 [保障體系]建立完善的教學品質保障體系,各主要教學環節有清晰明確、科學合理的品質要求。品質保障目標清晰,任務明確,機構健全,責任到人,能夠有效支持畢業要求達成。

7.2 [內部監控]建立教學品質監控與評價機制並有效執行,運用資訊技術對各主要教學環節品質實施全程監控與常態化評價,保障畢業要求達成。

7.3 [外部評價] 建立畢業生持續跟蹤回饋機制以及基礎教育機構、教育行政部門等利益相關方參與的多元社會評價機制,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進行定期評價。

7.4 [持續改進] 定期對校內外的評價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能夠有效使用分析結果,推動師範生培養品質的持續改進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品質文化。

八、學生發展

8 .1 [生源品質] 建立符合教師教育特點的制度措施,能夠吸引樂教、適教的優秀生源。

8.2 [學生需求] 充分瞭解師範生發展訴求,加強學情分析。設計兼顧共性要求與個性需求的培養方案與教學管理制度,鼓勵跨院、跨校選修課程,為師範生的自主選擇和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

8.3 [成長指導] 建立完善的師範生指導與服務體系,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適時為師範生提供生活指導、學習指導、職業生涯指導、就業創業指導、心理健康指導等,滿足師範生成長需求,並取得實效。

8.4 [學業監測] 建立形成性評價機制,對師範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跟蹤與評估,鼓勵師範生自我監測和自我評價,及時形成指導意見和改進策略,保證師範生在畢業時達到畢業要求。

8.5 [就業品質] 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不低於75%,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比例不低於85%[16],且主要從事教育工作[17]。

8.6[社會聲譽]畢業生社會聲譽好,用人單位滿意度高。

8.7 [持續支持] 對畢業生進行跟蹤服務,瞭解畢業生專業發展需求,為畢業生提供持續學習的機會和平臺。

2.6 [綜合育人] 瞭解小學生身心發展和養成教育規律。理解學科育人價值,能夠有機結合學科教學進行育人活動。瞭解學校文化和教育活動的育人內涵和方法,參與組織主題教育、少先隊活動和社團活動,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n 學會發展

2.7 [學會反思] 具有終身學習與專業發展意識。瞭解國內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動態,能夠適應時代和教育發展需求,進行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創新意識,運用批判性思維方法,學會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問題。

2.8 [溝通合作] 理解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具有團隊協作精神,掌握溝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組互助和合作學習體驗。

三、課程與教學

3.1 [

課程設置

] 課程設置應符合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要求,能夠支撐畢業要求達成。

3.2 [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體現通識教育、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有機結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設置合理。各類課程學分比例恰當,通識教育課程中的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課程學分不低於總學分的10%,學科專業課程學分不低於總學分的35%,教師教育課程達到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規定的學分要求。

3.3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體現小學教育的專業性,注重基礎性、科學性、實踐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師德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選用優秀教材,吸收學科前沿知識,引入課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優秀小學教育教學案例,並能夠結合師範生學習狀況及時更新、完善課程內容。

3.4

[

課程實施] 重視課堂教學在培養過程中的基礎作用。依據畢業要求制定課程目標和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內容與方式應支援課程目標的實現。能夠恰當運用案例教學、探究教學、現場教學等方式,合理應用資訊技術,提高師範生學習效果。課堂教學、課外指導和課外學習的時間分配合理,技能訓練課程實行小班教學,養成師範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三字一話”等從教基本功。

3.5 [課程評價] 定期評價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和課程目標的達成度,並能夠根據評價結果進行修訂。評價與修訂過程應有利益相關方參與。

四、合作與實踐

4.1 [協同育人] 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小學建立權責明晰、穩定協調、合作共贏的“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基本形成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和服務一體化的合作共同體。

4.2 [基地建設] 教育實踐基地相對穩定,能夠提供合適的教育實踐環境和實習指導,滿足師範生教育實踐需求。每20個實習生不少於1個教育實踐基地[4]。

4.3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體系完整,專業實踐和教育實踐有機結合。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貫通,涵蓋師德體驗、教學實踐、班級管理實踐和教研實踐等,並與其他教育環節有機銜接。教育實踐時間累計不少於一學期[2]。學校集中組織教育實習,保證師範生實習期間的上課時數。

4.4 [導師隊伍] 實行高校教師與優秀小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度。有遴選、培訓、評價和支持教育實踐指導教師的制度與措施。“雙導師”數量充足,相對穩定,責權明確,有效履職。

4.5 [管理評價] 教育實踐管理較為規範,能夠對重點環節實施品質監控。實行教育實踐評價與改進制度。依據相關標準,對教育實踐表現進行有效評價。

五、師資隊伍

5.1 [數量結構] 專任教師數量結構能夠適應本專業教學和發展的需要,生師比不高於18:1[5],碩士、博士學位教師占比本科一般不低於60%、專科一般不低於30%[9],高級職稱教師比例不低於學校平均水準[8],且為師範生上課。配足建強教師教育課程教師,學科專業課程教師能夠滿足專業教學需要。基礎教育一線兼職教師素質良好、隊伍穩定,占教師教育課程教師比例不低於20%[10]。

5.2 [素質能力] 遵守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具有較強的課堂教學、資訊技術應用和學習指導等教育教學能力;勤于思考,嚴謹治學,具有一定的學術水準和研究能力。具有職前養成和職後發展一體化指導能力,能夠有效指導師範生發展與職業規劃。師範生對本專業專任教師、兼職教師師德和教學具有較高的滿意度。

5.3 [實踐經歷] 教師教育課程教師熟悉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和小學教育教學工作,至少有一年小學教育服務經歷[18]。其中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具有指導、分析、解決小學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並有一定的基礎教育研究成果。

5.4 [持續發展] 制定並實施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建立教師培訓和實踐研修制度。建立專業教研組織,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建立教師分類評價制度,評價結果與績效分配、職稱評聘掛鉤。探索高校和小學“協同教研”“雙向互聘”“崗位互換”等共同發展機制。

六、支援條件

6.1 [經費保障] 專業建設經費滿足師範生培養需求,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占生均撥款總額與學費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於13%[11][12][13],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低於學校平均水準,生均教育實踐經費支出不低於學校平均水準[14]。教學設施設備和圖書資料等更新經費有標準和預決算。

6.2 [設施保障] 教育教學設施滿足師範生培養要求。建有小學教育專業教師職業技能實訓平臺,滿足“三字一話”、微格教學、實驗教學、藝術教育等實踐教學需要。資訊化教育設施能夠適應師範生資訊素養培養要求。建有教育教學設施管理、維護、更新和共用機制,方便師範生使用。

6.3 [資源保障] 專業教學資源滿足師範生培養需要,數位化教學資源較為豐富,使用率較高。生均教育類紙質圖書不少於30冊[15]。建有小學教材資源庫和優秀小學教育教學案例庫,其中現行小學課程標準和教材每6名實習生不少於1套。

七、品質保障

7.1 [保障體系] 建立教學品質保障體系,各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確的品質要求。品質保障目標清晰,任務明確,機構健全,責任到人,能夠有效支持畢業要求達成。

7.2 [內部監控] 建立教學過程品質常態化監控機制,定期對各主要教學環節品質實施監控與評價,保障畢業要求達成。

7.3 [外部評價] 建立畢業生跟蹤回饋機制以及基礎教育機構、教育行政部門等利益相關方參與的社會評價機制,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進行定期評價。

7.4 [持續改進] 定期對校內外的評價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能夠有效使用分析結果,推動師範生培養品質持續改進和提高。

八、學生發展

8.1 [生源品質]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夠吸引志願從教、素質良好的生源。

8.2 [學生需求] 瞭解師範生發展訴求,加強學情分析,設計兼顧共性要求與個性需求的培養方案與教學管理制度,為師範生發展提供空間。

8.3 [成長指導] 建立師範生指導與服務體系,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適時為師範生提供生活指導、學習指導、職業生涯指導、就業創業指導、心理健康指導等,滿足師範生成長需求。

8.4 [學業監測] 建立形成性評價機制,監測師範生的學習進展情況,保證師範生在畢業時達到畢業要求。

8.5 [就業品質] 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不低於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平均水準,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比例不低於75%[16],且主要從事教育工作[17]。

8.6 [社會聲譽] 畢業生社會聲譽較好,用人單位評價較高。

一、培養目標

1.1 [目標定位] 培養目標應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國家、地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重大戰略需求,落實國家教師教育相關政策要求,符合學校辦學定位。

1.2 [目標內涵] 培養目標內容明確清晰,反映師範生畢業後5年左右在社會和專業領域的發展預期,體現專業特色和優勢,並能夠為師範生、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及其他利益相關方所理解和認同。

1.3 [目標評價]定期對培養目標的合理性進行評價,並能根據評價結果對培養目標進行必要修訂。評價和修訂過程應有利益相關方參與。

二、畢業要求

專業應根據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制定明確、公開的畢業要求。畢業要求能夠支撐培養目標,並在師範生培養全過程中分解落實。專業應通過評價證明畢業要求的達成。專業指定的畢業要求應涵蓋以下內容:

n 踐行師德

2.1 [師德規範]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己任。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具有依法執教意識,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2.2 [教育情懷] 具有從教意願,認同教師工作的意義和專業性,具有積極的情感、端正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具有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尊重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事業心,工作細心、耐心,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n 學會教學

2.3 [知識整合] 具有較好的人文與科學素養。扎實掌握主教學科的知識體系、思想與方法,重點理解和掌握學科核心素養內涵;掌握兼教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技能,瞭解學科知識體系基本思想和方法;瞭解小學其他學科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技能,具有跨學科知識結構;對學習科學相關知識能理解並初步應用,能整合形成學科教學知識。初步習得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習指導方法和策略。

2.4 [教學能力] 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依據學科課程標準,在教育實踐中,能夠以學習者為中心,創設適合的學習環境,指導學習過程,進行學習評價。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與綜合性學習設計與實施能力。

2.5 [技術融合] 初步掌握應用資訊技術優化學科課堂教學的方法技能,具有運用資訊技術支援學習設計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初步經驗。

n 學會育人

2.6 [班級指導] 樹立德育為先理念。瞭解小學德育原理與方法,掌握班級組織與建設的工作規律與基本方法。掌握班集體建設、班級教育活動組織、學生發展指導、綜合素質評價、與家長及社區溝通合作等班級常規工作要點。能夠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參與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獲得積極體驗。

2.7 [綜合育人] 樹立育人為本的理念,掌握育人基本知識與技能,善於抓住教育契機,促進小學生全面和個性發展。理解學科育人價值,在教育實踐中,能夠結合學科教學進行育人活動。瞭解學校文化和教育活動的育人內涵和方法。積極參與組織主題教育、少先隊活動和社團活動。

n 學會發展

2.8 [自主學習] 具有終身學習與專業發展意識。瞭解專業發展核心內容和發展階段路徑,能夠結合就業願景制訂自身學習和專業發展規劃。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2.9 [國際視野] 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心態,瞭解國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和前沿動態。積極參與國際教育交流。嘗試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經驗進行教育教學。

2.10 [反思研究] 理解教師是反思型實踐者。運用批判性思維方法,養成從學生學習、課程教學、學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問題的習慣。掌握教育實踐研究的方法和指導學生探究學習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教育教學研究能力。

2.11 [交流合作] 理解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具有團隊協作精神,掌握溝通合作技能,積極開展小組互助和合作學習。

三、課程與教學

3.1 [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應符合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要求,跟蹤對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前沿,能夠支撐畢業要求達成。

3.2 [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體現通識教育、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深度融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設置合理。各類課程學分比例恰當,通識教育課程中的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課程學分不低於總學分的10%,學科專業課程學分不低於總學分的35%,教師教育課程達到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規定的學分要求。

3.3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體現小學教育的專業性,注重基礎性、科學性、綜合性、實踐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師德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選用優秀教材,吸收學科前沿知識,引入課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優秀小學教育教學案例,並能夠結合師範生學習狀況及時更新、完善課程內容,形成促進師範生主體發展的多樣性、特色化的課程文化。

3.4 [課程實施] 重視課堂教學在培養過程中的基礎作用。依據畢業要求制定課程目標和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內容與方式應能支援課程目標的實現。注重師範生的主體參與和實踐體驗,注重以課堂教學、課外指導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注重應用資訊技術推進教與學的改革。技能訓練課程實行小班教學,形式多樣,富有成效,師範生“三字一話”等從教基本功扎實。校園文化活動具有教師教育特色,有利於養成從教信念、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

3.5 [課程評價] 定期評價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和課程目標的達成度,並能夠根據評價結果進行修訂。評價與修訂過程應有利益相關方參與。

四、合作與實踐

4.1 [協同育人] 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小學建立權責明晰、穩定協調、合作共贏的“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協同制定培養目標、設計課程體系、建設課程資源、組織教學團隊、建設實踐基地、開展教學研究、評價培養品質,形成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和服務一體化的合作共同體。

4.2 [基地建設] 建有長期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實踐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風,較強的師資力量、學科優勢、管理優勢、課程資源優勢和教改實踐優勢。每20個實習生不少於1個教育實踐基地[4],其中,示範性教育實踐基地不少於三分之一。

4.3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體系完整。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遞進貫通,涵蓋師德體驗、教學實踐、班級管理實踐和教研實踐等,並與其他教育環節有機銜接。教育實踐時間累計不少於一學期[2]。學校集中組織教育實習,保證師範生實習期間的上課時數和上課類型。

4.4 [導師隊伍] 實行高校教師與優秀小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度。有遴選、培訓、評價和支持教育實踐指導教師的制度與措施。“雙導師”數量足,水準高,穩定性強,責權明確,協同育人,有效履職。

4.5 [管理評價] 教育實踐管理規範,能夠對全過程實施品質監控。嚴格實行教育實踐評價與改進制度。具有教育實踐標準,採取過程評價與成果考核評價相結合方式,對實踐能力和教育教學反思能力進行科學有效評價。

五、師資隊伍

5.1 [數量結構] 專任教師數量結構能夠適應本專業教學和發展的需要,生師比不高於16:1[5],碩士、博士學位教師占比本科一般不低於80%、專科一般不低於40%[9],高級職稱教師比例高於學校平均水準[8],且為師範生上課、擔任師範生導師。配足建強教師教育課程教師,學科專業課程教師能夠滿足專業教學需要。本科具有半年以上、專科具有三個月以上境外研修經歷教師占教師教育課程教師比例不低於20%,基礎教育一線的兼職教師隊伍穩定,占教師教育課程教師比例不低於20%[10],原則上為省市級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高級教師,能深度參與師範生培養工作。

5.2 [素質能力] 遵守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具有突出的課堂教學、課程開發、資訊技術應用和學習指導等教育教學能力;治學嚴謹,跟蹤學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強。具有職前養成和職後發展一體化指導能力,能夠有效指導師範生發展與職業規劃。師範生對本專業專任教師、兼職教師師德和教學具有較高的滿意度。

5.3 [實踐經歷] 教師教育課程教師熟悉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和小學教育教學工作,每五年至少有一年小學教育服務經歷[18],能夠指導小學教育教學工作,並有豐富的基礎教育研究成果。

5.4 [持續發展] 制定並實施教師隊伍建設規劃。教師培訓和實踐研修機制完善;建立專業教研組織,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建立教師分類評價制度,評價結果與績效分配、職稱評聘掛鉤。高校和小學“協同教研”“雙向互聘”“崗位互換”等共同發展機制健全、成效顯著。

六、支援條件

6.1 [經費保障] 專業建設經費滿足師範生培養需求,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占生均撥款總額與學費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於15%[11][12][13],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高於學校平均水準,生均教育實踐經費支出高於學校平均水準[14]。教學設施設備和圖書資料等更新經費有標準和預決算。

6.2 [設施保障] 教育教學設施完備。建有小學教育專業教師職業技能實訓平臺和線上教學觀摩指導平臺,滿足“三字一話”、微格教學、實驗教學、藝術教育、遠端見習等實踐教學需要。資訊化教育設施能夠支撐專業教學改革與師範生學習方式轉變。教育教學設施管理、維護、更新和共用機制順暢,師範生使用便捷、充分。

6.3 [資源保障] 專業教學資源及數位化教學資源豐富,使用率高。教育類紙質圖書充分滿足師範生學習需要[15]。建有小學教材資源庫和優秀小學教育教學案例庫,有國內外多種版本小學教材,其中現行小學課程標準和教材每6名實習生不少於1套。

七、品質保障

7.1 [保障體系]建立完善的教學品質保障體系,各主要教學環節有清晰明確、科學合理的品質要求。品質保障目標清晰,任務明確,機構健全,責任到人,能夠有效支持畢業要求達成。

7.2 [內部監控]建立教學品質監控與評價機制並有效執行,運用資訊技術對各主要教學環節品質實施全程監控與常態化評價,保障畢業要求達成。

7.3 [外部評價] 建立畢業生持續跟蹤回饋機制以及基礎教育機構、教育行政部門等利益相關方參與的多元社會評價機制,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進行定期評價。

7.4 [持續改進] 定期對校內外的評價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能夠有效使用分析結果,推動師範生培養品質的持續改進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品質文化。

八、學生發展

8 .1 [生源品質] 建立符合教師教育特點的制度措施,能夠吸引樂教、適教的優秀生源。

8.2 [學生需求] 充分瞭解師範生發展訴求,加強學情分析。設計兼顧共性要求與個性需求的培養方案與教學管理制度,鼓勵跨院、跨校選修課程,為師範生的自主選擇和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

8.3 [成長指導] 建立完善的師範生指導與服務體系,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適時為師範生提供生活指導、學習指導、職業生涯指導、就業創業指導、心理健康指導等,滿足師範生成長需求,並取得實效。

8.4 [學業監測] 建立形成性評價機制,對師範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跟蹤與評估,鼓勵師範生自我監測和自我評價,及時形成指導意見和改進策略,保證師範生在畢業時達到畢業要求。

8.5 [就業品質] 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不低於75%,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比例不低於85%[16],且主要從事教育工作[17]。

8.6[社會聲譽]畢業生社會聲譽好,用人單位滿意度高。

8.7 [持續支持] 對畢業生進行跟蹤服務,瞭解畢業生專業發展需求,為畢業生提供持續學習的機會和平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