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四海遊蹤:跟著昍朤游古村——白水洋龍泉村

龍泉村

隸屬臨海市白水洋鎮, 地處大雷山。 沿著盤山公路, 驅車要二十多分鐘才能到達。 翻過村後的山峰, 就是天臺縣的雷峰鄉。 地處深山的龍泉村, 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才通公路, 也結束了村民外出走山徑的歷史。 今天跟著@小熊的步伐一起去看看入選了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龍泉村吧。

龍泉, 是因為村中的泉水而得名, 在村西一處不大的井, 村裡人叫“泉井”, 據說, 終年不幹, 就是最旱的日子, 這裡也是一汪清水, 井上擱有一塊石板, 這裡滋養著一代代的村民。

龍泉村的村民大都姓陳, 明末時從天臺的張思村遷徙而來。 在《務園陳氏宗譜》裡龍泉村祖先的最早記載是一位元名叫“陳汝立”的人, 生卒年月沒記。 他是潘公的長子, 字守本, 號君武, 有六子一女。 在村中擁擠的房屋中有一處不起眼的空坦。

村中有一座陳氏宗祠。 宗祠依山而建, 從院子至廳堂, 有一米多高的臺階。 廳堂是一座三開間闊, 有12根堂柱。 粗粗的堂柱上鑲刻著對聯, 只是字跡剷除, 或是寫上文革時的口號, 只有一副可依稀辨識:獅嶺起祥雲脈繞大雷, 龍泉敦古處源追穎水。 落款是“天臺褚傳誥撰, 同邑宗巨西書, 歲癸亥午月瑞陽日”。 褚傳誥是天臺縣民國時一位著名的文人, 光緒二十年廩貢生, 曾編撰《天臺縣誌稿》, 正在修復中。

村裡的古民居保存最好的, 要算是“前臺”的院子。 它座北朝南, 前為單牆, 開一扇大門, 兩扇邊門。 左、右、後三面是二層樓房。

中堂柱上的雀替雕刻得很精細,

目前居住5戶人家。 這座院的後面還有兩座院子, 分別是“後臺”、“裡台”, 與“前臺”建造年代相差不遠, 台與台不相連, 中間有過道。 在前臺的後牆上的石窗上, 有灰雕的裝飾, 燦頭牆上也有“福祿壽”圖案的灰雕。 這座大院是陳炳方的故居。 陳炳方, 字文候, 生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908), 曾任雙港區保平鄉的鄉長。 這座大院是他的祖父陳洪量當手建起的。 陳洪量, 字德寬, 太學生, 生道光十五年乙未十月廿五, 卒光緒二十年乙未正月, 建房的時間大約在清同治年間。

沿著村道, 拾級而上是一座稱為“老屋”的院子, 據說這是村裡最古老的民居, 建于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清末時,這座大院誕生了一位名叫“陳坊仲”的文人。他畢業於浙江省立民眾教育實驗學校,曾擔任浙江民眾教育館館長。

如今“老屋”倒塌得更為厲害,已經無人居住。院子裡,萋萋荒草,掩著幾隻水缸。走進大門,廊柱上的雀替是兩幅古代的人物木雕作品。一幅是兩位仕女倚在亭欄俯首私語,一位官樣打扮的人,搖著扇子坐在院中的太師椅上,身旁還有一位侍者彎著腰,似乎在聽從什麼吩咐。還有一幅是兩位仕女與兩位公子在花園相會,小姐滿臉羞澀,與公子的以目傳情,都雕刻得十分惟肖。在中堂的板壁上還貼著“官報房”送來的科舉“捷報”。

村裡還有一座名叫“小坑”的院子,座北朝南,因為門前有一條從山上流過門前的坑水而得名“小坑”。因為山勢陡峭,北、東、西南三面為二層,南面是一層簡易房。大門在院的東南角,朝東而開,大門的門楣上有一對門當。院子裡的雀替是木雕的獅子,由上而下,神態憨厚,上雕有古代人物故事,中堂的柱上是木雕的兩位人物,一上一下,可惜的是頭與身子均遭刀鏟。

古村比我想像得大,房屋依地勢的高低而建,一排一排,一座座,多以二層磚瓦房為主,四合院式也挺多,只是時光消逝,滄桑飽含,沒有得到及時修繕的老屋,如今是倒的倒,塌的塌,殘牆斷亙、荒草搖曳,青蕪遍佈之處,給人一種破敗、荒涼的感覺。

我們行走其中,像是邁步在時光的軌跡中,面對那一磚一瓦的堆疊,那一堵斷牆,那一扇破舊的再也難以抵擋寒風的窗,以及那一件件依舊懸掛在梁上的卻早已是蛛網密集的竹籃、米籮等,心裡不由得為那些漸將,或是正在消逝的東西而感覺一絲難以言語的悲涼。

我想,也許生命就是這樣,也許世上的一切都將被這號稱為歲月的東西所承載。

走過村落,看到不多的老人。

他們的生活,安居樂業,

沒有看到一個年輕人,

不多的兒童,

也因學區的撤離,

到山下上學了-----

村頭唯一一個新建的木房,

是村書記的排房,

仿古的建築,

透射出古村落旅遊的開始,

估計不久的將來,

龍泉古村落可以吃上農家樂。

住上民宿!

離開古村時,看到多處外牆上的文革標語依舊很是清晰。

週末兩日遊線路推薦:

Day1:上午:車赴臨海古城,午餐:品嘗臨海特色美食;下午:遊覽東湖公園、江南長城、龍興寺、紫陽古街,感受台州府城民俗文化,入住市區酒店;

Day2:上午:車赴白水洋鎮,遊覽大雷山,呼吸新鮮空氣;中餐:品嘗農家菜;下午:遊覽地處深處的龍泉村,感受輕悠生活,適時返回。

建于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清末時,這座大院誕生了一位名叫“陳坊仲”的文人。他畢業於浙江省立民眾教育實驗學校,曾擔任浙江民眾教育館館長。

如今“老屋”倒塌得更為厲害,已經無人居住。院子裡,萋萋荒草,掩著幾隻水缸。走進大門,廊柱上的雀替是兩幅古代的人物木雕作品。一幅是兩位仕女倚在亭欄俯首私語,一位官樣打扮的人,搖著扇子坐在院中的太師椅上,身旁還有一位侍者彎著腰,似乎在聽從什麼吩咐。還有一幅是兩位仕女與兩位公子在花園相會,小姐滿臉羞澀,與公子的以目傳情,都雕刻得十分惟肖。在中堂的板壁上還貼著“官報房”送來的科舉“捷報”。

村裡還有一座名叫“小坑”的院子,座北朝南,因為門前有一條從山上流過門前的坑水而得名“小坑”。因為山勢陡峭,北、東、西南三面為二層,南面是一層簡易房。大門在院的東南角,朝東而開,大門的門楣上有一對門當。院子裡的雀替是木雕的獅子,由上而下,神態憨厚,上雕有古代人物故事,中堂的柱上是木雕的兩位人物,一上一下,可惜的是頭與身子均遭刀鏟。

古村比我想像得大,房屋依地勢的高低而建,一排一排,一座座,多以二層磚瓦房為主,四合院式也挺多,只是時光消逝,滄桑飽含,沒有得到及時修繕的老屋,如今是倒的倒,塌的塌,殘牆斷亙、荒草搖曳,青蕪遍佈之處,給人一種破敗、荒涼的感覺。

我們行走其中,像是邁步在時光的軌跡中,面對那一磚一瓦的堆疊,那一堵斷牆,那一扇破舊的再也難以抵擋寒風的窗,以及那一件件依舊懸掛在梁上的卻早已是蛛網密集的竹籃、米籮等,心裡不由得為那些漸將,或是正在消逝的東西而感覺一絲難以言語的悲涼。

我想,也許生命就是這樣,也許世上的一切都將被這號稱為歲月的東西所承載。

走過村落,看到不多的老人。

他們的生活,安居樂業,

沒有看到一個年輕人,

不多的兒童,

也因學區的撤離,

到山下上學了-----

村頭唯一一個新建的木房,

是村書記的排房,

仿古的建築,

透射出古村落旅遊的開始,

估計不久的將來,

龍泉古村落可以吃上農家樂。

住上民宿!

離開古村時,看到多處外牆上的文革標語依舊很是清晰。

週末兩日遊線路推薦:

Day1:上午:車赴臨海古城,午餐:品嘗臨海特色美食;下午:遊覽東湖公園、江南長城、龍興寺、紫陽古街,感受台州府城民俗文化,入住市區酒店;

Day2:上午:車赴白水洋鎮,遊覽大雷山,呼吸新鮮空氣;中餐:品嘗農家菜;下午:遊覽地處深處的龍泉村,感受輕悠生活,適時返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