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宙斯盾防空系統的技術原型,若干重大設計改變解決了巨大技術難題

1963年11月, 美軍在颱風(Typhoon)艦載防空系統發展專案被取消後, 提出另一個替代方案──先進水面導彈系統(Advanced Surface Missile System, ASMS), 目的是發展可摧毀飛機、導彈及水面目標的導彈系統。

ASMS電子對抗能力要求比颱風稍低, 但維持大致同等的多目標接戰能力, 並且著重于利用新科技, 來降低系統的體積與功率需求, 避免重蹈颱風系統過於臃腫的覆轍。 ASMS就是宙斯盾系統的前身。

美國海軍水面導彈計畫辦公室(SMSPO)在1964年初開始向各廠商徵求ASMS設計提案, 並於1965年1月成立ASMS評估小組。 該小組以退役的美國海軍少將威辛頓(F.S. Withing噸)領銜, 故又稱為威辛頓委員會, 其餘參與的研究單位還包括海軍艦艇局(BuSHIP)、兵器局(BuOrd)、IBM的貝爾實驗室、APL以及若干從陸軍防空導彈部門借調的專家。

最初美國海軍規劃的ASMS系統架構類似颱風系統, 其核心仍為一套類似SPG-59的全功能電子掃瞄雷達, 防空導彈也繼續沿用TVM制導機制, 但把雷達波段由C波段改為波長較長的S波段。 在ASMP小組最初的評估中, 兵器局主張繼續沿用精確度高的C波段, 以利於導彈火控, 而艦艇局則力主搜索距離較長的S波段 。

最後, 小組主席威辛頓決定搜索能力優先, 並將搜索距離性能指標增加到超過當時SPG-59的250海裡,

故S波段最後得以獲勝;此外, 此階段ASMS增加了原本SPG-59雷達所沒有的250海裡外遠端攔截控制能力, 因此採用S波段勢在必行。

由於S波段的波長較長, 鑒別度較差, 如果要達成目標鎖定等級的火控能力, 就必需採用更大的天線孔徑, 這對於容積有限的導彈而言根本無法接受,

得使用波長較短、精確度高的波段(通常為X波段, 波長比C波段更短), 因此S波段雷達無法與導彈制導頭匹配。

因此, ASMS小組最後將照射雷達從雷達中獨立出來, 交由專門的X波段照射雷達負責, 整個系統架構得以簡化。 此外, ASMS小組也決定新雷達放棄SPG-59技術困難複雜的球面天線/電磁透鏡技術, 改用類似企業號航空母艦、長灘號核巡洋艦使用的SPS-33雷達的平板天線, 並完全以移相器(phase shifter)技術來控制波束變換方向。 此外, ASMS也以並聯的正交場放大器(CFA)來取代原本SPG-59後端的並聯小型TWT發射機。

ASMS奠定了宙斯盾系統的基礎, 在美軍武器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