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玉霞和她的“戈壁農業”

酒泉日報作者:陳思俠

“有空閒的時候, 我就到這片戈壁灘上轉轉。 你想, 寸草不生的戈壁灘, 能長出綠油油的蔬菜, 能結出番茄、黃瓜、西葫蘆, 神奇不神奇?”王玉霞說。

王玉霞, 肅州區銀達鎮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 在做了建築工程有了積蓄後, 很多同行離開農村去城裡發展, 而王玉霞選擇了留在農村。

“我就是喜歡農村, 自小就喜歡。 ”樸實的王玉霞告訴記者。 即使是在今天, 擔任了酒泉市隴原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她, 也會到蔬菜溫室裡和員工們打理蔬菜。

2013年9月, 王玉霞發起成立了酒泉市隴原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

確定了“平等自願、民主管理、利益共用”的辦社原則。 這幾年裡, 合作社流轉土地5000多畝, 搭建溫室近2000座, 註冊的“隴原五穀”商標成了響噹噹的品牌, 蔬菜遠銷上海、廣州、西安、成都、常州、烏魯木齊等地, 合作社總資產達9300萬元, 年產值達5500萬元, 帶動了1200多戶農民共同富裕。

“在戈壁灘搭建日光溫室, 我們沒有占一塊耕地。 ”這是王玉霞引以為榮的。

肅州區地處巴丹吉林沙漠邊緣, 有效耕地面積60多萬畝, 可利用戈壁荒灘面積達100多萬畝。 位於肅州區銀達鎮六分村北灘的溫室區, 原來是一片明沙和礫石交混的戈壁灘, 偶爾能見到的植物, 只有蓬草和稀疏的蘆葦。 如今, 這片曾經遍佈鹽鹼的戈壁灘, 經過改造, 成了高效設施農業科技示範區。

這便是肅州區銀達非耕地農業產業園, 也是肅州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核心園區之一。

目前, 肅州區非耕地日光溫室面積已達1.18萬畝, 帶動蔬菜種植面積20萬畝, 成為全國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溫室基地和有機生態無土栽培示範區。

在戈壁灘上建日光溫室, 對於習慣了傳統種植的人們來說也許是天方夜譚, 然而這一切在肅州區已成為現實。

風吹石頭跑, 地上不長草。

“要把戈壁灘變良田, 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有土壤。 王玉霞帶領她的合作社員工, 付出了很大的艱辛。 ”肅州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張國森說。

溫棚搭建起來, 首先要改良土壤。

“一座棚要換土260立方米, 一立方米土58元, 一座棚就是過萬元。

每座棚還要加上各種農家肥12立方米。 ”王玉霞說。

“我們主要以玉米秸稈、牛糞、廢舊的蘑菇菌棒為原料, 配製栽培基質, 解決了土質問題。 ”肅州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崔海成說。

“戈壁灘上種蔬菜, 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起初也是試一試, 沒想到第一年的收益就很好。 ”被帶動起來的種植戶範立德在總寨非耕地農業產業園區建園時就開始發展日光溫室種植。 目前, 他經營的非耕地日光溫室已有15座。

王玉霞算了一筆賬:一座溫棚搭建起來投資8.7萬元, 加上換土、換肥1.3萬元, 直接投入就是10萬元。 而在2013年起步之初, 王玉霞一次就投資搭建了135座, 這不是個小數目。

好在第一年投資, 當年就見到了成效。

“頭茬試種番茄、黃瓜、西蘭花等,

一樣都沒少。 在技術人員的跟蹤幫扶下, 蔬菜長勢很好。 ”在王玉霞發展戈壁農業過程中, 肅州區農業科技部門聯合科研院校和單位, 在戈壁農業新型日光溫室示範、栽培基質配方、育苗基質配方、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病蟲無害化綠色防控、智慧化自動控制等領域開展了試驗研究。 2010年開始, 總寨非耕地農業產業園區的溫室引入了智慧管理系統, 農戶通過手機就可以遠端系統管理。

“我在家裡也可以遠端操控, 把溫室簾子升起來。 ”範立德說。

目前, 肅州區已在1萬多畝的戈壁灘上建成了7700多座溫室、大棚。 有的農戶把蔬菜運往城區市場銷售, 有的農戶還註冊了蔬菜瓜果品牌, 通過網路銷往全國各地。

“發展非耕地日光溫室,

收入高於普通大棚, 棚均生產成本僅為8860元, 比傳統日光溫室低7%。 ”王玉霞說。

王玉霞的隴原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 在肅州區銀達、總寨、果園以及鄰近的金塔縣中東鎮, 都建立了基地。 所有日光溫室作物生產全部配套了膜下滴灌及微噴灌技術, 用水量僅為大田用水量的一半, 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了高效利用。 通過推廣有機生態無土栽培技術, 每座溫室可轉化利用秸稈、牛糞、雞糞、菌棒渣等40立方米, 使肅州區農村大量的農廢資源得到迴圈利用, 既減少了環境污染, 改善了生態環境, 又提高了蔬菜品質。 同時還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量, 比普通大棚節肥30%、節約農藥67%以上。

隴原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都通過了國家綠色農產品基地認證, 實現了工廠化育苗、規模化生產和品牌化銷售的發展目標,在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同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我家1座日光溫室的收入近3萬元,採用的是有機生態無土栽培技術,蔬菜產量高,綠色無公害,銷路很好。”由合作社帶動起來的總寨非耕地農業產業園區種植戶柴豔玲說。

在科技的助推下,肅州區非耕地日光溫室種植效益逐年提升,目前,非耕地日光溫室畝均收入達3.22萬元。

王玉霞的“戈壁農業”,闖出了一條園區化、企業化、迴圈化、產業化的“四化一體”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不僅成了西北地方首個示範應用非耕地無土栽培技術的科技園區,也成為孵化現代設施農業的大基地。

那麼,這個產業園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如何運營的呢?

“我們在肅州區和金塔縣都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目前,設施農業總面積已擴展到5700畝,其中非耕地面積占到1500畝,且以每年200畝的速度遞增。隴原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肅州區日光溫室蔬菜種植和銷售的重點龍頭企業。引領肅州區蔬菜產業逐步向企業化運作、規模化發展、專業化佈局、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的綠色高效現代農業方向發展。”王玉霞說。

“通過近年來的發展,肅州區非耕地日光溫室經濟效益顯著提升,種植種類也由過去的單純種植蔬菜,擴大為種植食用菌、林果、蔬菜等3大類,滿足了市場需求,解決了供需矛盾。”肅州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尚建宏介紹。

目前,肅州區非耕地日光溫室蔬菜總面積8800畝,平均畝產9912公斤,收入較耕地栽培增加3974元,增幅18%;非耕地食用菌總面積1680畝,品種以雙孢菇為主,種植季節從上年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下旬,共採收三茬,畝產4800公斤,畝均收入4.5萬元;非耕地特色林果面積1320畝,主要種植美國紅提葡萄、黃桃、草莓等品種,每年採收一次,通過人為調節,延後上市,重點供應元旦、春節市場,畝產1500公斤,畝均收入3萬元。

肅州區充分利用鹽鹼、砂石、荒漠地等資源,加快新結構日光溫室示範和高效栽培模式推廣,帶動了全區戈壁農業的發展。

“園區目前已吸引212家企業、合作社和農戶入駐,帶動發展非耕地溫室1萬畝以上。肅州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溫室基地和有機生態無土栽培示範區。”肅州區農牧局副局長鄭守乾說,非耕地設施農業的發展,為現代農業展示了全新的一面,受到了肅州區種植戶的認可。預計到2020年,肅州區戈壁農業將達到1.5萬畝以上。

王玉霞和她的隴原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效果是明顯的。

記者瞭解到,肅州區從區域佈局上,將圍繞戈壁農業發展,在總寨鎮沙河村現有3250畝的基礎上,擴建一個規模達5000畝的蔬果生產基地,主要種植設施蔬菜和葡萄。園區將建設成為集育苗、種植、加工、銷售、倉儲物流於一體的數位化全產業鏈科技園區,推進大資料、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資訊技術在園區中的應用,把示範基地創建成新型現代農業樣板示範區。

銀達鎮六分村非耕地農業產業園,在現有3750畝的基礎上,將規劃占地總面積5000畝的戈壁日光溫室示範基地,通過3年努力,建設成為以無公害蔬菜生產為核心,集科技應用、成果展示、農民培訓、觀光旅遊多種功能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園區。此外,在西洞鎮羅馬村和西洞村建成規模5000畝的菌菜、果蔬示範園區,重點發展高效種植、生態迴圈、休閒觀光、農產品倉儲加工四大產業,提升園區生產能力和設施裝備水準。

在酒泉市隴原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一間溫馨的房屋讓人眼前一亮,這就是銀達村婦聯在農業產業鏈上建立的“玉霞婦女微家”。王玉霞還兼任隴原蔬菜專業合作社的婦聯主席,對於“婦女微家”的建立,她告訴記者,“婦女微家”的建立拉近了姐妹們的距離,大家溝通交流更加親密、方便了。

據瞭解,自從建立“婦女微家”以來,王玉霞以“微家”為陣地,踐行微家宣言,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傳授給村裡的婦女姐妹,提高了婦女姐妹致富的本領。她建立的蔬菜專業合作社和日光溫室、拱棚蔬菜等高效設施農業示範區,為600多名婦女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勞務收入360萬元,使周邊婦女不用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

“我們的社區經理,實行的是年薪制,一年6萬元。”正在採摘黃瓜的葛秀花告訴記者。而和葛秀花一樣的員工,每天的工資是120元。

“你瞧,馬路對面就是我家,不到200米,既能打工掙錢,又能照顧孩子。”葛秀花笑得像朵花兒。

“戈壁農業”讓戈壁灘綠了,種出的蔬菜品質特別好。一年四季,鮮翠欲滴的番茄、辣椒、豆角、西瓜等蔬菜瓜果,從昔日的戈壁荒灘上生長出來,源源不斷輸送到了全國各地的市場。

“除了對越南出口的300多噸蔬菜外,我們最近簽了兩個訂單,一個是直接供給香港、澳門的超市;另一個是供給一家脫水菜廠,銷往美國。”王玉霞一提說這事,就樂呵呵的。

戈壁農業,讓王玉霞在戈壁上實現了致富夢。這一農業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變革,讓昔日的不毛之地生機盎然,堪稱變廢為寶,點石成金!

如今,像王玉霞一樣的戈壁農業創業者,在肅州區,在酒泉廣袤的戈壁上,描繪著屬於自己的“青山綠水”。而甘肅省,也在不打井和保持用水總量平衡的前提下,提出了合理開發利用河西走廊閒置的戈壁、沙地、鹽鹼地和豐富的光熱資源,在適宜地區集成運用有機營養枕、水肥一體化、保護地栽培及光伏新能源等技術,將探索發展“戈壁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抓手。到2022年,河西地區沙漠戈壁將新建30萬畝高標準設施農業,初步建立河西走廊農業產業帶,將河西走廊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亞、西亞、中東歐的“菜籃子”生產供應基地。

“我計畫再擴建2000座戈壁日光溫室,建立起一個綠色田園。”談起今後的發展前景,王玉霞信心滿滿。

實現了工廠化育苗、規模化生產和品牌化銷售的發展目標,在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同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我家1座日光溫室的收入近3萬元,採用的是有機生態無土栽培技術,蔬菜產量高,綠色無公害,銷路很好。”由合作社帶動起來的總寨非耕地農業產業園區種植戶柴豔玲說。

在科技的助推下,肅州區非耕地日光溫室種植效益逐年提升,目前,非耕地日光溫室畝均收入達3.22萬元。

王玉霞的“戈壁農業”,闖出了一條園區化、企業化、迴圈化、產業化的“四化一體”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不僅成了西北地方首個示範應用非耕地無土栽培技術的科技園區,也成為孵化現代設施農業的大基地。

那麼,這個產業園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如何運營的呢?

“我們在肅州區和金塔縣都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目前,設施農業總面積已擴展到5700畝,其中非耕地面積占到1500畝,且以每年200畝的速度遞增。隴原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肅州區日光溫室蔬菜種植和銷售的重點龍頭企業。引領肅州區蔬菜產業逐步向企業化運作、規模化發展、專業化佈局、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的綠色高效現代農業方向發展。”王玉霞說。

“通過近年來的發展,肅州區非耕地日光溫室經濟效益顯著提升,種植種類也由過去的單純種植蔬菜,擴大為種植食用菌、林果、蔬菜等3大類,滿足了市場需求,解決了供需矛盾。”肅州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尚建宏介紹。

目前,肅州區非耕地日光溫室蔬菜總面積8800畝,平均畝產9912公斤,收入較耕地栽培增加3974元,增幅18%;非耕地食用菌總面積1680畝,品種以雙孢菇為主,種植季節從上年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下旬,共採收三茬,畝產4800公斤,畝均收入4.5萬元;非耕地特色林果面積1320畝,主要種植美國紅提葡萄、黃桃、草莓等品種,每年採收一次,通過人為調節,延後上市,重點供應元旦、春節市場,畝產1500公斤,畝均收入3萬元。

肅州區充分利用鹽鹼、砂石、荒漠地等資源,加快新結構日光溫室示範和高效栽培模式推廣,帶動了全區戈壁農業的發展。

“園區目前已吸引212家企業、合作社和農戶入駐,帶動發展非耕地溫室1萬畝以上。肅州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溫室基地和有機生態無土栽培示範區。”肅州區農牧局副局長鄭守乾說,非耕地設施農業的發展,為現代農業展示了全新的一面,受到了肅州區種植戶的認可。預計到2020年,肅州區戈壁農業將達到1.5萬畝以上。

王玉霞和她的隴原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效果是明顯的。

記者瞭解到,肅州區從區域佈局上,將圍繞戈壁農業發展,在總寨鎮沙河村現有3250畝的基礎上,擴建一個規模達5000畝的蔬果生產基地,主要種植設施蔬菜和葡萄。園區將建設成為集育苗、種植、加工、銷售、倉儲物流於一體的數位化全產業鏈科技園區,推進大資料、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資訊技術在園區中的應用,把示範基地創建成新型現代農業樣板示範區。

銀達鎮六分村非耕地農業產業園,在現有3750畝的基礎上,將規劃占地總面積5000畝的戈壁日光溫室示範基地,通過3年努力,建設成為以無公害蔬菜生產為核心,集科技應用、成果展示、農民培訓、觀光旅遊多種功能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園區。此外,在西洞鎮羅馬村和西洞村建成規模5000畝的菌菜、果蔬示範園區,重點發展高效種植、生態迴圈、休閒觀光、農產品倉儲加工四大產業,提升園區生產能力和設施裝備水準。

在酒泉市隴原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一間溫馨的房屋讓人眼前一亮,這就是銀達村婦聯在農業產業鏈上建立的“玉霞婦女微家”。王玉霞還兼任隴原蔬菜專業合作社的婦聯主席,對於“婦女微家”的建立,她告訴記者,“婦女微家”的建立拉近了姐妹們的距離,大家溝通交流更加親密、方便了。

據瞭解,自從建立“婦女微家”以來,王玉霞以“微家”為陣地,踐行微家宣言,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傳授給村裡的婦女姐妹,提高了婦女姐妹致富的本領。她建立的蔬菜專業合作社和日光溫室、拱棚蔬菜等高效設施農業示範區,為600多名婦女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勞務收入360萬元,使周邊婦女不用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

“我們的社區經理,實行的是年薪制,一年6萬元。”正在採摘黃瓜的葛秀花告訴記者。而和葛秀花一樣的員工,每天的工資是120元。

“你瞧,馬路對面就是我家,不到200米,既能打工掙錢,又能照顧孩子。”葛秀花笑得像朵花兒。

“戈壁農業”讓戈壁灘綠了,種出的蔬菜品質特別好。一年四季,鮮翠欲滴的番茄、辣椒、豆角、西瓜等蔬菜瓜果,從昔日的戈壁荒灘上生長出來,源源不斷輸送到了全國各地的市場。

“除了對越南出口的300多噸蔬菜外,我們最近簽了兩個訂單,一個是直接供給香港、澳門的超市;另一個是供給一家脫水菜廠,銷往美國。”王玉霞一提說這事,就樂呵呵的。

戈壁農業,讓王玉霞在戈壁上實現了致富夢。這一農業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變革,讓昔日的不毛之地生機盎然,堪稱變廢為寶,點石成金!

如今,像王玉霞一樣的戈壁農業創業者,在肅州區,在酒泉廣袤的戈壁上,描繪著屬於自己的“青山綠水”。而甘肅省,也在不打井和保持用水總量平衡的前提下,提出了合理開發利用河西走廊閒置的戈壁、沙地、鹽鹼地和豐富的光熱資源,在適宜地區集成運用有機營養枕、水肥一體化、保護地栽培及光伏新能源等技術,將探索發展“戈壁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抓手。到2022年,河西地區沙漠戈壁將新建30萬畝高標準設施農業,初步建立河西走廊農業產業帶,將河西走廊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亞、西亞、中東歐的“菜籃子”生產供應基地。

“我計畫再擴建2000座戈壁日光溫室,建立起一個綠色田園。”談起今後的發展前景,王玉霞信心滿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