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直升機發展從引進仿製開始,國產渦軸發動機可用但性能扔不足

【閱讀需要3分鐘, 感謝評論、關注】

中國直升機從引進開始

中國最初的直升機是從蘇聯引進的米-4所仿製的直-5型,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

我國又從蘇聯引進了米-6和米-8直升機。 而且, 從80年代開始又借著國際關係好轉, 從西方引進了多種中、輕型直升機成品。 而且當時引進的兩個大直升機項目中, 一個是引進技術國產的4噸級直-9雙發直升機, 另一個就是利用引進“超黃蜂”測繪仿製的直-8, 還有配套製造的渦軸-8和渦軸-6渦軸發動機。

而且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又開始與俄羅斯恢復了軍火貿易, 我國陸軍和空軍又大量引進了米-17系列直升機, 海軍則引進了相當多數量的卡-28和卡-31艦載直升機裝備新型軍艦。

中國軍隊直升機裝備發展到現在,

已經形成了輕型的直-11, 多用途的直-9, 中型的S-70、米-17、卡-28和直-8, 特種直升機則有武裝型的直-10、直-19和雷達警戒性卡-31, 處於研製階段的有直-20和直-18兩個型號。 而且我國的技術空白——重型直升機, 也正在與俄羅斯合作進行中。

我國直升機發動機的發展

國內現有直升機的發動機型號不多, 直-9和直-11、直-19都採用渦軸-8發動機, 而直-8採用的渦軸-6發動機僅能滿足批量生產的使用要求, 而渦軸-8和渦軸-6則是從引進國外20世紀70年代的技術水品產品, 現在來看已經有些落後了。 而國內自研的只有直-10使用的國產中小功率渦輪發動機, 直-18和直-20級別的國產渦軸發動機還不成熟, 無法形成穩定工作以支援批量生產, 仍然有賴於引進國外成品發動機。

而國內批量裝備的米-17和S-70也都是採用引進的發動機, 在日常使用和備件上存在無法擺脫的被鉗制。 而國內技術水準相對成熟的渦軸-8則是直接引進技術仿製的, 期間還得到了法國企業的全程技術支援。 而渦軸-6則是在參照成品發動機基礎上進行測繪仿製的,

仿製的原型是國外20世紀60年代的技術。

雖然這些國產仿製型號在理論上是非常成熟的, 但是渦軸-8的可靠性和未定型直到今天仍然無法與國外原型相比, 渦軸-6的可靠性和維護性甚至限制了直-8的生產規模和出勤率。 而按照公開的2010年統計資料, 我國仿製生產的渦軸-8首翻期只有法國原型號的三分之一,也就是達到800-1200小時左右的水準。

國內現有渦軸發動機技術水準不高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實用型號僅有國外二代渦軸發動機的水準,而新型國產發動機也僅僅能夠達到西方20世紀80年代的技術水準。雖然相比西方80年代末期開始研製、目前已經達到使用狀態的四代渦軸發動機——T800、MTR390等,性能指標和實際應用效果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國仿製生產的渦軸-8首翻期只有法國原型號的三分之一,也就是達到800-1200小時左右的水準。

國內現有渦軸發動機技術水準不高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實用型號僅有國外二代渦軸發動機的水準,而新型國產發動機也僅僅能夠達到西方20世紀80年代的技術水準。雖然相比西方80年代末期開始研製、目前已經達到使用狀態的四代渦軸發動機——T800、MTR390等,性能指標和實際應用效果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