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老師,如果你不想被機器人取代……

小編的話:

最近, 《紐約客》雜誌的一張最新封面在朋友圈刷了屏。

機器人行色匆匆, 人類則坐地行乞。 畫外之意:在未來社會, 人類的職業會被機器人取代,

甚至社會會被機器人操控, 人類將淪為弱勢無力的乞討者。 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 曾經在科幻小說裡出現的景象, 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那麼, 教師職業會在未來會被機器人取代嗎?

近日, 《教育時報》記者就此話題對話北京市順義區教育研究和教師研修中心副主任、“生命課堂”研究和推廣者李廣生, 從“生命課堂”和“智慧育人”的視角, 來探討教師職業的特點。 或許, 正是教師職業工作中無法取代的地方, 才是教師職業價值的真諦所在。

如果教師不想把孩子培養成機器人, 那你根本不用擔心教師會被機器人取代;反之, 如果你想把孩子培養成機器人, 那你遲早會被機器人取代

教育時報:您對《紐約客》雜誌這張最新封面的刷屏,

有什麼樣的評價?人類的這種焦慮有無必要?具體到教師職業, 會被機器人取代嗎?

李廣生:我也關注到了這一事件。 相關報導顯示:這張封面是由基庫·詹森繪製的, 但他本人卻並不擔心自己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 他這樣說:“如果機器人會神經過敏, 我可能會擔心。 ”其實, 這幅畫迅速“走紅”的事件本身更值得關注。 工作被機器人取代可能給個人帶來危機, 但思考被媒體綁架將給整個人類帶來危機。

人類的這種焦慮有無必要?作為個體來講, 如果你是一名產業工人, 在流水線上工作, 則必然會焦慮。 因為老闆正在購進機器人, 而他自己也知道, 機器人比他做得更好, 而且不知疲倦。 對於整個人類而言,

焦慮也很有必要, 但我們更應該憂心是:它們為誰所用?用在何處?假如有一天, 人類真的成為機器人的奴隸, 那麼機器人絕不是奴隸主, 一定還有一群操縱機器人的人。

關於教師職業會不會被機器人所取代, 我的一位朋友有個絕妙的回答:如果你不想把孩子培養成機器人, 那你根本不用擔心教師會被機器人取代。 反過來這句話也是成立的:如果你想把孩子培養成機器人, 那你遲早會被機器人取代。 教育目的決定教育方法和手段, 就像是我在“生命課堂”中為課堂教學確定的基本邏輯——為什麼教決定教什麼, 教什麼決定怎麼教。

事實上, 我們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決定了我們的工作性質。 如果我們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思想、有情感、有靈性、有創意,

敢於並能夠承擔生命責任的活生生的人, 那我們的工作就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現在不會, 將來也不會。 如果我們想把孩子培養成裝滿了各種各樣知識的容器, 一個答題的機器、得分的機器, 那我們的工作必將被機器人取代, 時間也不會太久。

漫畫:盛凱

學校事務性工作能夠被機器人替代, 但教育性工作要謹慎地引入技術

教育時報:您認為, 教師工作中哪些部分內容會被機器人取代?教師如何避免成為“教學機器”?

李廣生:教師的哪些工作可以被替代?這個問題問得好。 很多人曾預言, 包括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和蘋果的“教父”約伯斯也曾表示, 現代資訊技術的發展將給教育帶來根本性變革。 時至今日, 這些預言都未實現。 科技讓整個世界為之沸騰, 但教育內部——校園裡和課堂上, 只翻騰起幾朵浪花, 總體而言, 教學還是一副老面孔, 課堂還是一副老樣子。 對此, 作為一名教育者, 我亦喜亦憂。 喜的是教育沒有被技術綁架, 憂的是教育反應遲鈍、行動遲緩。

學校的很多事務性工作都可以交給技術,它比人做得更好更快。但教育性工作在交給技術時需要非常謹慎,教育工作的複雜性和特殊性使它幾乎無法標準化和程式化。教育是科學,指的是教育的學術屬性,但就教育實踐而言,我更願意說教育是藝術。因此,可以籠統地說,事務性工作能夠被替代,但教育性工作要謹慎地引入技術。

教師如何避免成為“教學機器”?如果我們把教學簡單地、片面地、狹隘地理解為教知識,目的在於熟練掌握哪些知識,那麼我們就會鍾情於技術在這方面所具有的人類無法比擬的優勢。下圍棋人類比不過機器,教知識人類還比不過機器。批閱一個班的作業,一位熟練的教師要花30分鐘,而機器只用3秒鐘,並且能夠準確回饋,及時推送給學生本人。如果我們認為作業只反映知識掌握情況,那我們只好把自己工作讓位於機器,這就不僅僅是綁架的問題了,我們自己就淪為“教學機器”了。事實上我們都非常清楚,作業不僅反映知識掌握情況,還能反映出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品質、思維方式等比知識重要100倍的東西。機器能夠判斷對錯,但機器看不出錯誤中蘊含著的創意,誰又能說它不會發展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呢?

教學過程是預設與生成交相輝映的過程,預設是基礎,生成是超越,缺少預設教學失之於虛,缺少生成教學失之於僵。我宣導“生命課堂”,提出建設“有生成的課堂”,目的在於讓教學充滿挑戰,讓學習充滿創造。教師免于成為“教學機器”,學生免于成為“學習機器”。一旦學生習慣了預設的學習,將會習慣預設的人生;一旦他們喜歡上被牽著走的學習,將會喜歡被牽著走的人生。這才是最可怕的。

踐行“生命課堂”,修煉“實踐智慧”:做真實的教育,過原創的人生

教育時報:在前不久河南教育時報社主辦的第六屆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評選中,報社在一線教師中徵集了25個班級管理的案例,個個都是熱點、難點問題。候選班主任現場抽題、現場答辯。從答辯的情況看,這些優秀的班主任有著豐富的實踐智慧和班級管理經驗,有著對學生深沉的愛和溫情。可以說,教學的生成性和育人的實踐智慧,決定了教師的專業屬性和無可替代性。教師工作中無法取代的部分,正是未來教師職業素養中最需要加強的部分。您認為,這些素養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李廣生:這次評選和用於答辯的案例我都有所關注。我認為它們有如下三大特點:一是真實性。確確實實發生在一線教師身邊的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值得我們借鑒和反思。教育最怕紙上談兵。二是教育性。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育人,不是解決事情,或是說通過解決事情而達到育人的目的。人必須要擺在處理教育事件的核心位置。三是開放性。教育有法,這個法指的是基本原則並非具體方法,所以才有教無定法之說。教師的實踐智慧是在基本原則指導下,在具體情景中生成的具有個性化的方法,它必然是開放的。也正因為它是開放的,所以教育才是靈動的,有生命的。

“生命課堂”是我主持的一項草根研究,我宣導“做真實的教育,過原創的人生”,我認為“課堂是有生命的,教師是有主張的”,正是有主張的教師成就了有生命的課堂,從課堂裡走出的才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因此,我認為面對科技進步、世界飛速發展,教師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修煉。

一是修煉教育主張。教育主張是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的有機融合。教師必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清晰的、完整的、深刻的體會和認識,教育情懷和教育理想均來自教育主張,對教育方法的探索和創新也在教育主張的指導之下進行。做一個有主張的教師,才不會被技術綁架,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二是修煉教育智慧。我把教育智慧概括為“人”“情”“味”,具體而言則是:眼中有人,心中有情,事中有味。人是核心,不要見事不見人;情是關鍵,在解決事情的過程中融入誠摯的情感,法網無情但教育有情,情感本身就是教育;味是追求,解決事情不是目的,通過事情的解決帶給孩子以滋味和回味才是教育的追求。有智慧的教師就是有“人情味”的教師。

三是修煉教育風格。教育風格是教師的金字招牌,既是教師自身價值的體現,又是提升教育品質的途徑。有風格的教師造就有特色的教育,有特色的教育成就有個性的學生。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教師能否被機器人取代,取決於教師自己,取決於是否想把孩子培養成“機器”。面對科技進步,教育者要有開闊的胸懷,與世界融為一體,又要有堅定的信念執守教育的真諦。

附:

BBC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的資料體系分析了 365種職業未來的“被淘汰概率”。

被機器人取代可能性最高的前10職業及被淘汰概率:

1.電話推銷員:99.0%

2.打字員:98.5%

3.會計:97.6%

4.保險業務員:97.0%

5.銀行職員:96.8%

6.政府職員:96.8%

7.接線員:96.5%

8.前臺:95.6%

9.客服:91.0%

10.人事:89.7%

被機器取代可能性最低的前5職業及被淘汰概率:

1.酒店管理者:0.4%

2.教師:0.4%

3.心理醫生:0.7%

4.公關:1.4%

5.建築師:1.8%

從365 種職業未來的“被淘汰概率”中,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的結論:

一、工作含以下要求,被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① 社交能力、協商能力及人情練達的藝術。② 同情心,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③ 創意和審美。

二、工作有以下特徵,被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① 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② 大量重複勞動,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③ 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不聞天下事。

看到這個研究結論,作為教師,還是挺自豪的吧?有老師說:活了這麼久竟然要被機器取代?還好我做了教師……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李廣生 楊雷

重要聲明:本原創作品,著作權屬“河南教師”微信公眾號(jiaoyushibao)所有,媒體或公眾號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否則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微信ID:jiaoyushibao

長按二維碼進行關注

覺得不錯,請點贊↓↓↓

學校的很多事務性工作都可以交給技術,它比人做得更好更快。但教育性工作在交給技術時需要非常謹慎,教育工作的複雜性和特殊性使它幾乎無法標準化和程式化。教育是科學,指的是教育的學術屬性,但就教育實踐而言,我更願意說教育是藝術。因此,可以籠統地說,事務性工作能夠被替代,但教育性工作要謹慎地引入技術。

教師如何避免成為“教學機器”?如果我們把教學簡單地、片面地、狹隘地理解為教知識,目的在於熟練掌握哪些知識,那麼我們就會鍾情於技術在這方面所具有的人類無法比擬的優勢。下圍棋人類比不過機器,教知識人類還比不過機器。批閱一個班的作業,一位熟練的教師要花30分鐘,而機器只用3秒鐘,並且能夠準確回饋,及時推送給學生本人。如果我們認為作業只反映知識掌握情況,那我們只好把自己工作讓位於機器,這就不僅僅是綁架的問題了,我們自己就淪為“教學機器”了。事實上我們都非常清楚,作業不僅反映知識掌握情況,還能反映出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品質、思維方式等比知識重要100倍的東西。機器能夠判斷對錯,但機器看不出錯誤中蘊含著的創意,誰又能說它不會發展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呢?

教學過程是預設與生成交相輝映的過程,預設是基礎,生成是超越,缺少預設教學失之於虛,缺少生成教學失之於僵。我宣導“生命課堂”,提出建設“有生成的課堂”,目的在於讓教學充滿挑戰,讓學習充滿創造。教師免于成為“教學機器”,學生免于成為“學習機器”。一旦學生習慣了預設的學習,將會習慣預設的人生;一旦他們喜歡上被牽著走的學習,將會喜歡被牽著走的人生。這才是最可怕的。

踐行“生命課堂”,修煉“實踐智慧”:做真實的教育,過原創的人生

教育時報:在前不久河南教育時報社主辦的第六屆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評選中,報社在一線教師中徵集了25個班級管理的案例,個個都是熱點、難點問題。候選班主任現場抽題、現場答辯。從答辯的情況看,這些優秀的班主任有著豐富的實踐智慧和班級管理經驗,有著對學生深沉的愛和溫情。可以說,教學的生成性和育人的實踐智慧,決定了教師的專業屬性和無可替代性。教師工作中無法取代的部分,正是未來教師職業素養中最需要加強的部分。您認為,這些素養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李廣生:這次評選和用於答辯的案例我都有所關注。我認為它們有如下三大特點:一是真實性。確確實實發生在一線教師身邊的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值得我們借鑒和反思。教育最怕紙上談兵。二是教育性。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育人,不是解決事情,或是說通過解決事情而達到育人的目的。人必須要擺在處理教育事件的核心位置。三是開放性。教育有法,這個法指的是基本原則並非具體方法,所以才有教無定法之說。教師的實踐智慧是在基本原則指導下,在具體情景中生成的具有個性化的方法,它必然是開放的。也正因為它是開放的,所以教育才是靈動的,有生命的。

“生命課堂”是我主持的一項草根研究,我宣導“做真實的教育,過原創的人生”,我認為“課堂是有生命的,教師是有主張的”,正是有主張的教師成就了有生命的課堂,從課堂裡走出的才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因此,我認為面對科技進步、世界飛速發展,教師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修煉。

一是修煉教育主張。教育主張是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的有機融合。教師必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清晰的、完整的、深刻的體會和認識,教育情懷和教育理想均來自教育主張,對教育方法的探索和創新也在教育主張的指導之下進行。做一個有主張的教師,才不會被技術綁架,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二是修煉教育智慧。我把教育智慧概括為“人”“情”“味”,具體而言則是:眼中有人,心中有情,事中有味。人是核心,不要見事不見人;情是關鍵,在解決事情的過程中融入誠摯的情感,法網無情但教育有情,情感本身就是教育;味是追求,解決事情不是目的,通過事情的解決帶給孩子以滋味和回味才是教育的追求。有智慧的教師就是有“人情味”的教師。

三是修煉教育風格。教育風格是教師的金字招牌,既是教師自身價值的體現,又是提升教育品質的途徑。有風格的教師造就有特色的教育,有特色的教育成就有個性的學生。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教師能否被機器人取代,取決於教師自己,取決於是否想把孩子培養成“機器”。面對科技進步,教育者要有開闊的胸懷,與世界融為一體,又要有堅定的信念執守教育的真諦。

附:

BBC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的資料體系分析了 365種職業未來的“被淘汰概率”。

被機器人取代可能性最高的前10職業及被淘汰概率:

1.電話推銷員:99.0%

2.打字員:98.5%

3.會計:97.6%

4.保險業務員:97.0%

5.銀行職員:96.8%

6.政府職員:96.8%

7.接線員:96.5%

8.前臺:95.6%

9.客服:91.0%

10.人事:89.7%

被機器取代可能性最低的前5職業及被淘汰概率:

1.酒店管理者:0.4%

2.教師:0.4%

3.心理醫生:0.7%

4.公關:1.4%

5.建築師:1.8%

從365 種職業未來的“被淘汰概率”中,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的結論:

一、工作含以下要求,被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① 社交能力、協商能力及人情練達的藝術。② 同情心,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③ 創意和審美。

二、工作有以下特徵,被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① 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② 大量重複勞動,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③ 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不聞天下事。

看到這個研究結論,作為教師,還是挺自豪的吧?有老師說:活了這麼久竟然要被機器取代?還好我做了教師……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李廣生 楊雷

重要聲明:本原創作品,著作權屬“河南教師”微信公眾號(jiaoyushibao)所有,媒體或公眾號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否則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微信ID:jiaoyushibao

長按二維碼進行關注

覺得不錯,請點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