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民生三問: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增強?

核心閱讀

十九大報告強調,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有著怎樣的內涵?彼此有什麼聯繫?保障“三感”, 有哪些難點?充實“三感”, 該如何著手?我們請專家進行瞭解讀。

民生三感

內涵是啥

記者:十九大報告中提出,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應該怎樣理解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內涵?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這“民生三感”是建立在物質與精神生活得到相應滿足的基礎之上的。 它的提出, 是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呼應, 因為它超越了物質層次的溫飽與小康標準, 是在滿足人民群眾對富裕物質生活追求的同時, 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注重精神層面訴求的真切回應, 從而是新時代民生目標的昇華。

在“民生三感”中, 獲得感首先是要感受國家發展帶來的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 包括收入、福利的增加和就業、居住、出行等情況的改善, 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滿足。 幸福感是一種情感與心態, 是在自身需求得到滿足的條件下產生的喜悅情緒,

比如工作與生活得體面、享有尊嚴與自豪等。 安全感則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 沒有後顧之憂和具有穩定預期, 構成了安全感的基本來源;穩定而有品質的就業、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得到有力維護的社會公平正義, 尤為重要。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牛犁: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最重要的應該是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或者說, 只有人民群眾共用發展改革成果, 才能感受到獲得感。

獲得感不僅是物質層面的, 也有精神層面的, 既有看得見的, 也有看不見的。 獲得感首先是要感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 比如, 人民群眾有房住、收入有增加、能接受優質教育、能看得起病、養老有保障等,

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 在精神層面, 要讓每個人有夢想、有追求, 同時活得更有尊嚴、更體面, 能夠享受公平公正的同等權利。

記者: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者之間, 存在什麼聯繫?

鄭功成:“民生三感”, 客觀上是一個有著內在關聯並能夠綜合代表民生品質的整體。 獲得感是基礎, 幸福感與安全感是提升, 它們都依賴於國家發展及制度建構。

牛犁:獲得感是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基礎, 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人民群眾獲得感滿足後的表現形式。

現代化給人類帶來的一個重要變化, 無疑是物質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生活品質的日益提高。 幸福感是社會發展狀況及問題的“風向標”, 幸福感高, 群眾對社會的認可度就高;幸福感低,

人們就會焦躁不安, 獲得感也就消失。 而隨著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 人們普遍對安全、健康、穩定充滿了渴望。 這時的安全感, 會體現在司法公正、收入福利、身體情感等方面, 只有在這些方面切實讓人民群眾取得了獲得感, 才會放心、踏實地享受生活, 才能轉化為推動社會改革進步的強大動力。

保障三感

難點在哪

記者: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目前存在哪些難點和障礙?

牛犁:十八大以來, 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增強。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 一系列新老民生問題, 仍在許多領域困擾著老百姓。

在就業領域, 部分勞動者就業品質還較低, 不穩定就業群體占比較大, 勞動者權益缺少保障。

在醫療領域, 各類醫療資源不均衡, 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依然存在, 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尚未真正形成。 在養老領域, 社區養老能力薄弱, 機構養老用地難, 醫養結合還不夠緊密。

鄭功成:社會發展, 人民群眾的訴求也會水漲船高, 所以民生問題是不斷升級的。 要進一步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還需要持續不斷地順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當前的難點首先在於, 我們離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目標, 還有一定差距。 如何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方面的條件, 特別是補齊民生短板、保障困難群體生活與發展, 我們還需要付出持續不斷的努力。

其次是缺乏穩定的預期。人民群眾還有一些後顧之憂,發展前景存在一定的不明朗,如教育不公、就業品質不高、醫療和養老服務不充分等。這些現象的存在,降低了人民群眾的“三感”。

再有就是社會公平正義還需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尚未真正實現、就業領域仍存在歧視現象、司法對公平正義的維護還有欠缺……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傳統思維定勢,是體制機制及政策體系的路徑依賴,以及由此形成的利益失衡格局呈固化傾向。因此,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和完善相關制度建構,來打破現有格局。

充實三感

怎麼著手

記者: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要怎麼著力?

鄭功成:“民生三感”的實現與不斷提升,依賴於科學的發展理念與制度建構。新時代做好民生工作的重點,在於不斷完善我國的制度建構,而切實解除人民的後顧之憂、提供穩定安全的預期至關重要。

要持續發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矯正失衡的利益格局,必須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包括在初次分配環節注入公平色彩,在再分配環節切實維護社會公平,並積極引導第三次分配。

要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要通過全國統籌來實現社會養老保險的全國統一,通過整合不同醫保制度以促使全民醫保制度走向成熟、定型,通過城鄉一體的綜合型社會救助體系來避免任何人因任何原因陷入生存困境,通過發達的養老服務體系解除老年後顧之憂,通過增加公共房屋供應來滿足人民的居住需求並讓住宅回歸生活消費品而不是投資品、投機品的屬性,通過加快發展兒童福利事業來實現幼有所育,通過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來縮小群體差距,切實解除全體人民的生活後顧之憂,並提供穩定的安全預期。

要消除民生領域中的政策歧視現象。創造公平的發展機會,疏通向上流動的管道,激勵人人參與、人人盡責、奮發向上。進一步健全法制。通過陽光司法、公正司法來切實維護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建設誠信社會,讓守信者獲益,讓失信者付出代價,形成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則社會安全感會顯著增強。

當然,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來自於個人需求與訴求的滿足程度,以及實現這種滿足程度的制度建構,也來自于人民自主建設、共同參與、共同享受的責任感、成就感。如果人民有共建社會的積極性並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便能夠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從而更好地實現社會融合與社會團結,進而不僅使整個社會治理有了堅實的基礎,更會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我們還需要付出持續不斷的努力。

其次是缺乏穩定的預期。人民群眾還有一些後顧之憂,發展前景存在一定的不明朗,如教育不公、就業品質不高、醫療和養老服務不充分等。這些現象的存在,降低了人民群眾的“三感”。

再有就是社會公平正義還需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尚未真正實現、就業領域仍存在歧視現象、司法對公平正義的維護還有欠缺……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傳統思維定勢,是體制機制及政策體系的路徑依賴,以及由此形成的利益失衡格局呈固化傾向。因此,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和完善相關制度建構,來打破現有格局。

充實三感

怎麼著手

記者: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要怎麼著力?

鄭功成:“民生三感”的實現與不斷提升,依賴於科學的發展理念與制度建構。新時代做好民生工作的重點,在於不斷完善我國的制度建構,而切實解除人民的後顧之憂、提供穩定安全的預期至關重要。

要持續發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矯正失衡的利益格局,必須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包括在初次分配環節注入公平色彩,在再分配環節切實維護社會公平,並積極引導第三次分配。

要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要通過全國統籌來實現社會養老保險的全國統一,通過整合不同醫保制度以促使全民醫保制度走向成熟、定型,通過城鄉一體的綜合型社會救助體系來避免任何人因任何原因陷入生存困境,通過發達的養老服務體系解除老年後顧之憂,通過增加公共房屋供應來滿足人民的居住需求並讓住宅回歸生活消費品而不是投資品、投機品的屬性,通過加快發展兒童福利事業來實現幼有所育,通過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來縮小群體差距,切實解除全體人民的生活後顧之憂,並提供穩定的安全預期。

要消除民生領域中的政策歧視現象。創造公平的發展機會,疏通向上流動的管道,激勵人人參與、人人盡責、奮發向上。進一步健全法制。通過陽光司法、公正司法來切實維護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建設誠信社會,讓守信者獲益,讓失信者付出代價,形成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則社會安全感會顯著增強。

當然,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來自於個人需求與訴求的滿足程度,以及實現這種滿足程度的制度建構,也來自于人民自主建設、共同參與、共同享受的責任感、成就感。如果人民有共建社會的積極性並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便能夠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從而更好地實現社會融合與社會團結,進而不僅使整個社會治理有了堅實的基礎,更會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