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鮮花祭祀、社區公祭……南京綠色文明祭掃蔚然成風

鮮花祭祀、社區公祭、網路祭祀取代傳統方式——

綠色文明祭掃蔚然成風

南報網訊 剛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 天氣晴好, 我市迎來清明掃墓最高峰, 約152萬市民前往烈士陵園、墓園祭掃, 寄託對先烈故人的哀思。 據市殯葬管理處統計, 截至昨天, 全市祭掃人數已超過500萬人。

記者發現, 清明期間, 焚燒紙錢、燃放鞭炮等傳統的祭祀方式正逐漸被鮮花祭祀、社區公祭、網路祭祀等綠色文明的祭祀方式所取代。

墓園:超過500萬人掃墓, 鮮花祭掃成主流

4月2日, 清明小長假首日, 我市各大墓園約有72萬人前往掃墓, 為近5年來清明小長假人數最多的一次。

當天, 記者在普覺寺、隱龍山、雨花功德園等墓園採訪發現, 來掃墓的市民手中少了紙錢、鞭炮等傳統的祭祀品, 取而代之的是一束束鮮花。

在雨花功德園, 王丹丹捧著一束玫瑰前來掃墓, 她告訴記者:“爺爺奶奶生前非常恩愛, 也很浪漫, 所以今天我特意準備了一束玫瑰。 ”

雨花功德園常務副總經理阮鋒說, 經過這麼多年的宣傳普及, 市民的文明祭掃意識慢慢在增強, 比如這兩年來功德園祭掃的市民, 超過八成都是帶著鮮花來的。

市陵園管理中心主任張明躍介紹, 相比以往清明節的“煙薰火燎”, 這兩年我市墓園平添了幾許清雅與肅穆。 尤其從前年開始, 主城區全年禁放鞭炮, 市民也十分配合,

基本沒有人隨意燃放鞭炮, 用鮮花表達情意的文明祭掃者今年占了絕大部分。

社區:上百場公祭活動成悼念親人新平臺

今年清明期間, 市民祭掃方式更趨多元, 僅公祭活動, 全市就組織了上百場, 其中江甯、高淳更是第一次舉辦社區公祭活動, 通過文明祭掃緬懷英烈、感悟生命。

3月23日, 在市殯葬管理處的指導下, 高淳區民政局、文化局聯合在淳溪街道淳安社區紅太陽廣場舉辦了首場大型社區公祭。 類似這樣的社區公祭, 今年清明期間幾乎每天都有, 大家通過為逝去的親人種一棵樹、敬一杯酒、獻一束花、召開一次家庭追思會等方式來寄託哀思。

4月1日, 在鼓樓區中央門街道將軍廟社區, 公益組織鶴顏老年服務發展中心牽頭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詩歌朗誦會,

邀請社區老年人、殘疾人和外來務工人員、大學生朗誦詩歌, 追思親人, 謳歌春天。

“我老家在寧夏石嘴山市, 平時工作忙, 一年很難回趟家, 更別說清明了。 我很想念老家過世的親人, 社區公祭正好彌補了我的遺憾。 ”鶴顏老年服務發展中心負責人賀岩說。

“南京從2010年開始推行社區公祭活動, 至今累計已有數萬名居民參加。 社區公祭不僅能有效減輕眾人集中前往公墓祭掃的交通壓力, 也為老年人、殘疾人和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了悼念親人的新平臺。 ”市殯改辦主任葉正生說。

網路:借力“互聯網+”, 網路祭奠成風尚

“清明念故人, 網上寄哀思”。 除了鮮花祭祀、社區公祭, 還有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通過“網路墓園”、“雲祭掃”,

表達對逝去親人的緬懷。

上月底, 在南京上學的趙錚輕點滑鼠, 就為逝去的親人建起一座“網上紀念堂”, 彌補了今年清明期間無法趕回烏魯木齊老家祭拜先人的遺憾。

趙錚還將“網上紀念堂”的連結發給親友, 親友通過點擊網頁上設置的送花、鞠躬等按鈕, 在網路上緬懷先人, 寄託哀思。

“早在4年前, 雨花功德園就在全國率先推出了‘雲祭掃’, 市民只要有一部智慧手機或是一部電腦, 就可以隨時上網調閱‘雲’系統裡面儲存的視頻資料, 也可以自己動手建立網路紀念館。 ”阮鋒說, 目前, 該園網上紀念館已有千人, 訪問量最大的一個紀念館達到200多萬次。

去年, 雨花功德園推出的“3D生態雲葬”也頗有特色。 這裡的每個墓碑上都有二維碼,

通過掃描二維碼, 逝者親友即可獲取逝者的大量個人資訊, 實現線上追思和文明科技祭掃。 該園還開通“網路視頻遠端祭掃系統”, 遠在國外的遊子因路途遙遠, 無法到公墓祭掃, 園區可以代為祭掃。

另據瞭解, 南京自1991年開始宣導生態江葬以來, 先後有近萬名逝者的骨灰撒入江中。 從2004年開始, 市殯葬管理處與市輪渡公司合作, 每年清明前後舉辦長江公祭, 讓選擇江葬的市民家屬能有一個追思親人的機會。 今年4月1日至4日, 我市開出9艘“江祭”船, 3500多人登船祭掃, 為歷年來人數最多的一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