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年烘乾機市場:烘乾機熱銷持續,三大趨勢演繹未來

10月份一過, 今年農機市場基本進入收官階段, 整體來看, 2017年農機行業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發展趨穩, 二是增幅趨緩, 可以預計, 全年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增幅均在6-7%之間, 利潤占比5-6%之間, 整體處於新常態平穩運行。

縱觀全年各品類市場發展變化, 傳統品類市場下滑明顯, 新興小眾品類則實現了較快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機械化短板補齊和剛性需求三大因素成為市場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糧食烘乾機作為農機產業小眾產品, 近年來發展迅速, 特別是今年, 在整體農機市場表現不景氣的大環境下, 烘乾機市場銷售熱度一直不減,

成為了為數不多的熱點之一。

一、市場持續走高, 20%增幅備受關注。

據行業統計, 截止到10月底, 國內烘乾機產品實現銷售2.09萬台, 預計2017年全年銷售2.2萬台左右, 同比增長20%左右, 在整體市場不盡人意的情況下, 烘乾機市場可謂炙手可熱。

按照對烘乾機市場近年發展趨勢統計分析顯示, 2010年至今, 該市場呈現出快速發展、市場銷量呈階梯式大幅上升的態勢, 從2010年整體市場銷量1500台左右, 到2016年整體市場銷量近1.9萬台, 7年間增長了12倍還多, 與此同時, 2012年烘乾機市場出現爆發式增長, 同比增幅超過104%, 2015年同比增幅超過80%, 2016年同比增幅近37%, 由此可見, 近年來國內烘乾機市場處於高位運行狀態。

烘乾機市場高位運行, 得益於三大因素拉動。

一是, 補貼政策拉動效應明顯。

二是, 市場剛性需求強勁。

資料表明, 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 我國每年糧食總產量約5億噸,

糧食收穫後在脫粒、晾曬、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過程中的損失高達18%左右。 其中, 因天氣原因, 來不及曬乾或未達到安全的水分標準, 造成黴變、發芽等損失高達5%左右, 每年損失約2000萬噸, 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 %, 直接經濟損失200億元到300億元。 除了經濟損失, 黴變後的糧食會產生黃曲毒素, 進入流通領域會引發糧食安全問題, 而在歐美國家, 糧食黴變比例大都在1%以下。 同時, 從糧食安全貯存角度看, 我國水稻收穫時的含水量一般在25%左右(南方晚稻的含水量高達30%以上), 玉米收穫時的含水量超過20%, 水稻和玉米的水分14%以下才能安全儲存;小麥收穫時的含水量超過15%, 而安全存儲含水量標準為12.5%以下。 因此, 在水稻、玉米和小麥為主的糧食主產區,
對烘乾的內在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內生力, 這就促成了較大的剛性需求, 迅速拉動了市場銷量和保有量提升。

三是, 集約化、規模化需求促使。

2009年是我國土地改革的一個關鍵年份, 這一年, 土地流轉開始大範圍有序推進, 規模化農業生產最大程度地形成了土地集中經營, 有效激發了對全面機械化需求。據農業部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6億畝,超過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3,國內土地流轉率達34%,全國經營耕地面積在50畝以上的規模經營農戶超過350萬戶,經營耕地面積超過3.5億多畝,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數量已經超過270萬家。在集約化、規模化農業進程中,遵循農時作業要求,搶種搶收是必要手段,耕、種、管、收、貯的全程機械化進程隨之加快,自然對烘乾設備的需求就形成了連年增長態勢。

二、烘乾機產業短板特徵明顯。

國內烘乾機產業迅速發展的背後,也存在事物成長過程中的兩面性,從正面角度而言,烘乾產業迅速發展有效提升了整體機械化水準,有助於保護糧食安全生產;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由於該產業發展速度過快,加之整體農機製造水準層次不齊,該產品領域短板也同樣突出。

一是,產業製造紮堆中、低端,高端化不足。

據統計,目前國內烘乾機製造企業超過500家,具備批量產銷能力的企業有300餘家,在這些企業當中,低端仿製、實力弱小者居多,以製造經濟型烘乾機為主營業務,該類產品占到整體市場產量60%多,反觀高檔烘乾機研發和創新不足,結構矛盾突出。通過資料統計,中聯重機烘乾機一枝獨秀,整體銷量超過3000台,其他如安徽辰宇、江蘇天禹、上海三久、安徽中科等銷量超過1000台,年度銷量不足300台的生產企業估算達到250家。同質化嚴重仍是烘乾機產業的弊病,低端過剩、高端不足同樣是該產業的一大短板,同時可以預測,目前國內烘乾機製造產能遠遠大於市場需求,後續市場競爭和產業整合將加劇

二是,糧食、經濟作物等多種類發展程度不同步。

行業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玉米、小麥、水稻三大主糧的平均烘乾率達19.76%,其中,水稻的烘乾率最高,為35%,其次是玉米和小麥,烘乾率分別為18%和6%,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糧食機械化乾燥平均水準超過90%相比,差距巨大。與此同時,其他作物,如茶葉、果蔬、藥材、木耳等烘乾率更低,這就給該市場提供了發展廣闊的空間。

三是,區域發展不均衡。

從市場銷售數量角度分析,與糧食作物烘乾水準同步,水稻主產區烘乾機的銷量也是佔據了全國市場的前6位,其中江蘇銷量比重超過30%,安徽、湖南、江西、浙江、湖北銷量比重分別為16.9%、14.9%、12%、5.4%、5%。區域發展不平衡,是與糧食作物烘乾需求迫切性相關的,水稻收穫時含水量高,稻殼包裹嚴實、硬度大,且主產區氣候濕度大、陰天多,不適合自然晾曬,所以烘乾產業發展迅速。東北三省的烘乾設備多以大型為主,銷量不靠前,但是價值體量大,伴隨著玉米籽粒直收的不斷進步,預計其增長空間看好。

三、調整趨穩,三大趨勢演繹未來。

按照國家農業部出臺的農業發展規劃綱要及工信部制定的《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級產業發展規劃,均把糧食烘乾及科學收儲加工作列為一項產業升級戰略給予高度重視,另據中國通用機械烘乾設備行業協會預測,未來幾年,化工行業將烘乾設備3000(套)左右;製藥烘乾設備的年需求量將達到3000(套)左右;農業、林業、糧食等行業烘乾設備年需求量預計將達到5000(套)左右,市場需求旺盛,前景依然不錯,與此同時,伴隨著縱軸流聯合收割機的發展,玉米籽粒直收機型成熟度和可靠性也必將快速提升,玉米全面實現籽粒直收,烘乾機產業將迎來更大的機遇期。結合農機市場發展情況與烘乾機產業特徵,預計2018年,烘乾機市場仍處於高位運行,銷量在2.4萬台左右,與2017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長。

烘乾機市場熱度不減,三大趨勢引領發展。

趨勢一:私人訂制,個性化服務最大程度滿足差異化需求。

按照大工業時代的邏輯,原來的一流企業做“標準”,所有的產品都是被整齊劃一的,標準的制定者可以坐享其成;而現在乃至今後,一流企業做“服務”,做能夠滿足各種消費者、各種需求的服務,這種途徑就是“產品私人訂制”。烘乾機製造也不外乎如此,要針對糧食、脫水蔬菜、棗類、肉乾等不同烘乾物件,結合不同客戶個性化需求實現私人訂制,促進形成產品差異化,創造新價值。在此基礎上,要實現角色定位的轉變,把服務作為企業經營最重要的一環確實落實到位,唯有贏得了用戶的滿意和信賴,才能夠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才能實現更大份額提升。

趨勢二:大型化明顯,可靠性、智慧化、自動化引領發展方向。

據農機流通協會張華光副秘書長介紹,今年烘乾機市場結構特點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主流機型集中在10-20噸,占比高達56%;第二、需求大型化,30噸以上烘乾設備同比增幅高達99.77%,占比較去年同期提高4.18個百分點。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國內烘乾機銷售仍集中在小中型產品,市場競爭仍處於較低的層次,而大型化糧食烘乾機具有功能齊備、工藝先進、生產量大、環保節能、作業成本低等優點,代表著產業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在以產品為主要載體的嚴峻競爭形勢下,製造企業要在保證產品品質尤其是可靠性上下足功夫,全面實施精益製造和技術創新,並在先進性、智慧化方面進行製造突破,早日實現微波乾燥、紅外線輻射乾燥、熱泵乾燥、太陽能乾燥等多種新能源、智慧化、自動化烘乾裝備規模化量產,促進整體產業水準進步。

趨勢三:節能環保,低能耗、高效率是大勢所趨。

在當前以及今後的社會形勢下,環保是一切經營活動的重中之重,這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烘乾機產品同樣要重點考慮節能環保的功能改善和提升,要從各種聯合加熱方式接納、降低烘乾機蒸發負荷、通過廢氣迴圈減少烘乾過程熱損失、廢氣回收等多舉措減少粉塵和廢氣的排放;要不斷提升產品技術含量,促進中大型產品成熟度提升,有效提升作業效率,向節能型、環保型熱源烘乾設備發展。

在傳統農機品類趨於飽和、去過剩產能的市場形勢下,新興小品類農機產業正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農作物糧食烘乾作為農業全程機械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相信,這個過程必然是不斷進步和提升的過程,會有越來越多的創新點呈現在人們面前,助力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

有效激發了對全面機械化需求。據農業部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6億畝,超過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3,國內土地流轉率達34%,全國經營耕地面積在50畝以上的規模經營農戶超過350萬戶,經營耕地面積超過3.5億多畝,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數量已經超過270萬家。在集約化、規模化農業進程中,遵循農時作業要求,搶種搶收是必要手段,耕、種、管、收、貯的全程機械化進程隨之加快,自然對烘乾設備的需求就形成了連年增長態勢。

二、烘乾機產業短板特徵明顯。

國內烘乾機產業迅速發展的背後,也存在事物成長過程中的兩面性,從正面角度而言,烘乾產業迅速發展有效提升了整體機械化水準,有助於保護糧食安全生產;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由於該產業發展速度過快,加之整體農機製造水準層次不齊,該產品領域短板也同樣突出。

一是,產業製造紮堆中、低端,高端化不足。

據統計,目前國內烘乾機製造企業超過500家,具備批量產銷能力的企業有300餘家,在這些企業當中,低端仿製、實力弱小者居多,以製造經濟型烘乾機為主營業務,該類產品占到整體市場產量60%多,反觀高檔烘乾機研發和創新不足,結構矛盾突出。通過資料統計,中聯重機烘乾機一枝獨秀,整體銷量超過3000台,其他如安徽辰宇、江蘇天禹、上海三久、安徽中科等銷量超過1000台,年度銷量不足300台的生產企業估算達到250家。同質化嚴重仍是烘乾機產業的弊病,低端過剩、高端不足同樣是該產業的一大短板,同時可以預測,目前國內烘乾機製造產能遠遠大於市場需求,後續市場競爭和產業整合將加劇

二是,糧食、經濟作物等多種類發展程度不同步。

行業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玉米、小麥、水稻三大主糧的平均烘乾率達19.76%,其中,水稻的烘乾率最高,為35%,其次是玉米和小麥,烘乾率分別為18%和6%,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糧食機械化乾燥平均水準超過90%相比,差距巨大。與此同時,其他作物,如茶葉、果蔬、藥材、木耳等烘乾率更低,這就給該市場提供了發展廣闊的空間。

三是,區域發展不均衡。

從市場銷售數量角度分析,與糧食作物烘乾水準同步,水稻主產區烘乾機的銷量也是佔據了全國市場的前6位,其中江蘇銷量比重超過30%,安徽、湖南、江西、浙江、湖北銷量比重分別為16.9%、14.9%、12%、5.4%、5%。區域發展不平衡,是與糧食作物烘乾需求迫切性相關的,水稻收穫時含水量高,稻殼包裹嚴實、硬度大,且主產區氣候濕度大、陰天多,不適合自然晾曬,所以烘乾產業發展迅速。東北三省的烘乾設備多以大型為主,銷量不靠前,但是價值體量大,伴隨著玉米籽粒直收的不斷進步,預計其增長空間看好。

三、調整趨穩,三大趨勢演繹未來。

按照國家農業部出臺的農業發展規劃綱要及工信部制定的《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級產業發展規劃,均把糧食烘乾及科學收儲加工作列為一項產業升級戰略給予高度重視,另據中國通用機械烘乾設備行業協會預測,未來幾年,化工行業將烘乾設備3000(套)左右;製藥烘乾設備的年需求量將達到3000(套)左右;農業、林業、糧食等行業烘乾設備年需求量預計將達到5000(套)左右,市場需求旺盛,前景依然不錯,與此同時,伴隨著縱軸流聯合收割機的發展,玉米籽粒直收機型成熟度和可靠性也必將快速提升,玉米全面實現籽粒直收,烘乾機產業將迎來更大的機遇期。結合農機市場發展情況與烘乾機產業特徵,預計2018年,烘乾機市場仍處於高位運行,銷量在2.4萬台左右,與2017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長。

烘乾機市場熱度不減,三大趨勢引領發展。

趨勢一:私人訂制,個性化服務最大程度滿足差異化需求。

按照大工業時代的邏輯,原來的一流企業做“標準”,所有的產品都是被整齊劃一的,標準的制定者可以坐享其成;而現在乃至今後,一流企業做“服務”,做能夠滿足各種消費者、各種需求的服務,這種途徑就是“產品私人訂制”。烘乾機製造也不外乎如此,要針對糧食、脫水蔬菜、棗類、肉乾等不同烘乾物件,結合不同客戶個性化需求實現私人訂制,促進形成產品差異化,創造新價值。在此基礎上,要實現角色定位的轉變,把服務作為企業經營最重要的一環確實落實到位,唯有贏得了用戶的滿意和信賴,才能夠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才能實現更大份額提升。

趨勢二:大型化明顯,可靠性、智慧化、自動化引領發展方向。

據農機流通協會張華光副秘書長介紹,今年烘乾機市場結構特點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主流機型集中在10-20噸,占比高達56%;第二、需求大型化,30噸以上烘乾設備同比增幅高達99.77%,占比較去年同期提高4.18個百分點。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國內烘乾機銷售仍集中在小中型產品,市場競爭仍處於較低的層次,而大型化糧食烘乾機具有功能齊備、工藝先進、生產量大、環保節能、作業成本低等優點,代表著產業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在以產品為主要載體的嚴峻競爭形勢下,製造企業要在保證產品品質尤其是可靠性上下足功夫,全面實施精益製造和技術創新,並在先進性、智慧化方面進行製造突破,早日實現微波乾燥、紅外線輻射乾燥、熱泵乾燥、太陽能乾燥等多種新能源、智慧化、自動化烘乾裝備規模化量產,促進整體產業水準進步。

趨勢三:節能環保,低能耗、高效率是大勢所趨。

在當前以及今後的社會形勢下,環保是一切經營活動的重中之重,這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烘乾機產品同樣要重點考慮節能環保的功能改善和提升,要從各種聯合加熱方式接納、降低烘乾機蒸發負荷、通過廢氣迴圈減少烘乾過程熱損失、廢氣回收等多舉措減少粉塵和廢氣的排放;要不斷提升產品技術含量,促進中大型產品成熟度提升,有效提升作業效率,向節能型、環保型熱源烘乾設備發展。

在傳統農機品類趨於飽和、去過剩產能的市場形勢下,新興小品類農機產業正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農作物糧食烘乾作為農業全程機械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相信,這個過程必然是不斷進步和提升的過程,會有越來越多的創新點呈現在人們面前,助力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