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是情商最低的行為

王蒙的小小說《雄辯症》, 是一個患了“雄辯症”的病人看醫生的小故事。

醫生禮貌地對病人說:請坐。

病人卻不樂意了:為什麼要坐?難道你要剝奪我的不坐的權利嗎?

一下子就聊不下去了, 醫生決定換個人畜無害的話題緩和氣氛:今天天氣不錯。

結果病人還是不買帳說:純粹胡說八道!你這裡天氣不錯, 並不等於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氣。 例如北極, 今天天氣就很壞, 刮著大風, 漫漫長夜, 冰山正在撞擊……

醫生解釋:我說的今天天氣不錯, 一般是指本地, 不是全球嘛。 大家也都是這麼理解的嘛!

結果病人反駁:大家都理解的難道就一定是正確的嗎?大家認為對的就一定是對的嗎?

看病重要的環節是問診, 他始終採取不合作的、對抗的的態度, 醫生根本沒辦法給他看病。 他語語反駁、句句雄辯, 卻忘了此行真正重要的目的。

當一個人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的時候, 他說話的目的就不再是為了溝通, 而是為了戰勝別人。

語欲勝人是關係殺手。

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 不僅妨礙真正的思想交流, 更是職場和親密關係的殺手。

在《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中, 蔡康永說了一個職場故事。

一個一流大學畢業的高材生, 滿腹經綸、辯才縱橫, 每次部門開會, 上司問到他的意見, 他都侃侃而談、很有想法, 上司們很欣賞。

可惜大家都不喜歡他, 需要協調事情的時候, 別的部門的人很少願意配合他, 同部門的人也不太願意陪他衝鋒陷陣。

他其實很優秀, 但問題是, 他喜歡在智商上, 口才上, 能力上碾壓別人。 當他和別人意見不同的時候, 老是把對方講到啞口無言。 口頭上吃過他虧的人, 都盼著他出洋相。

在親密關係中, 就更沒有勝利者了。

兩個人戀愛、同居、結婚, 可以吵架的地方太多了。

從家裡擠牙膏應該從中間擠還是尾端擠、今晚誰洗碗、可不可以查看對方的手機, 大到工資怎麼花、婆媳怎麼相處、孩子怎麼教育, 都可能產生分歧和矛盾。

如果雙方不是建設性地協商問題, 而非要爭個誰對誰錯, 隨便一件都可能在家裡掀起腥風血雨。

蘭蘭是我的閨蜜, 每次和男朋友吵架, 她都要逼到對方低頭認錯為止。 其實對她來說, 道理上到底誰對誰錯並不重要。

她要的是態度。 對她來說, 每一次吵架都是一場“你到底愛不愛我”的測試。 如果男朋友夠愛她, 就會順著她, 讓著她, 哄著她。 如果男朋友不肯退讓, 她就用情緒操控, 生氣發脾氣不行就哭鬧,

哭鬧不行就冷戰, 直到對方認錯道歉為止。

可偏偏他男朋友是個認死理的, 喜歡和蘭蘭就事論事講道理, 一定要說出個是非對錯來。

吵架的結局經常是:

男方:好好好, 全都是我的錯, 行了吧

女方:什麼叫“行了吧”, 你這是什麼態度?

男方:我都認錯了, 你還想怎樣?有完沒完?

女方:你竟然敢吼我, 你再吼一次試試。

最終兩個人以分手告終, 因為誰也不肯退讓。

每一次吵架都是對他們感情的消耗, 在一起的日子給對方製造的痛苦比幸福還多。

其實在親密關係裡, 總想著戰勝對方, 吵贏對方, 證明自己正確對方理虧, 只會換來雙輸局面。

倒不是說, 女生不可以有情緒, 有時候發發脾氣, 使使小性子也挺可愛的, 太理性的愛情反而會變成一潭死水。 也不是說, 男生不可以和女朋友講道理, 但人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

但我們的溝通終究是沒辦法撇開情緒的, 有效溝通必須先處理好他人的情緒。

沒有人喜歡被質疑、被反對、被攻擊、被逼著認錯。

“撒嬌的女人最好命”、“撒嬌的男人最好命”的說法, 有一定的道理,是因為他們有一種柔軟的說服力。

溝通的目的是建設性地解決衝突,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對方,會製造一種雙方對抗的溝通氛圍,是當兩個人處於對抗狀態的時候,溝通就成了破壞性的了。

假設一個情境,一對夫妻吃完飯誰都不想洗碗。如果雙方的目標是戰勝對方,就會不遺餘力地證明對方更應該洗碗。

先比慘,比誰最近更辛苦;

再比功勞,比誰為家庭付出的更多;

接著揭短,翻舊賬把不滿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列舉出來;

最後升級為人身攻擊,給對方貼上自私、懶惰、不賢慧、不體貼、沒有家庭責任感等等的標籤。

可是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互相傷害彼此的感情,依然解決不了問題。即使當時有一方妥協暫時止戈,之後的生活中,洗碗問題仍然隨時會變成矛盾的導火索。

為什麼我們總是忍不住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呢?這是我們的天性。

我們天性喜歡勝過別人,相比落於下風,我們更喜歡在各方面占上風;

我們天性喜歡別人認同自己,當有人反對或質疑,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維護自己,用自己的聲音壓過反對和質疑的聲音。

可是這種欲望卻在談話中把我們的關係拉得越來越遠,它讓我們遺忘了溝通真正的目的,遺忘了對我們真正重要的東西。

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可以說是情商最低的行為了。

如果你碰到這樣一個人,在不傷害原則的情況下,不妨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

懂得在恰當的時候認輸,也是一種智慧。

有一定的道理,是因為他們有一種柔軟的說服力。

溝通的目的是建設性地解決衝突,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對方,會製造一種雙方對抗的溝通氛圍,是當兩個人處於對抗狀態的時候,溝通就成了破壞性的了。

假設一個情境,一對夫妻吃完飯誰都不想洗碗。如果雙方的目標是戰勝對方,就會不遺餘力地證明對方更應該洗碗。

先比慘,比誰最近更辛苦;

再比功勞,比誰為家庭付出的更多;

接著揭短,翻舊賬把不滿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列舉出來;

最後升級為人身攻擊,給對方貼上自私、懶惰、不賢慧、不體貼、沒有家庭責任感等等的標籤。

可是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互相傷害彼此的感情,依然解決不了問題。即使當時有一方妥協暫時止戈,之後的生活中,洗碗問題仍然隨時會變成矛盾的導火索。

為什麼我們總是忍不住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呢?這是我們的天性。

我們天性喜歡勝過別人,相比落於下風,我們更喜歡在各方面占上風;

我們天性喜歡別人認同自己,當有人反對或質疑,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維護自己,用自己的聲音壓過反對和質疑的聲音。

可是這種欲望卻在談話中把我們的關係拉得越來越遠,它讓我們遺忘了溝通真正的目的,遺忘了對我們真正重要的東西。

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可以說是情商最低的行為了。

如果你碰到這樣一個人,在不傷害原則的情況下,不妨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

懂得在恰當的時候認輸,也是一種智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