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鮮為人知:南宋詞人辛棄疾的另一面

辛棄疾生於1140年, 山東濟南人。 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降金的小官, 但辛棄疾受到的卻都是揮兵北伐, 力複中原的思想教導。 辛的父親早逝, 祖父辛贊將其撫養長大。 後來辛贊將辛棄疾送入一位叫劉瞻的詩人門下讀書。 辛的同學中有一位叫党懷英, 與辛棄疾一樣都是高才生。 党懷英在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年)考中了金國的進士, 後成為金國著名的文學家。 而辛棄疾, 卻走上了一條完全相反的道路。

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濟南, 他的骨子裡帶有山東人剛烈不屈的性格。 加上他是高級知識份子出身, 卻又與農民兄弟們打成一片, 這樣的人在當時的確很少見。 辛棄疾一生共參加了三次戰役, 其中以採石之戰最為有名。 值得一提的是, 辛棄疾從未在正面戰場與金軍搏殺, 包括採石之戰。 那麼他的功績又是在哪體現的呢?

1161年, 金主完顏亮親率60萬大軍南侵, 妄圖滅亡南宋,

60萬大軍在淮河一線展開。 雖說金軍氣勢洶洶, 但是他的後方管理卻出現了危機。 原北宋領土上的人民紛紛起義, 其中以耿京起義軍的勢力最盛, 達25萬人。 辛棄疾聞此, 帶著2000多個農民兄弟投了起義軍。 辛棄疾多年以來投軍報國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他覺得異常興奮, 於是又說服了一位叫義瑞的和尚領著1000多名僧侶投了起義軍。 耿京即對辛棄疾刮目相看, 一個高級知識份子, 本應就予以重用, 再加上他又成功帶了3000多人順了起義軍, 自然就更加重視他了。

可是不久之後, 義瑞在一個晚上偷了耿京的大印, 要投降金軍。 辛棄疾問此, 獨自一人單槍匹馬將義瑞追了回來, 砍了他的頭獻給了耿京。 耿京大喜, 更加器重辛棄疾,

使之成為僅次於耿京的起義軍二號人物。 年紀輕輕就被如此器重, 辛棄疾可以說是難得的將才啊。

在南邊的淮河主戰場, 南宋主將王權臨陣脫逃。 只有其部下姚興率400騎兵與金軍抗衡, 這自然無法抵禦金軍的強攻。 王權後被革職查辦, 而新調的主將李顯忠尚未到任這時一位來慰問宋軍的參贊軍事虞允文越權行事, 來到採石江邊的前沿陣地整頓軍隊, 部署兵力, 準備迎敵。

十月初八, 金帝完顏亮發動進攻, 虞允文率兵迎敵。 當日全殲金軍渡江作戰的陸軍, 後又擊潰其水軍。 第二日完顏亮親率上百艘戰船出擊, 但又遭慘敗。 採石之戰以宋軍的獲勝而告終。

很明顯, 辛棄疾並沒有在主戰場採石江與金軍作戰, 可是他的功績依舊有所體現。

第一, 收編起義軍。 這一條在前面已經有所表述。 第二, 擾亂後方。 在金後方的起義軍是幹嗎的?搞破壞呀。 作為一名有著高尚愛國情懷的高級知識份子, 辛棄疾是很會煽動群眾造反的。 況且起義軍所在地是原北宋的土地, 這便使得敵後根據地的鬥爭愈發強烈。 辛棄疾無疑為被壓迫者的反抗樹立了榜樣。

鬥爭的成果是巨大的, 完顏亮在前邊打的熱鬧, 沒想到自家後院起火。 完顏烏祿(後改名完顏雍)發動政變稱帝, 史稱金世宗, 他把完顏亮踢了出去。 完顏亮四面楚歌, 被部將殺死, 金軍後撤。 北方的耿京起義軍看准機會, 派辛棄疾回南宋商議回歸大事。 1162年正月, 辛棄疾在南宋首都臨安受到宋高宗的接見,

並被加封官職。 正當朝廷與起義軍雙方喜氣洋洋準備回歸之事時, 意外發生了。

起義軍內部出了一個叛徒, 將張安國。 他趁辛棄疾南去談判時, 成功策劃了暗殺耿京的行動, 起義軍大部潰散, 少部分被張安國挾持, 投降了金國。 張安國做了濟州(今山東巨鹿縣)的知州。

辛棄疾是在返回北方的途中知道這個消息的,他當時在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海州縣)。辛棄疾傾注心血的起義軍就這麼被一個叛徒給玩完了,當然是心如刀戈,悲憤至極。英勇而又膽略過人的辛棄疾,立即叫上當地的統領王世隆,親率50名騎兵殺奔濟州。

此時的張安國,已在金軍大營中與金軍的幾個將領一起喝慶功酒,5萬人的軍營對即將到來的危險一點防備都沒有。辛棄疾沿途基本沒有遇到抵抗,於是揮刀殺入金軍大營。50騎兵在5萬金軍中如入無人之境,金軍大亂。辛棄疾並不戀戰,他直闖指揮部,生擒了張安國,將其捆於馬上,同時他還策反了1萬名不願降金的起義軍舊部。辛棄疾帶著這1萬人即刻南去,雖然金派出大軍追趕,但還是讓辛棄疾跑回了南宋。

回到臨安後,張安國被處死,辛棄疾聲名大躁,朝野無不震驚。一個看似文弱的書生,卻有如此的魄力與膽識深入敵後,這在當時主和派普遍占優的南宋朝廷,無疑是一個傳奇。可仔細想想看,辛棄疾此舉確實不是上策。從軍事上看,這次行動是一次成功的偷襲,我們不得不佩服辛棄疾的統兵能力。但從政治上看,整個事件的過程是耿京起義軍政治上幼稚的表現。

金軍在採石之戰敗退後,南宋邊境的威脅被解除。如果耿京此時繼續留在北方,則可以更好的殺傷金軍的有生力量,使其無暇南顧。可恰恰相反,耿京與辛棄疾都極力主張南歸。事實上,這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會加速金對南宋的擴張。所以當辛棄疾去南宋商討回歸時,耿京的被殺和起義軍的潰散也就成了大勢所趨,辛棄疾的勇猛果敢也無法掩蓋他政治上的不成熟,此事之後,辛棄疾再也沒有統兵打仗,在起義軍的抵抗也成了他軍事生涯的絕唱。46年後,在辛棄疾臨終前,他手握寶劍,大喊三聲“殺賊”,然後含憤而去。

辛棄疾是在返回北方的途中知道這個消息的,他當時在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海州縣)。辛棄疾傾注心血的起義軍就這麼被一個叛徒給玩完了,當然是心如刀戈,悲憤至極。英勇而又膽略過人的辛棄疾,立即叫上當地的統領王世隆,親率50名騎兵殺奔濟州。

此時的張安國,已在金軍大營中與金軍的幾個將領一起喝慶功酒,5萬人的軍營對即將到來的危險一點防備都沒有。辛棄疾沿途基本沒有遇到抵抗,於是揮刀殺入金軍大營。50騎兵在5萬金軍中如入無人之境,金軍大亂。辛棄疾並不戀戰,他直闖指揮部,生擒了張安國,將其捆於馬上,同時他還策反了1萬名不願降金的起義軍舊部。辛棄疾帶著這1萬人即刻南去,雖然金派出大軍追趕,但還是讓辛棄疾跑回了南宋。

回到臨安後,張安國被處死,辛棄疾聲名大躁,朝野無不震驚。一個看似文弱的書生,卻有如此的魄力與膽識深入敵後,這在當時主和派普遍占優的南宋朝廷,無疑是一個傳奇。可仔細想想看,辛棄疾此舉確實不是上策。從軍事上看,這次行動是一次成功的偷襲,我們不得不佩服辛棄疾的統兵能力。但從政治上看,整個事件的過程是耿京起義軍政治上幼稚的表現。

金軍在採石之戰敗退後,南宋邊境的威脅被解除。如果耿京此時繼續留在北方,則可以更好的殺傷金軍的有生力量,使其無暇南顧。可恰恰相反,耿京與辛棄疾都極力主張南歸。事實上,這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會加速金對南宋的擴張。所以當辛棄疾去南宋商討回歸時,耿京的被殺和起義軍的潰散也就成了大勢所趨,辛棄疾的勇猛果敢也無法掩蓋他政治上的不成熟,此事之後,辛棄疾再也沒有統兵打仗,在起義軍的抵抗也成了他軍事生涯的絕唱。46年後,在辛棄疾臨終前,他手握寶劍,大喊三聲“殺賊”,然後含憤而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