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國在吉富羅非魚鏈球菌感染後的分子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 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員領銜的課題組以新品種——吉富羅非魚“中威1號”為材料, 開展了海豚鏈球菌感染下羅非魚Mirna介導靶基因的調控機制研究並取得進展。

Mirna是一類小的非編碼RNA, 可以通過與一個或多個靶基因3'-UTR結合來調節靶基因表達活性。 成熟的Mirna廣泛存在於動物、植物與病毒中, 主要參與了哺乳動物先天性免疫應答、炎性疾病、細胞信號轉導與代謝的調控過程。 相比之下, 魚類方面的Mirna研究起步較晚, Mirna在魚體內的信號通路及其調控機制的報導也較為有限。

該項研究基於Mirna組學技術, 成功構建了鏈球菌感染24h後的差異Mirna表達文庫,

篩選了19個顯著差異表達的Mirna, 8個Mirnas(miR-92, miR-101c, miR-310-3p, miR-127, let-7, miR-599, miR-122-5p 和 miR-10d-5p)顯著上調;11個Mirnas(miR-92d-3p, miR-146-3p, miR-17-5p, miR-10, miR-694, miR-181b, miR-138, miR-10-5p, miR-33a, miR-375-5p 和miR-10b)顯著下調。 同時, 對這些差異表達Mirnas的靶基因進行了篩選與驗證。 實驗證明, 海豚鏈球菌感染後的miRNA與其靶基因主要介導了免疫炎性回應與細胞因數信號轉導通路。 該項研究結果不僅在認識應激狀態下魚類分子調控與細胞信號傳導途徑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還將為緩解魚類應激損傷提供新的治療靶點與治療策略。

該研究結果所形成的論文“Effects of exposure to Streptococcus iniae on microRNA expression in the head kidney of genetically improved farmed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已在BMC Genomics (2017) 18:190上發表(DOI 10.1186/s12864-017-3591-z)。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