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年為了幫朋友,他拿出245萬,誰也沒想到16年後還來500億

龔虹嘉先生被外界稱為「中國最優秀的天使投資人」。 據媒體統計, 憑藉在本世紀初投資海康威視的245萬元如今已經變成了537億元,

龔虹嘉先生十年賺了2萬倍。 2016年胡潤百富榜, 龔虹嘉、陳春梅夫婦以360億財富排名第39位。 在他創辦的十幾家公司裡, 他一直扮演引路人的角色, 一旦公司走上正軌, 他就會把位子讓給別人, 自己則去做其他的事。

龔虹嘉, 1965年出生, 1986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 實際上, 龔虹嘉上華中科大非常偶然。 他在中學時期非常喜歡文科, 成績也非常好, 當年高考時他的作文成績是全省唯一的滿分作文。 龔虹嘉當時的理想是去做記者、做律師, 或其他與人文相關的工作。 但當時非常喜歡和器重他的一位老師一番語重心長的話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就這樣, 理科成績並不理想的龔虹嘉最後憑藉運動健將(國家標槍三級運動員)和優秀學生幹部等加分進入了華中科技大學。

在工科院校, 龔虹嘉的文科優勢變成了劣勢, 但熱心腸讓他找到一方天地, 成了學生頭子和關係王。

大學畢業後, 龔虹嘉跑到深圳去闖蕩, 繼續熱心腸。 有段時間, 幾乎每週都有人找他借宿。 當時, 他的生活並不怎麼如意, 來的人, 有些跟他熟, 有些不熟, 但無論熟不熟, 能幫的他都幫。 他的投資, 就是從幫忙開始的。

1994年, 幹了七、八年電子技術和產品工作之後, 龔虹嘉與人合夥創辦了德生公司, 生產收音機。

在80年代, 國民的主要娛樂方式就是收音機, 但90年代隨著電視機的普及, 收音機行業受到很大的衝擊。 整個電子行業的特點都是如此, 一旦受到衝擊往往都是毀滅性的, 而不僅僅是失去部分市場份額, 正如BP機、大哥大、答錄機、膠捲照相機等, 如今已經在市場上銷聲匿跡, 即使強大如索尼、松下、柯達亦難逃宿命, 收音機行業亦是如此。

其時, 受電視衝擊, 當時收音機市場不斷萎縮。 有利可圖的高端市場被索尼、松下等日本廠商壟斷, 國產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場靠價格戰苟延殘喘,

最便宜的只賣七八元, 不但是夕陽, 還是個貼本的生意。

正是在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背景下, 龔虹嘉看到商機。

他要做介乎於低端和高端之間的中檔收音機。 這是他從生活中發現的機會。 他曾花600元買過一台索尼收音機, 一番捯飭後, 他發現這個洋品牌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高科技, 只不過外觀和品牌比國產的好。 繼而, 他動起了心思:如果自己能幹出更好的外觀和品牌, 不賣洋牌子這麼貴, 但比其他國產品牌貴一截, 一定有不錯的市場和利潤。

瞄準中端補空白的精准定位, 加上得當的廣告和品牌策略, 讓龔虹嘉稍微努了把力就搞出了大名堂, 高峰時, 50元以上的收音機市場德生占了超過70%。

也許, 正如龔虹嘉一貫堅持的投資三不原則:別人不想做、不願做、不敢做的事情, 我們才可以去做。 他說他骨子裡的性格就是害怕與人搶, 他所投資的專案多為冷門, 甚至在當時被認為很荒唐。

收音機大捷讓龔虹嘉有了更多資本, 熱心腸則讓他認識了更多人。 這些人中, 不少都是有才華, 有創意, 想創業但沒錢的人。 遇到這樣的人, 龔虹嘉覺得靠譜就會幫, 幫著幫著, 就走上了投資的這條道。

20世紀初的安防行業發展並不好, 當時還沒有“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的提法, 而安防行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託政府部門的投入, 但政府投入的規模和節奏很難把控, 當時國內還沒有一家真正的安防行業巨頭出現, 一家企業過早的入場也許還沒有等到風來就已經死在等待的路上。

海康威視的創始人陳宗年、胡揚忠,都是華中科技大學電腦系的校友。也許龔虹嘉在投資海康威視時已經嗅到了安防行業的歷史機遇,也有人說他投資海康威視的初心僅是為了幫助校友圓一個技術夢。

龔虹嘉當年給海康威視的資金是245萬人民幣。如今的海康威視,已是全球視頻監控設備的第一大企業,並將業務延伸到智慧家居、工業自動化和汽車電子等行業,產品和解決方案應用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海康威視的淨利潤高達72億人民幣,其市值已超過3700億人民幣。

龔虹嘉說,他從小並沒有對人生有過太大的規劃,在他看來,計畫趕不上變化。他的創業經歷似乎也印證了他的這一說法。有時隨遇而安,順其自然也許往往是另一種大境界。

海康威視的創始人陳宗年、胡揚忠,都是華中科技大學電腦系的校友。也許龔虹嘉在投資海康威視時已經嗅到了安防行業的歷史機遇,也有人說他投資海康威視的初心僅是為了幫助校友圓一個技術夢。

龔虹嘉當年給海康威視的資金是245萬人民幣。如今的海康威視,已是全球視頻監控設備的第一大企業,並將業務延伸到智慧家居、工業自動化和汽車電子等行業,產品和解決方案應用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海康威視的淨利潤高達72億人民幣,其市值已超過3700億人民幣。

龔虹嘉說,他從小並沒有對人生有過太大的規劃,在他看來,計畫趕不上變化。他的創業經歷似乎也印證了他的這一說法。有時隨遇而安,順其自然也許往往是另一種大境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