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騰訊做的這些事!馬化騰究竟想幹什麼?

“如果我們在開放的探索中出現挫折, 我們一定會選擇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不是退縮。 ”

這是馬化騰在第一屆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

對合作夥伴們許下的承諾。 從最初的騰訊開放平臺上線, 到如今打造數位化生態平臺;從當年的北京, 到如今的成都, 騰訊的全球合作夥伴大會已經舉辦了7年。 隨著互聯網的日新月異, 騰訊開放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七年前就宣稱要“再造一個騰訊”的馬化騰, 未來還想做什麼?

順勢而為的騰訊開放

2011年, 經歷過幾場大風波的騰訊, 最終確定了新的發展思路和戰略:開放。

同年, 第一屆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召開, 推出騰訊開放平臺部, 馬化騰提出要“再造一個騰訊”。

由此為起點, 騰訊走上開放之路, 相繼推出QQ空間、微信公眾號等開放平臺, 對好的項目進行參與、投資和扶持。 這些措施不僅大大促進了騰訊自身的發展,

保持了自己的優勢, 還真正搭建了一個互聯網生態圈。

騰訊開放平臺最大的作用, 就是幫助合作夥伴進行線上線下的全方位連接, 從而對資訊、資源和生產起到優化和調配作用。 通過QQ和微信這兩個連接器, 使得眾多合作夥伴都能在騰訊的開放平臺中, 獲得產品輸出管道、服務、人才和使用者等市場要素, 得到高收益和高估值。 于騰訊而言, 合作夥伴越多, 騰訊的生態圈也就越生機勃勃。

在騰訊的內部生態鏈中, 京東、美團點評、58同城、搜狗和攜程等各個領域的巨頭紛紛帶頭加入開放體系。 借助騰訊的開放平臺, 這些企業運用騰訊的社交產品、數位內容和金融服務迅速擴展業務, 帶動自身其他線上線下的合作夥伴加入這個體系, 直接在騰訊開放平臺上進行溝通和交易。 這樣的模式被眾多互聯網企業肯定後, 逐漸向第一、第二產業滲透, 從而使得所有環節都能在開放平臺中進行。

這個平臺對外部的創業者同樣友善。 創業者入駐開放平臺時,

騰訊方面會提供產品、技術、運營、行銷等方面的幫助, 使創業者能專注於創意和產品。 因此, 即使再小型的新創企業, 也可以通過騰訊開放平臺上的大資料和社交管道, 獲取自己的粉絲使用者, 根據使用者的需求來評估生產規模, 制定產品策略。 截至2017年10月, 騰訊開放的合作夥伴已經超過1300萬, 合作夥伴公司累計分成超過230億, 創造就業2500萬。

對於普通用戶而言, 騰訊開放後, 從一個簡單的社交平臺, 轉變成一個豐富的互聯網生活圈。 QQ用戶端一站式承包了音樂、遊戲、閱讀、動漫等休閒功能;微信用戶端則集社交、資訊、金融於一體。 隨著協力廠商應用的接入, 用戶在使用其他互聯網服務使也變得更加方便。

騰訊的開放做了哪些佈局

在致合作夥伴公開信中,

馬化騰提到:“在數位化背景下, 不同產業和區域的生態之間, 開始發生越來越多的關聯, 從而形成一個‘數字生態共同體’。 ”回顧騰訊這幾年在多個領域的佈局, 不難發現, 騰訊這盤棋下得足夠大。

社交與內容:騰訊高層在多個場合都強調過, 騰訊現在主要做的事情之一, 就是將人和人、人和內容、人和服務、人和設備連接起來。 依靠著QQ和微信兩個連接器, 騰訊開放平臺的內容產業基本覆蓋了人們互聯網生活的每一寸空間。

坐擁9億用戶的騰訊在社交與內容開放過程中, 最重要的環節是將用戶流量與開發者共用。 目前, QQ、微信、QQ空間用戶端、應用寶和QQ物聯都已經開放, 合作夥伴在平臺接入自己的產品後, 騰訊會根據產品的分類和使用者的喜好對產品進行曝光和擴散,幫助開發者獲取新用戶。當產品使用者成長到一定規模後,開發者可以在開放平臺上開設論壇,提升用戶對應用的黏度。這種合作模式是共贏的,一方面,開發者的應用得到了推廣;另一方面,騰訊整個體系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日活躍用戶得到增長。

從騰訊用戶的角度來看,QQ和微信介面對協力廠商開放,使得使用者能將協力廠商內容便捷地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圈。同時,在使用協力廠商應用時,QQ或微信“一鍵登錄”成也為了習慣。

社交與內容的開放,讓協力廠商應用對騰訊的依賴性加強,騰訊也借助開放平臺上的產品不斷擴展自己的生態圈。目前,已經有超過570萬應用接入騰訊開放平臺。

騰訊雲與AI:在今年的公開信中,馬化騰23次提到“雲”的概念,可見騰訊雲是騰訊構建數字生態平臺的關鍵環節。騰訊雲利用AI對使用者資料進行採集、檢索、比對和返回,把資料放到雲端後,再給需要這個能力的人共用,從而使得地理位置資訊LBS、安全、物聯網、無人駕駛等項目的實現。

以摩拜單車為例,針對摩拜單車所需的場景,騰訊雲為摩拜提供了一整套雲端與車載模組的通信服務,這其中包括解鎖、定位、計費等的即時資料傳輸,保證了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的產品體驗。此外,騰訊的智慧醫療也已經落地。在時間就是金錢的今天,騰訊的企鵝醫院採取線上問診、線下理療的模式,同時整合醫聯已連接的全國43萬名醫生,進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醫生隨時可以上門就診。將AI運用到醫療行業,騰訊可謂再次跨界成功。

截至今年,騰訊已面向超過50個行業的客戶提供雲計算服務,其中包括順豐、三一重工、摩拜單車等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這些科技創新的實現都與騰訊雲有莫大關係,也難怪騰訊在騰訊雲領域投入如此多的心血。

騰訊遊戲:從代理到自主研發,騰訊遊戲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騰訊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據Newzoo的統計,騰訊包括自營和關聯遊戲業務,去年的遊戲總收入達到了125億美元,成為全球遊戲收入最高的公司。

目前騰訊旗下QQ和微信平臺遊戲月活躍用戶數超過10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騰訊開放的成果。過去,一些小的遊戲開發團隊由於產品推廣和運營方面的不足,極容易夭折。而在騰訊開放平臺上線後,騰訊提供的託管模式可以調用好友關係鏈類OpenAPI,幫助遊戲推廣;騰訊雲則提供雲伺服器、雲存儲和頻寬等資源。在這樣的保障下,騰訊遊戲平臺讓許多遊戲創業團隊找到了出路。在樂逗遊戲、飛魚科技、獵豹移動等三家上市公司,就是因為旗下遊戲在騰訊移動遊戲平臺取得不錯的成績,而在資本市場大放異彩。

隨著騰訊的進一步開放,騰訊遊戲衍生出來的內容、社群、競技等協力廠商創業公司,同樣為騰訊的生態圈添了不少磚瓦。

金融與服務:騰訊一直對外宣稱自己有“兩個半”核心業務,除社交平臺和數位內容外,另外的“半個”就是金融。截至目前,騰訊金融業務已經橫跨協力廠商支付、征信、銀行、基金銷售、小貸、保險等領域。

金融業務的開放也是騰訊構建數字生態平臺必不可少的環節。隨著移動支付市場規模的擴大,微信支付8.3億用戶流量吸引了眾多協力廠商應用的接入。開發者利用微信支付,可以直接省去支付系統的開發。而騰訊的征信系統,利用微信和QQ兩大社交產品的使用者行為和關係資料,在很高程度上保障了看似虛擬的網路空間的人的身份和社會關係的真實性。

隨著微店和小程式的上線,商家接入騰訊的開放平臺後,在使用騰訊支付系統之餘,還能共用騰訊的用戶流量,實現用戶與盈利的捆綁。

開放的生態佈局,讓騰訊越來越強大,而騰訊投資和扶持的企業也迅速成長了起來。在今年的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騰訊又推出內容開放平臺,該平臺將聯合微信、QQ、QQ空間、流覽器、快報、騰訊新聞、騰訊視頻、應用寶、等億級流量平臺,説明內容創業者實現“一點接入、全網接通”。這意味著騰訊在開放的路上又往前邁了一大步。

騰訊開放的背後是人文

技術和產品是騰訊開放體系的核心,兩者相輔相成。在技術實力支撐下,騰訊的產品得以開發;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產品接入,也促使騰訊在技術方面進一步發展。在這樣的驅動下,騰訊不斷在基礎維護、安全、雲計算、AI方面進行開拓,技術實力成為騰訊驕傲的資本。

然而,一直被人們熟知的“科技”,只是騰訊構建數位生態平臺的技術支撐,“文化”才是騰訊開放背後的大招。VC Saas的資料顯示,騰訊投資額最大的3個行業分別是:文化娛樂(870億),金融(302億)、電商(114億)。可見,不斷用技術搭建開放平臺的騰訊,背後隱藏的是龐大的文化產業。

過去五年,騰訊以“泛娛樂”為實踐,完成了漫畫、文學、影視等各領域佈局,不斷增強用戶之間的粘性。尤其是在QQ和微信幾乎佔領了社交網路的情況下,使用者與騰訊之間不僅是人與載體的關係,更是人與人、人與生活之間的紐帶。

但是,野心勃勃的騰訊要做的並不僅僅是實體文化的輸出。

在今年的騰訊WE大會上,霍金等重量級嘉賓的一系列演講,讓整個科技圈沸騰了起來。回顧騰訊這幾年的WE大會,關注食品、關注人工智慧、關注外太空、關注人類未來……規格一年比一年高。不少人疑惑,為什麼騰訊要不惜財力、物力來舉辦一場絲毫不賺錢的大會?

事實上,這正是騰訊要做的事情:不斷向外推動騰訊乃至互聯網的邊界。正如騰訊CXO網大為在今年的WE大會上說的那樣,騰訊的目光是要超越傳統互聯網,投向更未知、更前沿的核心技術領域的。

騰訊的開放、騰訊的科技發展,無一不是為騰訊的文化輸出作鋪墊。馬化騰在第一屆WE大會上提及的“互聯網+”與“連接一切”,成了目前行業的熱詞,這就像蘋果的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和巴菲特的財富午餐一樣,是騰訊釋放文化的手段。

瑪律科夫說過:“任何一個進步的體系,也都是開放的,不然就會喪失其發展的可能性。”對於騰訊來說,這也是對它作為互聯網巨頭的必然要求。

本文由南七道和高靈靈共同完成。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歡迎關注我們。

騰訊會根據產品的分類和使用者的喜好對產品進行曝光和擴散,幫助開發者獲取新用戶。當產品使用者成長到一定規模後,開發者可以在開放平臺上開設論壇,提升用戶對應用的黏度。這種合作模式是共贏的,一方面,開發者的應用得到了推廣;另一方面,騰訊整個體系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日活躍用戶得到增長。

從騰訊用戶的角度來看,QQ和微信介面對協力廠商開放,使得使用者能將協力廠商內容便捷地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圈。同時,在使用協力廠商應用時,QQ或微信“一鍵登錄”成也為了習慣。

社交與內容的開放,讓協力廠商應用對騰訊的依賴性加強,騰訊也借助開放平臺上的產品不斷擴展自己的生態圈。目前,已經有超過570萬應用接入騰訊開放平臺。

騰訊雲與AI:在今年的公開信中,馬化騰23次提到“雲”的概念,可見騰訊雲是騰訊構建數字生態平臺的關鍵環節。騰訊雲利用AI對使用者資料進行採集、檢索、比對和返回,把資料放到雲端後,再給需要這個能力的人共用,從而使得地理位置資訊LBS、安全、物聯網、無人駕駛等項目的實現。

以摩拜單車為例,針對摩拜單車所需的場景,騰訊雲為摩拜提供了一整套雲端與車載模組的通信服務,這其中包括解鎖、定位、計費等的即時資料傳輸,保證了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的產品體驗。此外,騰訊的智慧醫療也已經落地。在時間就是金錢的今天,騰訊的企鵝醫院採取線上問診、線下理療的模式,同時整合醫聯已連接的全國43萬名醫生,進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醫生隨時可以上門就診。將AI運用到醫療行業,騰訊可謂再次跨界成功。

截至今年,騰訊已面向超過50個行業的客戶提供雲計算服務,其中包括順豐、三一重工、摩拜單車等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這些科技創新的實現都與騰訊雲有莫大關係,也難怪騰訊在騰訊雲領域投入如此多的心血。

騰訊遊戲:從代理到自主研發,騰訊遊戲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騰訊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據Newzoo的統計,騰訊包括自營和關聯遊戲業務,去年的遊戲總收入達到了125億美元,成為全球遊戲收入最高的公司。

目前騰訊旗下QQ和微信平臺遊戲月活躍用戶數超過10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騰訊開放的成果。過去,一些小的遊戲開發團隊由於產品推廣和運營方面的不足,極容易夭折。而在騰訊開放平臺上線後,騰訊提供的託管模式可以調用好友關係鏈類OpenAPI,幫助遊戲推廣;騰訊雲則提供雲伺服器、雲存儲和頻寬等資源。在這樣的保障下,騰訊遊戲平臺讓許多遊戲創業團隊找到了出路。在樂逗遊戲、飛魚科技、獵豹移動等三家上市公司,就是因為旗下遊戲在騰訊移動遊戲平臺取得不錯的成績,而在資本市場大放異彩。

隨著騰訊的進一步開放,騰訊遊戲衍生出來的內容、社群、競技等協力廠商創業公司,同樣為騰訊的生態圈添了不少磚瓦。

金融與服務:騰訊一直對外宣稱自己有“兩個半”核心業務,除社交平臺和數位內容外,另外的“半個”就是金融。截至目前,騰訊金融業務已經橫跨協力廠商支付、征信、銀行、基金銷售、小貸、保險等領域。

金融業務的開放也是騰訊構建數字生態平臺必不可少的環節。隨著移動支付市場規模的擴大,微信支付8.3億用戶流量吸引了眾多協力廠商應用的接入。開發者利用微信支付,可以直接省去支付系統的開發。而騰訊的征信系統,利用微信和QQ兩大社交產品的使用者行為和關係資料,在很高程度上保障了看似虛擬的網路空間的人的身份和社會關係的真實性。

隨著微店和小程式的上線,商家接入騰訊的開放平臺後,在使用騰訊支付系統之餘,還能共用騰訊的用戶流量,實現用戶與盈利的捆綁。

開放的生態佈局,讓騰訊越來越強大,而騰訊投資和扶持的企業也迅速成長了起來。在今年的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騰訊又推出內容開放平臺,該平臺將聯合微信、QQ、QQ空間、流覽器、快報、騰訊新聞、騰訊視頻、應用寶、等億級流量平臺,説明內容創業者實現“一點接入、全網接通”。這意味著騰訊在開放的路上又往前邁了一大步。

騰訊開放的背後是人文

技術和產品是騰訊開放體系的核心,兩者相輔相成。在技術實力支撐下,騰訊的產品得以開發;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產品接入,也促使騰訊在技術方面進一步發展。在這樣的驅動下,騰訊不斷在基礎維護、安全、雲計算、AI方面進行開拓,技術實力成為騰訊驕傲的資本。

然而,一直被人們熟知的“科技”,只是騰訊構建數位生態平臺的技術支撐,“文化”才是騰訊開放背後的大招。VC Saas的資料顯示,騰訊投資額最大的3個行業分別是:文化娛樂(870億),金融(302億)、電商(114億)。可見,不斷用技術搭建開放平臺的騰訊,背後隱藏的是龐大的文化產業。

過去五年,騰訊以“泛娛樂”為實踐,完成了漫畫、文學、影視等各領域佈局,不斷增強用戶之間的粘性。尤其是在QQ和微信幾乎佔領了社交網路的情況下,使用者與騰訊之間不僅是人與載體的關係,更是人與人、人與生活之間的紐帶。

但是,野心勃勃的騰訊要做的並不僅僅是實體文化的輸出。

在今年的騰訊WE大會上,霍金等重量級嘉賓的一系列演講,讓整個科技圈沸騰了起來。回顧騰訊這幾年的WE大會,關注食品、關注人工智慧、關注外太空、關注人類未來……規格一年比一年高。不少人疑惑,為什麼騰訊要不惜財力、物力來舉辦一場絲毫不賺錢的大會?

事實上,這正是騰訊要做的事情:不斷向外推動騰訊乃至互聯網的邊界。正如騰訊CXO網大為在今年的WE大會上說的那樣,騰訊的目光是要超越傳統互聯網,投向更未知、更前沿的核心技術領域的。

騰訊的開放、騰訊的科技發展,無一不是為騰訊的文化輸出作鋪墊。馬化騰在第一屆WE大會上提及的“互聯網+”與“連接一切”,成了目前行業的熱詞,這就像蘋果的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和巴菲特的財富午餐一樣,是騰訊釋放文化的手段。

瑪律科夫說過:“任何一個進步的體系,也都是開放的,不然就會喪失其發展的可能性。”對於騰訊來說,這也是對它作為互聯網巨頭的必然要求。

本文由南七道和高靈靈共同完成。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歡迎關注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